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11年,印度洋捞出明代石碑,翻译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2024-07-26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郑和的七次下西洋被誉为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这个明代航海家带领庞大的船队,远航至东南亚、南亚和非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壮观的航海活动之一。

郑和不仅展现了明朝的国力,更在沿线国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这一壮举的真正目的始终是历史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1911年在斯里兰卡加勒发现的一块明代石碑为这一谜团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块石碑上用三种语言记录了郑和船队在斯里兰卡的活动,揭示了郑和下西洋背后隐藏的复杂动机。

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郑和的航海准备与初期探索

1405年,郑和受命首次下西洋。

这次壮举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周密的筹备和规划。

明成祖朱棣为了彰显国威,命令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开拓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船队规模庞大,由数十艘巨型宝船组成,每艘宝船都装载着精美的丝绸、瓷器以及其他珍贵物品。

除此之外,船队还配备了大量武器,以应对可能的海上威胁。

在首次航行中,郑和船队经过东南亚各国,最终抵达印度洋上的一个国家——锡兰国,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

然而,这次访问并不顺利。

当地居民对这些不速之客持警惕态度,甚至发生了小规模冲突。

郑和通过智慧和耐心,与当地统治者建立了初步的友好关系,但并未完全消除对方的疑虑。

1409年,郑和再次下西洋,这次他带去了大量的财宝,并精心准备了一块三语石碑。

在这次航行中,郑和与其随行的使团成员抵达了锡兰山寺。

锡兰山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佛教圣地,庄严肃穆的寺院周围被翠绿的山林环抱,寺内金色的佛像光辉璀璨。

到达当天,郑和和他的使团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布施仪式。

这天,整个寺院装饰得异常华丽,金碧辉煌。佛像被重新涂上了金粉,显得更为神圣光耀。寺庙前的院落里,香烟缭绕,空气中弥漫着檀香的芬芳。

许多虔诚的信徒,不论男女老少,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的脸上充满了虔诚与敬畏。

郑和穿着代表皇家使团的服饰,带领着随行的僧侣和信徒们一同朝拜佛像,手中捧着丰厚的供品:金银、织金布料、珍贵的纤丝,以及精美的香炉和花瓶。

这些礼物一一被摆放在佛前,象征着敬仰和感激。

为了纪念这次布施,并表达对佛祖仁慈教诲的敬仰,郑和命人在寺院中立下一块石碑——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碑文上赞颂佛祖的慈悲为怀,郑重其事地记述了布施的全过程,同时表达了对锡兰山的崇高敬意,宣扬此地为佛教圣地,使得海上丝绸之路更为畅通无阻。

这块石碑不仅是一件外交礼物,更是郑和对文化交流的重视体现。

斯里兰卡的石碑:文化和政治的符号

1911年,在斯里兰卡加勒发现的这块明代石碑,无疑是郑和航海史上的重要见证。

石碑上刻写的文字,揭示了郑和与斯里兰卡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石碑上的三种语言——汉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分别代表了中国、南亚和中东地区的文化,这也反映了郑和下西洋过程中所遇到的多元文化交流。

其中,碑文有一段话:「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深赖慈佑,人舟安利,来往无虞……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推测,这块碑有对印度洋上的神明作为航海保护神的印度洋文化的认同,「 深赖慈佑,人舟安利,来往无虞 」其实也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相互兼容并蓄,摒除冲突,各种文化和谐发展的的文化交流态势。

其实,这个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也是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明朝对外交流的政策的体现。

想想看,当时郑和奉命带着大量的珠宝,前往各国,本意是本着和平相处去的,当时不乏有国家见到郑和的珠宝想要全部占为己有,最终对郑和发动攻击的,其中这个锡兰国就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发动了攻击,最终被郑和收服了,他们的国王也被俘获,被带回了大明。

后来,大明的皇帝开恩,又把这个国王放回去了。

从这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就是为了和其他国家和平相处,如果那个国家不愿意,那么就直接「宣扬国威」,用武力手段让那个国家诚服。

这一点,根据【天妃灵应之记】碑也可以进行佐证。

【天妃灵应之记】碑是郑和 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船队在重修 长乐南山的 天妃行宫、三峰塔寺并新建三清宝殿后,镌刻的。

该碑中记载:「 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 [jī] 币往赉 [lài] 之,所以 宣德化而柔远人也。 」

「 宣德化而柔远人也 」就是「 宣扬朝廷的恩德教化并安抚远方的人民 」,简言之就是宣扬国威。

多年来,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其实有很多种说法,除了宣扬国威之外,另一个接受度比较高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并且展示军事实力。

寻找建文帝的依据主要是【明史】,但是耗费如此大量的人力物力,只为寻找建文帝,显然很难让人信服,况且如果要宣扬军事实力,有学者葛剑雄认为,当时船队中的军人占比并不多,况且,大明在海外当时也没有建立军事基地、殖民统治等行为,所以还是选房国威、发展对外贸易更加靠谱一些。

并且,在郑和下西洋期间,有许多国家都表示愿意向大明臣服,和明朝结盟,也构成了朝贡国的主体部分。

郑和下西洋的遗产

可以说,郑和的七次下西洋,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航海壮举,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目的。

通过这次航海,郑和不仅展示了明朝的强大国力,更希望通过文化和宗教交流,建立和维护与

沿线国家的友好关系。这一目的在锡兰国 石碑的发现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更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他通过航海和交流,将中国的文化和智慧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他的努力,明朝与沿线国家建立起了紧密的友好关系,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仅展示了明朝的强大国力,更向世界传递了一种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理念。

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郑和的实际行动中,更通过锡兰国石碑等实物资料,传承到后世。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和深远影响。

郑和的航海不仅是一次伟大的冒险,更是一段丰富的文化交流史。他通过智慧和勇气,不仅化解了冲突,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今天的国际关系中,我们依然可以从郑和的经历中汲取智慧,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通过文化交流增进理解,通过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资料

1.【郑和二下西洋时做的这件事,绝不是所谓的「外交智慧」!】北京日报客户端

2.【葛剑雄:宝船远航——郑和究竟为何下西洋】澎湃新闻

3.抖音百科【 【天妃灵应之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