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三镇留影 | 120年前汉口 比利时医生与摆摊郎中对视

2024-01-29历史

原创 胡全志

解析清末「土著医学」明信片

清末,外国人以武汉三镇的名胜、街景、建筑、商业活动以及人民生活等为对象,拍摄了不少照片,印制成明信片。这些明信片,有的拍摄地点非常明确,如汉口繁华的商业街黄陂街和租界建筑;汉阳的古琴台和汉阳铁厂;武昌的黄鹤楼和胜像宝塔;洪山宝塔等。然而,还有许多的明信片,摄影师不明,拍摄地不明,未免留下遗憾。这些来自武汉的明信片,经过100多年海内外邮路的奔波辗转,有的又回到武汉人手中,成为文史资料。

意外惊喜 海外传来清末明信片收藏实物照片供「侦读」

2021年4月,武汉籍旅英收藏家范榕先生将新收藏的一枚盖有1908年邮戳的老明信片正、反面拍照传给我分享,画面为一位老郎中在街头摆摊行医。为便于分析解读,他特意将照片的几处局部细节进行放大。此前,我曾多次用这种方法解析过一批历史照片。解析老照片,大抵与钓鱼、打猎爱好者的心境相似。

范榕先生收藏的清末汉口街头一位摆摊中医的明信片实物照片正面

范榕先生收藏的清末汉口街头一位摆摊中医的明信片实物照片反面

在这枚明信片实物照片上,印有几行外文:

Medecin indigene直译为「土著医学」

A chinesc physician直译为「一位中医」

Chinesischer Arzt直译为「中国医生」

出版机构版权方:Bernard & Monhonval,汉口

范先生就明信片上的信息给了简要说明,正面一枚邮戳中的英文是:汉阳钢铁厂,汉阳,汉口(中国),1908年4月13日。

明信片的正面和反面均有外国人手写的文字,正面写有「3/4 08」,这是发信人写信的日期。反面共有4枚邮戳,分别贴有一枚中国邮票和外国邮票。在中国邮票上盖有「汉口」邮戳,空白处盖有「上海」邮戳。在外国邮票上和空白处盖的邮戳均是外文。有一处大约是1908年5月20日。范先生说明:明信片上写着4月3日,但是寄出的汉口邮戳是13或15日,经过上海的邮戳是16日。

照片的背景是一间板壁房的侧外墙,一位年约60、70岁的头顶盘着辫子的老年行医者立在药摊后面,左手抬起横在胸前,右手似握拳托在右下巴处,双眼眯成一条缝,对着镜头面带笑意。用一扇门板、两条长椅搭成的药摊上,七零八落摆放着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药瓶。最有趣的是,在一个稍高的盒子上,还放着一个好似练「站桩」的小铜人,铜人身上前部扎着十几枚带灸的银针,显然是扎针灸的人模。盒子上写有四个字,模糊不清,后结合摊子上的「亮点」小铜人和针灸,终于读出是「万病一针」。这「万病一针」也是他行医的广告语之一,算是他的拿手「品牌」吧。

这张照片究竟是何人所拍?所拍何地?明信片又是哪一年发行的?汉口这么大,一时难以判断。但是,这张照片一旦入了我的眼,就不会轻易放过,假以时日,总会说出个一二三来。

无独有偶 百年海外明信片回流再现汉口晚清风情

既然是明信片,作为收藏品,就不会只有这一张。

百家号/君临天下史于2018年11月26 日推出【珍贵老照片:晚清民国时期的武汉,这才是武汉真实的样子】,共有6张老照片,其中第2张就是「街上摆摊的江湖郎中」。

内蒙古日报2020年11月26日第12版【收藏】栏目刊载了李笙清撰写的【明信片上的清代地摊】一文,附有「汉口街头的郎中」明信片照片。文中说:「这张明信片由汉口Bernard & Monhonval公司制作,印制精美,正面上方和右侧空白处写满了英文。该片于1908年3月2日从汉口寄出,1908年3月底到达法国。

在这张黑白明信片上,一位摆地摊中药材的老郎中脚穿布鞋,辫子盘起,满脸皱纹,面容憨厚,慈眉善目,正一手托腮注视前方。他面前用两条长凳和一块木板铺成简易的卖药摊,上面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药瓶,身后的木板墙上挂着「功效华陀(佗)」的招牌。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谓始于宋代,是中国古代南方对中医医生的称呼,为我国「三教九流」中的中九流之一。很显然,这是一位走江湖街头卖药谋生的老郎中,黝黑瘦削,风尘满面,面对镜头,露出一副局促、腼腆的憨厚表情。」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编、哲夫、张家禄、胡宝芳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的【武汉旧影】一书中也有同样一张明信片,李笙清文中所附的照片与书中明信片为同一张明信片。该书第150页编印有这张明信片实物照片。说明为:「汉口Bernard & Monhonval公司制作明信片,清末汉口的中国土郎中,该片1908年3月2日从汉口发出,1908年3月底到达法国。」

范榕先生收藏的这张明信片是1908年4月从汉口发出的,【武汉旧影】中的这张明信片是1908年3月从汉口发出,可否推测,这张明信片发行年代大约是1908年。

写有「1908」文字流传甚广的「汉口街头的郎中」明信片照片

【武汉旧影】中编印的武汉社会生活类明信片,较早较多见发行的是1904年。发行人除了Bernard & Monhonval外,也有标为Ch.Bernard.Pharmacie .Centrale .Hankow,人称汉口梁记药房,梁记药房是清末法国人在汉口法租界开设的一家药房,Ch.Bernard是该公司的一名注册药剂师。

在北京工作的人文武汉爱好者秦芳芳女士给我提供参考信息,她从【外国在华工商企业辞典】(黄光域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9月)中查到有关梁记药房 Pharmaice Centrale的资料:「汉口法界河内街西药房。1899年布鲁塞尔药剂师*贝尔纳(C.Bernand)等合伙开办。经营英、法、德药品。别设酒品部,经销酒类、照相器材及名(明)信片等。1913年前由毕格亚(A.Picca)接办,嗣虽屡易其主,华洋行名依旧。1920年代初迁俄界凤阳街营业,业主为*戈森(A.Gaussin)。1926年后渐无所闻。」

2023年1月27日人文武汉公众号发表韩少斌先生所撰【三镇留影|汉口梁记药房发现记】,作者引述【汉口租界志】:「1908年前后。经营药业,调制配方,且自制西药,同时从欧洲进口各种化学药品、药材、香料、盥洗用具、肥皂、杂物等。药房雇有药剂师,储存有葡萄酒和烈性酒,还为旅游爱好者备有照相器材和风景明信片出售。1910年为皮卡(Picca)收购」。

作者传递出一个有关联性的线索信息:「据我们研究了解梁记药房的建立者是查尔斯·伯纳德,一位比利时化学家,喜爱摄影作品。其朋友斯普鲁伊特医生也在武汉拍摄了大量的作品,成为武汉晚清历史研究的一座宝藏。」

Bernard & Monhonval的机译是伯纳德和蒙洪瓦尔。Bernard 伯纳德,男子教名,源于古日尔曼语。「贝尔纳」和「伯纳德」可能是中文译名之异,「毕格亚」和「皮卡」也是如此。

梁记药房的老板伯纳德有一位朋友斯普鲁伊特医生,而这位医生同时也是一位摄影师,因此,梁记药房发行的许多张明信片照片,就出自这位比利时医生之手。

比利时医生菲利普·斯普鲁伊特(前左)和好友梁记药房创建人伯纳德(前右)在汉口山陕会馆参观时的照片。

伯纳德和菲利普这两人有诸多共同点,一个是药剂师,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提供照相器材和发行明信片的,一个是摄影师;他们不远万里,来到汉口,形成天然的「关系户」。从这一点看,有理由推测,「汉口街头的郎中」这张明信片的原版照片,极有可能出自比利时医生菲利普·斯普鲁伊特之手。

抽丝剥茧 120年前的中西医街头对视永恒定格在一瞬

2021年12月31日清晨,旅英收藏家范榕先生从英国在「人文武汉」群发了8张清末武汉老照片,这是他从比利时几位学者出的一本书中用手机翻拍的。范榕先生自2017年加入人文武汉以来,时常照例将他在英国获得的有关汉口的老照片无私分享给武汉的人文爱好者。

范榕先生在传送这些照片时进行简要说明:Ph0tographs of the home of Dr.Ph in Hankou,circa 1905,with parts of his Chinese collection on display

「这是他家的照片。大约1905 年,在汉口,展出了他的部分中国藏品。比利时医生斯普鲁伊特(Spruyt)。」他介绍,这位医生于1908年逝于汉口。

8张照片中全是在中国收集到的宗教人物造像、绵绣帐缦挂件、瓶、壶、炉等各种瓷器、青铜铸件、上等红木家具等极尽奢华的陈设。金碧辉煌,琳琅满目。

这些照片引起武汉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麻建雄的注意,于是在微信上与范榕聊起来,深入了解这些照片的来源。随后,他联系到对历史照片颇有研究的孙庆力、韩少斌先生,打算将比利时医生斯普鲁伊特在汉拍摄的历史照片一网打尽,整理出书,三人很快形成共识。在范榕先生及友人的帮助下,他们很快在比利时找到了这批照片原件电子版,共整理了500多张照片。2023年9月,【武汉晚清影像——比利时医生镜头中的1898—1908】新书首发式在汉举行。

2022年1月起,孙庆力先生陆续传给我少量最新发现的汉口老照片,就照片中广告文字等细节和我交流探讨,希望我能辨认出上面的文字从而找出照片拍摄地。我问他从哪里弄来这么老的照片,方才知道他们将整理这批照片出书。因考虑版权因素,他叮嘱我在书出版之前,不要披露这些照片,只供我个人研究。出于朋友间的信任,我当然也会信守承诺。

他知道我热衷于清末时华景街的研究,特地将这批照片中发现的与华景街有关的照片传给我分析。其中有一张照片,在一个高大的有圆拱形门的建筑物上挂有几块广告牌,广告牌的上部在画面外,只可见大部分文字。右边第一块牌子上从上到下写有三行字,右边第一行小字写的是「□迁移华景大街」,中间是大字「□□和老药局」,左边是「□昌里上首便是」。

从「□□和老药局」「和」字前一字的笔尾字形看,应是「天」字,查1920年版【汉口商号名录】,叫「□天和」的药局是萧天和药局,地址在特别区共和里下首。共和里紧邻华景街,结合「华景大街」分析,广告牌的「主人」就是「萧天和药局」。这张照片大概摄于1905年左右,「华景大街」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成名。值得注意的是,不是小街,而是「大街」,此大街应是中山大道一元路到六合路一段,曾名汉景街。

1922【武汉三镇街市图】局部。关耳供图

【编者按】:中山大道一元路至六合路段,1912年日·【汉口日报】编撰的【汉口全图】上为华景街,1922年湖北陆军测量局制【武汉三镇街市图】为汉景街。1920年【汉口商号名录】86页:萧天和 特别区共和里下,1926年【汉口商业一览】229页:萧天和 经理萧子春 特别区德华里。1922年地图上德华里在汉景街的西北边华界侧,不属于原德租界范围;共和里在汉景街的东北边,为原德租界范围。)

第二块广告牌右边小字是「[开设]汉口镇集稼嘴」,中间大字是「[益]康参号」,左边小字是「[上首]土库门便是」。益康参燕号的实际地址是「黄陂街财神庙上(首)」。第三块广告牌右边小字为「楼开[设]汉口镇永升平巷上首正」,中间大字为「宝庆银楼」,左边小字是「街坐西朝东石库门洋[楼]门面便是」。第二、三块广告牌上的「土库门」「石库门」值得玩味,石库门是用整条花岗岩条石砌成的大门框,相对而言,土库门则可能是指用砖砌的大门框。有人说「石库门」是「石箍门」,此说存疑,如此说来,土库门难不成是「土箍门」?

比利时医生斯普鲁伊特在汉口拍摄的一座类似城门建筑的场景。

类似城门建筑上悬挂的「萧天和老药局」等广告牌局部放大照片。

【武汉晚清影像】一书出版后,范榕先生给我提供了比利时根特大学图书馆的网址,比利时医生斯普鲁伊特在汉拍摄的全部照片我都一一过目。其中,居然看到了与那张汉口街头郎中同一人物同一背景不同时间拍摄的照片。

请改为:这张照片清晰度很高,背景还是那间板壁房的侧面,相当于正规房屋的「山墙」。药摊上用竹竿支起一顶薄纱遮阳篷,旁边还撑起一把油布伞。和颜悦色是老朗中的招牌式表情,笑对右前方,手里拿着一杆水烟壶(或是旱烟),衣着还是那一套,看上去比明信片照片更精神。摊子上的小铜人转了一个方向,正面朝向摊前众人。小铜人身上像「草船借箭」的草人样插着许多如箭杆般的针灸。

左边没有「功效华陀(佗)」广告,右边板墙上却挂着萧天和老药局的广告指引牌。牌子上部的字清晰可见:右边小字是「今迁移华景[大街]」,中间大字是「[萧]天和老[药局]」,左边小字是「汉昌里上首[便是]」。把这张照片与城门式建筑上的广告牌对比,萧天和老药局广告牌上的字一一毕现。

在这张大约拍摄于1905年的照片广告牌上,首次出现「华景大街」的名称,似乎能证明这条华景街的命名,早于与建设街、新直街平行的华清街(华景街)。当时的华清街还未形成街道,但是,华清街这一带是华景大街沿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清末汉口江岸地区商业次中心。

比利时医生菲利普•斯普鲁伊特拍摄的街头摆摊老郎中照片,与1908年发行的明信片同人同景。

萧天和老药局的地址在「特别区共和里下(首)」,特别区就是原汉口德租界,共和里在中山大道四唯路到四唯小路之间,1930年、1938年地图中有标注。1944年被炸毁。但地图中没有汉昌里,附近只有福昌里,在五福路到五福小路之间。当时的汉昌里是否改名,暂未查到相关信息。

这个老药局的地址,大致在中山大道(华景大街)四唯小路到五福小路之间。但是,人文武汉田联申老师指出,据1926年版【汉口商号名录】,萧天和老药局的地址在德华里。德华里的方位在共和里上首,都属四唯街道辖区,地图上紧邻德华里的是源昌里。源昌里历史背景不详。「源」昌和「汉」昌是否有误?广告牌上的「汉」字却写得清楚明白,大抵不会有误。

昔日华景街沿线以「×昌」命名的里份较多,如韦昌里、世昌里、晋昌里、荣昌里、源昌里、福昌里、高昌里等。这些里份有的改过名,有的也消失了。1920年到1926年间,萧天和药局是否又从共和里下迁址到共和里上的德华里也难说。此情待考。

通过同时期比利时医生菲利普•斯普鲁伊特在汉口拍摄的照片综合分析,这些挂着各类大小广告牌的场所,大都集中在汉口的汉江码头这种交通要道,比如,集稼嘴码头上的广告牌就琳琅满目,其中也有「益康参号」的广告牌。由此分析,图5类似城门的建筑,极有可能是当时汉江边上的一座码头建筑,比如汉口武圣庙码头就是这种建筑。在市内其他街区,这样高大的拱门和砖墙是极为罕见的。「汉口街头的郎中」这张照片的拍摄地,应该也在汉江边,离码头不远。

至于这张照片的摄影师,有理由判断就是这位比利时医生。他于1898年到1908年在武汉生活了10年,在武汉三镇拍了500多张照片。在他留下的照片中,有一张是这位街头朗中的照片,但并不是制作成明信片的那一张。仔细观察,制成明信片的照片,拍摄时间可能要晚于菲利普•斯普鲁伊特存留下来的这张照片,照片中的人物似乎比前一张略显苍老,而且,画面里多了一幅「功效华陀(佗)」广告。这位西医与中医,不止一次打过照面。

120年前,一位住在汉阳的比利时医生在汉江边的一座板壁房子前见到一位在此摆药摊的老中医,出于职业关系,他们愉快地攀谈起来,同时,架起笨重的立体照相机,拍下了老人笑逐颜开的一瞬。这一瞬,被制成明信片,从汉口寄往法国、比利时等国,百年后,又重回武汉,让120年后的人们看到了当年武汉的社会生活。只是,现在的生活,似乎缺失了当年「功效华佗」「万病一针」的那份自信。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1911年 歆生路(今江汉路)口

编辑:田联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