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邓小平特批许世友可以土葬,却下令不允许开追悼会,背后有何隐情

2024-05-16历史

前言

1985年许世友逝世后,一份特殊的请示被拿到了邓小平的书桌前,那是胡耀邦等人拟出的对许世友身后事的安排。其中 「申请土葬」四个大字明晃晃地摆在眼前。

要知道从1956年毛主席和周总理等重要国家领导人带头签署火葬协议起,已经很少有党员干部申请土葬了。而这一次,居然是战功赫赫的老将军提出「土葬」,实在是令人诧异。

我们都知道,许世友将军是个不拘小节的直爽性子,更是出了名的毛主席「粉丝」。为何这一次却不跟毛主席一样选择「火葬」,而是执意申请「土葬」呢?面对老将军的「土葬申请」,邓公又是如何审批的呢?许世友将军的葬礼是否能如期举行?

一切的问题都要从最开始的那份火葬协议书说起。

没签火葬倡议书

1956年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参会者都传阅了一份关于同意火葬的倡议书。

从古至今,我国一直有重视身后事的传统,最常见的下葬方式是土葬和火葬。尤其土葬使用范围更为广泛。但这也是最劳民伤财的一种下葬方式,既占用耕地,又会浪费木材。很多家庭甚至会因为一场葬礼,被弄得入不敷出。

党中央看着这种情况很着急,所以想推广更节约资源、简单科学的火葬。可是想要改变延续数千年的下葬方式和思想观念并不容易,因此党中央想让机关干部发挥带头作用,这才有了这份倡议书。

当然党中央一直坚持民主原则,所以是否签署这份倡议书全凭自愿,但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纷纷带头签了字。

几个月后中共八大召开,这份倡议书又被拿了出来。没参加之前那次会议的领导干部,也都签下了自己名字,唯有许世友读过之后若有所思。

他没有签字,反而在会后特意找到毛主席说了这件事。

在他原本的观念里,人死后就应该入土为安,他还曾以棺材鼓舞士气。孟良崮战役中,许世友率部攻打张灵甫整编的七十四师。这一仗格外艰难,部队伤亡很大,很多战士奋战时都抱着必死的决心。

发起总攻之前,许世友慷慨激昂地对剩下的指战员说:

「你们师长当团长,团长当营长,带头冲。牺牲了,一人一口大棺材!」

在他看来,打仗是为国尽忠,牺牲在所难免。而能够在战死沙场后睡进棺材里,是对战士们最好的嘉奖。

毛主席明白许世友的想法,也理解这种人生大事的选择不容马虎,他开导许世友说:

「这本来就是自愿签名嘛!不签也不强迫嘛!」

有了毛主席的这句话,许世友七上八下的心才算平静下来。

1979年,许世友已经年过古稀。在打赢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后,他特意交待在老家的儿子许光给他备上一口薄棺。

到了1985年,许世友病情加重。也许是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他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言辞恳切地提出,希望中央能同意自己死后土葬。

但其实许世友执意如此,并不完全是因为传统观念,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弥补他对母亲的亏欠,希望死后能葬在母亲坟边到地下再尽孝。

「孝子」将军 忠孝难两全

许世友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年幼时如果没有母亲的坚持,他恐怕也不会有机会建立日后的功勋。但由于革命和战争,他一直愧疚于自己没能好好孝顺母亲。

由于营养不良,许世友两三岁时瘦弱得不行,连自己站起来都做不到。偏偏那年赶上大旱,家里颗粒无收,日子就要过不下去了。为了让孩子们活命,父母只能出去乞讨。

寒冬腊月里,母亲就把他裹在棉袄里抱紧,一要到吃的就赶紧捂热了再喂给许世友吃。有时候母亲会饥寒交迫地昏倒,年幼的许世友只能用稚嫩的童音连哭带喊地把母亲唤醒,想来那时他就记住了母亲的辛劳。

麻绳偏挑细处断,六岁那年许世友的父亲因积劳成疾,先一步撒手人寰。母亲只能独自养育六个孩子,为此吃了很多苦头。所以很小的时候,许世友就立志要报答母亲的大恩。八岁那年,为了学习保护母亲的真本事,许世友暂时告别母亲去少林寺学武了。

八年后,在寺里学习的许世友听闻母亲生病,顾不得当时寺庙内的规矩,「打」出少林寺探望母亲。可就是这样一位赤诚的孝子,却因为行军打仗二十多年没见到母亲。

刚开始入伍时,许世友时常因为思念母亲泪流满面。但是作为一个军人,他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只有国家太平了他才能在母亲跟前好好尽孝。自1932年秋天他随军撤出河南起,就再也没有见过母亲。

直到二十年后,国家重回太平,许世友的工作也终于不那么忙碌了。安排好山东军区的工作以后,许世友立刻请假回家探亲。按照记忆中的路往家里走着,许世友却有些恍惚。那么多年过去,他对家乡的一切都不太熟悉了。

当他到了记忆里的家门口时,正好有一个头发花白、衣衫褴褛的老婆婆往外走。许世友甚至不敢上前相认,因为二十年过去母亲实在老了太多。还是母亲看着愣神的许世友反应过来,高兴地喊着许世友的乳名。不管孩子离家多么久、变化多么大,母亲还是能一眼认出自己的骨肉。

听着多年未曾听过的乳名,许世友怎么也忍不住心里的难受,跪在母亲面前痛哭。直到被母亲扶起来,他才注意到母亲肩上还挑着一捆树枝。许世友连忙把这捆树枝接过来,却不小心被荆棘刺伤了手指。可手指上到疼,又哪里比得上许世友心里的心痛,仗都打完了他的母亲竟然还在干这么重的活儿。

为了让母亲安度晚年,许世友决定把母亲接到济南享享福。然而母亲在老家山里过惯了,一到济南就大病一场,坚决不肯留在城里。无奈之下,许世友只能再把母亲送回老家,但他始终放心不下年老体弱的母亲。自己身居要职走不开,最后只能让在海军服役的儿子许光回老家替他尽孝。

1957年冬,许世友到安徽视察,又一次借道回家看望母亲。这时母亲已经年近八十了,看到许世友回家老太太高兴极了。但什么样的感情都无法与自然规律抗争,两年后母亲撒手人寰,许世友悲痛至极。

只见那天他跪在母亲坟前,边哭边说:

:「娘,我忠孝难全,你老人家健在我未能服侍你,我死后,一定来为你守坟。」

不管许世友官职多高、功劳多大,在母亲面前他都像孩子一样纯真赤诚。在场众人也感动至极。因而作为老战友邓小平,自然明白许世友的心意,最终同意了许世友土葬的要求,算是抚慰了困扰许世友大半生的「当兵三年无孝子」的愧疚。

从简也不能马虎

1985年10月底,许世友的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南京举行,党中央派王震亲自去送别许世友。一下飞机,王震就马不停蹄地赶往南京军区的华山饭店。在这里的小会议室,他听取了南京军区关于许世友身后事的工作汇报,还转达了邓小平的意见。

邓小平对于许世友土葬的遗愿,给出的批复是「照此办理,下不为例」。为了减少影响,邓公特别要求告别仪式一切从简,不要大张旗鼓开追悼会。但再怎么简单,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军也绝不会被亏待。

上文说道,1979年许世友曾为自己准备过一口薄棺。只是准备的棺材有些太小了。许世友本就身体健壮,晚年又因为病痛水肿得厉害,所以那口棺材已经躺不下他的遗体了。为了不委屈老将军,南京军区马上派人现做了棺材。

想办法找到木材以后,南京军区家具厂开始了行动。为了让老将军走得舒心,他们为许世友找来珍贵的楠木,这种木材坚固如铁,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裁成木板。更可贵的是,整口棺材没用一根铁钉,都是用传统的榫卯工艺拼合而成的。入殓时能保证严丝合缝,好好保护许世友老将军的遗体。

与此同时,墓穴的选址工作也在许世友的家乡紧张地进行着。

为了满足许世友为母亲「守坟」的遗愿,勘察人员仔细考察了他母亲坟茔的位置。最终勘察人员选定了好汉山向阳山坡高处的一块林地,这里离许家祖坟和祖宅不过五十米,且正前方视野开阔是块风水宝地。

墓址也确定以后,南京军区专门派出了工程兵的一个机械连前去施工,希望能把许世友的长眠之地修得更好一些。

不仅如此,工程兵还顺便加宽了乡间的道路和桥梁,这也算是许世友为家乡带来的福报。等一切都准备好后,许世友的遗体告别仪式如期举行。

那天南京军区的大礼堂一片肃穆,在哀乐声中所有人都怀念着老将军。巧的是原本晴朗的天气,在告别仪式开始前后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似是天公也在为老将军流泪。

后记

按照党中央的指示,许世友老将军虽然可以土葬,但墓前不能有任何装饰,连墓碑都不能有。然而一年之间前来吊唁祭拜的人太多,群众纷纷要求为将军立块碑。于是党中央最终同意,为许世友刻了一块墓碑,但碑文只有「许世友同志之墓」七个大字,把所有的怀念与敬仰都留在了不言中。

参考文献:

[1] 项东民,安熠辉. 许世友将军传奇二三事[J]. 世纪桥,2006(7):68-72.

[2] 陈健. 论「孝」[C].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浙江省人口老龄化20年论坛论文集. 2008:199-206.

[3] 古月. 许世友土葬揭秘[J]. 党史博览,2000, (1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