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要是萨尔浒之战,明军拉上戚家军以及白杆兵,最起码能打平手吗?

2024-04-28历史

白杆兵的战斗力被很多人夸张了。

至于所谓戚家军,一般都被称为浙军。这支部队就是张名世新招募的浙兵,经过戚金短暂培训的结果。戚金是戚继光族侄,但是在戚继光到蓟镇后才跟着叔叔的,军事能力这玩意他不会遗传,更何况戚家军战斗力强不仅因为那点兵法,而是整个部队建设先进。戚金最多就是会戚家军那点战术,这个并不稀奇,【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又不是什么秘籍,戚继光甚至都是用大白话写的,就为了方便更多人学习。所以戚金短暂培养一批新招募的浙军,就称之为戚家军的话,也不能说一点不对,退一万步说戚金也姓戚,部队以主帅的姓命名也不算错。但至少战斗力来说,是不可能碰瓷戚继光那支部队的。

下面从浑河之战的战况分析一下两支部队的战斗力。

一、战斗过程

浑河之战的明军主帅是总兵陈策、童仲揆,下辖三类部队。

一是土司军,包括秦邦屏、马祥鹏等人率领的石柱土司军和冉见龙、冉文焕等人率领的酉阳土司军,石柱土司军因为武器用白蜡木杆做的长枪,所以又被称作白杆兵;

二是周敦吉、袁见龙等人率领的川军;

三是戚金、张名世等人率领的浙军。

其中,因为土司军地域上也可以属于川军,所以一般和川军一起行动(分开说因为编制不同,川军是中央军,朝廷管军饷装备;土司军是地方土司武装,自己带干粮装备)。

其中,白杆兵和浙兵都是大概三千人。

当时沈阳之战刚刚结束,这支部队来到浑河南岸,看到沈阳似乎正在作战,周敦吉立刻建议,我们应该快速渡河,与城内将士内外夹击。

结果不一会儿,哨探回报,沈阳已经陷落,刚才是后金军入城。

这种情况下,部队决定快速过河进击。

周敦吉、秦邦屏率先带白杆兵搭浮桥跨河,陈策亲自带领川军和酉阳土司军跟着跨河。此时后金也注意到明军过河,立刻前来进攻,双方在浑河北岸展开战斗。此时川军正在渡河,童仲揆、戚金带着军在浑河南岸一边修筑工事,一边等待其他援军。

后金也发现明军渡河,皇太极率领的左翼四旗中的红巴牙喇前来阻击。双方在浑河北岸陷入僵持,这个阶段,后金「参将一人,游击二人被擒」。但在努尔哈赤组织右翼四旗准备棉甲、盾车完毕加入战场后,浑河北岸明军就逐渐撑不住了。

白杆兵几乎全军覆没,秦邦屏战死;酉阳土司军损失惨重,冉跃龙战死,冉文焕带六百人突围过河后逃回辽阳(五天后辽阳之战阵亡);川军同样损失惨重,周敦吉阵亡,袁见龙、邓起龙等带领川军残军逃回南岸浙军刚刚修好的工事中。

皇太极率部跨河进击浙军工事。这时候,援辽西军在总兵朱万良、姜弼带领下赶来救援。皇太极一开始派雅荪带二百巴牙喇阻击,但很快被击败。于是皇太极放弃攻打浙军,转身打机动性和战斗力更强的援辽西军。朱、姜不敌。这时候,代善、岳托带其余八旗军过河,跟随皇太极攻打援辽西军。援辽西军大溃败,一直被追杀四十里地。余部逃入辽阳。

此时,后金军又回来打一直停在原地的浙军。不一会儿将浙军和逃入浙军工事的川军全歼。浙军戚金、张名世及退回的川军袁见龙、邓起龙等阵亡。这支队伍总指挥陈策、童仲揆也分别阵亡于浑河北岸和南岸。

二、这支明军战斗力问题

这支部队特别是白杆兵战斗力之所以被很多人赞扬,主要在于这一战获得了后金方难得的赞扬。在浑河北岸的战斗中,满文老档的描述为

明之步兵,皆系精锐兵,骁勇善战,战之不退

同时也记录了这个时间里己方「参将一人,游击二人被擒」。

与后来修【明史】要鼓励封建道德,所以对只要气节够的明军都溢美很多不同,老档没有这方面包袱,所以记录战争比较写实,对方打得好了就夸,不好就不说。所以努尔哈赤时代,对明军的表扬除了宁远之战(战中描述遗失,但战后总结明确表示己方失败了)外,只有此次浑河之战有这么个表扬了。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时候浑河北岸作战的除了白杆兵外,还有酉阳土司兵和川军。所以后金这个赞扬也未必都是对白杆兵的。只不过一般认为白杆兵战斗力强于其他二者,所以说起时候,都把这个功劳放在白杆兵身上了。

从战斗经历来看

浑河北岸明军包括白杆兵这一支,过河时机选择其实是有道理的。后金此时刚刚打完沈阳之战,正在陆续进城打扫战场。部队既没有排战斗队形,盔甲也普遍卸了,盾车也没有和战斗部队在一起。等于是完全无防备状态。这种情况下,明军跨河进击,如果顺利的话,就可以在沈阳对仓促准备的后金军进行一次突袭。

但此战并没有在沈阳城下进行,而是被滞留在浑河北岸了。原因就是皇太极此时率领一支红巴牙喇阻击成功了。

皇太极这支部队,要么是作为警备的部队,还未解散和卸甲;要么是看到明军过河,仓促组织士兵去阻击。不管怎么,这支部队的规模和装备都很可能不太到位。

就是这么一支部队,阻击浑河北岸明军成功了。

所以白杆兵等北岸明军能和后金一定程度相持,并不是战斗力真的差不多。很大程度是趁着对方刚刚大战后突袭的结果。而即便这种情况下,北岸明军也没有完成既定目标,并没有攻击到沈阳城下的后金军,而是被皇太极这部分阻击成功了。这就导致两个结果:

1.明军被压缩在浑河北岸,后续部队缺少过河空间,浙军只好留在南岸;

2.努尔哈赤有充足时间带后金军主力装备完毕。

等到装备到位的后金军主力投入战场,北岸明军就立刻惨败。白杆兵全军覆没,秦邦屏阵亡,马祥鹏被射瞎一只眼勉强突围。

所以白杆兵的战斗力并不能过于高估。

而浙军战斗力就更差了。

浑河北岸作战时候,浙军无法过河,就地修工事还能理解。

但后金军过河后,在援辽西军到达情况下,浙军根本无法与友军做任何配合。当皇太极部转头打援辽西军时候,浙军事实上就是原地看戏,根本做不到杀出工事夹击后金军。

而后金军击溃援辽西军,追杀四十里的来回时间里,浙军甚至连逃跑都做不到。等着后金军回来将自己团灭。

所以这支浙军,最多就是学会戚继光晚年的车营防御那点战术。站在车营工事内打打枪还行,根本没有出去打的能力,所以只能站着等死。

从时间上来看

沈阳之战和浑河之战是三月十三日这一天之内打完的。

沈阳之战的开战时间,满文老档记录是卯时,但清太祖实录记载是辰时,可能就是早上七点左右开打的,但此战结束时间没有说,所以不太好推测浑河之战开始时间。

但是,有一个旁证在于,满文老档在描述沈阳之战和浑河之战时候,都没有提到后金军吃午饭。

在一场仗中间吃饭的话,老档一般会记录的。比如萨尔浒之战,后金军与刘綎部对峙时候,就写吃了午饭,然后进击刘綎军阵。灭掉叶赫部一战,也是写围城打了半天,然后大家吃炒面,接着再打。所以可见在一场战斗过程中吃饭,老档很可能会记录的。

所以如果排除后金军是一天不吃饭的话,那最大可能是沈阳之战结束后已经快中午了,后金军吃完午饭,陈策这部明军刚好赶到,然后发生浑河之战。也就是说,浑河之战的开始时间已经是中午了。

这种情况下,经历了浑河北岸鏖战、浑河南岸攻打浙军阻击援辽西军、攻打援辽西军并追杀四十里、回军灭掉浙军四部分,也只是到「天已昏暮」战斗结束。沈阳三月份的天已昏暮,大概也就是晚上六点左右吧。所以这四场小仗加起来,也就是最多六个小时左右。其中还包括了追杀四十里来回。

就算白杆兵在北岸战斗时间略长,恐怕最多也就是两三小时左右了。

而浙军就更糟糕了。等后金军追杀援辽西军后回手打他的时候,花的时间应该非常少

天将晚,帝复战浑河南步兵,布战车冲入,破其营,杀副将董仲贵、参将张名世、张大斗及众兵殆尽。天已昏暮,帝收兵,诸王各领健卒于东门外教场安营,令众将率大兵屯于城内。

这两个时间中间灭掉的浙军,估计也就一小时内吧。

从后金伤亡情况来说

在这一战结束后,后金在沈阳休整五天。其中,十六日这天努尔哈赤祭奠了阵亡军官。

今书雅巴海、布哈、孙扎钦巴彦、雅木布里、西尔泰、郎格、敦布达、哈木布禄、汪格等九人之名裨告於天。

这九个人,五名参将,四名游击。但当时后金军的官职和爵位比较混乱,所以其中一些人只是相当于有这个爵位,并不算真正意义军官。从这个军官阵亡情况看,应该军队战损数量有限。

更重要的例证在于,这一战后,包括打扫战场、祭祀阵亡官兵和休整,后金一共花了四天。三月十三日晚上结束的战斗,三月十八日一早就进发辽阳。而且在之后辽阳之战中没有任何军队数量不够或者疲敝状态,十九日午时到达辽阳开战,二十一日清晨就彻底占领了辽阳。

所以也可以看出,沈阳之战加上浑河之战,对后金造成的杀伤都非常有限,更不用说白杆兵、浙兵在其中的成绩了。

三、这两支部队是否能保证萨尔浒之战效果更好

如果这两支部队当时到了辽东,毫无疑问会跟在刘綎部。因为刘綎常年在南方带兵,善于用南军。当时到辽东的多支小股南军部队就都是在刘綎麾下的。

刘綎部当时更多是作为吸引或干扰后金的疑兵使用的,走宽甸一路,路程最长,部队数量最少,明军应该就一万多人,再加上一万多朝鲜军。

但萨尔浒之战中,刘綎并没有起到疑兵效果,后金识破了明军意图,所以先攻击作为主力的杜松、马林部。这两支部队都在一天内全军覆没。这两仗因为打的比较仓促,后金此时的集结还没有完全到位,所以按后金的说法,这两仗自己都是以少打多。这个可能性确实不小,至少双方应该差不多数量。

但是,等到面对刘綎时,杜松、马林已经都全军覆没,后金军也彻底集结完毕,所以是完全意义的后金以多打少了。即便再把这六千白杆兵和浙军给刘綎,他此时也没有敌军多。

而相对于部队数量,差距更大的是部队战斗力。

萨尔浒之战中,后金真正主力部队赶到后全歼杜松、马林,都是不到半天时间。而打刘綎时候因为连数量都占优势,所以时间更快。当时刘綎自己一部,康应乾一部,作为掎角之势,朝鲜人也在不远处。结果后金发起进攻后,等到康应乾赶到,刘綎部已经被全灭了。

而康应乾部同样很快被灭,此时朝鲜人还没来及参战。这也导致朝鲜军不敢打了,很快决定投降。

这种战斗实力差距下,白杆兵和浙军这六千人就算来,能有多大效果?

辽沈之战时候,这两支部队连刚打完沈阳之战的后金军都没造成多大损伤。现在后金以逸待劳且以多打少情况下,能取得什么战果?

四、总结

萨尔浒之战最所以有名,因为这是明清第一次国家级大战。但并不是说,这一战就完全决定了双方的进程。

真正决定双方前期状态的,是萨尔浒之战、辽沈之战、广宁之战三场战役的集合。

萨尔浒之战,是明朝全国调兵来进攻后金。

辽沈之战,是明军真正意义调动全国精锐,并进行足粮足饷一年多训练后,与后金的决战。

广宁之战,是明军再次调动全国精锐,同样足粮足饷,且有了上次失败经验后,与后金的战斗。

这三次战争明军总数量都在十万以上。结果一次比一次惨。

萨尔浒之战,明军除去朝鲜军很可能还不到十万,虽然全军覆没,但还逃回来四万多,加上之后的开铁之战,一共也就丢了抚顺、清河、开原、铁岭四城;

辽沈之战,明军十三万人几乎全部参战,不但全军覆没,逃回来的官兵都非常少,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殉国,辽阳、沈阳等七十多城丢失;

广宁之战,明军十三万人大部分都没参战,在初战两三万人全军覆没后,其余部队就一触即溃,望风而逃,全部逃入关内,广宁等四十多城丢失。

所以但凡认真看过明清战争史,哪怕主要看了努尔哈赤时期三次大战役,都不会总把幻想堆在萨尔浒之战上。

萨尔浒之战是失败其实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明朝此次派出部队其实战斗力很有限,真正精锐也就杜松这部分西军。大量部队长期欠饷,部队装备也欠缺很多。这种情况下,失败是必然的。反倒警钟意义才是明朝最需要的。

而之后的辽沈之战,也就是白杆兵、浙军参与这一战,明军真正调动了全国精锐,还拨款非常充裕,明军足饷且各种装备到位,还又训练一年多情况下,最终居然比萨尔浒之战输的还惨,这才是更能体现明朝问题的地方。

这恰恰说明,明朝此时的政治问题和战略思想都有严重问题。

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光想着战场上多某个侥幸就能翻盘,那才是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