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李四光追悼会上,周总理因没有悼词发火,当场宣读李四光女儿的信

2023-12-29历史

李四光追悼会上,周总理因没有悼词发火,当场宣读李四光女儿的信

1971年5月2日,北京西郊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小礼堂即将举行李四光的追悼会。李四光的妻子许淑彬、女儿李林、女婿邹承鲁、外孙女邹宗平以及秘书周国均早早赶到八宝山,在家属休息室里焦急地等待。他们事先得知有中央首长将参加,但具体是哪位首长并未透露。

李四光的女儿李林心存期望,希望周总理能够出席父亲的追悼会。她清楚地知道,父亲一直渴望与周总理交流一些重要问题,但因为周总理一直忙碌,李四光一直不愿打扰,期待有一天周总理闲下来时再谈。可惜,李四光未等到周总理有空就离世了。

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李林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道:

「在这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充满志气和力量,能够战胜一切科技难题,打开这庞大的热能宝库,为人民谋福利。如果我们不这样做,继续走资本主义的老路,将地球上丰富的财富如煤炭等宝贵遗产一一燃烧,几十年后,我们的后代将无法原谅我们这种愚蠢和无为的行径。」

李林读完纸条,回想起父亲生前的期望和想对周总理表达的话,于是她在追悼会前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将父亲生前的期望和纸条上的内容都详细写入。如果周总理能够亲临追悼会,她就打算将这封信交给周总理。

在休息室等待了一段时间后,刘西尧进来通知大家,周总理将参加追悼会。李林内心激动,她的愿望即将实现。她忍住激动,急忙从口袋里拿出写给周总理的信递给刘西尧,说:「请您转交这封信给周总理。」刘西尧接过信,简单应了一声「好」,然后匆匆离开了休息室。

没过多久,周总理与李先念、李富春等人一同到达。刘西尧找到机会将李林的信交给了周总理。由于时间尚早,周总理展开了信,仔细阅读。透过近千字的信函,周总理心头涌上了许多思绪,眼眶不禁有些湿润。

周总理与李四光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重庆相识的。当时,李四光带领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从贵阳迁至重庆。长时间的流离失所、艰苦的生存环境和紧张的工作让李四光的身体备受摧残。他刚到重庆不久就患上心脏病,不得已前往北碚镇琴楼疗养。

得知此事的周恩来,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两次摆脱特务的监视前往探望李四光。周恩来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看望病中的李四光,嘱咐他保重身体;二是寻才。新中国建设亟需大批知识分子的贡献,而李四光显然是这个过程中急需的人才。

周恩来向李四光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分析了时局的发展前景。尽管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内战仍在继续,但新中国的建立只是时间问题。届时需要科学家们积极参与建设,而李四光无疑是新中国急需的人才之一。

这两次谈话让李四光受益匪浅。他深深感叹于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周恩来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以及对国家、民族未来的高瞻远瞩,让李四光对共产党产生了深刻的信任。

李四光曾对家人说:「我从周恩来先生身上领悟到一个最深刻的感受: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然而,他本人非常渴望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考虑到当时的内战仍在继续,以及李四光坚定地反对蒋介石的科学家身份,他面临着极大的危险,可能随时遭受迫害。为此,周恩来建议李四光在必要时前往国外避难,等待新中国建立后再回国参与建设工作。

李四光听从周恩来的建议,寻找机会离开国内。1947年夏天,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召开会议,讨论1948年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在伦敦的代表问题。会议决定由李四光和尹赞勋作为代表参加。

这对李四光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1948年2月,李四光与夫人启程前往英国,为会议做准备。会议结束后,李四光夫妇选择留在英国,一方面休养身体,一方面致力于撰写科学论文。除此之外,他也一直关注着国内的局势。

在英国,他每天浏览大量英国报纸,目睹人民解放军势不可挡,而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他心中充满喜悦,同时也对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未来感到忧虑。由于国民党政府下令将研究所南迁,试图掌控该研究所和科研人才,李四光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结果。他迅速通过电报和信函与研究所的同事沟通,坚决反对南迁。最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留在了南京,未随国民党南迁。

然而,解放战争即将结束,李四光意识到是时候回国了。1949年3月,郭沫若率领中国代表团前往布拉格参加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在离开之前,周恩来特地让郭沫若给李四光带去一封信,希望他早日回国。

收到信后,李四光开始为回国做准备。他申请了法国、瑞士、意大利的签证,渴望尽快回到祖国。然而,由于二战的影响,从英国到远东的船票非常有限。因此,李四光的回国计划被推迟到了1949年9月。

漫长的等待是一种折磨,不知道在等待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未知的事情。在等待的半年里,李四光遇到了许多困扰。就在他即将回国的前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提名李四光为全国政协委员。

这显示了周恩来对李四光的重视,但也引起了国民党的关注。周恩来渴望李四光回国,而台湾的国民党则希望相反。

不久后,李四光接到了好友陈源从伦敦打来的电话。电话内容让李四光心生不安,因为陈源告诉他:国民党驻英大使郑天锡收到了来自外交部的密令,要求李四光发表声明公开拒绝接受共产党的政协委员。否则,驻英大使馆可能通过英国当局将李四光扣留并送往大使馆,然后再被送往台湾。

面对这一情况,李四光毫不犹豫,立刻将重要文件、地质书籍、护照和随身衣物等装入小皮包。当晚,他乘坐货船从普利茅斯海港出发,穿越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

在告别英国之前,李四光嘱咐夫人先行前往剑桥大学与女儿团聚,而他将在安全的地方与她会合后一同返回国内。此外,李四光还托付夫人将一封信转交给郑天赐。

在信中,李四光对国民党的阴谋发出了严厉谴责,表示自己坚决不会拒绝担任政协委员,并已启程回国。信末,李四光还劝告郑天锡不要继续跟随国民党参与不正当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陈源的电话来得十分及时,而李四光的离开也恰到好处。就在李四光离开的第二天,驻英大使馆派人带着郑天锡的一封信和五千美元抵达李四光的住所,试图软硬兼施,迫使李四光拒绝回国担任新中国政协委员。

然而,使馆来得太晚,他们只见到了李四光的夫人以及李四光留下的那封拒绝国民党的信。

就这样,李四光踏上了回国之路。两周后,李四光的夫人收到了从瑞士巴塞尔城寄来的信,信中要求她赶赴瑞士与李四光会合,然后一同回国。

很快,李四光离开英国的消息传到了国内。周总理得知后非常关心李四光的安全,特地致电新华通讯社驻布拉格分社社长吴文涛:「李四光先生因受到反动政府压迫,已秘密离英前往东欧,准备返国,请你们设法与之取得联系,并向捷克当局交涉,确保他顺利入境并得到保护。」

同时,周总理还委托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南军区司令员叶剑英,派人到香港为李四光做好接应工作。

尽管周总理为李四光回国做了周详的安排,但由于夫妇要绕过多个国家,乘坐货轮,一段时间内谁都没有李四光的消息。他们就像是突然间消失了一样,这时一些人不禁担忧,担心李四光夫妇可能已经投奔台湾。

虽然与李四光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周总理深信李四光不会去台湾。他说:「我相信他不会去台湾,现在还没有回来,一定是遇到了一些困难。」周总理还指示相关人员,在李四光回国之前,新中国的第一次全国地质工作会议务必等他回来后再召开。

这表现了周总理对李四光的认可和信任。而李四光也没有辜负周总理的信任。

1950年4月初,李四光夫妇终于抵达香港,与叶剑英派来的人会面后,稍事休息即开始北上。5月6日,李四光夫妇到达北京,被安排入住北京饭店。第二天,周总理亲自前往北京饭店探望李四光。

初次见面,周总理笑着说:「你终于回来了,欢迎,欢迎,祖国需要你呀。」李四光走上前去,激动地说:「总理,您好,您精神矍铄,比在重庆时还胖了。」

在初次寒暄之后,李四光向周总理详细报告了自己回国的经过以及之前的工作情况。周总理仔细聆听后表示:「不论是工业还是国防,地质都扮演着不可分割的角色。地质工作必须先行。等你回国后,我们一定要召开地质会议。如果你回来较晚,一定是在路上遇到了困难。」

紧接着,两人展开了对未来工作的讨论。李四光原本打算回南京继续从事地质科学研究,但周总理以新中国急需为出发点,希望他能协助郭沫若在中国科学院开展工作,并主要负责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为国家建设提供服务。

三个小时的深入交流后,李四光按照周总理的建议开始了自己的工作,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两年后,他又接任了新成立的地质部部长一职,并随后创建了地质力学研究所。

在周总理的支持下,李四光努力工作,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他为中国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他在中国第四纪冰川和地震预报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可以说,李四光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没有辜负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他的期望。

然而,由于李四光出生于1889年10月26日,新中国成立时他已经年过六旬。他原本因为长时间的奔波和忙碌而身体状况欠佳,而在建国后,年事已高的他身体状况更加恶化。

到了1957年,李四光已近七旬,由于肾病不得不前往杭州疗养,长期寓居于南山招待所。不久后,周总理因外事活动来到杭州,特地探望了李四光。这次访问改变了李四光的命运。

周总理希望李四光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对此,李四光有些犹豫,他说:

「在旧社会,我缺乏觉悟,没有投身于革命队伍中,已深感惭愧。革命成功后虽然对国家建设出了一些力,但离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还相差甚远。况且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好,入了党不一定能起到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

李四光认为自己尚未达到党员的标准,而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欠佳,担心入党后不能做出更多贡献。然而,周总理显然经过深思熟虑后才提出这个建议,他说:

「我们非常需要知识分子为党工作。入党后,你可以更直接地接受党的教育和领导,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当然,入党是自愿的。你要再好好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也可以与地质部和科学院党组织的领导同志再谈谈,交流一下思想。」

尽管李四光深感感激周总理的认可和信任,他知道周总理对他寄予了良好的期望,愿意为新中国的建设尽一份力量。因此,不久之后,李四光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一年后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在此期间,李四光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被确诊患有肾结石,医生建议切除左肾手术。手术前,总理周亲自前往医院详细了解李四光的身体状况。手术后,周总理四次亲自探望李四光,并嘱咐李林照顾他的身体,展现了周总理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关心。

李四光术后逐渐康复,但由于年事已高,各种老年病接踵而至。1965年,他被确诊患有左骼骨总动脉瘤,由于周总理繁忙,邓颖超代表前往探望并传达了周总理的关切。总理指示解除李四光的外事迎送任务,让他专心休养,并将主要精力投入地质力学研究。

随后,周总理派遣联络员关心李四光的病情,要求他在北京医院接受全面检查。13位医生会诊后发现瘤体已扩大,可能随时发生破裂或栓塞。医生建议减轻工作和体力活动,以延缓动脉瘤的发展。周总理再次强调李四光避免过度劳累。

李四光对周总理的关怀深感感激,曾对家人说:「周总理百忙之中对我的关怀,让我感激不尽。党如此关心我,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为党献身。」尽管年事已高,他仍不辞辛劳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

然而,1971年4月28日晚,李四光感到身体不适,与女儿李林交心。他表达对地震预报的担忧,对外国方法的质疑。尽管自己的观点未被采纳,但他仍未知道是否有机会与同志们共同攻克地震预报难题。

对自己身体状况了如指掌的李四光预感到生命即将进入倒计时。次日清晨,他突感剧痛,伴随休克症状,标志着动脉瘤破裂。周总理得知后紧急派遣医务人员进行抢救,强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全力抢救。然而,长达两小时的手术最终未能挽留李四光的生命。

1971年4月29日上午11点,李四光不幸离世。

周总理对李四光的去世深感痛惜,他失去了一位亲密的朋友,也失去了一个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5月2日,李四光的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周总理提前完成手头工作,急忙赶到追悼会现场。

抵达八宝山革命公墓后,刘西尧将李林写给周总理的信递交给了他。周总理读信后感慨万分,信中反映了李四光对祖国地质科学工作的关切,以及对未来开发地热、强化地震预防研究和发展地质力学的建议。

意外的是,周总理得知追悼会没有准备悼词时颇感愤怒。原本不应有这样的疏漏,但由于中央决定追悼会不再致悼词,刘西尧误以为周总理已经同意,因此未经请示就决定不准备悼词。然而,事实上,周总理对此一无所知,对这一决定感到非常不满。尽管他当场责备了刘西尧等人,但追悼会即将开始,无法再准备悼词。

这时,周总理突然想到了李林的信。他将信展示给休息室的领导们,征求意见,询问是否可以将信作为悼词。众人一致认为这是个合适的选择,于是李林的信成为了悼词的替代品。

追悼会开始后,郭沫若主持,大家默哀完毕,正当郭沫若准备致辞时,周总理示意停顿。他走到扩音机前,对在场的人说:「我们国务院的工作做得不好,没有为李四光同志写悼词。今天早晨,我收到了李四光同志的女儿李林同志的一封信,我在休息室里询问其他领导同志的意见,是否可以用李林同志的信做悼词,他们都同意了。我现在就念这封信。」

周总理从口袋里拿出信,用沉痛的语调读了起来。当他念到最后关于李四光对自己的敬意时,周总理停了下来,将信叠好放回口袋里。然后,他走到小礼堂门口,高声问道:「你们都听见了吗?你们是搞地质的吗?搞地震的同志来了没有?现在,把任务交给大家了。」

这是李四光对地质工作人员和研究地震预报人员的期望,也是周总理代表李四光向大家提出的要求。

随后,周总理走到李四光的夫人面前,紧紧握住她的手,用低沉的语气说:「许大姐,你要好好保重身体,要以悲痛为动力,继承李四光同志的事业。」他又拉着秘书周国均的手说:「你要把李四光同志留下的资料整理好。」

李四光一生致力于地质工作,在生命最后关头仍对地质工作念念不忘,对地热、地震预报和地质力学提出建议。他曾说:「只要我还能活半年,就能安排一下工作,希望地质事业在新的领域迎来发展。」正是有了像李四光这样的科学家,新中国才能够迅速崛起。

周总理对知识分子表现出了史无前例的尊重、关怀和保护。他吸引了大量知识分子为新中国的建设献出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人,当之无愧地成为新中国的杰出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