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90年张学良被释放后,记者问他最佩服谁,他说了三人,分别是谁

2024-01-05历史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0年初,89岁的张学良终于获得了自由,曾经的「少帅」也已成为一位步履蹒跚、头发花白的老人。

而身陷囹圄半个世纪后,当媒体记者询问张学良这一生中最佩服谁的时候,他却说出了三个人的名字。

那这三个人都是谁呢?

胸怀大略、满腹经纶的一代伟人—毛主席

这第一位便是毛主席。

到陕北和毛主席会见,一直都是张学良的愿望。但让张学良有些失落的是,他毕生都未能和毛主席亲见一面。

红军万里长征这项壮举,在张学良看来,长途奔袭的红军完成了近乎不可能的任务。

在国民党的数次围剿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红军保留了大量有生力量。

同为指挥官,张学良扪心自问,两年时间内辗转中国十四省,让他来是做不到的,因此他很佩服毛主席的领导才能。

就连【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都曾对张学良说过这样一句话:

「你该去和毛主席见上一面,他的军事策略一流,能够帮你为父亲报仇,打回东北老家!」

初步了解了毛主席的一些思想主张和对日本的作战策略后,张学良也逐渐产生了联合共产党抗日的想法,这一点则与毛主席不谋而合。

随后,毛主席发布了【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在这份文件中,毛主席指明东北军将枪口对准共产党是在做无价值的牺牲,国难当头,东北军不能做蒋介石的棋子。

蒋介石根本不会将东北军的生死考虑在内,他只信任黄埔出身的军官和身边的亲信,想借东北军之手打压中共,坐收渔翁之利。

毛主席的分析鞭辟入里,完全符合东北军的现状,还为东北军指明出路,只有抗日反蒋才能保存东北军的有生力量。

张学良对此也深有感触,他完全赞同毛主席的意见,发自肺腑地表示:

「中共的路,才是中国大厦倾颓之际应该走的道路。」

在西安事变前夕,毛主席与彭德怀联名发了一封电报给张学良,但由于多方原因,毛主席未能亲自会见张学良,便由周总理接见。

而原本张学良与毛主席计划在延安会谈,但在拜别周总理后,张学良就开始着手劝说蒋介石抗日。

亲见毛主席一面,也成为张学良未完成的愿望。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的舆论压力越来越大,张学良不知该如何解决「西安事变」。

中共一方面让周总理前往西安,协助张学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另一方面毛主席又与张学良保持着电报通信。

毛主席的大局观念,让张学良受益良多。

即便被蒋介石软禁,足不出户的张学良,读到毛主席在重庆谈判时写下的【沁园春·雪】,他也依然能够感受到毛主席的革命斗志,为新中国成立的壮志豪情和英雄气概。

虽然张学良毕生都未能和毛主席有过一面之缘,但他却帮过毛主席一个忙。

1936年,毛主席正投身于革命事业,应对国民党围剿,无暇顾及在上海流浪的毛岸英兄弟。

组织为了让毛岸英兄弟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及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决定送他们去苏联。

但组织在上海处境艰难,没有充足的物资和合适的人选,根本无法将毛岸英兄弟送出国。

组织成员随后联系了张学良,但并未对张学良说明这两个孩子的真实身份,只说他们是革命烈士家属。

并未深究这几个孩子的身份,张学良当即就答应帮共产党这个忙,让手下借欧洲考察之际,带着孩子们出国,将他们护送至莫斯科。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当张学良得知自己曾帮助过毛岸英兄弟时,他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白手起家的父亲—张作霖

这第二位令他佩服之人,就是自己的父亲——张作霖。

张学良一出生就享受着锦衣玉食的供养。作为张作霖的长子,他被张作霖寄予厚望。

可以说,张学良拥有高贵的地位、无上的荣耀,大多源于父亲张作霖。

在张学良眼中,父亲张作霖是他最为尊敬的人之一。

光绪元年,张作霖出生于奉天海城县北小洼村。

他们一家都是农民出身,靠着替有钱人家养猪为生。

光绪十四年,嗜赌如命的父亲张有财在赌场被殴打致死,张作霖和家中二哥替父报仇,却因为枪支走火误伤人命。

二哥被捕,张作霖九死一生才得以躲过追捕。

开始逃亡生活的张作霖,起初并未落草为寇。他当做木匠学徒、在大街上卖过烧饼、还去做过兽医和货郎。

直到甲午中日战争,张作霖被清政府招安,投身于宋庆名下。

胆识过人的张作霖,善于绕后刺探军情,很快被提拔为骑兵哨长。

在张学良的印象中,父亲十分擅长骑射,做兽医时便经常和马打交道。

熟悉骏马脾性的张作霖,能够随心所欲地控制马前进的方向和速度。

经常身先士卒的张作霖枪法也颇为精湛,在东北军中,大帅张作霖能够达到百步穿杨的境界。

正是靠着自己过人的骑射技艺,张作霖才能在混乱的世道中,成就一方霸业。

而在处理东三省和日本的关系上,张作霖既有妥协的行为,也有抗争的举动。

依靠日本的经济援助,张作霖为促进了东三省工业的发展,也扩充了自身的军备和武器。

与日本的来往频繁,也间接促进了东北的经济发展。

但日本政府同时也在东北捞到不少好处,靠着「以战养战」的策略,煤矿、粮食、土地等物资尽数被日本收入囊中。

虽然张作霖表面上与日本政府交好,恭敬地接待着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但实际上张作霖又不甘愿沦为日军的棋子。

在解决「满蒙铁路悬案」时,日本妄图在东北大肆兴建铁路,逐步蚕食中国。

张作霖靠着「装糊涂」的态度,拒不按照日本特使芳泽的要求行事,称东北是他的老家,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芳泽见张作霖未落入圈套,又拿出日本官方的文件,以此来威胁张作霖,更让张作霖为手下杀害日本侨民一事负责。

张作霖严词称杀害日本侨民一事毫无根据,芳泽血口喷口,甚至怒气冲冲地将自己手中的烟斗砸在了芳泽脸上。

当时张作霖本想进军关内,与军阀吴佩孚一争高低。

但日本只想看着中国军阀割据,自己好坐收渔利,因此又支持吴佩孚,意图让张作霖退回老家。

而在铁路问题上触碰到张作霖的底线,又未在直奉战争中帮助张作霖,张作霖与日本政府的矛盾逐步激化。

日本见张作霖不肯任由摆布,也于1928年6月4日,策划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因此被炸身亡。

张学良继承父志,坐上了大帅的位置。他这才发现父亲的处境极为微妙,同时被国人和日本侵略者视为眼中钉。

国人认为他是卖国贼,日本人则将张作霖看做称霸东北的绊脚石。

而面对日本政府的威逼利诱,张作霖一直采取着软硬兼施的策略。

他老练的处事手段、和毫不畏惧日本关东军的坚决态度,让张学良有了对父亲张作霖更深层次的理解。

张学良声称,要让他去应对狼子野心的日本人,他是做不来的。

虽仅有八天交情,但相见恨晚的知交—周总理

而张学良敬佩的最后一位,便是与他仅有八天交情,却相见恨晚的知交——周总理。

回忆起当初被蒋介石父子软禁的经历,张学良对此感慨万千。

或者当初要是听从了周总理的劝告,他也不会失去人身自由50多年。

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打算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

可没想到从西安出发后,飞机一落地南京,蒋介石便下了软禁命令。

听闻张学良决定亲自护送一事,周总理便苦口婆心地劝告,他这一去莫过于羊入虎口。

蒋介石绝容不下手握实权、不对他唯命是从的武将。

他想要的不是治国打仗的人才,而是一味执行上级命令的奴才,被秘密杀害的邓演达就是前车之鉴。

由于分别为国共两党效力,张学良和周总理于1936年6月,才进行一次正式会面。

周总理寒暄时提及自己曾在东北读书,是张伯苓先生的学生。

有过同窗情谊的张学良,当时染上了烟瘾,正是在张伯苓老先生的帮助下,他才改过自新,因此他也拜张伯苓为师。

当时的周总理还留着胡子,和周总理一见如故的张学良,还风趣地称呼周总理为共产党的美髯公。

张学良对周总理的谈吐、气质,都敬佩异常。

6个月后,张学良和杨虎策划了西安事变,限制了蒋介石的人身自由。

本意打算「逼蒋抗日」的张学良,这才发现事情远远没有他们想得那样简单。

直到12月17日,中共代表团抵达西安,周总理与张学良再次见面,张学良才安下心来。

当时国民党内,关于「是诛杀还是释放蒋介石」一事争论不休,两方意见针锋相对。

听闻周总理到来,蒋介石还以为自己大难临头,难逃一死。

可没想到,周总理却劝说张学良释放蒋介石,才能更好的形成抗日统一战线。

周总理的这个想法和张学良不谋而合。

二人原本打算在日后携手并进,投身于革命事业,但在12月25日西安分别之后,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二人始终未能再见一面。

此后,周总理也一直费尽心思营救张学良,每次国共谈判时,他总会提起释放张学良一事。

但国民党表面允诺,私底下却将张学良秘密押往台湾。

每次想起身陷牢狱的张学良,周总理的情绪就会倍感失落。

费尽心思想要与张学良通信的周总理,听说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要回大陆探亲时,他亲自宴请张学铭夫妇。

周总理写了一封让张学良珍重的手书,让张学铭妻子藏在口红盒中带给张学良,可谓用心良苦。

然而当时时局混乱,这封手书未能成功传到张学良手中。

之后在1961年,中共于北京饭店邀请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前来纪念西安事变25周年。

当一行人谈到张学良在台湾的近况时,周总理眼眶都湿润了,留下道道泪痕。

1976年周总理逝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嘱咐身边人不要忘记在台湾的老朋友。

那封给张学良的手书,时隔30年后,最终由阎宝航的三女儿阎明光,送至在美国养老的张学良手中。

张学良对此也感怀至深,颇为触动的他有些不敢相信,老友周总理还给他留了一封信。

他潸然泪下,对周总理满怀思念与感激之情。

后恢复自由之身的张学良,也于1995年离开台湾,来到美国和家人一起颐养天年,直到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享年101岁。

毛主席、周总理生前,都曾称张学良为民族英雄,是团结抗日的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