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清朝人的辫子有多脏?当时一位外交官夫人回忆:看了吃饭难以下咽

2024-02-29历史

很多人都曾经看过有关清朝的电视剧,对清朝男子留的辫子印象深刻。可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清朝电视剧,其实在无形中美化了清朝辫子。

例如【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等清宫戏中,那些阿哥们梳着干净整洁的辫子,一个个五官俊朗,仿佛留着辫子的男性十分帅气逼人。

「金钱鼠尾」

实际上,根据现代学者研究,清朝早期的辫子发型极为丑陋,被蔑称为「金钱鼠尾」,根本不是影视剧中的帅气样式。

此外,除去清朝中上层人士外,广大老百姓的辫子很少清洗,大多油腻、肮脏不堪。在19世纪末,曾有一位英国外交官在京城驻扎,他的夫人在北京城的一家饭馆里用餐时,被邻桌的辫子恶心到了。

她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一想起那些被油污、草屑以及被虫卵所包裹的发辫,我就感到连吃饭都难以下咽」。

那么,清朝的辫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真的有这位英国女士说得这么肮脏不堪吗?

一、 从金钱鼠尾到黑长辫子:辫子美观化的历程

1. 清初的留发不留头

众所周知,中国古人奉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理念,对自身的秀发颇为呵护。

所以,我们在相关影视剧中往往能够看到古人绾发戴冠,呵护秀发的场景。甚至于,在中国古代,一位男性在长到二十岁之时,家里人就会给他安排一个加冠礼,所谓加冠礼就是把此前随意束扎的头发用发冠整理戴好。

加冠礼

经过加冠礼后,这位男子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以衣冠作为成年人的标志,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对于发型的重视。

毁伤头发在中国古代也是一种禁忌,在绝大多数古人看来,割发犹如残害肢体。在汉末天下纷乱之时,曹操有一次纵马践踏麦田,触犯了自己制定的军法。

曹操(剧照)

由于他是三军领袖,不可能真的被斩首示众,但是,为了捍卫军法的权威,他主动削发代罚,由此可见,古人对削发这件事极为重视。

塞外少数民族与汉人迥然相异,契丹人、蒙古人都有削发,制作各种古怪辫子发型的传统,在这些少数民族中,人们尤为熟悉的就是满族人的发型。

在清朝入关之前,满族人就有着悠久的剃发留辫的历史,根据【建州见闻录】记载:「(满族人)顶后存发如小指许」。

从这段记载中不难推测,早期满族人的发辫又细又小,发量极少。

1644年,当清军破开山海关,进入中原后,开始将剃发留辫视作民族标识,要求所有百姓像满人一样剃发留辫。

剃发令

在1645年,顺治帝发布诏令:「自今布告以后,京城内外,直隶诸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决不轻贷」(【东华录】)。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剃发令」。这条诏令发布后立即引起了广大汉人的不满,在大江南北,无数汉人前仆后继,以保卫汉家衣冠为号召抵制清政府的统治。

面对百姓的反抗,清政府暂时让步,停止了剃发令的推广,但是,在1655年清政府攻占南京,消灭南明势力后,剃发令又卷土重来,演变出了「留发不留头」的死命令。

至此,剃发从一种普通的民族发饰上升为一种政治认同,留着头发被视作对明朝的眷恋,有着谋逆的嫌疑。

2. 辫子发型的成长史

其实,清朝人最早留着的辫子是一种又细、又短的小辫子,好似猪尾巴,又被蔑称为金钱鼠尾。

金钱鼠尾

为什么叫「金钱鼠尾」呢?因为,早期的辫子要把脑袋周围的头发都剃光,仅仅留下一个有如「铜钱」大小面积的头发,再把头发稍稍留长,编成辫子,如此一来,这种小辫子自然与老鼠尾巴极为相似。

在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之时,跟随使团来到中国的西方画家留下了不少有关中国的画作,在这些画作中,清朝人的辫子还依稀保留了金钱鼠尾的样式,只是辫子的长度加长,变成了细长的发辫。

此后,清朝人的审美开始发生变化,原先的细长发辫开始变得又长又粗。

辫子的这种变化并没有具体的成文规定可考,但是,从中外时人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辫子悄然变化的蛛丝马迹。

大约在嘉庆以后,清朝男子的剃头面积逐渐减少,保留的辫子也越来越粗,逐渐形成了所谓「阴阳头样式」,这也是我们现代看到的清宫戏中男子发型的原型。

不少身在中国的外国人记录了辫子变化的历程。在1799年,日本出版了【清俗纪闻】一书,该书是由德川幕府官员中川忠英主持编纂,他搜集了大量曾在华生活多年的日本人撰写的回忆录,并采访了许多来日本经商的清朝商人,邀请日本一流画家,绘制了大量插图,成为了解清朝风俗的重要历史资料。

在这部书中,不少插图透露出,在18世纪末,清朝人的发型依旧保持了满清入关时的金钱鼠尾样式,只是辫子的长度加长了。

到了1865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在华传教生涯后,返回美国养病,在此期间,卢公明根据他在福州的十余年见闻和搜集的许多材料,在美国出版了【华人的社会生活】(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一书。

在这部书中,他对清朝晚期大清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直观描绘,在书中,他提到,清朝人「只留下头顶后部圆圆的一块,任头发无限制地生长,编成一根三股辫,自然垂在背后」。

也就是说,此时的清朝对头发的限制已经大大放松,长辫子,粗辫子逐渐成为清人追逐的时尚。

在卢公明的书中,他还说道,当时有一些清朝人为了「搞发型」特意去买别的头发,移花接木地装在自己的头发上,这和现代社会的假发已经极为接近,由此可见,清朝辫子发型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 洗澡洗不洗头?辫子很脏吗?

1. 低频率的洗澡与洗头

中国古人的洗澡叫做「沐浴」,所谓「沐」就是洗头发,「浴」就是清洗身体。一开始,这种沐浴的习惯在贵族生活中流行,例如,春秋战国的史料中已经出现不少贵族洗澡的记载。

重耳(剧照)

【左传】记载,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国外,在被曹国接纳之时,重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好让自己歇息一下,由此可见,当时的贵族已经将洗澡视作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周礼】中更是记载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洗澡的规定。当然,众所周知,【周礼】是周朝贵族的行为规范,对于普通人来说,三日一洗头未免太过奢侈了。

从【史记】、【汉书】的记载来看,当时的政府规定官员「五日一休沐」,也就是说,政府认为一般官员五天洗一次澡、洗一次头比较合适。

需要注意的是,有钱有闲的官员尚且只能五日洗澡、洗头,那些平民百姓的洗浴频率之低也就可想而知了。

2. 挑日子洗头与辫子的肮脏

那些普通老百姓自然做不到五日一洗头,根据文献记载,清朝的普通老百姓每个月能洗一次头就已经算是勤快的了。

因为,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洗头颇为不便,也没有必要。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洗头也被老百姓看作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洗头之前都要先看看黄历,看黄历是不是允许洗头。

这种洗头挑日子的习俗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根据敦煌唐代文书记载,唐代普通百姓对于何日洗头有着独特的认知:「正月初五洗头,至老不入狱……二月八日洗头……三月廿六日洗头,令人高迁」。

也就是说,在那些普通老百姓看来,洗头不能轻易洗,洗头和人的运势有着密切联系,在特定时间洗头可以趋吉避凶。

此外,根据现代吐鲁番文书研究大家郑炳林的研究,唐宋时期,普通百姓中形成了一份每月固定日期洗头的时间表。从郑炳林整理的时间表来看,平均每月有2天的时间适合洗头。

如此一来,我们不难想象普通老百姓的洗头频率大概在15-30天一次。

再加上,当时很多老百姓洗头用的都是草木灰、土碱等具有去油脂效果的「天然洗发物」。根据现代科学实验,这种天然洗发物对人体无害,比现代洗发水更健康,但其祛除污渍能力远弱于现代化工产品。

因此,在去污能力有限的「天然洗发物」和极低洗发频率双重影响之下,不难想象清朝普通老百姓的辫子有多脏。

总结

清朝入关之时曾颁布了「剃发令」,强制要求所有汉人剃发易服,成为明清鼎革的重要标志。

可是,恐怕很少人知道,清朝初期的辫子是一种又小、又细、又短的金钱鼠尾辫子,和我们现在熟知的影视剧的黑长辫子迥然相异。

这种金钱鼠尾辫从17世纪中叶一直沿用到19世纪初。到19世纪以后,清朝人开始追捧又长、又粗的发辫,这才逐渐演变出我们今天看到的较为美观的辫子发型。

此外, 由于中国古人洗澡的频率原本就不高,再加上普通老百姓要挑日子洗头,辫子就很容易变得肮脏不堪,满是油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