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主席访苏坎坷急召周恩来,提出一条任命指示,事后看很高明

2024-01-03历史

毛主席访问苏联

前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次日,苏联承认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当机要秘书,将莫斯科照会交到毛主席手上后,毛主席激动地紧紧握住这位秘书的手。

毛主席这种表现,此前从未发生过,可见,他对苏联承认新中国的激动之情。

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争取相应国际援助,毛主席11月提出,希望能够在斯大林70诞辰之际,访问苏联。

毛主席访问苏联的这一想法,早在1947年就有了。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拖到1949年。

不久,斯大林向毛主席发出正式邀请,毛主席非常高兴。此次前往苏联,毛主席主要是想,重新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废除此前国民党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对于这一点,苏联方面也表示同意。出发前,双方已经就很多问题磋商好。

斯大林

但是,到达苏联后,斯大林方面的态度却发生改变,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了这次谈判,毛主席还临时做出一项任命指示。从结果来看,毛主席的这个决定很高明。

苏联态度反复

由于对这次会谈充满信心,毛主席觉得此次签订新的条约,不会出现问题。出发时,毛主席没有带中央委员、领导干部,就连工作人员也是少之又少。

与毛主席一起出行的有秘书陈伯达、翻译师哲、机要叶子龙、警卫汪东兴。这样的人员配置,非常罕见。

12月16日中午12点整,毛主席一行人乘坐专列到达莫斯科,苏联方面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由于天气太冷,苏联方面便一切从简,毛主席在车站做了一个简短的书面发言:

「我这次有机会访问世界上第一个伟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首都,是生平很愉快的事……中国人民在患难中得到苏联人民和苏联政府这种兄弟般的友谊,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毛主席访问苏联

随后,毛主席被安排在斯大林的第二别墅休息。当天晚上,双方在克里姆林宫会见。斯大林紧紧握住毛主席的手说道:「你很年轻,容光焕发,很了不起……」

简单寒暄过后,双方正式开始会谈。毛主席直截了当询问斯大林,关于中苏条约的问题。此时,毛主席还不知道,斯大林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已经有所改变。

早在当年2月份,苏联方面派出米高扬,在西柏坡与毛主席等中共领导人会谈时,曾明确表态:

「此前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不平等条约。苏联方面已经决定,如果和日本签订条约,美国从日本撤军,苏联就废除这个条约。」

但现在,斯大林开始顾虑美国的立场。所以,当毛主席提起这件事情时,斯大林表示:「我们决定暂不修改该条约的任何条款。」

斯大林的理由是,该条约当初签订时,征得了美英两国的同意。如果现在修改其中的条款,就给了美英两国法律上的借口,他们可能会趁机要求,修改千岛群岛等地的条款。

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

另外,双方还谈到台湾问题,毛主席请求苏联方面,在解放军攻占台湾时,提供军事援助。因为,中国当时还没有海军与空军。

但是,斯大林再次因为害怕美国干涉,提出苏联方面只提供参谋人员与教练训练。而且,斯大林还提出一个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

他提议,在已经归降的国民党人员中,挑选出一部分人,组成空降连,将他们投放到台湾,让他们发起起义。以上种种,都让毛主席非常失望,第一次会谈就这样结束。

此后,双方一直没有再进行会谈,一直到斯大林的祝寿会结束。毛主席在与科瓦廖夫谈话时表示,希望在23日到24日,能够就中苏条约、贷款、缅甸承认中国等问题,再举行一次会谈。

但是,第二次会谈上,依旧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斯大林根本就没有提及中苏条约,这让毛主席大为恼火。

因此,毛主席觉得,既然无法签订条约,也就没必要长时间待在苏联。他决定将原定为3个月的访苏期限,缩短为2个月。

1949年毛泽东访苏时与斯大林,赫鲁晓夫合影

但没过几天,斯大林的态度,就发生明显转变,表示同意签订条约。而这一切,或许还是西方国家意外促成的。

原来,在谈判频频受挫后,毛主席的心情异常烦闷,原本的参观计划也都取消,毛主席整天都待在住处,鲜少露面。

因此,西方国家趁机恶意炒作,称毛主席被斯大林软禁。一个国家软禁另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这样的消息,必将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苏联的国际声誉,也必将受到影响。斯大林因此高度重视。

为了打破这个谣言,中苏双方商议决定,让毛主席出面,回答塔斯社记者的提问。几乎在同一时间,缅甸、印度、英国,纷纷表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更加重要的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表示,美国将调整亚洲政策,放弃台湾。这一信息,让斯大林觉得,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有了转变,如果中苏签订条约,美国并不会介意。

毛主席

不久,斯大林答应重新签订条约,毛主席非常高兴。由于涉及到具体谈判,再加上,这将使中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有利于各国无条件承认中国,使得资本主义国家不敢轻举妄动。

考虑到事关重大,毛主席便决定请兼管外交事务的周总理,前来苏联谈判。于是,他紧急给中共中央发了一封电报:

「斯大林同志已同意周恩来同志来莫斯科,并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贷款、通商、民航等项协定」,提议中共中央「收到此电后,请于5天内准备完毕。希望恩来携贸易部长及其他必要助手和必要的文件材料,于1月9日从北京动身,坐火车(不坐飞机)来莫斯科。」

毛主席提出一条建议

考虑到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如果周总理也离开,没人主持大局,可能会出现问题。而且,当时中国水旱等自然灾害频发,河北、山东等地区,还出现了严重的春荒。

周恩来

这种情况下,救灾、赈济灾民、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国家的首要工作,毛主席还提出了「不许饿死一个人」的要求。

鉴于此,毛主席便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命指示。

在1月2日的电报中,毛主席指出,让董必武担任政务院总理。那么,党内人才济济,毛主席为何将此重任交给董必武呢?

董必武是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也是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以及重要领导人。从早期的武昌起义,到南昌起义,再到年近半百参加长征,以超凡的勇气与毅力,率领包括数十名红军女战士在内的数百人,历尽艰险,走完长征。他拥有丰富的革命经验。

1948年,他又被选为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并开始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人民政权做准备。在董必武看来,想要建立新政权,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法令、规章制度等。

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有意收集整理法律文献。新中国成立后,在董必武的主持下,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政府惩戒违法失职人员暂行条例】、【中央人民政府任免国家机关人员暂行条例】等法规制度。

董必武

这些法规制度的颁布,使得我国各机关工作人员有章可循。

由此可见,无论是干革命,还是做国家建设工作,董必武都有着出色的成绩。除此以外,董必武还有着极其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他曾说:

「不管在什么地方,不论在什么时候,要毫不犹豫地坚守着中央分配给我的岗位。」

所以,毛主席将此重任交给董必武,也是理所当然的。

1月3日,毛主席再次致电中央,建议周总理访问苏联一事,务必由政务院会议正式通过。

1月5日,毛主席又接连两次致电中央,强调与会者,务必保守机密。并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纪律,不能乱说乱动,一切行动听指挥。从这几封电报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对这次谈判的重视程度。

1月9日,周恩来召开政务院总党组干事会全体会议,宣布了毛主席的提议,在周恩来离开期间,由董必武代理政务院总理以及总党组书记,全面主持政务院工作。

1950年周恩来在苏联签署条约

1月10日,周恩来在毛主席的建议下,率领李富春等13人乘坐火车,于1月20日到达莫斯科。

周恩来离开后,董必武便开始全力开展救灾工作。他一边火速派出由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内务部、卫生部、农业部等部门组成的视察小组,亲自前往灾区视察;

一边致函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请他将全国灾情概况,以及救灾赈济问题的简报,及时发给中央,便以大家了解灾情。

在春荒严重,灾区人民无法饱腹,大批人员开始外出乞讨的情况下,为了稳定局势,尽快缓解灾情,董必武又成立中央救灾委员会,并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

在意识到个别地方的领导,对群众困难了解不够时,董必武指出,各地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去组织与领导生产救灾,高级政府负责人,虽然不能走遍灾区,但也要在所属灾区,灾害最严重的地区视察、指导。

在担任代理总理之前,董必武的工作就已经非常忙碌,常常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代理总理后,他更没有喘息的时间,连轴转已经成为常态。

水灾

他在给堂侄的信中说,自己忙碌的程度,是外人无法想象的。

一般情况下,党内只有少数人在夜晚办公,比如周总理与毛主席。而在夜晚办公的人,往往会在白天休息。周六下午、周日上午,一般也没人办公。

但董必武却是晚上两点多睡觉,早上七点起床,工作18小时以上,每天如此。这样的工作节奏,也让跟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感到疲惫不堪。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董必武,已经是一位64岁的老人了。可见他是在以多大的毅力做支撑。

但是,董必武从未说过一句抱怨的话。在他看来,这些忙碌,这些付出,都是应当的。

如何解决数百万灾民的问题,如何恢复被破坏的生产机关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他愿意为之付出自己所有的精力。这一点,从始至终,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未改变过。

他在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时,说出振奋人心的话语:

「我国人民,凭借自己团结奋斗的伟大力量,什么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董必武

除了赈灾这一首要任务,董必武还领导政务院,做了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稳定物价、制定【婚姻法】等工作,可见他当时有多么忙碌。

最终,他不负毛主席重托,有条不紊的完成了政务院的各项工作。并在毛主席、周恩来回来后,将自己两个月的工作,向周恩来作了书面汇报。所以,毛主席当初让董必武担任代总理的决定,是很高明的。

人民的勤务员,甘愿跑龙套

董必武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低调的一生。他甘为民仆耻为官,经常将自己称作「老牛」、「配角」。从不谈论自己的功绩,从不讲究吃穿,事事都为国家考虑。

1945年6月,联合国创建大会在旧金山召开。董必武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团,前去参加会议,并代表中国共产党,以及解放区的人民,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正式派出代表,在联合国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对董必武的美国之行,我党非常重视。当时,我党给了他一笔比较可观的资金,包括装置费、生活费、交际费,让他自由支配。

董必武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

但是,董必武并没有全部花掉,而是想方设法节省。在这一大笔费用中,其中有1300美元的服装费,董必武只花掉了25美元。因为,他买衣服只考虑实用,不比名牌。

在吃饭方面,董必武也是能省则省,除了参加联合国大会的宴会以及其他宴请,其他时间,他从未到过大饭店吃饭,每次都是买好食物,回去宾馆吃。就这样,他又省下了1240美元。

对于省下的这些钱,他也没有中饱私囊,而是在回国后,加上华侨捐的一部分钱,给我党买了印刷机等急需物品。

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迁入北平。时任华北政府主席,并兼任中央财经部长的董必武,为了工作方便,把家安置在距离办公地不远的一座小院子中,每天上下班都坚持步行。

在他看来,这样不仅可以省去公车接送,还能顺便体察民情,以便更好工作。但是,当时北平虽然已经解放,城内却还潜伏着一些特务。

董必武旧居

一次,特务人员在摸清了董必武出行的路线后,准备对他实施暗杀。好在他们行动前,公安部门及时破获。

对于这样惊险的情况,董必武却非常淡定,他依旧不愿特殊化,行动一如既往的轻车从简。

此后,无论出任什么样的职务,他都以「新功未建渐高坐,老本不多啃早完」的态度,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当街巷口遇到不知情的村民,问他是做什么工作的时候,慈祥、朴素的他,总是乐呵呵的说:「我是当勤务员的,人民的勤务员嘛……」

另外,他还经常教育孩子们,要甘愿当配角,要学会「跑龙套」,不要老想着当主角。他说,京剧里的主帅出来前,都有一些跑龙套的人登场。

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说他自己。无论做了多么突出的贡献,他从不邀功,只是一如既往,默默奉献。能有如此气度,或许是因为,他的最终目标,是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而非当多大的官,让人民记住他。

董必武与家人合影

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同时,董必武对身边的亲友,亦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一些亲友,看到他当了「大官」,便提出让董必武利用关系,将自己从边疆调回来工作。还有人则希望董必武,利用手中的权力,给他一批紧缺的物资。

对于以上种种不合规的请求,董必武全部回绝。同时,他还耐心向亲友解释,并教育他们。

如果对方的要求合理,董必武也会让他们通过正规渠道办理,而不是从自己这里开口子,走后门。

这样的态度,即便是对自己最疼爱的小儿子,董必武是如此。

1969年,董必武的小儿子董良翮高中毕业,面临就业问题。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决定孩子一生的事情,父母无论怎样都要想尽办法帮忙。但董必武态度非常明确,「下乡插队!干部子女决不能搞特殊。」

这样的一位老革命家,无疑是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论他有多低调,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永远不会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