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八路军6个师长,5人被授予元帅,为何唯独萧克只是上将?

2024-05-08历史

二战爆发后,中国变成了主战场之一,面对敌人残忍又迅猛的侵略,中国工农红军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7年与国民党正式达成协议共同抗敌,南方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而中央红军则改编为八路军,这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结成。

而八路军之中也是人才济济,不少人都是后来的开国元帅,例如,朱德就是八路军的总指挥,彭德怀是副总指挥,而参谋长则是由叶剑英担任。另外还有下辖的三个主力师,115师、120师以及129师,这三个师的正副师长们也几乎都是元帅,只除了一个人,那就是120师的副师长萧克,为什么只有他没有跻身十大元帅之列呢?

一、由来

说三个师之前,先说说八路军这个名字的来历吧,八路军全称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这可不是随机给的番号,它原先是粤军李济深的部队,后来李济深被囚禁在南京汤山,第八路军就被广东军阀陈济棠给接收了,但陈济棠公开结盟讨伐老蒋失败,最后这支第八路军,顺理成章地被老蒋给收下了。

国共共同抗敌协议达成时,老蒋又从角落里把第八路军这个番号给扒拉了出来,给了红军。八路军下辖的三个主力师也是如法炮制:115师、120师与129师原先是属于东北军的,由于在土地革命期间多次围剿不成,被反围剿,老蒋也不给粮饷补充,东北军无心恋战屡战屡败,最终17个师被老蒋整编成10个师,其他全部裁掉,115师、120师与129师就在被裁撤的范围内。

虽然顶着手下败将的番号,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红军,甚至还将八路军的名号打响,成了常胜之军。而初期大约有4万人的规模也在抗战结束时发展到了100多万人,扩大了整整25倍,足可见是民心所向。

二、115师

说完了由来,我们来说说八路军的115师以及它的师长和副师长。在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里,115师可以说是卧虎藏龙最多的一个师,这个师出的将帅最多、级别也最高,光是元帅就有3位,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都是,还有一个就是罗荣桓,他在115师里担任的职位是政训处主任。除去三位元帅,115师还有2位大将、10多个上将以及30多个中将,这里只重点说说师长与副师长。

师长林彪不用多说,难得一见的军事天才,二十五岁的年纪就带领了一个军团,十分擅长大兵团作战,指挥的战役中有不少被载入史册的著名战役,如飞夺泸定桥、平型关战役、辽沈战役等。

其中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的第一战,也是全国抗战以来第一次的主动出击,在平型关一带设伏,与板垣征四郎带领的「钢军」浴血战斗。115师本就擅长山地游击,此战更是发挥了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将所谓的「钢军」歼灭1000余人,还缴获了大量枪支与物资。平型关这一大捷可以说是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士气与人民的信心。

这一战后,115师并未满足于这个歼敌的成绩,11月2日,林彪又指挥一个营阻击在昔阳城西马道岭附近的日军,不久后再次于广阳歼灭敌军将近一千人,同时也缴获了大量物资与马匹。然而对于林彪来说,这样的好景并不长。

在经历了冯家沟战斗等几次战役后,1938年3月,林彪穿着从日军那里缴获来的日本军官的大衣,骑着同样从日军那里缴获来的战马出去溜达,被当地驻军,也就是阎锡山部队里的一个哨兵给错认成了日本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一枪穿胸,伤到了脊髓神经。

事后虽然及时得到了医治,却永远留下了神经系统后遗症,时不时就要发作一些怪病,如怕风、怕光、怕水等。那个时候林彪因重伤无法再继续带领115师,于是便去了延安治疗养伤,115师暂时由343旅的旅长陈光代理师长之责。

在延安休养了一段日子后,神经后遗症并未好转,于是林彪又去了苏联求医,但苏联提出的治疗方案太过冒险,九死一生,最终也没有采用实施。后来林彪回国,这个神经后遗症伴随了他一生。虽然经常遭受到怪病的折磨,但林彪并没有就此黯然退出军旅生涯,反而在往后的日子里,他屡屡打胜仗,几乎是将所有心力放在了保家卫国之上。

而作为林彪的老搭档和老师,115师的副师长聂荣臻就是完全不同的命运。在他与林彪共同指挥平型关战役之后,就率领独立团留在了五台山这块地区附近,开辟了一个抗日根据地,这个抗日根据地就是著名的晋察冀根据地,此举是为了防止日军隔断115师及其他部队与总部的联系。

但是到了1939年,仅仅是两年的时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就发展到人口1200多万、主力部队将近10万人的规模,可以说是完全超出了预期,就连主席都称赞聂荣臻是五台山新的鲁智深,并让大家都向晋察冀根据地学习。

但是这么大的规模也很显眼,就在同年的秋天,日军开始对晋察冀根据地的周边进行冬季扫荡,聂荣臻指挥所部用游击战术在雁宿崖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还在黄土岭配合杨成武歼敌1500多人,击毙了阿部规秀。

这阿部规秀是何许人也,他是「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这个级别的指挥官可以说是非常高了,在这之前没有这种级别的指挥官在战场上被击杀,在这之后也没有。这次战斗中击杀这位中将,不仅是狠狠给了日本一个震慑,也振奋了国内,各路人士纷纷发来贺电,各家报纸也争相报道这次的胜利。

三、129师

说完了精兵良将扎堆的115师,再来说说129师。129师虽然没有像115师那样将帅遍地跑,但它是三个主力师中歼敌人数最多的,至少有42万敌军死在129师的枪炮之下。它的师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军神刘伯承,而副师长则是徐向前,这两位同为十大元帅。

刘伯承早年曾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将校学堂毕业后就到了川军第5师,1913年参加了讨伐袁大头的战役,之后就加入了中华革命党。1916年,刘伯承在攻打丰都的时候不慎头部中弹,子弹从太阳穴射入,右眼射出,感染化脓之后差点要了他的命,还好当时有位德国医生帮他及时做了手术清理伤口。

但是由于眼睛离大脑太近了,为了保护大脑,刘伯承便拒绝使用麻醉剂,3个小时的手术过程中硬是一声不吭扛了下来。手术结束后德国医生问他会不会非常疼,而刘伯承竟回答他说他还数了一下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下了多少刀,医生震惊之余不敢相信,又问了他多少刀,刘伯承答道:72刀。这下医生彻底惊呆了,并表示刘伯承简直就是军神。于是乎,军神这个称号从此就与刘伯承形影不离了。

由于刘伯承在加入共产党之前就有丰富的指挥作战经验,1927年,在他加入共产党仅一年后,就与朱德、周恩来、贺龙一起发动了南昌起义,而他担任总参谋长。南昌起义之后不久,他又因在此前表现出色,被中央送去苏联留学,此行还有吴玉章、叶剑英等30人。

刚去苏联那会儿刘伯承甚至连俄语都说不利索,然而才短短半年后,俄语就不再是拦路虎,他的苏联老师被他的刻苦与努力惊呆了。俄语不再是问题之后,刘伯承又因为成绩优秀被推荐到了伏龙芝军事学院去,在伏龙芝学院学习期间,他的军事素养与理论知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他回国后,这些知识为他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仗,也培养出了一个又一个抗日人才。

副师长徐向前没有去苏联留过学,但是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在毕业后留校担任了排长。他本身是小学教员,在考进黄埔军校之前教了几年的书,毕业后又当了一段时间的教官、指导员。

1927年,在国民党中看到了太多昏庸无能之辈的徐向前意识到国民党救不了中国,此前他曾彻夜通读的列宁的著作、鲁迅的文章让他产生了投身共产党的念头,于是在3月,徐向前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在樊炳星和杨得魁这两位同志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了共产党。

加入共产党之后徐向前的军事才能逐渐显现,他指挥的川峡苏区反六路围攻一战,是完完全全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当时以刘湘为首,四川大大小小的军阀们集结了110多个团、20多万人在老蒋的物资与武器支援下,分六路围攻仅仅只有8万兵力的红四军,还不止,另外还有18架飞机配合进攻,在如此天罗地网的包围之下,不管怎么想都是必败的一战。

然而徐向前并没有被吓到,他迅速思考出了对策,那就是收紧阵地、伺机反攻。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布局与时机上万无一失,因为双方悬殊的兵力,容错率非常非常的小。

最终在经过山地防御战消耗了一定敌方兵力以及敌方运输粮草的士兵之后,徐向前判断可以开始反击,两个小时就杀到了敌方总指挥部,把敌军截断成两个部分。紧接着又迂回包抄到敌军后方截击,最终之战,我方歼灭敌军10个团,8万余人,20万大军溃散四逃。

这一战堪称是经典战役,除此之外,徐向前还有太原战役、晋中战役等,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前文说过,129师是三个主力师中歼敌最多的一个师,有刘伯承与徐向前这两位师长坐镇,129师是名副其实的敌军收割机。

四、120师

120师的师长是贺龙,副师长是萧克。相比其他两个师,120师看上去好像没有那么能打。但实际上,这是因为战略不同导致的。120师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根据地,发展敌后革命武装力量,因此基本没有办法冲出去主动攻击敌军,所以能打的仗就少了。就算是领导了南昌起义的贺龙,指挥作战的机会也屈指可数。

在这样的情况下,副师长萧克能发挥的地方就更少了,所以在整个八路军时期,萧克都没有太多的战功积攒下来,然而这并不是萧克只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唯一原因。

与其他师长们相比,萧克的资历与军功距离元帅尚有一点距离,这是其一;他曾经站错了队,偏离了党中央,这是其二;他有资格成为大将,但大将名额有限,除了看军功资历,还得考虑大将的职位,各自代表的军种,所以他无法替换任何一名大将,这是其三。综上几个主要原因,他最终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但在上将当中,他的资历与军功又是最高的,于是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共和国开国上将之首。但好在萧克对于这个军衔没有一点异议,他在战争时期看到过太多战友牺牲在战场上,对于好不容易得来的和平生活他十分珍惜,是以对于该得什么军衔,他并不是很在意。

这样的豁达心胸让他在后半生醉心文学,写出了许许多多的著作,更是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而他本人也开心快乐地活到了101岁,妻子相伴、儿子也非常出色,不仅考上了北京大学,更是成为了一名少将。

总结:十大元帅、十大大将以及57位上将,这些军衔的评定除了看军功、资历和职位之外,还有一些别的因素影响,例如军种代表,政治表现等等,而这些军衔评定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评好的,早在1952年其实就有过一次评级,1955年的授衔基本是参考了1952年的评级。

每位将领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最清楚那些故事的莫过于当时的中共中央,所以将领们的军衔都是中共中央经过深思熟虑才评出来的,而我们这些几十年后的后辈在不了解当时的详细情况下,可能会觉得哪里不公平或是不合理,这种时候就应该先去全面了解一番,再回头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