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建国后表哥给周恩来写信,被秘书当作普通信件,从此两人失去联系

2024-02-07历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从一份报纸上得知,自己的表弟周恩来,成为了新中国的总理。一时之间,他激动不已,各种往事涌上心头……

于是,怀着对多年未见的表弟的思念,这位老人亲自写了一封信,向周恩来进行问候,并十分期盼两人可以见面,像多年前那样,彼此互诉衷肠。

陈式周

然而,当这位表哥终于收到回信,满心期待地打开看时,却惊讶地发现,这封回信并不是表弟周恩来所写,且内容鸡同鸭讲,颇有打发人的意味……

回想几十年前,表弟曾多次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与自己书信往来,这位表哥不禁唏嘘不已。后来,他再也没有联系过周恩来。

可这位老人不知道的是,与此同时,周恩来也在寻找着自己这位表哥。只是各种原因下阴差阳错,这对兄弟此后再未相见……

那么,这位表哥究竟是谁,他和周恩来之间发生过哪些故事呢?这段遗憾的亲情,就此彻底画上句点了吗?

两人结缘 关系亲密

1907年,9岁的周恩来跟随嗣母陈氏,来到了陈氏位于江苏宝应水巷口的娘家。

此前不久,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因操劳过度患了肺结核,不幸去世。雪上加霜的是,他的嗣母陈氏,也很快染上了这一当时的绝症,身体每况愈下。

眼看自己快要撑不住,陈氏决定回宝应的娘家。那里有一位她的堂侄儿陈伯容,在家悬壶问诊,可以给自己治病。

就这样,陈氏带着年幼的周恩来,回到了自己的娘家。那段时间里,她一边治病休养身体,一边教育和培养周恩来。

周恩来

此时的周恩来,正是上学读书的年纪。一到这里,陈氏就让他去自家的家塾馆学习。但很快,小周恩来便不再去家塾馆,而改去陈家宅子里的一间书房读书了。

那间书房的主人,是陈氏的另一位堂侄儿,陈伯容的弟弟陈式周。

陈式周比周恩来大16岁,出生于公元1882年。他曾就读于张謇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很喜欢读书,并且阅历丰富,曾游历内蒙、新疆、青岛等地。此时,他正在家中开设一所蒙馆。

由于陈式周小时候,曾前往淮安的周家塾馆寄读,因此很欢迎周恩来这位表弟的到来。而周恩来本就年龄小喜欢找人玩,一来二去,这对年龄相差十几岁的表兄弟,就熟络起来了。

在与周恩来的交谈中,陈式周发现,这位表弟虽然年龄很小,但已经能对古代诸子百家,甚至清朝的「洪杨之乱」,作出自己的评述了。不仅如此,小周恩来的见解还很独到。

原来,在来到宝应陈家之前,周恩来就已经在不同地方的家塾馆学习过了。因此,对这些内容,他可谓十分熟悉。

于是,陈式周便对陈氏建议道:「我们家的塾馆只能教授那些蒙童孩子,大鸾(周恩来)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就不要再上蒙馆了,让他到我家书房,读我的藏书吧。」

就这样,周恩来开始前往表哥的书房,如饥似渴地在他的众多藏书里遨游。从【西厢记】、【施公案】到【醒世恒言】等,都成为了小周恩来的精神食粮,令他眼界大开。

在表弟读书学习之余,陈式周还经常滔滔不绝地向他讲很多东西。从诸子百家、焚书坑儒到太平天国,可谓包罗万象。聪明好学的周恩来,也不时向这位表哥提出问题。两人互相切磋,共同探讨,碰撞出很多思想的火花。

不仅如此,陈式周还会带着周恩来,前往宝应的各处名胜古迹游玩。从陈家宅子出来,北边是当时的清朝衙门;向南只要过一条河,就到了八宝亭;而西边不远处,就是京杭大运河的河堤。

八宝亭

而在两人进行游览的同时,陈式周还会向表弟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特别是近代史的事。而这,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少年周恩来的思想,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可惜的是,就在不久后,陈氏的病情愈加严重,母子俩只得返回淮安清江浦。虽然只有3个多月的短暂相处,但这对表兄弟已经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周恩来感到表哥很有学问,谈吐不凡;陈式周也很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小表弟。

保持联系 周恩来旅欧期间通信频繁

周恩来跟随嗣母返回清江浦后不久,陈氏便因病离开人世。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周贻赓,离开江苏前往东北,又于1913年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

而就在同一年,陈式周经人介绍,在上海【申报】做了一名编辑。由于在那里的工资不多,他还应聘给李鸿章的孙子李国超做国文老师。

彼时,中华民国已经建立,各种革命思潮不断涌现。在天津读书的周恩来,也接触到了革命思想。与此同时,他和表哥陈式周取得联系,不时就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虽然年龄尚小,但周恩来已经表现出了对社会时政的关心。他将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写成文章,经常寄给陈式周,由这位表哥帮忙推荐给报馆进行发表。

随着时局的变化,周恩来开始投身学生运动,革命思想愈发强烈。1919年从日本回国后,他在五四运动中脱颖而出,成为天津学界的领袖人物。

周恩来

然而,到了1920年,他因为领导学生进行请愿,和其他三人被当局拘捕,半年之后被释放。在省教育厅的压力下,校方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学生开除学籍。

不能继续读书的周恩来经过一番考虑,决定和当时很多中国有志青年一样,前往欧洲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0年底,在周恩来即将启程出国的前夕,他专门前往上海新闸路永泰里,向表哥陈式周辞行。许多年未见的兄弟俩互诉衷肠,长谈了一整夜。不仅如此,陈式周还给周恩来出了一部分路费。

第二天早晨,陈式周将周恩来送到上海十六铺码头,目送这位表弟登上法国邮轮「波尔多斯」号。

经过漫长的旅程,周恩来终于抵达法国。将自己安顿好后,他很快便给陈式周写了一封信,询问表哥自己是在法国学习好,还是去英国好。

收到表弟的信后,陈式周经过考虑,向周恩来发去了回信。在信中,他认为法国的各种费用相对低廉,并且有较多的革命历史经验,相比英国还是在法国学习好。

最终,周恩来决定留在法国。1921年1月30日,刚刚过完23岁生日的他,又给陈式周寄来一封信:

「式周表哥:

别仅三月,而东西相隔竟迢迢在三万里外,想念何如!出国后,途中曾数寄片,想均入览……

兄之来函,以本月中旬至,彼时弟至英伦已一旬余。来书语重心长,读之数遍,思潮起伏,恨不与兄作数日谈,一倾所怀。积思愈多,执笔亦愈迟缓,一函之报,竟至今日,得毋「望穿秋水」邪?

……

弟之思想,在今日本未大定,且既来欧洲猎取学术,初入异邦,更不敢有所自恃,有所论列。主要意旨,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至若一定主义,固非今日以弟之浅学所敢认定者也。来书示我意志,固弟之夙愿也,但躁进与稳健之说,亦自难定。稳之极,为保守;躁之极,为暴动。然世亦有以保守成功者,如今日之英也;亦有以暴动成功者,如今日之苏维埃俄罗斯也。英之成功,在能以保守而整其步法,不改常态,而求渐进的改革;俄之成功,在能以暴动施其「迅雷不及掩耳」之手段,而收一洗旧弊之效。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然强邻环处,动辄受制,暴动尤贻其口实,则又以稳进之说为有力矣。执此二者,取俄取英,弟原无成见,但以为与其各走极端,莫若得其中和以导国人。至实行之时,奋进之力,则弟终以为勇宜先也。以今日社会之麻木不仁,「惊骇物议」,虽易失败,然必于此中乃能求振发,是又弟所深信者也,还以质之吾兄,以为如何?

……

来书所论「衣食不敷,日求一饱且甚难,即朝朝叫嚣,何裨实际?」兄意以为衣食足后乃得言社会之改革,是诚然矣。然亦唯其「衣食不敷」,方必须「朝朝叫嚣」;衣食足者,恐未必理会「衣食不敷」者之所苦耳。且「衣食不敷」之人何罪,社会乃必使之至于冻饿至死而后已?彼不起而叫嚣,亦终其身为饿殍耳,是社会组织之不平,无法以易其叫嚣也。方今欧美日日喧腾社会之问题,即面包问题耳,阶级问题耳,俄且以是革命矣,德且以是革命矣,英、法、意、美亦以是而政治上呈不安宁之现象矣。是固兄之所谓叫嚣,而终不免于叫嚣也。愿兄有以深思之,当知不平现象中当然之结果,便如是而已。

……

弟身体甚好,望放心!近状如何,时望来函告知!

匆匆报此,并颂

俪安!

弟 恩来

一九二一·一·三〇」

在这封信里,周恩来谈了自己来欧洲三个月后的认识体会。原本思想「未大定」的他,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考察,初步确立了中国只有通过俄式革命的道路,才能摆脱当前困局的想法。对此,陈式周在回信中给予了赞许。

周恩来在法国时寄给陈式周的照片

不久后的2月23日,周恩来又针对陈式周一时情绪消沉,想离开上海隐居乡间的想法,在信里进行了规劝。他的言辞十分恳切,读来非常打动人心。最终,陈式周打消了原本的念头,继续留在上海工作。

而另一边的周恩来,逐渐坚定了自己的革命理想。1921年3月,在张申府和刘清扬的介绍下,他加入当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在陈式周的推荐介绍下,周恩来以翔宇、恩来的署名,在陈式周任职的【申报】上,发表了【德国赔款分配问题】、【中法大借款之内幕】、【纪俄罗斯之大旱】、【大不列颠帝国战后之变象】等多篇文章。这位旅居欧洲的中国革命家,将自己对欧洲多国的观察分析,展示给了国内读者。

不仅如此,周恩来还将当时英国工人运动的情况,介绍到了国内。通过这些文字,国内的工人运动组织者们了解了世界工人运动的最新经验,从而更好地开展了工人运动。

而对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周恩来也进行了报道:「俄罗斯自1917年两次革命后,劳农政府外受到列强封锁之困,内遭各民族分立与叛乱之变,国情不安,民生凋敝,已达到极点……此为今日赤俄执政者所最焦虑之事。」

失去联系 再未相见

1924年,周恩来回国,前往广州黄埔军校任职。几年之后,国共两党心生嫌隙,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

周恩来

1927年8月1日,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爆发。很快,针对共产党人的各种攻击指责,出现在各大新闻版面中。

这一天,陈式周从书桌上拿起一份报纸,一条醒目的标题赫然出现,对周恩来大发议论。陈式周勃然大怒,气得脸色发白,连声说道:「无耻!无耻!真是无耻!」

接着,他对一旁的外甥范延禧说:「你相信吗?这简直是污蔑。恩来和我是至戚,周陈两家是几代世谊。我们自幼相处,我对他一直很了解。他有志气,有才干,你要以他为学习榜样。」

说完,陈式周便将那张报纸扔进纸篓,然后从书房里取出周恩来寄给自己的信件和照片,对外甥一一讲述周恩来的故事。

1930年代初,周恩来在上海从事革命工作期间,同陈式周又有了一些接触。对这位表弟的革命理想,陈式周一直给予支持和保护。那段时间里,陈式周还为周恩来做过掩护。

1931年底,周恩来离开上海,前往江西中央苏区。从此,这对兄弟失去了联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式周带着家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宝应。此时,当年他的姑母陈氏带着周恩来生活过的祖屋,已经被长辈卖掉了。

深知祖屋重要意义的陈式周,筹集资金将房子赎回并进行修缮。看着面貌一新的祖屋,陈式周多么盼望能和表弟故地重游,倾诉离别之情啊……

然而,一年又一年过去了,陈式周一直没有周恩来的下落。直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年过花甲的他,才从报纸上得知,自己这位表弟已经是国家总理了。

此时的陈式周,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之前因为周恩来干革命工作,两人多年未能见面。现在解放了,自己终于可以见到表弟了。

周恩来

于是,他怀着激动的心情,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向这位身居高位的表弟送去自己的问候。

没想到的是,当周总理的秘书看到这封信时,将它当作一般信件进行了处理。于是,不久之后,陈式周收到的那封他心心念念的回信上,只是写着「建议来函者,可向当地政府联系工作」这样的话……

看着这封官方复函,再想想当年周恩来那些情真意切的亲笔信,陈式周不禁感慨万千。此后,他没有再尝试联系过这位表弟。

1954年,带着些许遗憾的陈式周,在北京病逝。可他不知道的是,周恩来并没有忘记自己这位表哥。这几年里,他也在寻找着自己的下落。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两人终究未能取得联系……

直到10年之后的1964年,周恩来委托江苏省公安厅到宝应一带查询陈式周的地址后,几经周折,才终于联系到了陈式周之子陈莱官。70年代末,周陈两家终于得以重新相聚。1992年邓颖超逝世后,陈莱官以亲属的身份参加了吊唁活动。

多年过去了,陈式周和周恩来早已先后去世,然而他们兄弟俩之间的佳话,还一直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