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31年日军进攻东北,若张学良坚决抵抗,30万东北军能抵挡住吗

2024-01-30历史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阀张学良所拥有的30万大军,在15000名日本关东军的进攻面前,竟然没有开枪、放弹,就放弃了1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现在有些人试图为张学良辩解,声称中日双方实力差距过大,少帅无力反抗,这是为了保护民众,避免无谓的牺牲,保存实力,等待未来的转机。

然而,这真的是事实吗?

如果张学良当年坚决抵抗,东北真的会不可避免的沦陷吗?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一个月,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凭借三个团的地方军,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在江桥战役中,成功抵抗了装备完胜的日伪军3万余人的进攻,甚至抵抗了半个月。

这表明,当年的东北军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当中日开战时,大多数人认为我们打不过,给出的理由也是有道理的。

然而,世界并非一成不变,它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变量会不断产生,这将导致计算结果的显著变化。

虽然张学良不战而退,但许多人认为如果他坚持抗战,局势会有很大变化。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如果张学良没有服从蒋介石的命令,战端开启后的局势将会如何演变。

关于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大家普遍认为是他接受了蒋介石的命令。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虽然张学良在名义上是国民党的副司令,但实际上他仍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地方军阀,是仅次于蒋介石的二号军阀。

你觉得有这样的人吗?会因为一个人的一句话,就放弃家族的仇恨和领土,愿意成为历史的罪人?这种说法根本就是个笑话。

如果蒋介石有这样的影响力,他只需要一个电报,就能让张学良放弃他的祖宗基业。那么他肯定也有能力让张学良交出兵权,放弃东北王的地位。

但是,如果蒋介石真的有这样的能力,他早就这么做了。所以,那些说张学良是因为听信了蒋介石的命令才放弃东北的人,纯粹是对那段历史的无知。

能让张学良放弃东北的,只有张学良本人,没有别人。

虽然蒋介石的命令或许只起到了辅助作用,但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张学良的动机。自晚清以来,中国一直是西方列强争夺的焦点,每个国家在中国都有一定的势力范围。

这种复杂的利益交错,使得中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制衡关系,也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原因。从晚清到民国,中国的政治精英利用这种特殊关系,创造了一种名为"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

每当面临强大的压力和挑战时,这些国家总是巧妙地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影响力,借助盟友的力量来保护自己。这种策略是否有效呢?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例如,甲午战争后,日本占领了我国的辽东半岛,但在法德俄三国的干涉下,日本被迫放弃这一领土。

同样,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沙皇俄国也趁机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然而,英美列强在日俄战争中选择了支持日本,帮助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与俄罗斯人作战。

最终,俄罗斯的势力被驱逐出南满地区,东北地区再次回归中国。

原来我们阅读史书时,总会批判张学良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态度,以及寄希望于列强调解的策略显得很不明智。然而,如果我们置身于那个时代,也许也会采取同样的做法。

毕竟,有这么多成功的先例在前,谁又能断言他们的决定是愚蠢的呢?这也是张学良不抵抗的一个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原因。

因为日本吞并东三省的行动,本质上就是一种打破列强均势的行为。也许张学良还暗自得意呢,欲取之必先予之,你表现得越贪婪,列强就越警惕,到时反弹的力量也就越强。

如果英美列强制裁日本,我就能回到我魂牵梦绕的大东北,何必自己跟日本人硬碰硬呢?张学良的想法没错,只是他没有预见到国际局势的变化,现在和过去已大不相同。

九一八事变时,列强正面临大萧条危机,对与日本的全面战争毫无兴趣。他们没有等到期待的调解,国际联盟只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就把蒋、张打发了。

在后世的历史记载中,所谓的国际调解,成了被人们嘲笑的对象。

假设当年他没有寄希望于国际调解,而是选择独立发展,那么凭借关内20万东北军和驻扎在华北地区的10万东北军,是否能抵挡住日本的进攻呢?

答案是肯定的,成功的机会甚至很大。首先来看武器装备,东北军的装备水平在全国仅次于国民党的存在。东北地区资源丰富,适合发展重工业,张作霖在位期间曾在此修建大量兵工厂。

一旦战争爆发,白山黑水的资源禀赋可以支持东北军进行持久战。

张作霖强调,无论是江桥战役的马占山,还是台儿庄战役的于学忠,都证明了东北军并非庸师弱旅,士兵们英勇无畏。

东三省是他们的故乡,这里有他们的妻子儿女和先人坟墓,他们没有退路,一旦战争爆发,必能激发他们保家卫国的热情。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年,上海爆发一二八淞沪抗战,同样是军阀部队出身的蔡廷锴的第19路军,在五万人的兵力下,扛住了日本七万人的进攻,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蔡廷锴领导的19路军尽管在装备和人数上都无法与东北军相比,但他们依然能够抵抗一个月而不败,这足以说明其战斗力的顽强。

而东北军在面对15000名关东军时,却似乎有些力不从心。有些人可能会说,日军会不会持续增兵呢?但是,当时日本国内也受到了大萧条危机的冲击,大量失业人员被吸纳进了军队,这使得日军的增兵实际上受到了限制。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30万东北军抵抗15000名关东军就一定非常困难。

在失业流民的崛起下,日本国内形成了统制派和皇道派两大派系。这两派虽都主张对外侵略,但在策略上有所差异。

统制派由明治维新后的政治精英组成,他们是国际政坛上的老手,深知游戏规则。他们主张采取零敲碎打、逐步蚕食的方式吞并中国。

而皇道派则不同,他们是一群失业的暴民,缺乏长远的考虑。他们急切地需要改善自己的处境,嘴上喊着效忠天皇,心中却只想着换取一些碎银。

他们拓展领土的方法直接而粗暴,不顾一切后果。例如,引发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等皇道派精英,他们在当时掌握权力的统制派的遏制下,仍然强行发动了战争。

设想如果张学良能够阻止这15000名关东军的攻击,统制派肯定会严厉惩罚他们。然而,张学良不战而放弃东北的行为,使他们建立了无人能及的功绩,彻底打开了战争的潘多拉魔盒。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张学良的行为无形中证明了皇道派的观点是正确的,导致皇道派崛起而统制派势力下滑,最终日本走上全面扩张的道路。

有趣的是,策划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后来转向统制派,反对全面侵华,主张分散攻击。这种变化表明,人们在功成名就后往往会学会理性思考,尽管他们在一无所有时可能会冲动热血。

石原莞尔的言辞已经回归正题,让我们再次谈论张学良。即使石原莞尔的皇道派得势,引来了日本全国的军队,那么东北军是否还有翻身的机会呢?

答案仍然存在。尽管东北军无法抵抗日本的全面入侵,但他们还有可以依靠的外援。然而,我所说的外援并不是陷入大萧条危机的英美法等国家。

自晚清以来,东北这片风水宝地一直被两个列强反复争夺,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沙皇俄国。现在,沙皇俄国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苏联。

苏联对中国的领土野心由来已久,尤其对东北地区充满渴望。因此,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一些权益也被苏联继承。

当年,张学良曾因此事与他们在中东路发生冲突。在面对日本的侵略时,蒋介石和国内军阀都是不可靠的,但是苏联人是值得信赖的。

他们对东北的领土野心以及与日本人在日俄战争中的宿怨,使得他们有足够的理由介入东北问题。将苏联拉进来,就等于让两只虎相互争斗。

届时,张学良可以选择站在苏联一边,赶走日本在东北的势力。

关于苏联是否能战胜日本,诺门坎战役的结果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当时,日本只是个三流工业国,实力远不如英美法俄等老牌列强。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驱虎吞狼,赶走日本引入苏联,东北仍然会沦陷。但实际上,如果苏联独吞东北,西方列强即使深陷困境,也会竭尽全力帮助中国将苏联人赶出东北,因为他们害怕社会主义政权苏联。

当今时代,人们可能很难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共产主义的恐惧。我们来看两个例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没有明显败绩的情况下,选择了投降。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投降前的一个多月,国内发生了共产党起义。同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也选择了不战而降,原因也是国内共产党在闹事。

马奇诺防线被攻破后,巴黎也有共产党活动。对于他们来说,共产党的存在就是威胁,宁愿国破家亡也不能让共产党得逞。

其他国家的侵略,只是想要金钱,而共产党的侵略,却是要命的。因此,他们对共产主义的扩张非常敏感。

尽管存在那样的条件,如果张学良能够坚持抗战,保住东北老家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然而,他私心太重,因此酿成了千古的遗憾。

张学良晚年曾说:「九一八事变是我的责任,不是蒋介石的错误。」很多人可能认为他是在为蒋介石开脱,但实际上,这真的是他的责任,与别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