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能给粟裕提建议,主席的军事参谋是何人?伟人:他的水平不亚于我

2024-02-04历史

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虽然处处有蒋介石的影子,但黄埔军校也确实为中国的革命与民族解放事业培养了众多人才。

其中, 黄埔一期和四期 都涌现出了许多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将军, 尤其是黄埔四期还出了个林彪。

可若论起纯军事理论和在 黄埔校内的成绩 ,其实 林彪的成绩相当不怎么样 。当年,黄埔内有个不成文的规矩, 成绩差的,会被分到各个部队当军官 成绩好的,则大概率会被蒋介石亲自留下。

当年 黄埔四期生 中,就有一位曾被蒋介石 亲自邀请 要他来当自己的秘书,他就是 郭化若

郭化若 在黄埔四期的 学员录取榜位列第一名 ,毕业典礼上,也是他来作为 学生代表 发言讲话,功底可见一斑。

这样 才露在外 的精英人才,即便是拒绝了邀请,按道理来讲,应该也会被国民党尽力挽留的。可就在 数年后,郭化若却跑到红军成了毛泽东的座旁高参 ,从红军时代一直到解放战争,他都活跃在各级参谋岗位上。就连主席也夸他说: 「军事才能不输于我。」

可就是这么一个资历和才能都算拔尖的高参,最后 授衔 却只是个 中将 ,这又是为何呢?

政军全才,到井冈山再次被朱毛二人争夺

与对部队文官的刻板印象不同,郭化若将军的家庭并非是什么大富大贵,而只是一个 贫民出身。 他进了黄埔后很快就入了党,不过也是秘密的,所以蒋介石邀请他时对此也不知情。他在推脱蒋介石的邀请时,只说: 「军人应当战死在疆场」

虽说主要是推辞,但 郭化若将军确实有着带兵的梦想 ,黄埔毕业后,他带着部队参加了青年兵的 东征和北伐 。后来正准备 赶赴南昌参加起义 ,谁知道名头太大,他所在的 教导团被全部扣了下来。

郭化若自己想办法逃掉了 ,并根据消息追上了起义军。可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南昌起义军在后来遇到了很大困难,兜兜转转了很久才到了 井冈山 。郭化若这样的人才,部队不舍得他白白死在混战中,于是便让他去 苏联炮兵学校继续留学

仅仅 过了一年不到 ,听说起义军在井冈山上建设地如火如荼,并想办法完成了工农兵联合。郭化若兴奋不已,顾不上学业,马上就要求退学回国。

苏联的炮校校长倒也不是可惜人才,毕竟郭化若到苏联也就几个月,还没有显现出什么才华。 只是作为校长,学生刚开始学习就要退学,实在有些不像话,更何况这还是军校。

炮校校长当面 驳回了郭化若的退学申请 ,还以关禁闭为威胁。谁知这反而更加刺激到了他,郭化若表示自己不怕关禁闭,除非一直关着他,不然他就是要回国。

校长无奈之下,只得选了个折中的办法, 关一周禁闭再放他走,这样也符合规矩。

郭化若拿到处罚单, 兴奋地快要睡不着觉,连在禁闭室里都经常哼歌。外面的卫兵都说他像个疯子。

1929年春,郭化若刚回国就撞上了国民党对苏区的第一次围剿 朱德总司令 亲自安排他去了第二纵队。结果 第一仗漳平战役 ,郭化若亲自操炮一发干到了敌人的指挥部,其后带着部队迅速扑上,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这一仗过去,他就被任命为 纵队参谋长 ,第二仗 转战东江 后,由于原二纵队司令的牺牲,他又被升为 二纵队司令 ,和第一纵队的 林彪同级。

不过实际体验下来,郭化若的军事水平高超这点不假,但貌似对于统合各个单位的作战有些苦手, 他自己也被弄得精疲力尽,主动辞去了司令职务 ,被转头调去了 红四军军部任朱德的参谋。

到了红四军军部,朱德看这个参谋怎么看怎么合适,打算把他长期留下。可毛泽东这边也看中了郭化若, 两人为了争夺他一时不分胜负。 最后两人决定各退一步, 让郭化若同时担任军事参谋处长和毛泽东这边的前委秘书工作。

能被朱德和毛泽东同时争夺要留在身边的人,这世上可不多。

而在 古田会议前 ,郭化若应毛泽东的要求还做出了一份详实的材料, 分条阐述了红四军中存在的各种政治工作上的问题 ,且能够 与军事上的利弊做出联系 。这份材料也成了毛泽东后来进一步总结出 「以党治军」、「支部建在连上」 等先进治军思想的基础。

长征险些被留下

在苏区的多次 反围剿作战 中,郭化若都做出了 突出贡献 ,往往他的工作并不是那些最出彩的,但作为 补充作用 ,却可以让伟人们的战术思想更能为普通士兵所懂。

因此, 郭化若在毛泽东这边的分量举足轻重。 而在李德博古上台后,这些经历反而给他招来了更大的灾难,甚至被 解除职务 后调到了 军校教书 ,且被无缘无故 开除了党籍 。这种遭遇让郭化若的内心相当痛苦,但他仍旧保持了自己做一行爱一行,做一行精一行的风格,在学校也算是为数不多的 「无党籍」模范教师

长征期间 ,还是因为郭化若此前和毛泽东走得太近,险些被留在根据地。多亏了当时红军大学干部团参谋长 钟伟剑 的求情,才算得到了随队伍一起走的资格。后来钟伟剑在二次攻陷遵义时不幸牺牲,郭化若便加入了 陈赓的干部团 参谋 一职。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郭化若都未再做出过什么显山露水的事,直到 1937年到了延安 后,毛泽东主动找上了他。

自从1932年被开除党籍, 郭化若 就一直很委屈,但却没有因此背弃信仰,工作一直做得很好。 可不论是在个人发展上,还是私人生活方面,都难免有些抬不起头。 连找对象时,对方一听他不是党员,也都不要谈了。

为了给郭化若 平反 ,延安的中央组织部把当年所有对郭化若的指控都收集了一遍,然后 从苏联时期到苏区时期,一点一点逐步找记录和材料进行验证。 经过整整一年的细致平反,郭化若才终于在 1932年7月12日重新恢复党籍

党籍恢复了之后, 职务自然也应当官复原职。 经过几年的沉淀,郭化若对政治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度也是无可挑剔。 在毛泽东身边担任军事高参期间,他还顺便组织了一些面向红军的刊物,以及一些大战略研究的工作。先后刊写了 【抗日游击战争战术基本方针】以及【日本的速胜论为什么必将失败】 。后者作为毛泽东 【论持久战】 的补充,被【八路军军政杂志】刊登,成为了许多基层指战员的精神食粮和持续抗争的信心源头。

抗日时成国军运动战教师

西安事变后 ,国共结成了抗日统一战线。共产党的军队力量较弱,却距离日军更近,但也就这么坚持了下来,可相对的, 国民党的部队却在日军的进攻下一退再退,让日军得以长驱直入,大有一输到底的势头。

忻口会战 中,国军大军团作战, 八路军和阎锡山的晋绥军精锐尽上 ,牢牢堵住了 日军主力坂恒师团 对忻口的攻势。可会战的结果,确是国民党派出的杂牌部队白白 丢了娘子关 ,导致日军得以从东面延铁路长驱直入,晋绥军和八路军只得撤退,一路溃退还 丢了 省会 太原

客观来说,负责守娘子关的将士虽然成分复杂,但 抵抗意志并不弱 。可奈何 蒋介石舍不得给他们发足够的给养 。比如此战中原西北军的部队,在杨虎城被架空后,他们的装备甚至都没有更新过,邓锡侯的 川军更是穿着草鞋跑来山西的

试问,这样的部队怎么能抵挡日军准备已久的入侵?

忻口会战, 单娘子关守军就死伤近三万,日军伤亡却只有三四千左右 ,可见蒋介石根本就没有在这些部队身上投什么成本。

忻口会战的惨败让毛主席气得不得了 ,因为他早在会战准备阶段,就已经发电提醒过阎锡山娘子关的重要性。 奈何蒋介石就是没有重视,这才导致会战的全面崩盘。

基于这些原因,毛主席认为, 恐怕对于国民党这些军阀来说,跟他们讲战术上的辩证思考,唯物主义什么的,估计他们是连听都不会听。 为了抗战大业,还不如给他们 宣传一些古代兵法精要 ,让国军也侧面学一些运动战。

负责在战术上对国民党军进行引导宣传的,就是郭化若。 他为了宣传运动战思路,借了三国时期的 赤壁之战 ,以及春秋战国时的 齐燕即墨之战 为例,在 【八路军军政杂志】 上刊登了两篇文章,后来经过国民党特务的审核,也传到了国军那边宣传。

早在 遵义会议 上, 凯丰 就嘲讽过毛泽东只是个按照【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打仗的农民,可事实是,毛泽东当时确实还没看过【孙子兵法】,但凯丰这么一说,反倒让他重新提起了兴趣。但从长征以后,抗日军务繁忙,一时还没抽出时间看。见郭化若的文章顺利在国军中产生了影响。毛泽东便劝他趁热打铁, 不如就以国共双方的战例为参考对应【孙子兵法】,整理出一份战略思想的研究材料。

这也就是后来 郭化若将军 【孙子兵法译注】 的由来。这本书至今仍是研究【孙子兵法】的 权威性入门资料 。在当时更是一经刊载便轰动一时, 引得许多国军军官开始到处寻找渠道采购【八路军军政杂志】 。因为本书,郭化若在建国后还被评为 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孙子兵法】研究专家。

调任华野,以及对粟裕的建议

马克思主义要求,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又恬不知耻地发动了国共内战。 郭化若深感自己长期从事文书工作,对于实战已经有了些生疏。 为了以后更好地投入工作,他申请调往一线军区参与战斗。当时作为国民党进攻的重点,华中和山东就是两军对垒最激烈的地方。 经过毛主席的同意,郭化若便暂时调往了鲁南军区,担任副司令员。

在鲁南军区期间, 郭化若与王必成将军是作战搭档 ,不过跟一般的政委不同,郭化若由于长期担任作战参谋,有些时候会说话太直。比如,在 沙土集战役 后,王必成的 六纵 虽然赢下了胜利,但 伤亡颇大 ,让他很是伤心。想到郭化若此前在中央军委这么长时间,便在庆功会上请教他部队作战的问题。

谁知道郭化若可没有给他留面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王必成和六纵的失误。

比如说,战争打到现在,国军和解放军的 作战火力都有较大的提升 ,但六纵的作战仍按照过去抗日战争时期养成的习惯,进攻时习惯性地 缩小作战半径,集中步兵火力 。这样当然会让国军的火炮造成更大的杀伤。其次是,六纵的 进攻并没有和后方火炮配合得很好 ,往往造成火力浪费,同时也没有减轻步兵的伤亡,得不偿失。

再有的话,就是一些客观上的遗留问题了,或许是因为 长期缺乏通信设备 ,各个作战部队之间 交流效率很差 ,往往命令有严重的滞后。

当着全纵队的指战员面前,听郭化若这番话,确实有点儿让人 老脸一红 。好在王必成将军的性格没那么暴躁,冷静思考后,郭化若的观点确实是有道理。

很多事情是明摆着的,但别人不指出来,局内人永远发现不了。

1948年 ,面对中央决定的 「南下江南」 战略,粟裕勇敢地提出了异议,并说服了毛主席允许华野在粟裕的指挥下直指中原。 豫东战役 后,华野开始筹备在中原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也就是后来的 淮海战役

作为六纵的副司令员,郭化若在 豫东战役的总结大会上 同样指出了这次战役各部队的不足。既然中央和陈粟两位指挥员已经确定要在中原展开大胆进攻,那么就 不能总是逃避困难 。这是过去长期 游击战争 中养成的 战术惯性 ,在未来的大会战中一定要克服这点。

对于作战环境和目的的改变,华野各部队也应该尽快适应,比如 平原作战和攻坚作战 ,以及平原上的 阵地阻击战 ,还有部队之间的战术交流和沟通。

当然,由于华野经过了多个部队杂糅在一起,粟裕的威望在这里也并没有那么高,最要紧的还是 之后大会战中的指挥工作与指挥关系的问题 。是否服从战术指挥,是战略目的能否达成的关键。

建国后的授衔

纵观郭化若的前半生,以及他提出的这些精准到点的作战意见, 可见其着实是个军政一把抓的全才。郭化若的名号即便是在国军那边也是响当当的。

在双堆集战役后,杜聿明被我军活捉,听说抓捕的过程中杜聿明受了伤,郭化若便专程赶来关心。

杜聿明本还是一副心高气傲的样子谁都不理 ,但一听说来的人是自己的 「学弟」郭化若 ,态度马上一转,只因他当年也是 「追更」过郭化若著作的忠实读者。

在建国后为各部军官授衔时,有如此才干的郭化若却只评了个中将,这个也是有原因的。

郭化若长期担任的职务是 军事参谋 ,所谓参谋,其实就是部队 作战指挥链 「三当家」 ,居于 军事长官 政治长官 之后。虽然不需要承担太多责任,但也没有权利越过两个上级直接下达命令,这也导致战后论功行赏时分到的功劳也少。

而与 另一位长期担任参谋工作的全才——陈赓大将 对比,郭化若的资历也有些太浅了,尤其是 在苏区被开除党籍后 的那段 空白期 ,之后也 很少直接指挥作战 ,军功又不足。

因此,在最后的授衔名单上, 郭化若将军只是被评了个中将。

不过, 每个岗位都有各自的任务和责任 ,军衔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能力,郭化若将军在参谋一职上的作用实在太大,已经完全遮住了他的指挥能力。

这过人的才能也算是有利有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