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6年小男孩遇见周恩来,高兴地喊他周伯伯,其父知道后很快搬家

2024-02-07历史

1946年9月的一天,一个5岁的小男孩正和往常一样,在上海一条弄堂里玩耍。突然,他发现一个熟人出现在自己眼前……

这位熟人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小男孩虽然年龄小,但之前已经多次见过这位长辈。

周恩来

于是,小男孩十分高兴地对周恩来喊道:「周伯伯」。可出乎他意料的是,平日里和蔼可亲的周恩来,此时却仿佛没听到一般,快速朝另一边走去……

小男孩顿时非常疑惑,以为是对方没有听到,便跟在周恩来身后,又大声喊着周伯伯。终于,周恩来转过了身,朝小男孩走了过来,并摸了摸他的头,然后一言不发匆匆离开了……

这个小男孩回到家里后,将自己偶遇周伯伯的事告诉了父亲。可又一次出乎他意料的是,父亲听了自己的话,不仅没有任何欣喜之情,反而神情严肃起来……

不仅如此,就在此事发生后的第二天,父亲便带着小男孩和其他家人,迅速从这里搬了出去。当时的小男孩不解其意,直到后来,有一次父亲提到了这件事,才对其进行了解释,让儿子恍然大悟……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年轻革命者被周恩来看中

时间回到十几年前。1929年底,一位身在上海的革命者被赋予一个重要任务——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进行掩护。他,便是时年29岁的吴克坚。

那时的上海时局动荡,中共中央想要开展活动很不方便。吴克坚的主要任务,便是当政治局在楼上开会时,他和自己的家人守在楼下放风。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便迅速上楼报信,使参加会议的政治局成员绝对安全。

吴克坚

能承担这样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吴克坚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事实上,此时的他,已经被同在上海的周恩来看中了。

1900年11月,吴克坚出生在湖南平乡县的一个工人家庭。当时,他的名字还是吴黑撑。

吴克坚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华大地风起云涌的动荡年代。和很多人一样,受到进步思潮影响的他,逐渐确立起投身革命事业的远大理想,并于1924年冬天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入党的第一天起,吴黑撑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吴克坚。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新名字,来表达对党的忠贞不渝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

三年之后,湖南长沙发生了马日事变,中共湖南党组织遭受严重打击。关键时刻,吴克坚当机立断,在平江县委瘫痪的紧急关头保存了一千多人的农民武装。后来,这支队伍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成为了井冈山工农武装的其中一部分。

这之后,吴克坚又辗转来到了上海。刚开始的时候,他主要做工人运动有关的工作。而在给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第一次送情报时,对方立即看上了这个小伙,并将吴克坚吸纳进了中央特科。从此,他正式走上了隐蔽战线的工作。

进入1930年后,中共中央决定办一个无线电集训班,为党培养无线电人才。出于隐蔽的需要,他们将集训班地点装作私营企业,由吴克坚负责组织管理。

吴克坚

这年10月,党组织又在慕尔鸣路兴庆里租下房屋,建立起自己的电台。吴克坚以「二房东」的身份住在楼下,别人都叫他「账房先生」。后来,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即以此进行取材。

然而,到了1931年4月,由于中共中央特科负责人之一的顾顺章被捕后叛变,导致党中央在上海的很多秘密机关和特工人员遭到暴露。

幸好,在共产党打入对方内部特工的通风报信下,吴克坚等中央特科工作人员得以迅速转移,最终化险为夷。

以报纸为阵地 宣传党的思想

1936年4月,在党组织的委派下,吴克坚远赴法国巴黎,在那里协助吴玉章筹办【救国时报】,并担任总经理一职。

【救国时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进行抗日宣传的机关报。它经常刊载中共中央的文件以及毛泽东等人的著作,并报道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在吴克坚等人的努力下,【救国时报】成为了当时国内外同胞尤其是进步青年很喜欢的报刊之一。

一年后的1937年7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抗日战争随即全面爆发。在这紧要关头,吴克坚向党组织提出,自己想要立即回国,投身抗战。

七七事变

然而,此时组织上已决定派吴克坚前往美国纽约主办另一份报纸——【先锋报】。对此,吴克坚多次表达了自己想要回国的意愿,并发出了「宁为战死鬼,不作老华侨」的豪言壮语。在一封信中,吴克坚这样说道:

「关于调我去美国纽约办报事,经过再三考虑,我想当祖国各地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伟大斗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尤其是延安圣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发出抗日救国的伟大号召,我想我应该回国,贡献出自己一点微力。」

最终,在1938年初,周恩来向吴克坚发出电报「立即回国,共赴国难」。2月4日,他经香港回到武汉,随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长江局副秘书长。同年5月,吴克坚又担任了【新华日报】总编辑。

【新华日报】作为国共合作抗日期间,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报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吴克坚等人的努力下,它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共产党重要的思想阵地。而吴克坚本人,则在上面发表了各类社论和文章数十篇。

1941年初,震惊全国的皖南事变爆发后,国内外对新四军产生了很大疑虑。而【新华日报】原本写好的相关报道和评论,也被当局的新闻检查机关检扣了。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中共南方局积极应对。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新华日报】工作人员先将被检扣后空出的地方用其他内容补上,将报纸印好几张后送检。等打发了新闻检查机关后,他们又立刻将周恩来对此事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以及「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的报道,重新填补在预留的空白处,并安排制版印刷。不仅如此,党组织还组织发行人员,赶在第二天各大报纸发行之前,将其送到读者的手中。

这天的【新华日报】

就这样,第二天一大早,大量的【新华日报】突破封锁,出现在了重庆的大街小巷。周恩来对皖南事变的题词和挽诗,强烈地冲击着很多民众的心灵。就连身在延安的毛泽东看到这份【新华日报】后,都向周恩来发来电报,表示「报纸题字亦看到,为之神往

建立庞大情报网 策反舰队和「两航」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周恩来等人找吴克坚谈话,决定让他离开【新华日报】的工作岗位,担任南方局情报部副部长。

第二年夏天,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吴克坚带着全家又一次来到了上海。他按照先前约定的办法,通过领取的经费在外滩租了一个写字间,还在沪西的常德路租了一幢石库门房屋,建立起落脚点。

随后,在这座东方魔都,吴克坚一步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情报系统。这个情报网一共有9部秘密电台,涵盖了华东、东北、华北、西南等全国各地。而他发展和掌握的工作关系,更是多达1500余人。

随着解放战争逐渐深入,形势日益明朗起来。就在敌军屡战屡败之际,1949年4月,他们的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领40多艘军舰和上千名官兵集体起义,震惊了大江南北。

原来,在对方投诚的背后,是吴克坚手下的情报系统人员进行策反的结果。林遵是清朝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孙,于1948年初担任此职。

林遵

然而,在林遵内心,对于这场内战是有疑虑的。于是,在周围中共地下党员的动员下,他逐渐有了率部起义的想法。

于是,在4月23日这天,林遵在南京篱斗山江面起义,并通过了给毛泽东的致敬电。解放军第35军联络部部长张普生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和第三野战军首长欢迎你们,并祝贺你们起义成功。」

不仅如此,由于在1949年春天,敌方先后将国内仅有的两家航空公司——中国航空公司(中航)和中央航空公司(央航)的大量技术人员和资金设备转移到了香港,中共中央又向吴克坚下达任务:要掌握空中航线。

于是,在这年的三四月间,吴克坚与央航总经理陈卓林和业务主任邓士章搭上了线。两个月后,在吴克坚情报系统的协助下,党内另一位情报工作者潘汉年手下的情报系统,又在香港同中航里的3名地下党员取得了联系。

1949年8月24日,两位共产党秘密党员来到香港,与香港地下党和港澳工委接上了头,成立了起义工作核心小组。

经过多方谨慎又细致的工作后,这年11月9日,「两航」的员工们在香港宣布起义,共有12架飞机(中航10架、央航2架)运载着100多名员工,从香港飞回中国大陆。

起义人员

后来,这些起义归来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成为了新中国民航事业里一支中坚力量,撑起了新中国民航的一片天。

工作谨慎细致 因儿子一句话立即搬家

在为革命事业尽心尽力的同时,吴克坚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他的妻子是浙江宁波人,个子比较高。1941年,他们的儿子吴兆力在重庆的防空洞里出生。

后来,随着父母来到上海,吴兆力便同他们居住在常德路恒德里的石库门弄堂。这家人的房子位于弄堂的最深处,一共两层小楼,下面是客厅,楼上是卧室。不仅如此,在楼梯的中间,还有一个小小的亭子间,那外面是一个阳台。如果发生危险,就可以从阳台翻出去,到达另一个石库门弄堂,从而便于脱身。

而这条弄堂周围居住的,都是上海普通民众。为了掩护自己的身份,吴克坚还担任了当地一个最基层的保甲长。

「相当于是最基层的一个职位,一般百姓都不愿意做这个差事。我父亲当然没有拒绝,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掩护。」多年之后,吴兆力这样回忆道。

然而,在当时风云诡谲的形势下,危险依然无处不在。1946年9月的一天,一场不大不小的意外,便向吴克坚一家袭来。

吴克坚一家

这一天,之前离开南京来到上海的周恩来,前往淮海中路的石库门里,看望鲁迅的夫人许广平。

这个时候,由于吴克坚一家刚来上海不久,还都挤在一户相熟人家居住。好巧不巧的是,这户人家和许广平是邻居……

不仅如此,周恩来前来的时候,正赶上5岁的吴兆力在弄堂里玩。当他突然看到这个熟人出现在自己眼前,便本能地叫了一声「周伯伯」……

周恩来看到吴兆力后,立即警觉起来,决定赶紧离开。然而,不明所以的吴兆力没有放弃,继续在对方身后喊「周伯伯」……

这样一来,周恩来不好意思直接离开,只得转身回来摸了摸吴兆力的头,接着一声不吭匆匆走了。

这时还搞不清状况的吴兆力,回家后将遇到周伯伯的事告诉了父亲。吴克坚一听,也瞬间警觉起来。不仅如此,第二天的时候,他便带着全家搬离了这里。

等到解放后,吴克坚向儿子提起了此事。他告诉吴兆力:「周恩来这样一个人物,他身后不知道跟了多少特务呢。你在弄堂里喊周伯伯,不但有可能给周伯伯带来危险,我们也有可能因此而暴露,这样地下工作还怎么做?」

除了谨慎细致外,作为情报人员的吴克坚,还有着艺高人胆大的一面。吴兆力讲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对特别重要的情报,吴克坚都会亲自去送。他喜欢用名贵的绸缎,将情报包了一层又一层,就像一个名贵的礼物。

吴克坚等人

有一次,坐在汽车里的吴克坚遇到军警检查。他下了车后,将绸缎从容地拿出来,一层一层地慢慢打开给军警看,脸上一副镇定自若的表情。

眼看这绸缎半天都拆不完,军警逐渐不耐烦,最终就这么放吴克坚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