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朱元璋三筐稻谷定忠奸先封后斩给学子上课,真的是伴君如伴虎

2024-07-20历史

电视剧【朱元璋】中有一个情节:在洪武年间的一次殿试中,朱元璋独具匠心地让人搬来三筐稻米,要求考生们辨别这些稻米的优劣和产地。

然而,当三筐稻谷被摆放到台上殿后,刘伯温在一旁面露惊愕之色,忧虑地说道:「看来有人要遭遇处决了。」

刘伯温话音刚落,接下来的事情果然如他所预言的那样,一一应验,仿佛命运早已注定。

究竟这道考题有何奥妙,竟能让刘伯温作出这样的预言?被皇帝处死的人又是谁?这些问题与三筐稻米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

一、朱元璋为了考核学子,命人抬来三筐稻谷

朱元璋展示这三筐稻米的目的,是想测试学子们对社会民情的认知程度,检验他们是否只是沉浸于书本知识而与现实生活脱节。

这三筐稻米被摆放在大堂上时,所有学子都惊呆了。三筐稻米的颜色和形状各异,其中一筐稻米色泽鲜白,颗粒饱满,宛如白白胖胖的小娃娃。

另一筐稻米颜色略显陈旧,米粒也不如前一筐那般饱满。朱元璋仔细端详,发现其中一些稻米已经发霉,并散发出一股霉味。

最后一筐稻米不仅色泽明显逊色于前两筐,而且夹杂着许多米麸皮,有些稻米甚至出现了空壳,显然早已被蛀虫侵蚀得一干二净。

朱元璋仔细地摸了摸、闻了闻这三筐稻米,随后陷入了沉思。

随后,他召集众学子到身边,对他们说:「你们都是经过挑选的才俊,见识广博。今天我要考考你们,这三筐稻米分别来自何处?新旧程度如何?质量又如何?」

实际上,朱元璋的这一举动并不是故意为难学子,而是希望通过这个问题来检验大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

这个问题极具新意,学生们因此踊跃发言,围绕着这三筐米,各自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面对这些答案,朱元璋只是摇了摇头,显然他对这些回答并不满意。

看到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讨论,却始终没有人猜对答案,朱元璋非常无奈,只好亲自揭晓谜底。

他说:「这第一筐稻米来自扬州,是今年刚收获的新米。第二筐稻米则产自太仓,是存放多年的陈年稻米。至于第三筐稻米,则有些特别,它来源于军仓。」

然而,朱元璋提到军仓时,语气突然一顿,脸色也随之阴沉。

眼见天子突然翻脸,众人吓得噤若寒蝉,伺候在旁的刘伯温心中忧虑重重,暗自思忖:「看来又有人要丧命了。」

刘伯温在皇帝身边极受宠信,他之所以能如此预见,只是因为对朱元璋了解得极其透彻。

朱元璋在历史上虽然最终登基为皇帝,但他的出身极为平民。他年少时曾沦为流民,饱尝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

早年的苦难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民众的疾苦,明白粮食对百姓来说是立身之本。因此,朱元璋成为皇帝后,极其重视民生和粮食问题。

然而,即使他如此尽心尽力,仍然难以阻止下层官员钻空子。

二、朱元璋为何如此大反应?背后原因不简单

以殿堂之上的这三筐米为例,可以明显看出部分官员在粮食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第一筐米粒饱满丰盈,可见扬州的主粮官在收缴谷米时确实尽职尽责,因为这些米粒的成色十分优良。

然而,当取出第二筐太仓米时,却发生了一个原本不该出现的低级错误。要知道,太仓是明朝的国家粮仓,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万石粮食,用于应对灾年调剂粮和军粮需求,因此太仓又被称为「百万仓」。

朱元璋在位期间曾对太仓粮库进行了扩建和修缮,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太仓的重视。

全国各地堆积的粮食极易发生霉变问题,因此必须将这些米拿出来晾晒,以防潮湿霉变。这正是太仓粮官的职责所在。

殿前这筐太仓米不仅色泽暗淡,还有明显的发霉迹象,显示出当地粮官对此问题的漠视。若有人食用这些谷米,可能会导致身体出现问题。因此,朱元璋在仔细检查这些太仓米时,脸上已显露出不满之情。

然而,当他瞥向第三筐稻米时,脸色变得更加凝重。与前两筐相比,第三筐的稻米问题显得更加严重。

第三筐稻米出自军仓,表明其主要供给对象为军人。

军人上阵杀敌保家卫国,体力消耗巨大,所需的粮食质量必须达标。然而,这些军仓稻米不仅含有大量麸皮,许多大米还被虫蛀空洞。通常,这种稻米的最佳用途是喂养家畜,完全不适合作为人类食物。

然而,这种最不起眼的稻米却被发现储存在军仓中,这一情况无疑暴露了一个严重的事实——军仓的粮食管理官员根本没有重视粮食的保存方法,对自己的职责更是毫无担当。

三筐各异的粮食,揭示了三种不同的现象。当时朱元璋内心百感交集,自从他执政以来,一直推行减轻徭役和税赋,呼吁所有人重视粮食生产。然而,最终还是有人对他的言辞置若罔闻。

经过痛苦的反思,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决定:立即处死负责军仓的粮食官员,将负责太仓的粮食官革职查办,并对负责扬州的粮食官给予表扬和升迁。

朱元璋的雷厉风行让在场的学子们感到震惊,他们纷纷慌忙擦拭汗水,连呼吸都不敢大声。

许多人认为朱元璋的这一举动过于残忍,实际上,他的做法不仅是为了惩戒那些玩忽职守的官员,更是为了给学子们以警示,教导他们在未来的官场上要尽心尽责,不可轻视民生问题。

「创业难,守业更难」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经营和守护的艰难。朱元璋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来建立他的帝国,但当他成为皇帝后,却发现维持国家的稳定远比征战困难得多。

老百姓乃国家之根本,朝廷唯有重视粮食管理,方能确保百姓丰收,从而保证江山稳固长安。这正是朱元璋如此重视粮食生产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