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蒋介石舅母96岁申请去台湾,周总理请示中央后,毛主席特批四个字

2023-12-18历史

前言

图|汪日章

1964年的一天,周总理接到了一封浙江奉化寄来的信。

写信的人是著名的民主人士、 杭州国立艺专校长 汪日章写来的,信中除了表达了自己想要再提起画笔的愿望外,还提到了一件事。蒋介石的舅妈蒋妙月已经96岁高龄,如今丈夫去世,女儿也出嫁,一个人生活的很是凄凉,希望能够赴台同她视若亲子的蒋介石会面。

当年,蒋介石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之前,也曾希望舅母蒋妙月一同去,但当时蒋妙月已经年过八旬,不愿意折腾,因此没有跟随。

汪日章考虑到蒋妙月年事已高,想到周总理为人通情达理,应该会支持,所以才特别写了这封信。

周总理在北京接到信后,予以高度重视,立即致函给当地政府,要求照顾蒋妙月衣食起居,并安排她赴台事宜。

既是舅母,又是姑姑

要说回来,蒋妙月不仅仅是蒋介石的舅妈,同样也是汪日章的舅妈。

汪日章本身身份也很特殊,他不仅当过蒋介石的秘书,还同蒋介石有亲属关系,1949年4月,蒋经国曾邀请汪日章赴台,但汪日章在广州时接到家里打来的电报「 母病危,速回归 」,因此未选择赴台。

几人之间的亲属关系,还要从蒋介石父亲那一辈儿说起。

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是浙江宁波奉化溪口镇十甲富户之一,因为本就是从祖上继承家业,所以家庭很是阔富裕。

蒋肇聪一生曾娶了三任妻子,原配徐氏,育有一子一女,徐氏故去后,蒋肇聪又续娶孙氏,然而不久之后又病故,第三次续娶,蒋肇聪经人介绍认识了小他22岁的王采玉,王采玉即是蒋介石生母。

从父亲这一辈儿源头来论,蒋妙月其实应该还算是蒋介石的族姑。

不过,蒋妙月后来嫁给了 孙琴风,孙琴风是蒋肇聪续娶妻子孙氏的兄弟,所以蒋介石从辈分上讲,应该叫孙琴风舅舅,所以姑姑蒋妙月自然又成为舅母。

至于汪日章,他的母亲是孙琴风的堂妹,所以理所当然的也应该叫孙琴风舅舅,所以蒋妙月又是汪日章的舅母。

另外汪日章同蒋介石还有一层关系,即汪日章的姐姐后来嫁给了后竺村的竺芝馨为妻,而竺芝馨又是蒋介石妹夫竺芝珊的胞兄,所以蒋经国、蒋纬国见了汪日章,都得叫一声舅舅。

所以这样一来,关系自然也就再清楚不过,反正大家都是亲戚。

另外说回到一开始。

蒋介石对姑姑蒋妙月,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甚至可以说是视为亲生母亲,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这还要从蒋介石小时候说起。

王采玉嫁给蒋肇聪后,育有两子两女,其中长子即是蒋介石,幼名唤做瑞元。

图|王采玉

据说蒋介石幼年时十分顽皮,一点也不像是其弟瑞青,就连蒋介石年长时谈到这个弟弟时,也称弟弟聪慧。只是没想到的是,瑞青三岁时不幸夭折,让王采玉颇为伤心,一直到后来蒋介石扶摇直上,母亲王采玉依然不住念叨这个孩子,还让蒋介石将儿子蒋经国过继给这个弟弟为子嗣。

蒋介石小时候顽皮到什么程度呢?

3岁时为了量自己喉咙有多深,竟然把筷子插进喉咙大半,多亏被人发现的早,这才幸免。5岁那年冬天,看到家里院子中摆着的大缸里面有浮冰,爬上去伸手就捞,不料踩翻了凳子,人一头栽倒缸中,等被人发现捞出时,已经是奄奄一息;8岁时父亲去世,别人都伤感,唯独他依然嬉笑打闹,恶作剧不断,时间一长,周围的人都称「瑞元无赖」。

为了顽皮捣蛋这回事儿,蒋介石没少遭母亲训斥。

可蒋介石小时候也确实是聪明,每次见母亲一发怒,就往舅父孙琴风家里跑。

因为都是溪口老家亲属,孙琴风与蒋肇聪家往来始终不曾中断过,关系始终很亲近。

孙琴风、蒋妙月夫妇没有孩子,所以对蒋介石也很喜爱,也乐意护着他,据蒋介石回忆,舅母蒋妙月烧的一手好菜,一直到他晚年以后还有诸多回味。

蒋介石15岁时,母亲托人说媒,聘娶了岩头村毛鼎和的女儿毛福梅为妻,期盼自己这个儿子能够收收心,但那时蒋介石年龄也不大,对这桩婚事并不是很上心,夫妻两人结婚后矛盾也很多。

每当这个时候,都是舅母蒋妙月站出来说和。

图|蒋介石与蒋经国

不过也很遗憾,蒋介石虽然对舅母有很深的感情,但自始至终与毛福梅的关系很差。

蒋妙月后来还清楚的记得,蒋介石同毛福梅离婚的事儿。

1927年8月,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回到溪口老家,向毛福梅提出离婚,当时蒋介石为了争取支持,要娶宋美龄为妻,可毛福梅性情也很刚烈,无论怎样说也不同意,蒋介石也无奈,只好去请了舅父舅母来劝。

蒋妙月后来对人说:

「当时毛氏的情绪很激动,蒋介石也很不耐烦,二人顶牛顶得很厉害。她和丈夫做双方面工作,最后以毛氏「离婚不离家」为条件,双方都作了让步,才达成协议,在离婚书上签了字。」

蒋介石之所以要同毛福梅履行手续,主要是为了应宋美龄的要求,因为宋美龄信奉基督教,必须是一夫一妻,所以蒋介石必须同原配割断关系。

当时奉化县的县长徐之垚亲历过这桩往事,并在这份协议离婚书上签了自己的名字,据徐之垚的老友留日同学、奉化东山村人张明镐回忆,当年他到县府办事,徐之垚曾神秘兮兮的拿出这份离婚协议书来给他看,还对他说:

「本老爷三生有幸,办此千古大案。」

当时张明镐还笑着调侃徐之垚:

「贵老爷若在这份协议离婚书上批个‘不准’二字,必定流芳百世,扬名千古。」

徐之垚也笑着说道:

「敢问阁下长几个脑袋,敢和蒋总司令较量?」

不管如何,蒋介石在这件事上总是亏欠毛福梅,他对毛福梅始终很是照顾,联系也始终不曾中断过。

搭救蒋介石

不仅如此,孙琴风、蒋妙月夫妇还救过蒋介石的命。

1906年,年仅19岁的蒋介石突然提出要东渡日本求学。

尽管王采玉心中颇为不舍,但她同样渴望自己这个儿子能够洗心革面,光耀门楣,于是砸锅卖铁,供蒋介石赴日留学。

图|蒋介石

而蒋介石在日本求学这段日子,正是清王朝最后几年。

蒋介石在东京振武学校学习期间,结识了陈其美,在陈其美的影响下,蒋介石自然也走上了反清之路,并加入了同盟会,因积极投身民主革命,蒋介石后来得到了孙中山的器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满清专制政府,但因为革命的力量薄弱,袁世凯趁虚而入,不久后即窃夺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

当时袁世凯取得总统宝座后,急于大权独揽,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遏制袁世凯的权力,采取了内阁制,在孙中山退位后,以宋教仁为首的同盟会领袖联合了几个革命团体,组建了民国第一大党国民党,并在1913年的国会两院选举中获得大胜。

1913年3月,宋教仁受袁世凯邀请赴北京,结果被刺杀于上海火车站。

宋教仁遇刺事件的直接结果就是引发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与以孙中山、李烈钧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南北对立。

孙中山从日本回国后,决议领导二次革命,兴兵讨袁。

本来蒋介石当时因暗杀陶成章事件出逃日本,见到国内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下也回到国内,参加了陈其美在上海组成的讨袁大军。

形势上对革命党人那是很不利的,袁世凯本就拥有很强的军事实力,加上当时国民党人内部也分歧不断,对于是否出兵讨袁一事有人持反对意见,一直到袁世凯彻底完成调兵遣将、军事部署,彻底撕破脸皮,国民党内部才形成了统一意见。

袁世凯派兵进攻九江,江西都督李烈钧被迫自卫。

1913年7月16日,陈其美在上海也掀起了反抗袁世凯的行动,当时蒋介石被派往游说袁世凯部93团,然而最终只有93团的一个营参加了后来攻打江南制造局的行动。

1913年7月23日,蒋介石率兵攻打上海江南制造局,当时驻防江南制造局的,是袁世凯的北洋精锐郑汝成部。因为兵力严重不够,加上在指挥上确实有问题,蒋介石攻打江南制造局不仅不顺利,反而还损兵折将。

眼见没办法取胜,蒋介石无奈率部撤退至宝山、吴淞一带。

因为军事力量整体悬殊,二次革命终造失败,孙中山、陈其美被迫流亡日本,袁世凯更是悬赏五万大洋捉拿陈其美。蒋介石当时也在革命党人的掩护下,逃到了溪口老家避难。

在上海,袁世凯更是下令给郑汝成,不惜一切代价追剿革命党人,郑汝成对攻打江南制造局的蒋介石印象深刻,特地贴出布告,悬赏2000大洋捉拿。

为了躲避追兵,在很长一段日子里,蒋介石就是躲在舅舅孙琴风、蒋妙月家中,夫妇两人对这个孩子更是百般呵护,不仅让蒋介石躲在阁楼上,还时不时的送去衣食。

当时,奉化县府接到告密,声称蒋介石躲在肖王庙孙琴风家中,县府的武秀才丁志国带着兵丁到了孙家里外搜了一圈,后来更是要上阁楼去艘。

舅母蒋妙月大惊之余,立即上前拦住,这也让人意识到,阁楼之上必然还藏着一个人,好在带头的丁志国本身同情革命党人,他上楼后同蒋介石打了个照面,然后下来对人说:

「楼上没人,我们换个地方搜。」

临走时,丁志国拉住蒋妙月嘱咐:

「赶紧让他离开奉化,这里已经不安全了。」

丁志国带人离开后,蒋妙月立即安排蒋介石出逃,并为他争取到了教会学校争取到了赴日留学的机会,不仅如此,孙琴风夫妇还变卖了家里的20亩田产,以资助蒋介石。很显然在舅舅、舅妈的眼中,他们已经将蒋介石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看待。

就这样,在舅舅、舅妈一家的掩护下,蒋介石才顺利逃到了日本。

对于这些往事,蒋介石显然记忆深刻,他心里始终念着舅舅、舅妈的恩情。

1949年,蒋介石兵败如山倒,在撤往台湾前,蒋介石特意派汪日章到溪口去,打算将舅父舅母全部都接到台湾去,但老两口当时年岁已经不轻,加上故土难离,因而没有答应。

不过,汪日章也没有动身赴台。

图|蒋介石

1949年4月,蒋经国专程派人去请汪日章动身,但到了广州后,汪日章接到了家里的电报:

「母病危,速回归。」

汪日章后来急匆匆回到老家。

1963年,汪日章回到溪口去探望舅父舅母,没想到到了以后,看到的却是满景凄凉,舅父孙琴风当时已经去世,家里的几个子女也都不在身边,只剩下一个年过九旬的蒋妙月还在,生活十分艰难。

汪日章确实是动了恻隐之心,思来想去,他决定将舅母蒋妙月送到台湾去。

蒋妙月一听也很高兴,立刻便答应下来。

可当时的情况下,想要完成这一壮举十分困难,毕竟台湾同大陆之间尚未建立联系,汪日章想到了平日里就十分和蔼的周总理,决定冒险写信给他,希望国家能够帮助解决这一困难。

汪日章在信中详细的说明了自己同蒋介石、蒋妙月一家的关系,并以老太太的口吻提出诉求:

「如果条件允许,我希望到台湾去。」

周总理虽然平日里工作繁忙,但在接到信的刹那,还是立刻做出了布置,并指示有关部门派人专程赶往奉化肖王镇照顾,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周总理还特别命人将老太太接到上海,悉心呵护。

至于蒋妙月到台湾一事,周总理则是反复考虑,犹豫很久,毕竟蒋介石、蒋妙月身份极为特殊,如果直接就这么送到台湾去,人民群众会怎么看待这件事。

图|毛主席与周总理

周总理后来将事情汇报给中央,请毛主席来定夺,毛主席看到报告后,也思索良久,最终在报告上批示了4个字:

「以礼相送。」

对于两岸关系,毛主席、周总理显然是有自己的考量。

在建国初期,毛主席确实筹划武力解放台湾,那时蒋介石兵败如山倒,我军兵峰正锐,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也向中央汇报了 解放台湾的具体实施步骤和各项攻台作战的准备情况。毛主席立马就拍板决定:

「解放台湾的战役由粟裕负责具体实施。」

不仅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认为台湾朝不保夕,就连美国远东情报局也忍不住发出哀叹:

「台湾将于7月15日以前遭受中共全面攻击,由于政府军队涣散,民心浮动,中共将于发动攻击后数周之内顺利夺占台湾。」

不过,因为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人干预加上志愿军出兵朝鲜,导致了武力解放台湾丧失了机会。

图|蒋介石

曾任中联部部长的王力就曾回忆毛主席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毛泽东同我讲过,这是我党七大后所犯的第一个大的历史错误。当时,蒋介石在台湾立足未稳,美国人也从台湾撤走了第七舰队,本来是解放台湾的最好时机,但是我们丧失了时机。……在大陆,蒋介石输了,我们赢了;在台湾,我们输了,蒋介石赢了。这是一个大的历史错误,是不能挽回的错误。但是我们同蒋介石还有两个共同点,第一中国要独立,第二中国要统一。这个统一就不能不是长期的了。」

所以后来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党中央毛主席决定采取两手准备,一种是仍不放弃军事,另外一种就是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

而在毛主席看来,让蒋妙月到台湾去与蒋介石团聚,无疑也是一次释放善意的举动。

周总理得到中央指示后,立即展开同台湾方面的联系,并得到蒋介石回应。

1965年,在周总理安排下,已经96岁高龄的蒋妙月在侄子王仁和的陪同下,坐上了开往台湾的轮船。

在船抵达港口时,蒋介石不仅亲自迎接,还把老人安排在台北官邸住下, 蒋妙月自此便在台湾生活,一直到去世入土为安。

一直到今天,在谈论起这件事时,人们总是这样说:

「周恩来总理为祖国的宝岛台湾送去了一缕统战的曙光。」

蒋妙月赴台这件事看似不大,但在两岸关系尚处于冰冻情形下,蒋妙月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先河,她是祖国大陆首位踏上台湾领土的人,也就此开启了两岸关系沟通交流的篇章。

从这方面来看,蒋妙月老人也是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