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33年,许世友迎接新政委,一见面就愣住了:这不是我的勤务兵吗

2023-12-12历史
1933年6月底,徐向前在四川旺苍县召开了军事会议,在会议上,19岁的陈海松被提拔为红9军第25师师政委,师长正是许世友。
接到命令后,许世友在根据地期盼着新政委的到来,此前听到消息说是一位非常年轻的政委,但是没有想到居然这么年轻。为表热情,许世友早早地带着师部的干部和几位团长迎接,见到新政委的那一刻,许世友直接愣在了原地。
「这不是我以前的勤务兵吗?」许世友诧异地说道。
陈海松料到许世友一定会倍感吃惊,直接站直朝许世友敬了个礼,大声说道:「红9军第25师政委陈海松报道!」
许世友等人一看是老熟人,一个个都高兴得不得了,连忙将陈海松迎了进去。许世友感慨颇多,三年前的陈海松还是一个瞒着家里人偷偷跑过来参军的半大孩子,没想到现在这么有出息了。
陈海松出生于1914年的湖北省大悟县李陈洼村的一户农民家庭中。家中虽然算不上富裕,但是父母十分勤劳,靠着家中的一亩半山坡地,养活了家人和孩子们。
可惜的是,在陈海松2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幼年丧母的陈海松被善良的婶母收养了,婶母贤惠勤劳,把陈海松当亲儿子一样养,虽然家里穷,但是陈海松一样是家人心里的「小宝贝」。
李陈洼村地处偏远,全村也不过十几户人家,村子周围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树林。小时候的陈海松十分淘气,经常带着孩子们爬树掏鸟蛋,成了村里的孩子王。长大一些,陈海松就和孩子们一起玩打仗冲杀的游戏。小小年纪,陈海松就指挥孩子们冲锋打仗,颇有指挥才能。
黄麻起义爆发,革命的火焰顷刻间燃遍大别山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贫苦大众团结在一起成立了农民协会和赤卫队,这个时候的陈海松已经初通人事了,新鲜的革命事业与革命理念深深地吸引了陈海松。
1930年,16岁的陈海松担任了儿童团的大队长,这下子,陈海松和苏维埃干部们接触的机会可就多了。虽然年纪小,但是陈海松胆子很大,也不怕生人,有什么好奇的问题都跑去问当地的干部们,对革命理念了解得越多,陈海松那颗参军的心就愈加躁动。
村子周边的许多青年都报名参加红军了,陈海松的父亲、叔叔和婶母看陈海松整天在外面乱跑,说不好哪天就参加红军了。上战场打仗可不是儿戏,一个弄不好就断了香火,于是偷偷商量给陈海松说一门亲事,把他「拴」在家里。
陈海松知道以后,有了自己的盘算,一连几天都不去儿童团参加活动,一有空就下地干活,家人看到他这样颇感欣慰,婶母担心陈海松干活太累,要陪着陈海松一起去,但是被陈海松拒绝了。
陈海松这样做,并不是放弃革命了,而是在找机会参军。陈海松家的田地离大路很近,种地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红军队伍整整齐齐地从路上走过,陈海松就是想利用单独外出的机会偷跑去参军。
1930年7月份,陈海松在田里干活的时候,一支红军队伍浩浩荡荡地过来了,陈海松远远望去,看到这一支队伍人数很多,规模很大,直接高兴地将锄头一扔,跑到了大路上,跟在了红军队伍的后边。
等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婶母来找陈海松,却只看到地里扔着一把锄头,家人知道他这是参军去了,婶母抱着锄头哭得十分伤心,哭诉道:「儿呀,你咋不和婶娘说一声啊……你这一走,啥时候才能回来啊?」
就这样,陈海松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他参加的这一支队伍刚好是徐向前领导的主力军,进入军队以后陈海松活跃勤快,得到了大家的喜欢。营长余天云看陈海松小小年纪十分懂事,就让他当了自己的勤务员,后来陈海松又成了许世友的勤务兵,许世友也是万万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勤务兵在4年以后竟然成为了自己的顶头上司。
1931年,陈海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
因为在战斗中表现勇敢,陈海松升任为机枪连指导员,他的记性好,刚到连队就把战士们的花名册背了下来,每个战士的名字都能脱口而出,而且在部队上政治课的时候,通常是看一眼就记住了,可以很快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要不是因为小时候家贫上不起学,不然陈海松也将会是红军队伍中少见的文武全才。
红军队伍中战士们的年纪普遍都不是很大,所以他们更喜欢和自己年纪相仿的陈海松,也非常喜欢听他上课。陈海松知道大家文化水平都不高,很少讲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而是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翻译成大白话讲给战士们听。
后来,红四方面军在反四川军阀田颂尧围攻期间,陈海松受所在团政治部主任牵连,被列入了黑名单,师长何畏知道以后立马找到了徐向前,澄清陈海松的身份,战士们站出来纷纷为陈海松作证。经此一事,已经升任团政委的陈海松又成为了一个小小的警卫员。
田颂尧乘机发起了三路围攻,陈海松以副营长的身份参加了反三路围攻作战,在战场上,陈海松带领两个连的兵力拿下工事要塞,抗击敌人五个团的连番进攻,连续战斗三天三夜,阵地岿(kuī)然不动。
在守好阵地的基础上,陈海松又打了几个漂亮的阻击战,立下大功,复任36团政委。
1933年,19岁的陈海松成为了红9军第25师师政委,师长是许世友,和许世友合作期间,两个人双剑合璧,打了不少的硬仗恶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宜达战役时,陈海松虽然身为政委,但是作战十分勇敢,在战斗中右大腿不幸被敌人炮弹炸伤,一时间鲜血淋漓,染红了整条裤子。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陈海松依旧坚持在战壕内指挥战士们将伤员撤了下去。
两天两夜之后战斗结束了,陈海松这才下了战场检查伤势,因为血液的作用,陈海松的裤子紧紧地粘在了大腿上,医生剪开裤子查看伤口的时候,发现弹片依旧卡在大腿组织中。陈海松在这种情况下依旧坚持在前线战斗,着实令人敬佩。
医生当即展开手术,将弹片取了出来,但是由于医院缺少麻醉药,陈海松只能在不打麻药的情况下坚持手术,手术期间,陈海松几度疼得冷汗直流,但是他咬紧牙关,愣是一声不吭。
残酷的战争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片刻喘息过后,四川军阀刘湘集结了各路军阀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发起了六路围攻,这一次,刘湘可是下了血本而来。
陈海松伤势还未彻底痊愈,就投入了工作之中,提出了宣传口号,部队士气不断高涨。陈海松还亲自去看望了受伤的战士们,及时地送去慰问,还积极地组织宣传队向敌军喊话,以此来动摇敌军士气。
为了保证后续作战的稳定,陈海松积极鼓励老战士带好新兵,在战场上要起到榜样作用,带头英勇杀敌。陈海松不仅严格要求战士们,更严格要求自己,在战场上,哪里炮火最密集,陈海松就在哪里,哪里需要支援,陈海松第一个到场,从不因为自己是师级干部就高看自己,而是和战士们一起并肩战斗。
本次反围攻作战中,陈海松奉命坚守宣汉、达县和万源一带,在许世友和陈海松的共同努力下,25师全体战士们沉着应战,与敌人巧妙周旋,尽量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陈海松之前当过机枪连连长,所以对机枪有种特别的情愫,也很喜欢研究机枪。从机枪连出来以后,陈海松就机枪不离身,上战场的时候必然会带一挺机枪,关键时刻就自己亲自用机枪射击,一扫就倒下一大片敌人。
一般情况下政委都是很少带头冲锋的,战士们也担心陈海松的安全,经常拦着陈海松上前线,这个时候陈海松都是和战士们好商好量,互有进退,从不会和战士们起争执。
1934年,战功赫赫的陈海松升任红9军军政委,这一年的他才20岁,就成了许世友的上司。红9军的军长是何畏,副军长是许世友。毛泽东在得知红9军的军政委才20岁的时候十分吃惊,说道:「红一方面军的干部也年轻,但是没想到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年轻到如此程度!」林彪担任红1军团第4军军长的时候才23岁,已经令人非常吃惊了。
陈海松虽然年轻,但是战士们都打从心眼里佩服他,尊敬他。虽然官职大,但是陈海松非常平易近人,经常和战士们打成一片,衣食住行都和大家在一起。也正是因为陈海松年轻,所以才能轻易地融入战士们,这对凝聚军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部队行军十分劳累,陈海松经常趁战士们休息的时候下连队,与战士们聊聊生活、学习、思想,还经常想出一些新鲜的游戏给大家放松。陈海松的个子矮,体格壮实,圆圆的脸蛋大眼睛,非常亲切,看起来慈眉善目的,但是他天生有一股子力气,喜欢和战士中的大个子摔跤、掰手腕、比赛扔手榴弹,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陈海松取胜。
战士们见到陈海松也会开玩笑地喊他「小政委」、「小胖政委」,陈海松听到都会高兴地答应一声,他知道,这是战士们信任他、喜欢他的表现。
担任军政委后,陈海松一刻都不敢放松学习,只要有空,就会找一些马列著作和书籍阅读,哪怕是在备战期间,也要随身带着书本学习。
有一次战斗间隙,陈海松正在捧着一本书在读,兄弟部队的一位师长来请示任务,师长进来指挥部以后,只看到陈海松一个年轻人在捧着书聚精会神地看,还有几个警卫员,并没有看到指挥作战的领导。
师长走到陈海松面前问道:「同志,请问陈政委在哪里?」看书看得入迷的陈海松漫不经心地随手一指旁边忙碌的战士们,师长只能无奈地去问战士们陈政委在哪,目睹全程的战士们轰然大笑,纷纷说道:「你刚才问的就是陈政委!」
闹出这么大动静陈海松才回过神来,赶紧放下书站起来,向师长道歉,这件事也被战士们当作笑谈传了很久。
陈海松虽然年纪小,很多时候连自己都照顾不好,但是他十分关心伤员的生活与健康。连长罗应怀在战斗中身受重伤,只能躺在阵地当中,身旁全是敌人,战士们都从阵地上退了下来,重伤的罗连长落在了敌人手里。
陈海松知道以后,二话不说,拿起枪就指挥突击队冲上去救人,就这样,罗应怀生生被陈海松救了下来。
伤员来不及撤出阵地的情况在战场上时有发生,有一次20多名伤员都没有撤下来,陈海松叫来指挥员,一顿批评,然后带着指挥员和部队再一次朝着阵地发起冲锋,20多名伤员全部被救了下来。
得救的伤员看到陈海松以后感动得泪流满面,陈海松一个个地安慰大家,找来绷带和药物亲自给大家包扎伤口,看到战士们身上血淋淋的大口子,陈海松动情地说道:「同志们,真对不起,让你们受苦了!」在场的战士们都深受感动。
军政委的本职工作第一个就是要做好政治动员,要将战局和敌情准确清楚地报告给战士们,还要充分地鼓动起战士们的情绪,陈海松非常善于动员大家的情绪,包括干部在内都深受感染。
陈海松是生动的、是栩栩如生的、是散发着人性光辉的,在他的身上,严谨的工作作风与深厚的阶级感情融合得恰到好处,无论是干部和战士,都很喜欢和陈海松相处。
当时朱德总司令一直跟随红四方面军行动,受红四方面军内部的一些问题影响,朱德在部队中的境遇并不算好,陈海松是个例外,他对朱德是真心的好,在他心里,一直把朱德当成自己的老大哥一样看待,每次见到朱德,都会高兴地喊一声:「朱总司令!你好哇!」
陈海松尽己所能地在生活上帮助朱德,看到朱德的马又瘦又小,跑得很慢,陈海松就把自己的大青马送给了朱德,朱德也一直十分欣赏陈海松。
1936年11月,红三十军、红九军和红五军组成西路军,西路军的总指挥是徐向前、政委陈昌浩,陈海松仍旧是原来的职务。在西路军按照原计划执行宁夏战役的时候,突然接到命令改向河西走廊进发,执行打通新疆的任务。
单独西进的西路军成了一匹独狼,前无照应后无援助,在倪家营苦战数月后,被迫突围,陈海松所在的红九军执行掩护任务。
1937年3月12日拂晓,西路军进入了梨园堡一带,负责后卫工作的红九军抵达了梨园口休整。在战士们休息的时候,陈海松站到山口上观察地形,发现梨园口地势极易暴露,当即命令部队上山警戒。
就在这个时候,身后传来了敌人的呼喊声,陈海松迅速反应,指挥部队就近占领寺江山,其实按照陈海松的警觉性,胜率还是很大的。
无奈的是,由于一路缺衣少食,长途奔波,战士们精神状态非常差,一个个面颊消瘦,虚弱憔悴,虽然听从了陈海松的指挥上山,但是很快就被抢先上山的敌人给压了下来。
陈海松冒着炮火观察地形,最终选择在山口南侧的土包处展开反击。此时的红九军弹药已然不充足,形势十分危急。
陈海松一边安排人阻击敌人,一边组织部队保护机关人员撤退,陈海松心知肚明,这个情况,留下来很可能就再也走不了了,但是红九军要是不顶着,身后的指挥机关就危险了!
保卫局局长陈宜贵坚持留下来要和陈海松一起阻击敌人,陈海松为此生了气,第一次开口骂人:「叫你撤就撤!干什么婆婆妈妈的!」
陈宜贵虽然挨了骂,但是一点都不生陈海松的气,他也知道,接下来可能就是生离死别了,着急的陈宜贵红了眼眶。陈海松无奈地劝道:「赶快走吧,机关的同志战斗力弱,留下来无益,能出去一个算一个,总比留下来都死强!」
就这样,陈海松带着战士们在土包后方与敌人展开了作战,坚守阵地不肯后退半步,陈海松身边只留下了几十个人,眼看就要弹尽粮绝,敌人的火力却越来越猛。
陈海松大吼一声:「警卫排!跟我上!」
在陈海松和战士们的奋勇冲锋下,敌人不断后退,但是没多久,敌人的增援就到了,红军战士们被敌人从四面八方围在了中间。
重重包围之中的陈海松打光了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怒吼一声拔出大刀和敌人肉搏,英勇的红军战士们充分发挥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为大部队的撤离争取时间。
枪炮声、厮杀声和战士们的呐喊交织在一起,在广阔天地间回荡,陈海松奋力向高处爬去,以方便更好地指挥作战。就在陈海松刚爬到山包上的一瞬间,敌人的一排子弹全部射了过来。陈海松连中8弹,顺着土包滑了下来。
战士们纷纷喊着:「政委!小政委!」却不见陈海松有任何回应。
「老子跟你们拼了!」战士们一边痛骂着敌人,噙着眼泪与敌人搏斗,杀一个赚一个,要为陈政委报仇!
在寺江山南侧的小土包上,红军战士们与敌人殊死搏斗,奋勇作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陈政委牺牲的消息传到了后方,正在祁连山深处躲藏的300余名红九军战士在收到陈政委牺牲的消息后,一个个都红了眼眶,哭得撕心裂肺,那个关心伤员、和战士们一起玩游戏、掰手腕的「小胖政委」再也回不来了。
1937年3月12日,红9军军政委陈海松同志壮烈牺牲,年仅23岁。
红九军成为了西路军中最悲壮的存在,军长孙玉清因为连打败仗被撤职,后不幸被敌人俘虏,又被叛徒出卖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参谋长陈伯稚在战斗中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勇敢地投入了战斗中,牺牲于敌人猛烈的炮火下,年仅26岁。
抵达新疆的西路军,只剩下了400余人,西路军,成为了我军历史上最深刻之伤痛。
1937年5月份,延安宝塔山下,中共中央军委为牺牲的陈海松、陈伯稚等同志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任弼时、朱德等中央领导人都参加了本次追悼大会,朱德尤为伤感,在朱德眼里,陈海松还是个孩子,如今白发人送黑发人,怎能不令人垂泪!
在朱德此后的人生里,经常提起陈海松,对陈海松表示了自己的欣赏与思念,常对人说:
「陈海松是四方面军最年轻有为的军级指挥员,可惜牺牲得太早了,如果他现在还活着,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徐向前对此也颇为可惜,多次扼腕长叹:「陈海松是9军的核心首长,9军少不了他!」
自1930年参军,陈海松再未回过家乡,那么疼爱他的婶母,直到陈海松牺牲后,还在家中殷殷期盼着陈海松的归来,殊不知,母子俩早已阴阳两隔。
战争年代,像陈海松这样优秀的天才比比皆是,在国家大义面前,这些年轻人纷纷选择为国而战、为民而战、为和平而战,正是有这样一批英雄先烈的无私奉献,才能换来我们今天的盛世繁荣!
希望流淌在华夏儿女血液里的英勇与无私仍在,在国家大义面前,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也可以选择为国而战、为民而战、为和平而战!
谨以此文献给陈海松同志,这盛世,如您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