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新四军6师作战受挫,毛主席电告谭震林:你部划入1师由粟裕指挥

2023-12-15历史

皖南事变后,中央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新组建的新四军下辖7个主力师和一个独立旅,其中

1师由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而来,师长粟裕,政委刘炎,副师长兼1旅旅长叶飞,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还有王必成、陶勇这两员悍将分别为2、3旅旅长;

2师由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师长张云逸,政委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政治部主任郭申述。下辖3位旅长依次为梁从学、成钧、谭希林(三人都为开国中将);

3师由黄克诚带来的八路军第五纵队组成,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政治部主任吴文玉。所部三位旅长依次为彭明治、田守尧、张爱萍;还有洪学智、韦国清、宋维轼、覃健等名将;

4师是原来的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而来,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三个旅长依次为刘震、滕海清、谭友林;

5师是原豫鄂挺进纵队,师长兼政委李先念,该部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只是建制上隶属于新四军;

6师由新四军江南部队改编而来,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兼16旅旅长罗忠毅,另一旅长为江渭清。该师实力较弱,仅有两个旅外加一个保安司令部;

7师是皖南突围部队和第三挺进团合编而来,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副师长傅秋涛,该师仅下辖一个旅。

由此不难看出,6师在新四军中实力属于较弱的一支,不仅兵员不如兄弟部队充足,军事干将也明显不足。

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活动的区域——苏南地区地形复杂,各方势力鱼龙混杂,既有日伪军横行霸道,同时又被长江、芜湖、天目山等地形限制,辗转腾挪空间不大,而且地靠淞沪,与敌人相距太近。

1941年8月,处在苏南的6师在敌军的重兵压迫下作战失利,所部18旅奉命转移到了江北避敌锋芒。3个月后,留在苏南的一个旅,即16旅在溧阳塘马遭到日伪合围,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英勇牺牲。这对6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12月上旬,谭震林率领6师师部北渡长江,进入了粟裕所在的苏中军区。

6师师长谭震林,虽然在军事上也有所贡献——3年游击战期间,他的张鼎丞、邓子恢并称坚守闽西的「东南三杰」,当时的军事指挥主要就是靠谭震林,但更擅长的还是政治工作。由于他身兼6师师长和新四军副政委两个要职,常常而导致他分身乏术。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做出了将谭震林的6师并入粟裕的1师的决定。42年10月26日,毛主席命令:「一、六两师领导机关对内合并,由粟裕同志统一指挥。」

至此,粟裕除了指挥1师和已经渡江的18旅,还指挥苏南地区的16旅。其所辖兵力达到了5个旅,地盘一下子扩大了一倍,成了新四军各师中实力最强的一支。

1944年12月,粟裕奉中央之命,率领1师和6师主力南渡长江,挺进江苏、浙江,被任命为苏浙军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未到职)。

粟裕于是又成为指挥苏浙军区和原苏中军区的,所辖跨越江南、江北两大军区的军事主官。

抗战胜利后,随着罗荣桓率山东主力挺进东北,新四军部队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北迁,以填补罗荣桓留下来的空白。在这一背景下,罗炳辉率领新四军2师、张爱萍率领新四军4师、谭希林率领新四军7师先后进入鲁南根据地。(3师黄克诚率部去了东北,5师李先念在中原,6师和1师合并)

此时的粟裕还在长江以南的苏浙军区领导工作,本着「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中央决定暂时放弃江南,将粟裕所部也调往山东。

粟裕接到命令后,除留下了一小股部队在江南坚持游击外,主力6.5万人开始着手分批北渡长江,向鲁南挺进。

新四军江北、江南的主力纷纷北上,给原新四军和华中局所属的主要区域带来了兵力上的空缺。

中央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他们认为「(粟裕)江南撤退,但江北(原新四军主要地带)必须控制,不可放松」,新四军主力北移后,应该重新组建一个新的华中分局,坚持原地斗争,由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三人组成。

但问题在于,这三人都不是军事干部,华中局书记饶漱石、新四军代军长张云逸等人于是考虑让粟裕不去山东,而是留在华中主管军事。

之所以选择粟裕,首先是因为粟裕在过去的几年里战功突出,已经成了新四军中最耀眼的明星,黄桥战役、车桥战役、天目山战役让他大放异彩,毛主席因此对周总理等人夸赞说:「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指挥四五十万军队」,这是一个大战略区的级别,由粟裕来指挥华中军区的战事正好符合主席的预期。

第二是因为粟裕在抗战期间,长期在华中苏浙活动,作战经验丰富,对地形民情了然于心。

华中局的电报发出后,中央很快回复:「同意粟裕留华中任司令」。

10月14日,粟裕首次看到了中央任命他为苏皖军区(即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为副司令员的电报。他看后颇为不安,认为张鼎丞同志德高望重,自己过去长期在他的领导下工作,由张出任正职,自己为副更利于工作和团结。

粟裕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饶漱石,饶漱石却认为,在大规模战争即将到之际,还是让粟裕为正比较好,所以并未同意他的意见。

粟裕返回驻地后,让机要科暂扣下中央的任命电报,又亲自向中央写了一封电报说明自己的想法。毛主席看后,认为让粟裕出任华中军区司令员是非常恰当的,并没有同意粟裕的谦虚之举。

华中局于是正式发布通知,但粟裕仍然觉得不妥,再次给毛主席致电请求改任副职。中央领导经过慎重研究,最终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让张鼎丞为华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同时,将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司令部分开,让粟裕兼任野战军司令员,负责军事行动。

至此,粟裕才不再推辞。

毛主席的眼光果然准确,粟裕走马上任之后没多久,就率领华中野战军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的光荣胜利。毛主席收到战报大喜,将其作战经验通报全军,要求各区「仿照办理」。朱德总司令也盛赞:「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后来,华中野战军有序退出苏北,与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领导机构合并,华野由此形成,没过多久,毛主席就专门给山东军区发去电报:

「陈(毅)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粟(裕)谭(震林)团结协和极为必要。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你们六人经常在一起,以免往复电商贻误戎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战役指挥交粟负责」,这短短的8个字,再次体现了毛主席对粟裕的无限其中,也是他在天目山大捷后,预言「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的又一次委以重任。

到1949年1月,华野改编为三野时,已经下辖7、8、9、10四个兵团15个军1个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共计58万人,粟裕也真正成为了指挥四五十万军队的杰出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