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请君只看洛阳城——「明章之治」与雒阳鼎盛

2023-12-10历史
  • 来源:【厚重河南】
  • 作者:姚伟
  • 欢迎关注,每日连载

    秉承善政励精图治

    汉明帝刘庄是刘秀与阴丽华的儿子,自幼聪慧异常,勤奋好读书,10岁就能通晓【春秋】,并且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刘秀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让他拜大儒桓荣为师,学通【尚书】等儒家经典。

    明帝即位后,是典型的工作狂。他每天二更就寝,不到五更就起床读书,批阅奏章。他自认威望不如父亲,必须更加严格,才能保证纲纪整肃,吏治清明。因此,对待臣下更为严厉、苛刻,甚至亲自责打有过失的官吏。

    为了修明政治,明帝尊奉刘秀制度,严格限制皇亲国戚。他的妹妹馆陶公主请求任命儿子为郎官,明帝当即拒绝,「而赐钱千万」。后来明帝向群臣解释说:「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苟非其人,则民受其殃,是以难之。」

    对待老婆的娘家人,明帝更是严加约束。按照刘秀生前的愿望,明帝拟定开国二十八将,图画于云台之上,让他们成为雒阳城乃至天下人人敬仰的英雄,但战功赫赫的伏波将军马援却不在其列。原因只有一个:他的皇后是马援的女儿。不惜刻意跟自己老岳父过不去,明帝的意图很明确:限制和约束外戚。王莽就是以外戚身份篡汉的,前事不远,不得不防。

    明帝的重要政绩,是任用王景治理黄河和汴渠。西汉平帝时,黄河、汴渠决口泛滥,其后战乱发生,一直没有整治。刘秀曾想修建堤防,但因天下初定,国力负担不了如此浩大的工程,而当时危害并不显著,因此作罢。明帝时,人口日益增多,决溢的黄河、汴渠危害日益严重,中原百姓治河的呼声越来越高。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明帝决意解决这个问题,此时,有人向他推荐了王景。

    王景是乐浪郡(今朝鲜平壤一带,当时属汉朝)人,博览群书,知识广博,对水利工程颇有研究。明帝询问治水的各种难题,王景分析利害,应对敏捷,明帝「善之」,赐给他【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这年夏天,明帝征集数十万士卒、民夫,派王景治水。王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碛,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修筑了从荥阳到千乘海口1000多里的黄河大堤。这次治水非常成功,后人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之说,此后900多年,黄河没有改道,决溢次数也不多。

    明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社会安定,积患已久的黄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史书评价说,当时「吏得其人,民乐其业,远近畏服,户口增强,天下安定,百姓殷富」。至永平十八年明帝病逝,东汉人口激增至3400多万。

    汉章帝十九岁即位,「素知人厌明帝苛切,事从宽厚」,他放宽刑律,废除苛法五十余条,为政务求宽厚,又颁布「养胎令」:每位怀孕的女性,赐谷「三斛」。他轻徭薄役,奖励农桑,在位期间,东汉达到鼎盛,雒阳城极度繁华。

    德阳殿「周旋容万人」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这是【古诗十九首】中对东汉皇宫的描述。

    汉魏洛阳城文管所王阁女士对汉魏城深有研究。她说,东汉皇宫分为南北两宫,相隔一里,分别占据城内南北两半部分的中心位置。两宫之间,以大屋复道相连,以保证皇帝来往时的方便与安全。东汉宫殿都建于夯土高台上,其间以架空的阁道相连,皇帝来往多由阁道,不走地面,防卫相当严密。如张衡【东京赋】所描述:「飞阁神行,莫我能形。」

    南宫主殿最初是却非殿,刘秀拿下雒阳后,「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10多年后,前殿建成,成为南宫正殿。此外南宫还有崇德、中德、九龙、长秋、万岁等殿。【后汉书·倭奴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奴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1700多年后,日本九州福冈县出土了一枚金印,内阴刻隶书印文「汉倭奴国王」五字,以实物印证了史书记载。中日两国第一次正式交往,应该就发生在上述的某个宫殿。

    永平三年(公元60年),汉明帝开始修建北宫,历时六年完工,从此北宫成为主宫,而其主殿为德阳殿。张衡【东京赋】说,「逮至显宗(即汉明帝),六合殷昌,乃新崇德,遂做德阳」,说的就是此殿。德阳殿东西长37丈多,约合百米,有记载说,此殿「周旋容万人,陛高两丈,皆文石作坛,激沼水于殿下。画屋朱梁,玉阶金柱,刻镂作宫掖之好,厕以青翡翠,一柱三带,韬以赤缇」,异常崇高华丽,「珠帘玉户如桂宫」。天子临朝,百官受赐,宴享朝仪,都在这里举行。

    德阳殿和殿前的朱雀等门阙,巍峨峻峭,高耸入云,据说在40多里外的偃师就可以望见。梁鸿写【五噫歌】时,北宫刚建好10来年,正是辉煌壮丽的时候。当初他在雒阳上太学时,北宫应该还没兴建,此时在邙山上蓦然看到,想必十分震惊。

    此外,城内外还有诸多华美的苑囿、宫观等,张衡曾作描述,「濯龙、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兰被涯」,足见秀丽异常。

    但如今汉家宫阙早已无存。董卓的一把大火将所有繁华烧得精光,后来两次重建,遗迹也被叠压在魏晋、北魏宫阙之下。

    汉家宫阙难以寻迹,考古工作者却在城南发现两处与雒阳城市建设有关的汉代遗迹。1987年,偃师翟镇西罗洼村发现了一处大型汉代砖瓦窑址,此地位于汉魏洛阳城东南方向,遗址面积大约东西1.5公里,南北2公里。据村民介绍,这片地方打井很困难,往往挖在古窑址上,很难挖下去。村里还曾发现地下有一条「大路」,宽30多米,全部用大方砖铺成。时任中国社科院汉魏洛阳城考古队长的段鹏琦判断,汉魏时期从未发现过以方砖铺设的路面,所谓大路,应该是大型地面建筑遗迹。

    段先生介绍说,仅当时勘探的3000平方米范围,就发现了十余座古窑址,密度之大,十分罕见,应为古代官窑遗址。这些窑的形制、结构,与当时一般民窑相似,均由窑道、操作区、窑门、火膛、窑床、烟囱等构成,但与民窑有一点极不相同:这些官窑所用燃料是煤而不是柴草。以煤作燃料的汉代砖瓦窑,已发现的极少,此处为全国第一份。

    段先生推断,大方砖铺地的所在,应是东汉掌管砖瓦的甄官署遗址,「孙坚北讨董卓,屯军城南,甄官署有井,每旦有五色气从井中出,使人浚井,得汉国玺」,这个故事,应该就发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