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陈赓创建哈军工拟定校名,周总理看后,为保密决定删去两个关键字

2024-04-25历史

1952年,在毛主席的要求下,陈赓接下了一个在他看来十分艰巨的任务——办一座现代化的军事学院。

虽然陈赓自己觉得难以胜任这项工作,但毛主席与周总理都认为他是最好的人选,因此陈赓也就挑起了这个重担。

而在对这座军事学院进行命名时,周总理给出了一个建议,希望陈赓能删掉学院名字里的两个字。

陈赓听完建议后,也颇为认可,最终删掉了这两个字。

那么周总理到底建议删掉了哪两个字?这座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军事学院,到底有什么由来呢?

回国当校长

说起这座学院的创办,整个过程也相当的有趣和波折。

当时的陈赓还在朝鲜战场上指挥呢,突然一个调令就让他回国述职。

陈赓虽然有些奇怪,但他也意识到了,恐怕有新的任务交给他。毕竟,此时的朝鲜战场虽说已经稳定,但仗还没有打完,他直接就被调回去述职,必然是有更需要他的地方。

但让陈赓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回来不是让他换个地方打仗或者带兵,而是让他去当校长。

陈赓听到这个任命后,第一反应自然是拒绝的,他虽然是黄埔军校出身,但却没有过什么办理学校的经验。

更何况这所军校对于新中国来说非常重要,陈赓觉得应该找更有办学经验的人来筹备这项工作。

但毛主席和周总理就认定了陈赓,他们也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其他人,但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人手非常短缺,各位将军、元帅们都有很重要的任务。

并且在科班出身的将领当中,陈赓是出了名的性格开朗、人缘好,在工作中也很有创新性,再加上地位足够高,因此他确实是这项工作的最好人选。

陈赓左思右想,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但怎么把这个学院办好、办精,确实是个巨大的问题。 毕竟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想要组建一个教学班底都不容易,何况还得有军工方面的专家大拿挑大梁。

虽然当时我国已经联系了苏联,请求对方援助一批专家来中国,帮助学院的建立。但仅仅靠着别人的支援,并非是长久之计。

因此怎么在短时间内找到一批人来组成属于自己的班底,成了当时陈赓最为头疼的任务。

陈赓是个非常和善,放得下身段的人,而且在思想上也非常前卫。

在学校的筹办会议上,陈赓直接站起来对参会的诸位军政领导人抱拳说道: 「兄弟才疏学浅,寝食难安,祈求各位军政首长扶兄弟一把。」

如此恭敬谦卑的态度,怎么能不受大家的欢迎与喜欢呢?因此在整个办学的过程中,陈赓基本上到哪里都有人帮助,工作开展起来非常顺利。

当时国家也对这座学校非常重视,要求克服一切阻力,保证这座学校顺利落成。

因此当时国内的多个单位都抽调出了人员进行支援,几乎大部分与军工相关的教授,都收到了调令。

很多根本都不是相关专业的教授们,也纷纷得到了调令,加入这座学校的建设当中。

网罗人才

1952年,陈赓接到命令建立新中国首个现代化军事学院,而周总理在他拟定的校名上删了两个字,陈赓看了也拍手叫好。

想要建立一座学校,最核心的就是要有人才。于是,从全国各地搜罗相关专业的人才,成为陈赓的第一要务。

那么陈赓到底从哪网罗了一批军工专家来建立这所学校呢?这其中有发生过哪些波折呢?

虽然基础的教师们均已就位,但陈赓还是有些发愁,毕竟不少专业还缺挑大梁的人存在。

于是,陈赓要求下面的老师们给自己推荐人选,不管对方愿不愿意来,先推荐上来再说。这办法还真给陈赓找到了不少人才。

每一位推荐的人都告诉陈赓,自己推荐的人在行业中都是大拿,完全可以挑起一整个专业的大梁。

然而最大的问题是,这些人大都成分不好,有的是国民党遗留的下来的人,有的家人是国民党军官,还有一个最出名的「沈毅」,当时甚至是一个死刑犯。

但这个人不仅是弹道专家,而且还精通法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思考了一会后,陈赓下定决心得给这个沈毅捞出来,不然就得错失这样一个人才了。

有了决定后,陈赓就给当时负责最高法院的董必武打了电话,希望董必武能手下留情,留这个沈毅一命。

但董必武这边却不愿意松口,毕竟这人确确实实犯了大罪,陈赓想要把他保出来,必须得主席和总理同意。

陈赓又立刻与周总理取得了联系,周总理对这个要求也有些犯难,但在调查了这个沈毅的相关情况后,周总理最终同意了这件事。

沈毅当初犯下的主要是贪污罪,要说是个穷凶极恶的人也确实不是,因此虽然是死刑犯但算得上可控。

再加上多位火箭专家都对此人的学术水平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让他戴罪立功确实要比直接死刑来得好一些。

最终在陈赓的作保下,沈毅总算是保住了一条小命。

在押送沈毅前往沈阳的过程中,陈赓让押送的战士给沈毅解开手铐,战士出于职责考虑,拒绝了陈赓的提议。

按理说,确实不应该解开沈毅的手铐的,但陈赓作为打过无数仗的将领,他看得出沈毅就是个贪心不足的研究人员,算不上危险。

陈赓对看守的战士说 :「你得学会怎么感化别人。」, 软磨硬泡地让对方最终解开了手铐。

手铐解开后,沈毅不由得泪眼婆娑,哭着感谢陈赓的救命之恩。

在后来的工作中,沈毅非常上心,短时间内就翻译了大量法语资料,并非常用心的在哈军工教课、科研,最终获得特赦,还成为了哈军工炮兵系的主任。

人才网罗得差不多了,学院的名字也该定下来了。

陈赓最初拟定的学校名称,叫做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技术学院」 ,周总理在看过这个名字后,觉得「技术」两个字可以去掉。

主要原因是出于保密考虑,将这个学院的核心方向与目的进行模糊化,这样一来在外人看来这座学院的目的性没有那样强,更能降低外部势力的警惕。

陈赓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并且已经写了工程,再加个技术确实没有太大必要,因此选择去掉了这两个字。

风气严谨

哈军工建立后,陈赓最初拟定的名字被周总理删了两个字,更具有保密性。此后学校在陈赓巨大心血的浇灌下,迅速发展起来。

那么在学校成立之后,陈赓又做出了那些个贡献?他在学校的师生们眼里,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陈赓作为开国大将,地位很高,但并不是一个严肃的人。相反,在许多的记录里我们都能看到,他是个活泼又爱开玩笑的人。

而对于自己手下的工作人员,陈赓更是极尽关心。

哈军工建立的时候,中国才刚刚成立没多久,又经历了朝鲜战争,因此当时全民尚武,军人的地位很高,这也让不少战士们有些沾沾自喜。

哈军工作为一座军校,其中许多模式都是照着军队来的,很多政治工作也是由军队中抽调出来的人手进行处理。

当时有许多干部都对教授们有些看不起,觉得他们只会纸上谈兵,甚至都没几个人上过战场。

陈赓对于这样的风气非常不满,经常三令五申的要求所有人,对于这些专家教授给予最大可能的尊重。

并且他还给这些专家们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新楼建成后,就将所有的专家教授全部迁进去居住,而军队干部们则等专家们安排完后,才有轮到的机会。

他一直和老革命们强调: 「你们戴过八角帽,人家戴过四角帽,我们既要承认两万五,也要承认十年苦读。」

每次有新的专家教授来报道,陈赓都一定去探望他,要是有人希望多休息几天,陈赓也从来不强求,还会带着他到处逛逛。

也正是他这样重视的态度,让许多老教授后来一直对他念念不忘,在这批老教授的眼中,陈赓是真正懂得尊重他们、尊重知识的人。

其实陈赓对于教学,也并不是一窍不通,怎么说他也是科班出身的人,还曾去苏联学习过不少日子,对于教学方式他也有自己的看法。

在他的安排下,所有的教授们把自己所教授的课程都整理出来,然后先在系领导和苏联专家们这里试讲。

试讲不合格,那就继续改,一直改到合格为止。

这样严苛的教学要求,让许多教师不得不挑灯夜战,修改自己的教学内容。

但因为陈赓对他们实在是太好了,好得这些教师们丝毫不愿意落后于其他人,就算熬通宵,熬出毛病,也要把教学任务完成了。

这也是为什么,哈军工在教学水平上如此之高的缘故,当时从这个军校毕业的学生,没有能力差的。

你要是在学校里学得不好,老师们会单独给你辅导,逼着你学,怎无论如何也要学成才能毕业出师。

在学生们眼里,陈赓也是个平易近人的人,在学校里见到陈赓,他都会亲切的和大家打招呼,甚至闲聊几句。

即使有时候身体不便,他撑着拐棍也要在学校里转一转,看一看。

1961年,年仅58岁的陈赓因病去世,这一消息让哈军工全体师生都悲痛不已。

在哈军工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陈赓所留下的精神与教学理念,都一直有所传承,直到今日,还有许多当年在哈军工工作的人忘不了陈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