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秦国为什么要取巴蜀?当机会来了,你知道如何去判别和选择吗?

2024-03-01历史

在秦并天下的过程中,其实有一个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反复去思考和论证的,那就是它成功的逻辑和因素究竟是什么?

在普世的观念之中,很多人都认为「商鞅变法」是秦国横扫六合的主要因素,所以很多人把「商鞅变法」的功效等同了秦国统一天下的结果,这种看法不能说错得很离谱,但至少是不全面和深刻的。

在数学理论之中,一个命题的成立,有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说法,「商鞅变法」其实只是秦并天下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简而言之,没有商鞅变法,秦国是很难统一天下的,但是只有商鞅变法,秦国还是很难统一天下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商鞅变法不是让秦国举国皆兵,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能打的诸侯国了吗?没错,秦国当时确实最能打,而且一打起仗来,特别的幸福,不要命地嗷嗷叫,确实让山东六国胆战心惊。但是,最能打的人就一定能做统治者吗?就一定能统一大局吗?并不一定!

这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能力的人不一定能成功!同理,秦国最能打,但并不代表他能够统一天下。比如战国初期,魏国就是最能打的,还有地理、文化、经济各方面的明显优势,最后就在各种因素的联合作用下逐渐衰败了。

要想鲸吞天下,有几个潜在的条件是必须要具备的:

1、军事上你要有压倒性的优势。毕竟狗急跳墙,人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没有谁会愿意坐以待毙的。你要吞并别人,就得有能力抵抗住别人的联合抵抗和垂死挣扎。

2、经济上你要有充分的富余量。你吞并别人不能光靠破坏,破坏只是吞并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你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建设。只有搞好建设,你才能稳固你的统治,否则,你就算把人家的地盘打下来了,你也坐不长久,因为人心都是向往过好日子的。所以你必须要保证你在破坏完毕之后,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搞建设;

3、文化上你要有明显的先进性。你的制度设计要让别人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你的管理体系要比原来更严谨、科学,你接手别人的地盘,必须让大家得到了进化和提升,至少能看到更加光明的未来。在乡下也是被人看不起,在城里也被人看不起,凭啥人家要心甘情愿地配合你把乡下改造成城市?

4、体量上你要有足够的保障性。人心不足蛇吞象,但是,一般的蛇还真吞不了象,即便勉强吞下去,你也消化不了,最后把自己给撑死了。而且,扩张过程中是一个急剧的消耗过程,你的体量有限,就会后劲不足,刚开始的冲劲很猛,但是越到后面就越觉得后继无力,最后被别人耗死了。

所以,古往今来,一地胜一国、一人灭一城的情况还真不多见。比如刘备的蜀汉政权,能不能打?真能打!但是最后诸葛亮六次北伐,为什么每次都给人一种功败垂成的感觉?就是因为体量太小、实力有限,都是拿自家底子在搏,搏到一定程度就没劲了。

商鞅变法虽然让秦国变得最能打,但是按照当时的情形,秦国要想统一天下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希望的。随便举一个例子,只要你秦国出关,其他诸侯国不跟你硬拼,跟你玩游击战,你秦国就玩不起;又或者,人家就跟你鱼死网破、血战到底,你秦国也消耗不起,你灭了韩国还有魏国,耗光魏国还有赵国。像举世闻名的长平之战,只要发生一次,你秦国就得消沉几十年,你拿什么去统一天下?

你要想彻底地吞并别人,就得保证你在各个战术层面都有明显的优势,然后在整体体量上相差不大。否则,基本上没啥可行性,想当年,小日本嚣张不?但是,泱泱中华他们吞得下吗?

秦国当时只是拥有关中平原一地之利,想要形成鲸吞天下之势,其实还是很有难度的,它争霸天下的态势还需要一些机遇来成全。

机遇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对于成功的本身,尤其是那些巨大的成就来说,却也是不可或缺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所以,在同等的基础上,那些善于辨别和把握机遇的人才是笑到最后的人。

但机遇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因为所谓的机遇往往就是以最为普通、常见的姿态出现在众人眼前,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及时地识别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祸福相依,机遇的背后有风险,平庸本身也有可能是一种回报,你怎么选?选错了,步步皆错,前功尽弃;选对了,一本万利,突飞猛进。

在合适的时段做对合适的选择,这就是成功背后隐藏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秦国来说也是如此。

秦国在商鞅变法完成之后,国力强大,但是一味地对外扩张总还是有点后劲不足,这个时候,老天给他们抛出了一个巨大的馅饼——蜀地乱了。

当时的蜀地主要包括今天的重庆、四川和陕南,在政权结构上也是三足鼎立的状态。实力最强的是蜀地西部的蜀国,首都在成都;其次是蜀地东部的巴国,总部江州(重庆),土地一般;最弱的是蜀地北部的苴国,主要盘踞在今天的汉中。

这三家之中,老大蜀国经常带着老三苴国玩,两家经常挤兑老二巴国,所以巴国这些年的日子一直过得不容易,而且它旁边还有一个强大的楚国,一看到他们家有什么好东西就过来抢,比如巴国的产盐地就被楚国抢走了。

若是一直这么玩下去,巴国迟早会完蛋的。所以,巴国也一直在寻找翻身的机会。后来,他们发现蜀国和苴国这哥俩之间有矛盾了,便果断开始运作起来了。

于是,一段时间内,巴国和苴国之间眉来眼去的,搞得很暧昧。这就让蜀国心里很不爽,咋回事?老子一直把你苴国当小情人养着,你现在却老二玩暧昧?于是便很生气地宣布要灭了苴国!

老三苴国自然不会坐以待毙,马上这些年一直很憋屈的二哥巴国联合了,准备和大哥好好干一仗。

但是,这哥俩一合计,这老大哥毕竟是老大哥,咱两个联合也不一定能干过他,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决定翻过秦岭去找秦国拉赞助。

这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无异于自己想睡觉,便立即有人递枕头过来了。

但是,只要是选择就一定会有人持不同的意见。出不出兵,在当时的秦国还是引发了一场争议的。

反对出兵的代表人物不是别人,正是满世界忽悠的张仪。他慷慨陈辞地说:「蜀地那不毛之地,咱去打它干啥?咱们眼前兵强马壮,应该集中力量把韩国往死里打,出兵三川,切断魏国与南阳的联系,然后进攻新城和宜阳,一直打到周天子所在的洛阳城去,把周朝的九鼎据为己有。到时候,远的地方可以用周天子的名号去号令他们,近的地方如中原大地则可以直接派兵攻打。」

前面说张仪就是个大忽悠,很多朋友还不服!这里再分析分析一下吧,看看张仪为什么就是一个打嘴炮的?

张仪在那个时候叫说客,在现在叫掮客,也就是二道贩子。这种人,大家想想,他们真的会为国家利益去考虑问题吗?他们只会忠于自身利益!

张仪为什么力主打韩国、挟天子?因为这会引起天下大乱,张仪之流就会有用武之地了。

韩国是什么地方?天下中心,关中咽喉!东南西北都是战略通道,谁都可以不喜欢韩国,但是谁都不希望韩国死在别人手里!秦国要是攻打韩国,其他诸侯国都会发兵营救的,因为韩国被秦国消灭了,自己家的大门就暴露在秦国的铁骑之下了。

所以,秦国打韩国不好打,劳民伤财且难有成效,不光面对的敌人众多,而且出关的代价极其沉重(具体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出关中的路线)。

至于去找周天子夺九鼎更加属于瞎忽悠了,毕竟周天子现在正拿着九鼎,他的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你抢过来就能号令天下了?

张仪之所以力主攻韩,而不愿意攻蜀,并不是站在国家利益层面来考虑的,而是根据自已的利益和需求来衡量的。攻打蜀国,他完全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

但是,对于秦国来说,这次攻打蜀国是它千载难逢的好机遇,错过了就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熟知地理的朋友应该明白要连通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原有多难!因为它们之间横亘着一座巨大的秦岭山脉,秦岭山脉到现在还是野生动物的福地,在当时的条件下,靠人力去穿越它的难度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当时,秦人要想翻越秦岭理论上主要有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五个方案。但这五条道路之中,东边的子午道和傥骆道因为基本上没人走,所以路况已经恶劣到了让大家默认放弃的地步了,所以实际上只剩下三条路可选。

东边的那两条路为什么不能走,大家看看实景就知道了,另外,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古往今来,在军事上就从来没有人走通过它们。明末的闯王高迎祥就在子午谷被明军堵死过。

那么,不是还有西边三条路可以走吗?这三条路是可以走,但是关键是都不好走,要走通的代价很高。

祁山道西出陇山,进入陇西高原,然后再南下穿越秦岭、大巴山脉的西端,进入四川盆地。这条道不光路途遥远,还一路翻山越岭,就连唯一的优势——渭水也在陈仓那个地方变得无法通行了。要走通这条路,物流成本太大,没有谁承担得起。所以这条路是关中政权入蜀的最次之选。

褒斜道的交通条件相对来说要好一点,因为沿路有褒水,可以借助水运降低物流成本。但是,这种好也是有限的,因为褒水只有北半段可以借上水路的力,南半段水流湍急很难行船。你走了半截子好点的路,剩下的半截子路会要你全部吐出来的,全得靠悬崖峭壁上的木制栈道才能通行。若是被人家来个火烧栈道,你就得卡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所以,这条路一般也不被选为军事战争用。

剩下的就只有陈仓道了,这条路算是当时最好的了,起码还有路可走,还是水路!它由渭河平原西端进入秦岭的关口是著名的「大散关」,因此被叫作「散关道」;又由于渭河平原西端的主要城邑叫作「陈仓」,因此也被称作「陈仓道」(刘邦暗度陈仓就是从这里跑出来的,但当时武都大地震还没发生,这条路还可以全程通航,这一点很重要)。

综上所述,汉中平原和关中平原的连通通道基本上就只有祁山道、褒斜道、陈仓道这三条道可以走了,其中陈仓道最为理想。

那么既然有陈仓道可以通行,为什么说秦国要进入蜀地并不容易呢?因为上述这三条可以走通,那都是建立在没有什么军事防守的前提下,要是人家据险而守,你的难度和代价又得重新核算了。

而且就算你翻越了秦岭,进入了汉中,你要想入蜀,还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自古入蜀三条路也有三条道: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

荔枝道就不提了,它要等到杨贵妃爱吃荔枝的时候,才像个样子。米仓道则需要翻过米仓山,一般情况下也是不适合行军的。所以,入蜀一般首选金牛道,但是这条首选之道也不好走,直观一点地说,后世说「蜀道难」基本上就是在描述这条道,但这已经是最好的道路了。

陆路不好走,水路走不通,这就是当时入蜀的主要难题。外部势力要想入蜀,必须要蜀地政权的配合,任由你大摇大摆、不慌不忙地推进。

当时入蜀的险要地段全部掌握在苴国手里,所以苴国邀请秦军入蜀,对于秦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没有苴国的配合,秦国要想强行入蜀,不知道要用多少人力和物力去填大自然给他们挖的坑。

可是,面对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秦惠王还要和大家讨论呢?也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首先,当时的蜀地确实还不够发达,还不是后来的天府之国,一眼能看到的利益确实不多;其次,跋山涉水去客场作战,风险还是很大的,你再能打,你也得考虑孤军深入的后果;然后,拿下蜀地之后,蜀地该怎么治理,好不好控制,秦惠王心里也没底;最后,兵不厌诈,万一苴国是诚心诓你的呢?

如果你是老大,你该如何做选择?选择干,有各种各样不确定的风险,那个时候信息又不发达,你还没办法提前去做市场调研;选择放弃,这种机会又可遇不可求,错过了有可能就是一辈子。

其实,这种两难问题有时候并不是坏事!因为遇到这种关键问题,你才能发现你的下属谁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才,谁才真正具备战略眼光和战略水平,谁看问题能帮你看到鞭辟入里的程度

就在秦惠王一筹莫展,张仪大力反对的时候,秦国大将司马错(秦国最被低估的名将之一)站出来了,他明确表态,应该取蜀!理由就是:

秦国要想统一天下,最基本的是扩张领土、增加财富和施行仁政(这个有点套话的感觉),蜀国地盘不小、物资不少,又是蛮夷番邦,偏远地区,能打白不打,打了有收益没风险,谁关心这种穷乡僻壤的命运呢?反之,往东边打韩国则势必会招致六国联合抗秦。咱拿下蜀国,既扩张了领土,又得到了财富,属于闷声发大财。而且蜀地比较弱小,一直靠老天设置天险过日子,只要我们进入了蜀地,简直就是虎入羊群,现在他们主动请我们去,不去就是浪费机会呀!

这番话说得多透彻?一、咱们要闷声发大财,不要满世界拉仇恨;二、我们要先易后难,先拣软柿子捏;三、机会难得,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

秦惠王一听,不就是这个理吗?干了,这件事必须干!于是,下令司马错为将,整顿三军,就地拔营,向蜀地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一路上,最难走的路段,苴国全部给他们开了绿灯。直到走到了葭萌关,蜀军才火急火燎地赶过来堵口子,但葭萌关也在苴国手中,蜀国根本堵不住,秦军顺利入蜀。

入蜀之后的秦军面对疏于战事的蜀军,简直就跟狼看到肉一样的,嗷嗷叫地争着砍脑袋,那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恐怖气息直接把蜀国温柔的蜀人吓傻了。

由于苴国的引狼入室,蜀国基本上变成了待宰的羔羊,迅速土崩瓦解。

蜀国灭亡之后,司马错也不再装了,迅速翻脸,灭掉了请他入蜀的苴国。

之后,又趁热打铁对巴国发起了进攻,由于占据了上水优势,司马错没费多大的劲就占据了阆中、江洲等几个巴人的重要据点,把巴人逼入深山老林打游击,也基本上宣告巴国亡国了。

将整个汉中盆地、四川盆地收入囊中,秦国只用了一年的时间。这一年时间的收获就是,蜀地成为了关中的战略后方,把秦国的造血功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巴菲特常说:「好机会不常来,天上掉馅饼时,请用水桶去接。」说的就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最简单的道理,大道至简,这种最简单的道理往往也就是成功的最佳捷径。

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慎重对待每一次决定,没事不瞎折腾,等到了好机会就跟它拼了呢?

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其实就只有那么关键几步,上学、工作、结婚、育子,大同小异,而且黄金期也就那么几年,为什么有些人越过越顺利,有些人却越过越艰难呢?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关键步骤没走好,错过了一些很好的机遇。

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学会去修炼自己的静气功夫,要学会去辨别事情的轻重缓急,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当然,这会是我们一辈子的修炼,因为见识的深度和眼光的敏锐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身上的浮躁和急躁也不是随意可以摆脱的。

如果秦国没有抓住这次机会,巴蜀我相信最终还是会落到秦国的手里,不过过程就会更曲折、成本会更沉重,秦并天下也会推迟好多年。但是,秦国抓住了这次机会,为自己鞭笞天下再增加一个重要的砝码。

不过,前面也说了,秦国当时做这个选择的时候,也并不是没有迷惑性的,路途太遥远、利益不可控、局面太复杂、信息拿不准,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他们的决策。这说明,没有什么正确的选择是理所当然的,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成功是顺理成章的。

所以,我们面临每一次选择,都是有成本和风险的,都无法保证自己必然会笑到最后,这是客观事实。

但我们依然要勇敢地去选择,去尽最大努力保证自己不留遗憾、不错失机会,就像司马错那样,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便是这篇文章最想和大家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