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淮海战役总前委五人,谭震林名声不显,是真如坊间传言不会打仗?

2024-01-03历史

1982年5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筹拍【淮海千秋】,当时谭震林已经80余岁,听闻消息,欣然接受采访。

就在采访当天,谭震林身穿一身旧军装,站在一张淮海战役地图前,手持小棍侃侃而谈,从整个战役的布局、中央的指示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谭震林都是信口拈来,仿佛当年往事就在眼前。

有意思的是,整个采访的过程中,谭震林没提自己一句。

女儿好奇的问了一句:

「当时您在干什么呢?」

谭震林哈哈一笑:

「我不就跟部队在一起吗?」

淮海战役总前委有五人,其中刘邓是中野的实际指挥者,陈粟是华野的实际指挥者,只有谭震林似乎没有具体的职司,而且从后来流传的淮海战役的往事中,并没有谭震林的身影。

有人认为,谭震林之所以名声不显,盖因谭老板不会打仗。从后来军衔授予情况来看,似乎也很能说明问题。

还有人拿出另外一个例子,试图推论出这一结果。

就是1942年11月,中央下令新四军一师、六师对内合并,尽管对外新四军第六师的番号仍然在,但六师的部队当时都已经归了一师指挥。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时任六师师长的谭震林在军事指挥上不如粟裕。

从谭震林年轻时的经历来看,他不是个专业军事出身,似乎不会军事情有可原,但不要忘记,粟裕其实也不是科班出身,但不要忘记,在艰难的革命战争年代,不会打仗,也是可以学出来的。

谭震林无疑也是属于自学成才的那一类?

在过去革命历程中,谭震林一贯就有「不仅善于打军事仗,还善于打政治仗」的说法。

谭震林在土地革命时期,从事政治工作最多,后来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踏上长征之路,谭震林与张鼎丞、邓子恢配合,在闽西广泛的开展游击作战。而在军事上则是主要依靠谭震林,后来三人被赞誉为 中共党史上「南方三杰」。

闽西根据地亦成为南方三年游击作战的主战场。

抗战爆发后,谭震林又先后出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并亲率三支队在皖南开展游击作战,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计划。

1938年,日军进逼皖南时,因繁昌地处长江安徽 芜湖至铜陵的突出部,军事上是属于必争之地,但因川军112师防守不利,谭震林率三支队驻守繁昌。

在繁昌驻守期间,谭震林没有选择同日军硬碰硬,而是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袭扰敌人,打了大小百余仗,毙敌近千人。

从1939年1月开始,日军出动大规模兵力意图夺取繁昌,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谭震林率部五战,繁昌几次失守又复得。

繁昌保卫战虽然从双方出动兵力来看规模不大,但它的胜利却给了抗日军民以很大的信心,以至于就连日军派遣军总司令也不得不承认:

「国民党乃是手下败将,惟共产党军队是皇军的大敌,看来要在共产党手中夺取繁昌城是不可能的。」

尽管谭震林也长于军事指挥,但因为从事政治工作较多,所以他在军事上的才能体现并不多。

不过,绝大多数时候,谭震林都是受命于危难之间,从当年在闽西领导游击战争,到后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莫不如此。

1940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南方局和新四军军部致电江苏省委,请调谭震林加强东路指挥,并在当地组织军政会,统一当地军政指挥。

所谓的「东路」,其实我们从今天的中国地图上,也能大致的推断出他的位置,他主要是指位于京杭铁路东段的苏州、太仓、常州以及常熟、江阴、无锡地带。毗邻南京、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日军扶持汪伪政府上台,南京、上海就是其统治中心,因此「东路」战略位置也凸显出来。

「江抗」(即江南抗日义勇军)的旗号也是从那个时候打起来的,可惜的是后来因为受到敌伪顽的挤压,江抗发展受到重挫,不得不转移。

当然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发展壮大自身,更需要无与伦比的勇气。

谭震林到东路时,正是江抗发展最艰难的一段时期。

当时江抗留在东路的就只有为数不多因为受伤来不及转移的伤员成立的「江抗」东路司令部(后来称新「江抗」),后来发展成有两个支队的规模。谭震林到东路后,便便立即放手发动群众,使得「江抗」的力量迅速壮大。

皖南事变以后,谭震林领导的新四军在苏南的抗日力量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总计兵力八千余人。

1940年9月,江南东路司令部撤销,所辖部队划归六师指挥。

尽管对比其余六个师,新四军六师在成立之初总兵力略少,可不要忘记这支部队是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发展起来的,对比最早的新「江抗」只有一个排,一个连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发展预期。

当然,相对于新四军其他各师,六师实力就要弱的多,兵力上也要少一个旅。

更为关键的是,新四军六师所处的地区其实最不适合建立根据地,处于日伪顽盘踞的地方,当年谭震林到这个地方时,最初也面临很大的压力,但他大刀阔斧,除了大力发展群众,还同各个地方抗日武装势力搞好关系,竭尽全力为部队生存争取了一片空间。

新四军重建以后,谭震林除了任六师师长,还担任着新四军副政委,并不在六师工作,因此六师的领导力无形中也要弱许多,六师十八旅也因为回旋余地较小,不得已而北渡长江,后来归了一师下辖。

六师十六旅的处境更加艰难。

1941年11月,十六旅在溧阳塘马村遭到日军突袭损失巨大,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牺牲,谭震林听闻消息,忧心如焚,仅率两名警卫,便重返苏南,等于说谭震林以新四军副政委、六师师长的身份,兼任了十六旅旅长,耗费了极大的精力,这才保住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根据地以及部队。

考虑到谭震林难以分身兼顾,同月,十六旅便划归一师指挥,但在建制上仍然属于六师。

1943年3月,粟裕命令王必成率领二旅第四团2000余人南下到溧水地区,与十六旅合并,对外仍然称十六旅,王必成任十六旅旅长

总体来看,六师没有发展壮大,其中客观因素上反倒大于主观因素。

1942年,谭震林又调任了新四军第二师政委兼淮南区党委书记,全力主抓机关建设以及生产自救,六师的工作更加无法兼顾,

同年10月,中央正式决定,一师、六师对内合并,对外保留番号,粟裕任师长,谭震林兼任政治部主任。

考虑到谭震林多年只在政治工作上,亲临一线的时候其实并不多,除了三年游击战争以及抗战时期还在前线指挥作战。到抗战后期以及解放战争实际,则基本上从事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比较多。

这一点,从淮海战役总前委五人职能分工上就能看出来。

1946年7月,国民党军进攻华东解放区,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打了七战七捷,全靠谭震林后勤以及情报上的支持。据说谭震林当时掌握着华中野战军120部电台,整个苏中战役期间,这些电台一刻也不停歇。

战后,陶勇点视俘虏,俘虏中有一老兵,头发花白,操云南口音,痛斥国民党军无能,陶勇好奇地问他缘故,老兵回答:

「情报失灵……开上战场, 到处挨打, 成了睁眼瞎子, 哪能不败?」

1947年夏,华东野战军尽管在前线取得不菲胜利,但根据地丢失大片,不得已之下只能分兵跳转外线作战,当时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机关被困在胶东半岛,动弹不得,就连这一小片根据地也不得保。

关键时候,谭震林以华野副政委的身份,号召解放区军民反攻,并积极率领二纵、七纵北上与许世友的九纵、十三纵汇合,趁着国民党军抽调华东的部队增援其他地方之际,大举反攻。

1948年9月,许世友、谭震林率领华野内线兵团与外线兵团汇合,共同参与了济南战役

短短一年时间,胶东形势大改,这不能不说谭震林的作用。

综合谭震林的革命经历来看,与绝大多数政工出身的干部其实一样,他们并不是没有打仗的能力,只是上级出于实际考虑,让他们在更适合的位置上工作。

罗荣桓元帅早年也是政工干部出身,抗战时期到山东,出任党政军一把手,亲自操持组织了数次战役,就连罗帅自己后来都认为,自己在军事上有了一定的造诣。

如果不是因为身体实在太差,毛主席就把罗帅派到东北全面主持党政军工作了。

东野不少的名将,如梁兴初、吴克华等,都是山东走出去的。

有人认为,谭震林麾下没有得力干将,其实这也不能说绝对,姑且不论牺牲了的罗忠毅、廖海涛(当年都在闽西革命根据地打过游击,是谭震林麾下的干将),王必成跟随谭震林的时间也不断。

华中野战军成立时,下辖四个纵队,其中六纵就是原来的六师十六旅,王必成任纵队司令,后来改称华中野战军六师后,谭震林以华中野战军政委的身份兼任师长,王必成任副师长。

一直到华东野战军成立,王必成才出任了单独出任六纵司令员。

那时的谭震林,已经是华东野战军副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