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主席写的这首词,时间跨度之大,视野范围之广,让人叹为观止

2024-04-25历史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争相创作咏史词,表达对历史人物或者事件的评判,但只有一人能够跳出单纯论史的范畴,而教人如何阅读历史、研究历史。

他就是毛主席,通过阅读毛主席的【贺新郎·读史】一词,就可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咏史,这首词时间跨度之大,视野范围之广,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全词原文如下: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毛主席一向喜爱阅读历史,早在1912年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学的时候,校长符定一就觉得毛主席是可造之材,当即送给了他一本【通鉴辑览】,毛主席由此开始了对史书的系统学习,光一套【资治通鉴】,毛主席一生就读了十七遍之多。

毛主席对中国历史可谓了然于胸,对人类历史也有大致的了解,也正是如此庞大的知识量,让他有了站在整个人类历史的高度上写出这首词的条件。

词开头一句「人猿相揖别」,直接把我们的视野拉回到了数百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人类刚刚由猿猴进化而成的时候,一个「揖别」的动作很自然地体现了那个时候人类的自信和从容。

随后,人类发展到石器时代,历史同样相当漫长地「磨过」,紧接着才来到了练铜练铁的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段历史同样有数千年之久。

但在毛主席看来,这相比于人类的漫长历史而言,也不过是几千个寒来暑往罢了,毛主席精准地把握住了封建时代的主流,那就是战乱不断导致「流遍了,郊原血」。

可即便是以战争为主流,毛主席还是意识到也有少数几个时期,社会大体还是保持着稳定,百姓还是能够「开口大笑」的,比如文景之治、比如开元之治等等,但这十分稀少。

紧接着来到词的下半阙,毛主席清晰地指出不少历史学家只是为了研究历史而阅读史书,为了只言片语就皓首穷经,把书上的「斑斑点点陈迹」奉为圭臬,可由于体量太大,读到头发皆白也难以读完。

这显然是读错了方向,是一种错误的读史方式,因为历史从来都不是王侯将相的特许,而这却占用了史书的绝大篇幅。

所以毛主席才会发出「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的感叹,因为毛主席知道历史是由底层的人民群众创造的,坚持群众史观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规律,从中找到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他一反古人对三皇五帝的尊崇,将「盗跖、庄屩、陈胜」几个农民起义领袖并列,肯定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而毛主席本人更是时刻坚持为人民服务,这才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而在全词的最后,毛主席一句「歌未竟,东方白」更是充满自信地写出新的时代已经来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纪元的开始。

整篇词气势恢宏,用仅仅115个字就把人类历史论述了一遍,而且不失语言的诙谐,能够让人们更好地学习研究历史的方法,这就是毛主席的智慧。

毛主席写文章一向是从现实出发,他一直坚持实事求是,所以这首词也绝不是偶然起兴得来的,而是反映了当时学界在研究历史时出现的一些问题。

当时,在一些史学论著中,出现了片面性等违背历史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些学者只是重复旧史书的一些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显然不符合群众史观,也不符合唯物主义,为此,毛主席在阅读史书之余,才写了这首词表达自己的态度。

事实上,毛主席在阅读历史著作时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

他曾说:「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都是为了王侯将相歌功颂德。」

比如在读到【旧五代史】关于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的情节时,史书里记载的是赵匡胤是受将士们‘擐甲将刃’、‘拥迫南行’被迫的结果,把这场兵变描绘成了正义之举。

可在毛主席看来,赵匡胤本是后周的臣子,却发动了兵变,这是篡夺了北周的政权。

再比如,毛主席读【宋史·秦桧传】看到史学家把南宋主和的责任全部归咎到了秦桧一人身上,对此,毛主席偏僻入里地指出:「宋高宗和秦桧主和投降,实际上主和的责任不全在秦桧,起决定作用的是幕后的宋高宗赵构。」

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坚持唯物史观,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毛主席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用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的词句结尾:「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希望广大青年能够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领略毛主席的智慧,并以此为基础,积极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