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刘伯承亲自做了一件什么事,让手下12万将士既愧疚又叹服?

2024-02-04历史

1947年8月,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然而在淮河岸边遭遇了巨大的挑战。盛夏时节,淮河上游突然涨水,原本可以徒涉的小河面顿时变得宽深,十几只木船显得微不足道。

敌军的19个旅的追兵已经逼近,如果被困在淮河两岸,不仅战略跃进无法实现,甚至有可能全军覆没。因此,他们都认识到,淮河是他们前进的最大障碍。

整个12万将士都被这种危险的气氛所笼罩。

「在这条绵延不断的淮河上,难道真的没有一处水浅可以安全过河的地方吗?」虽然肖永银深知刘伯承的胆识过人和细心入微,但在刘伯承的追问下,他毫不犹豫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前线部队和我们都派人亲自侦察并下水试过了。」刘伯承望向汹涌的淮河,有些犹豫地说:「听说‘近怕鬼,远怕水’,我们外来的人不太了解水情,能不能多找些当地人询问一下?」

周围的人沉默不语,似乎对十万大军的安危感到担忧,没有人敢轻易发言。刘伯承从屋子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根比他身高还长的竹竿,一名参谋走上前说:「司令员,你换根短些的竿子当手杖吧。」

刘伯承望向他,有些困惑地说:「我们走吧。」

在黑夜与黎明的交界处,年过半百的司令员独自登上了小船。他用长竹竿在水中试探,小船随着他的指挥不断变换方向。

岸边的人们担忧着刘伯承的安全,突然听到司令员兴奋的声音:「河水可以架桥!我已经试了很多地方,水都不深。

肖旅长,快去告诉李达参谋长,叫他立即架桥!速度要快!」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连在他身边工作的人也很难听到。

岸上,肖永银高声回应:「知道了,我立即执行。」其他人则愣在那里,人们这才意识到,司令员原来是去测水深的。

他们都深感愧疚,因为12万军人中,只有他一个司令员去冒险。而24万双眼睛却只能看着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在浊浪中寻找。

肖永银刚把刘伯承的命令送去,又收到了司令员写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河水不深,流速不急,马上告诉李参谋长架桥!」

每个字都被圈起来,似乎担心接收者不能马上行动,每个圈下还有一个小圆圈,更加强调了十万火急的重要性。

肖永银带着队伍赶往淮河南岸找李达参谋长,一下船就看到刘伯承在岸边指挥渡河的部队快速行动。他走近前,一见到刘伯承,刘伯承严肃地说:「粗枝大叶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他的声音像千钧重的石头,撞击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李达亲自率领部队来河边架桥,这时,一个团政委向肖永银报告,说河水已经可以徒步通过。

肖永银听到这个消息,大喜过望,立即写了一封信给刘司令员,告诉他这个好消息。然而,就在这时,有人送来了刘伯承的便信,命令他们告诉李参谋长不必架桥,火速率部队从上游徒步渡河。

原来,刘伯承亲自去河边观察,终于在微曦中看到了那个牵马徒步摸过河去的战士的身影,他因此更加确信河水可以徒步通过。

刘邓大军,以「大将风度」和「明察秋毫」赢得了肖永银及周围人们的敬佩和赞叹。在太阳初升、淮河水波粼粼的清晨,千军万马沿着水上路标,成六路纵队浩浩荡荡地踏过长河,向南、向大别山区、向蒋介石的「卧榻」之侧伸出了倚天长剑。

至今,当年刘邓大军抢渡淮河处的两岸百姓中间,依然流传着这近代的神话:入伏当天,忽下棉花疙瘩般的大雪,淮河水面一夜成冰,刘邓千军万马踏冰而过。

而在大别山区,人们说得更神:解放军一人一个葫芦,顺着激流悠悠过河,追兵到了,老天爷干脆一阵大黄风,把刘伯承几十万人马漫山遍野飘到大别山中来了。

这样的神奇传说,让人更加佩服刘邓大军的英勇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