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国民党新一军组建,军长人选本是邱清泉,为何最后却成了郑洞国

2023-12-18历史

在激烈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普遍装备逊色于日军。许多部队装备简陋,火力仅是敌人的一小部分。面对这样的不利情况,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然而,在这背景下,一支装备精良的驻印军脱颖而出。

这就是国民党新一军,可以说是当时武器装备最好的中国军队。

而当时军长人选一开始定了三个,邱清泉、黄维、李及兰,为何最后却成了郑洞国呢

被牵着鼻子走的邱清泉

邱清泉,一位起初在蒋介石眼中不甚出众的人物,凭借其「非凡才智」和「显著战功」,逐渐赢得了蒋的重视。

蒋介石巧妙地利用邱清泉渴望成就的心理,施以恩威并济的策略,令其深感报国之责。

1924年7月,邱清泉加入黄埔军校,怀揣着建功立名的梦想。

然而,直到1933年,他仍默默无闻,仅在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担任政治训练处长。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1934年5月,当蒋介石派遣年轻军官赴德学习时,邱清泉凭借出色的考试技巧夺得第一名,引起蒋的关注。

1934年7月,邱清泉赴德国柏林陆军大学深造。在那里,他「孜孜不倦」,为获得最新资料,甚至不惜采取极端手段,又偷又骗。

邱清泉的成绩出色,他的论文常见于国民党军事刊物,他甚至预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是机械化部队的时代。

1937年5月,邱清泉载满海外学识归国,蒋介石对其才华虽有欣赏,也深知师生情谊的重要,但却有一丝难以言明的不悦。

在蒋的眼中,邱清泉性格暴躁、自负至极,难以驾驭。

尽管如此,蒋介石并不愿放弃这位有价值的「棋子」,因而在对待邱清泉时总是采取既打又拉的策略,让他如履薄冰。

在国民党新一军军长的人选上,蒋介石显然不会考虑邱清泉。他以一种巧妙的方式控制着邱清泉,既给予希望又频频打压,使邱在不断的起伏中摇摆不定。

1942年,蒋介石放出消息计划派遣邱清泉前往印度指挥中国驻军,这对于邱清泉来说无疑是扬名立万的大好机会。他对此欣喜若狂,以为终于等到了展露才华的时刻。

然而,蒋介石在深思熟虑后,担心邱清泉粗暴的性格可能会影响与美国人的合作,最终取消了这一计划。这一决定令邱清泉极度失望,痛苦不已。

1944年的滇西反攻战役中,邱清泉展现出了非凡的智勇,其指挥下的部队使日军陷入恐慌。

这一战役再次证明了他「邱疯子」的称号不是浪得虚名。

邱清泉的战绩此时已远超其师兄宋希濂,但蒋介石仍以资历为由压制他,使得这位黄埔二期的优秀毕业生始终生活在黄埔一期的阴影下,心情郁闷,感到无比的压抑。

随着抗战胜利的喜悦逐渐退去,国内的战火再次被点燃,蒋介石决心打一场决定性的内战。

在这关键时刻,他意识到自己急需经验丰富的将领,于是再次想到了邱清泉。

蒋介石深谙邱清泉渴望功名的心理,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不吝以金钱、官职、爵位等物质利益诱惑,使得邱清泉深受感动,满怀感激地投入到蒋介石的麾下,向解放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948年,命运之神似乎对邱清泉不再眷顾。在一场关键战役中,邱清泉中计,导致友军区寿年兵团被解放军全歼,黄伯韬兵团陷入围困。

蒋介石得知后勃然大怒,怒斥邱清泉对待友军的不作为,对此深感痛恨,随即将其贬回家中休整。

然而,随着战局的日益严峻,蒋介石很快发现自己手下缺乏能将。

于是,他不得不再次启用邱清泉,甚至加以笼络,将其升任为第五军扩编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虽然再次被蒋介石牵着鼻子走,但他对蒋介石的感恩戴德之情却未曾减少,慷慨陈词表示要与共产党决一死战。

就这样,蒋介石巧妙地利用了邱清泉这位「顺毛驴」,使其心甘情愿地为自己效力。

即便在邱清泉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面向南方,朝着他心中的「蒋校长」展示他的忠诚。

据传,当蒋介石得知邱清泉全军覆没、战死沙场的消息时,愤怒之极,竟然一枪击毙了身边的一条爱犬,以此来宣泄心中的悲愤和挫败感。

「书呆子」黄维

在国民党新一军的军长人选问题上,最初的选择围绕着三位重量级人物:邱清泉、黄维、李及兰。这一决策不仅关乎军事指挥,也牵涉到外交与战略层面。

考虑到这支部队将在印度与英美军人合作,人选的外交能力和国际视野成为了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三位候选人中,李及兰因其相对欠缺的国际经验与履历,首先被排除在外。

那么黄维呢?

黄维,黄埔一期出身,早年成名,却对战争缺乏兴趣,带有浓厚的书生气质。1940年代后期,他逐渐转向军事教育领域。1948年,黄维担任新制军官学校校长。

那时,蒋介石的内战正激烈进行,急需人才。虽不爱征战,黄维却被蒋介石以往的「厚恩」所牵引,再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蒋介石在用人上注重资历,黄维作为黄埔一期的嫡系,深受重视。他在北伐战争中已显勇猛,南京栖霞山之战中更是表现出色,加之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推荐,使得蒋介石对他赏识有加。

黄维原名「悟我」,蒋介石改之为「培我」,这一举动反映出蒋介石对他的栽培期望。

1928年,蒋介石创立陆军第十一师,并亲点黄维为师长。同年,黄维进入陆军大学深造,在校期间,蒋介石对他进行了多次个别训话。

1933年,蒋介石派黄维赴德国考察,体现出他对德国军事教育的推崇。

到了1938年,蒋介石将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军交给了年仅34岁的黄维,成为军长。

在此之前,黄维深受蒋介石信任,30岁便成为师长,从师长晋升至军长仅用了四年时间。

作为黄埔一期的毕业生,黄维在年龄上比黄埔二期的邱清泉小两岁,起点自然较高。然而,邱清泉拥有黄维所缺乏的优势,特别是在作战时的勇猛和灵活性。

相较之下,黄维的战斗风格相对呆板,有「书呆子」之称。

1936年底,黄维前往德国学习军事,但由于全面抗战的爆发,他的学业被迫中断,不得不提前回国参战。实际上,黄维在德国的学习时间仅为半年。

与此相对,邱清泉的德国留学经历更早、更长。他于1934年7月前往德国,在工兵专门学校和陆军大学深造,甚至还在德军中接受了训练。

邱清泉在德国的留学时间长达两年半,直至完成学业后才回国。

在重庆军委会的高层讨论中,特别是在蒋介石和何应钦的眼中,邱清泉似乎比黄维更具备担任新一军军长的资质。

邱清泉甚至已经开始为这个职位做准备,甚至选定了随行的幕僚,并聘请了外国专家来教授他英美礼仪。

然而,蒋介石对邱清泉个人并不感冒。邱清泉虽然自信满满地等待着这一任命,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他的预料。

就在他满怀期待的时候,陈诚的第六战区长官部突然收到了一份来自蒋介石侍从室的电报,内容简洁而直接:命令第八军军长郑洞国立即前往重庆,蒋介石要亲自见他。

这种直接由侍从室发出的命令,直接点名要求一个战区的军长前往重庆,是极不寻常且罕见的。

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陈诚,也对这突如其来的命令感到困惑,但他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只能迅速安排郑洞国马上启程前往重庆。

为何是郑洞国?

郑洞国在接到紧急召唤的通知时内心充满忐忑。

安排好军部事务后,他与妻子陈碧莲迅速乘坐小火轮前往重庆。

到达时已是傍晚,侍从室早已关门,他们便在街头小摊匆匆吃了晚饭,并在一家旅店暂作休息。

次日一早,郑洞国急忙赶到侍从室,进行了必要的报到与登记。稍候片刻后,一名侍从官出来,告诉他傍晚时分再来。

傍晚时分,郑洞国如约赴蒋介石在军委会的办公室。蒋介石通常面对黄埔出身的将领颇为严肃,而对于其他将领则态度温和以求拉拢。

但这次,蒋介石的笑容异常和煦,让郑洞国感到不适应,不知该如何是好。

两人闲聊了几句后,蒋介石主动给郑洞国递水果,打破了一般的会面常态。

随后,一个侍从官低声告知晚饭已备好,蒋介石便邀郑洞国一同用餐。

那晚的宴席除了蒋介石和郑洞国,还有三位校级军官级别的侍从官,这种待遇让郑洞国感到困惑。

餐桌上,蒋介石发问,郑洞国回答,对话自然流畅。

蒋介石时不时鼓励郑洞国多吃,甚至半开玩笑地说他应该能像古代的廉颇那样吃得下去。

三名侍从官看着蒋介石如此随和,心中皆感惊讶,频频打量郑洞国,就连郑洞国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

饭后,蒋介石带着郑洞国回到会客厅,神情一变,变得严肃起来。

他直截了当地告诉郑洞国,经他和何应钦商议,决定派郑担任新一军军长,并前往印度。

这突如其来的任命使郑洞国一时不知所措,他后来回忆称自己对与外国军人打交道毫无经验,担心一旦处理不当,后果难以承担。

面对郑洞国的犹豫,蒋介石的表情也显得有些不悦,语气透露出不满。

郑洞国察觉气氛紧张,立刻调整情绪,坚定地表示愿意前往印度,承诺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任务。

蒋介石的脸上随即又现笑容,他解释称此任务确实艰巨,但郑洞国是最佳人选。

两人继续深入交谈,直到夜晚。临别时,蒋介石嘱咐郑洞国第二天去见何应钦,并告知何已了解情况。

次日,郑洞国拜访何应钦,后者详细说明了赴印度的注意事项,特别强调美国人的傲慢和英国人的狡猾,劝郑小心行事。

郑洞国忍不住问起为何自己而非传闻中的邱清泉被选为军长。

何应钦解释,虽然邱清泉一度是首选,但考虑到其脾气暴躁,可能难以与英美将领相处,故最终选择了郑洞国。

徐庭瑶和杜建明推荐郑洞国,认为其稳重成熟,蒋介石和何应钦一听便认同此推荐。

邱清泉虽起初不满,但很快被安抚,被推荐担任第五军军长,避免了与外国军人的直接交往,随即释怀。

这一过程也展示了杜建明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连难以驾驭的邱清泉也对他心服口服。

在被任命为新一军军长并准备前往印度前,郑洞国投入了一个月的时间来精心组建他的军部班底。在选定参谋长的关键岗位时,他的思绪回溯到了他的老部下舒适存。

回想起当年自己担任第五军荣誉一师师长时,舒适存是他的得力副手。

后来,当郑洞国升任第八军军长,他毫不犹豫地推荐舒适存接任荣誉一师师长的职位。

1940年6月,宜昌的失陷让蒋介石愤怒不已,导致一场军事检讨会的召开,处理了二十多名将领,其中包括舒适存。

尽管舒适存被判处五年徒刑,但实际上他并未入狱,而是在郑洞国麾下的第八军继续服役,带着罪名而战。

考虑到自己即将离开第八军,郑洞国深知舒适存将面临的困境,因此决定召其担任新一军的参谋长,以保其安全。

此外,郑洞国从第八军中挑选了一批可靠的人员作为新一军军部的参谋,并聘请了几名英语翻译,确保与盟军的顺畅沟通。

一切准备就绪后,郑洞国和他的团队乘坐飞机前往昆明,这标志着他们新的军事旅程的开始。

在昆明的日子里,郑洞国不仅备受重视,更受到了昆明防守司令杜津明的热情款待。杜津明的热诚招待不仅体现在精心安排的宴席上,更在于他对郑洞国的真诚建议与关怀。

3月底,当郑洞国准备启程前往印度时,杜津明深情叮嘱,他的话语沉重而真切:「此去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坚持,否则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番话是杜津明对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教训的深刻反思,多年后提及仍是心有余悸。

郑洞国与亲随分乘两架飞机,穿越了著名的驼峰航线,最终降落在了印度的加尔各答。

短暂休整后,他带领舒适存等随从,乘坐火车前往距离加尔各答二百多公里远的度兰姆伽。

沿途上,郑洞国沉浸在对即将到来的挑战的深思中,他的心情既紧张又充满期待。

抵达度兰姆伽时,孙立人和廖耀湘率领的新一军高级军官们已列队等候,场面庄重而热烈。郑洞国从火车上走下,正式迈入了新一军军长的军事生涯。

参考资料:

被蒋介石抓住弱点」的3个黄埔将领 韩 博 王海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