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用教员的思想解析三国:袁氏集团犯了哪些战略错误?

2024-04-16历史

袁绍是东汉末年诸侯中的巨无霸,这个巨无霸是怎么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的?今天就用教员的思想,剖析袁氏集团究竟踩了哪些坑,又犯了哪些战略性错误。

提起袁绍集团的覆灭,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确实是改变历史走向的战争之一,但后人夸大了这次战争的意作用。官渡之战后,袁绍集团虽然伤筋动骨,但根基尚未动摇,仍然坐拥冀、青、并、幽四州,硬实力在各路军阀中仍然最强。

同时,袁绍除了地盘大、实力强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人心依附,袁绍深得河北人民的拥戴。

总之,官渡一战之后,袁绍的实力确实下降了,但衰而未落;曹操是实力确实上升了,但大而未强。这种实力对比的格局,决定了双方战略相持的态势。

曹操对当时的情形看得相当清楚,所以官渡之战后,并没有立刻向袁绍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而只是在袁绍的势力范围边缘搞一些袭扰性的小动作。

可惜的是,就在双方相持不下之际,袁氏集团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袁绍死了,随着袁绍的下世,袁氏集团内部的另一颗雷爆了,袁绍的两个儿子陷入了争夺权位的内斗。按照安排,小儿子袁尚接替了袁绍的权位,但大儿子袁谭不服气,自封为车骑将军,率军驻扎在黎阳。

用今天的话说,袁谭和袁尚都是过于关注自己的局部利益,缺乏大局观。 用【矛盾论】的观点来解释,就是没有抓住当时的主要矛盾。 当时的主要矛盾,仍是袁氏集团和曹氏集团之间的矛盾,这个很容易理解,如果袁氏集团这棵大树倒了,那就意味着游戏结束了。

看到袁家哥俩斗得有模有样,曹操意识到机会来了,公元202年9月,迅速向袁氏集团根据地发动军事进攻,但这次军事行动并未占到什么便宜,不得不休战退兵,这也从侧面说明袁氏集团的实力仍然不可小觑。

公元203年3月,曹操再次对袁氏集团发动军事进攻,这次倒是有些进展,一口气打到了袁氏的大本营邺城,但仍然突不破邺城的坚固城防,曹操还是没有占到实质性的大便宜。

两次用兵都没有达到目的,曹氏集团内部开始反省讨论,郭嘉提出一个建议,那就是退兵,退兵的目的是减轻袁氏哥俩的外部压力,继续给他们创造窝里斗的条件。

用【矛盾论】的话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会互相转换的。如果曹操不退兵,老袁家哥俩只能抱团取暖、一心抗敌。 如果曹操退了兵,袁氏集团的外部生存压力就会极大减小,老袁家哥俩之间的矛盾就会上升为主要矛盾。

果不其然,曹操走后没多久,老袁家哥俩就开始兵戈相见、斗得不可开交,更可笑的是,袁谭竟然要和曹操结盟,见过傻的没有见过这么傻的。

最终的结果,就是曹操得了渔翁之利,袁氏哥几个被逐一击破,至此,曹操才算是真正统一北方,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

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10月左右,曹操攻入袁绍的邺城的时间是公元204年8月,也就是说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又用了4年的时间才真正啃下袁氏集团这块骨头,在整个过程中,曹操把【矛盾论】的精髓应用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