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蒋介石看我军授衔名单:只有朱德能称帅,其余九人只能称为「将」

2023-12-22历史
五十年代,国民党军战犯集中到北京以后,其中有一年龄最大、军衔最高、高度近视者——原国民党军四川省政府主席王陵基。

王陵基本事不打,但在押期间身上趣事最多。

图|朱老总

据说在民国之前,王陵基被人问及年岁,都会说「与蒋委员长同庚」,而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再问他岁数,他就会说「与朱德同志同岁」。

王陵基圆滑的一面可见一斑。

从王陵基口中不难知道,朱老总与蒋介石年岁其实差不多。

受了影视剧的影响,我们一般在剧中看到,蒋介石形象上通常要年轻一些,朱老总的就要老一些。

可实际上两人论岁数只差一岁,蒋是1887年,而朱老总则是1886年。

不过,蒋介石在上海与帮会头目杜月笙、黄金荣勾连,同张静江、陈果夫在上海合伙做投机生意的时候,朱老总那时已经是滇军名将。

当然,两人那时还都想不到,在未来漫长的革命岁月里,他们之间会产生很深的交集,而且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

以至于人到晚年,蒋介石依然对朱老总念念不忘。

1955年9月,新中国举行第一次授衔,朱老总、彭德怀、贺老总等十人被授予元帅军衔。

消息传到台湾后,蒋介石盯着这份授衔名单,左看右看,看了半晌后,十分感慨的对宋美龄说:

「只有朱德能称‘帅’,其余救人只能算‘将’。」

据说蒋介石晚年曾评价朱老总:

「这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让人看不出来他有本事。」

蒋介石对朱老总的评价那是相当的高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谈论开国将帅,朱老总是一个被忽略的人。

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爱戴他,知道他是缔造共和国的领袖,可我们总是更偏爱那些具有传奇色彩、个性更加鲜明的开国将军,如许世友、钟伟。

之前我们曾反复提到过一个话题,就是开国将军中谁更擅长打大兵团作战。

不少人纷纷举例,如林彪、粟裕、许世友、杨得志、杨成武等等将军。

可唯独忽略了朱老总。

要真正论起来,在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打大兵团作战的,恰恰是朱老总,无论是林彪、粟裕、许世友等将,他们的作战风格中都有很鲜明的朱老总指挥打仗的特点。

也就是说,他们都是朱老总带出来的「徒弟」。

图|蒋介石

蒋介石在攫取大权之前,其实没有指挥过什么像模像样的作战,他也不是从军队底层走出来的,玩弄政治手段或许还行,可真正谈论军事,蒋介石是不够看的。

1886年,朱老总出生于四川仪陇一个佃农家庭,家里连朱老总在内一共十三个兄弟姐妹,因为过于贫穷,先后夭折了五个,本来出生在这样贫穷的家庭,是没有多少机会读书的,但三岁那年,朱老总被过继给了伯父,在伯父的支持下,才得以进入私塾。

朱老总读书的年代正值晚清动荡年代,清王朝为了挽救自己失败的命运,在各地编练了新军。1909年,朱老总考入了云南讲武堂,并与朱培德、范石生、唐淮源、金汉鼎等人成为同班同学。像诸如龙云、卢汉等等滇系实力派,其实都是朱老总的学弟。

在朱老总同学之中,名气比较大的是朱培德,当年在云南讲武堂,两人并称为「模范二朱」。

朱培德很早就成了手握军权,声名显赫的地方实力派,北伐时期,他率领的滇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当时整个北伐军一共下辖只有8个军。而且朱培德与蒋介石关系一直不错,后来朱培德抗战前夕去世,蒋介石一度痛苦的不能自已,还下令给戴笠要他调查朱培德的死因是否正常(当然也有另外一个说法,蒋介石为了夺权杀了朱培德,不过似乎不太可能)。

与朱培德相比,朱老总显得有些大器晚成。

在朱老总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蔡锷将军。

蔡锷对朱老总很赏识,曾有过几次破格提拔,并且经常叫朱老总到自己家中,当时蔡锷收藏有不少有关革命思想以及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书籍,朱老总读了不少,整个思想观念也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蔡锷

1911年重阳节,蔡锷在云南宣布起义,并火线提拔朱老总为连长。

1915年,袁世凯复辟,蔡锷被软禁在北京,经营救东渡日本后返回云南,督师讨袁,就在临回国之前,蔡锷写信给朱老总,准备于12月25日在云南起义。按照约定的日期,朱老总率部赶回昆明,接受蔡锷指挥,纳溪一战,朱老总率部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激战,最后攻占纳溪,大获全胜。

当时,袁世凯在云南主要的力量就是曹锟、陈宧,只要打垮了两人,对于袁世凯将是致命一击,曹锟部虽然军纪败坏,但兵多将广,声势浩大。

不久之后,因先锋团总指挥董鸿勋指挥出现严重失误,使蔡锷军陷入绝境,当时,曹锟与蔡锷两军对峙于棉花坡,形势严峻,关键时候,蔡锷嘱咐朱老总:

「玉阶,棉花坡地处咽喉地带,我军和曹锟部集结在咽喉两端,就好比一条河的两岸。如果我们冲过去炸开那边的堤岸,曹锟就将陷入灭顶之灾,相反,如果曹贼炸了我方堤岸,我军则会全线崩溃。我调你来,就是要你去炸开对方的堤岸,你明白了吗 ?」

见此情形,朱老总更不犹豫,立马表态:

「请总司令放心,朱德保证完成任务。」

朱老总精心设计作战方案,与曹锟部数万人激战,并打垮了敌人,而棉花坡一战,也让朱老总彻底名声鹊起。

图护国战争纪念馆

根据朱老总日记记载,1922年3月,他联合金汉鼎等滇军将领反对唐继尧,结果失败遭到通缉,在金沙江河门县被雷云飞搭救。

雷云飞当时也是听说了朱老总血战棉花坡的光辉战绩,十分钦佩,这才出面营救,雷云飞不仅给钱给物,两人后来还成为结拜兄弟。

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凡在军中为将者,莫不以军权为先,可朱老总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朱老总数次放弃唾手可得的军权,只为了探求更为先进的救国思想。在十月革命以后,朱老总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甚至不惜去职远赴德国留学。这样的思想境界,恐怕在当时的国内也是不多见的。

1922年10月,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朱老总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开始,朱老总的人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朱老总都很低调,他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从事兵运工作。

1927年1月,根据党组织指示,朱老总赴江西南昌,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4月又兼任了南昌市公安局局长,而当时第三军军长就是朱老总的老同学朱培德。

图|1916年朱德任胡国军团长时的照片

从这个情况也不难看出,朱老总在那段艰难岁月里,其实有很多种不同的选择,随便选择一种,其实他都有辉煌的人生。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朱培德也在南昌实行清共,朱老总也离开了南昌抵达武汉。

1927年7月,因党组织准备在南昌发动起义,为了配合,朱老总受党组织委派又回到了南昌。

整个南昌起义之中,叶挺的十一军、贺老总的二十军是妥妥的主力,可也不要忘记,这里面还有南昌市公安局以及军官教育团的500人。

尽管在南昌起义中,朱老总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可据陈老总回忆:

「朱德同志在南昌暴动的时候地位不算重要,也没人听他的话,大家不过敬重他是个老同志。」

在旧军队之中身居高位,在革命军队中只是普通的一名新兵。

这就是朱老总的选择。

可就是这样一员革命的新兵,后来却成为革命的中流砥柱。

图|朱老总在德国留学时的照片

起义军南下结果兵败潮汕,力量绝大部分损失,就只剩下了朱老总在三河坝带出来的2000余人的起义部队,士气低迷,军容不整,而且一路走一路溃散。

时任起义军25师师长的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都要走,他们说要南下到上海去寻找党组织,以便于接受党的指示。

可作为一员将领,朱老总心里很清楚,离开了起义部队的创始人,这支队伍将更加军心涣散。

那时的起义军,严格意义上来讲也是从旧军队中带出来的,还不算是革命的队伍。

陈老总自称自己那时也动摇过:

「我不需要对自己撒谎,也不需要对别人撒谎,我在那种历史变革的情况下自己脑中真的出现过很多想法。我想着该不该出国去?该不该回到我的家乡去?我的生活还没有体验够,为什么要牺牲?我能信任我的朋友吗?我能去投靠那些当官的朋友吗?我还要继续干革命吗?比较在那一年,我才只有26岁,很不成熟。」

需要指出的是,在危难关头,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生路,就连陈老总这样的人,在面临选择是都不免犹豫,更不要说其他人。当时这支起义部队,在风雨飘摇之中,连以下的干部大量逃走,据说连林彪都萌生了离开部队的想法,他是离开以后又回到了部队,一直到许多年以后,陈老总还对此事印象深刻。

关键时候,是朱老总站出来,成功稳定了部队的情绪。

革命处于低潮期,不是谁都有这样的勇气的。

显然,毛主席有、朱老总也有。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因为当时环境极其险恶,所以会只开了一天。

图|南昌起义部队转战路线

会上毛主席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想法,得到了与会同志们的一致同意,中国共产党人从此开始正式重视起了革命武装力量的建设。

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党建军一开始是缺乏军事干部的。

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依托的除了各地的农军外,也是旧军队的一部分,其中卢德铭、余洒度等都是旧军军官出生。包括南昌起义时,起义军中绝大部分也是旧军官。可这些人中,除了少数人意志坚定外,大多数还是走到了革命的对立面。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余洒度。

谁能从军事上领导一支革命的军队。

这个答案一直到井冈山会师以后才确立。

在1928年4月这个时间节点上,能够让蒋介石关注并且忌惮的,在井冈山上就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毛主席、一个是朱老总。

毫无疑问,在人民军队创建的历程中,第一次施展大规模兵团作战的战役,就是红军时期的五次反「围剿」作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次反「围剿」作战。

1933年1月,蒋介石调集30个师近40万兵力进攻中央苏区,当时红一方面军总兵力也不过7万余人,敌众我寡的态势对于红军无疑是一次危险。

更为关键的是,当时红军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毛主席不在一线指挥位置上,因此整体的作战任务就落在了朱老总、周恩来身上。

一开始朱老总是考虑主动出击,强袭敌守备坚固的南丰,可没想到的是,南丰急切南下,反倒让敌人抓住了机会,当时陈诚急于抓住红军主力,意图迫使我军决战,因而调动麾下的三路大军向红军挤压过来。

考虑到南丰作战形势已经极度不利,朱老总撤离了南丰,并将主力伺机转移至敌人侧翼,并调红11军大张旗鼓,佯装主力向黎川退却,当时红军这一招假动作,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加上苏区百姓的支持,陈诚误以为红11军就是我军主力,也不假思索,大张旗鼓的追。

当时,国民党军追击的第一纵队在陈诚严令下,自宜黄、乐安向南丰驰援,后来陈诚认定我军主力在黎川后,又下令一纵火速与第二纵队、第三纵队会和,因为距离较远,彼此间隔很远。

朱老总察觉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在敌人必经之路登仙桥伏击。登仙桥一战,敌第一纵队的52师、59师基本全军覆没,敌52师师长李明重伤被俘,不久死去。59师师长陈时骥被俘,经我军改造教育后,成为红军大学的教员。

经过登仙桥一战后,陈诚改战略战术为中路突破,第二纵队以第2纵队为前纵队,第1纵队余部和第3纵队第5、第9师为后纵队,由黄陂、东陂地区向广昌方向前进,寻求红军主力决战。

利用敌人急于同我军主力决战的一个心里优势,朱老总仍照前法,以红11军佯装主力向广昌转移,并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摆出了一副死守广昌的架势。

陈诚果然上当,下令中路纵队迅速突破,因各部行动不一,只是前路与后路之间拉开了50公里的一段差距,决定掐头去尾,专攻敌中路纵队的十一师,该部是陈诚土木系的主力部队。

草台岗伏击战,红军主力包围敌十一师一场激战,敌十一师基本全军覆没,当时尾随而来的第九师以及59师残部企图救援11师,但被我军击退。

至此,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取得顺利成功。

整个过程其实不难看出,朱老总在指挥上的匠心独运。即「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歼敌」。

许多自土地革命时期成长起来的将军,特别是从红一方面军走出来的开国将军,从他们后来作战风格中不难看出,他们是继承了朱老总这种战略战术,并且更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朱老总后来很少亲临一线指挥作战,但这不代表他不能指挥,只是他把目光放到了整个中国这样一个更大的战场上。

蒋介石心里也很清楚,朱老总在我军之中重要的领导地位。

1937年6月上旬,蒋介石与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在庐山会谈,提出了让毛主席、朱老总出国考察,意在削弱和控制中国共产党,当时我党非常警惕,开特意致电蒋介石提醒:

「中共中央认为如红军改编后三个师上边无指挥机关实无法进行改编,朱德不能离去。」

【朱德年谱】后来记载此事时也称:

「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朱德作为中共和红军的重要领袖之一,去留影响极大。中共向国民党方面强调,为了实现两党合作,应承认共产党的合法性和独立性,朱德任总指挥不能变。这充分显示了朱德在中共和红军中的重要地位。」

在许多人心目中,朱老总都是如师如父的角色。

图|朱老总

杨得志回忆朱老总时就曾称:

"朱德军长平时对人很好,有说有笑,从没见他对人发过脾气,骂过人。什么也难不倒他,我们都把他当父亲看。"

在诸多的开国将帅中,朱老总实在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