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陈添裕背毛主席转移,一个举动骗过追兵,24年后受邀进京为何不去

2023-12-17历史

战争年代,毛主席曾多次面临生死考验,很多次,如果死神的运气再好一点,中国革命的历史就会改写。

1929年,毛主席在闽西永定县金丰大山深处的牛牯扑养病期间,险遭不测,幸亏有一个叫陈添裕的赤卫队员背毛主席转移,一个举动骗过追兵。

24年后,毛主席亲自拍电报,请他的救命恩人来北京,参加国庆典礼,但毛主席却没能等来陈添裕,这是为何呢?

一、毛主席为什么会到牛牯扑?

要把这个事儿说清楚,要从红四军的组建说起。

红四军其实是由五股军事力量组合在一起的。最早的底子,是毛主席在秋收起义里拉起的队伍。1927年9月9日,毛主席发动秋收起义的时候,手下有4000人,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只能边打边退,人马也越打越少。到了三湾改编的时候,只有700多人了。

就是这700多人,把革命红旗插到了井冈山上。这是基本班底。第二股就是本来就在井冈山上的袁文才、王佐部队,大概600人。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又带来两股力量,在井冈山和毛主席会师。一股是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2000多人,一股是湘南起义的8000多人。朱德的到来,使得井冈山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因此,朱德被后人称为红军之父。这时候,井冈山上其实有四股军事力量。

5月25日,这四股军事力量,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也就是红四军,又被人称为「朱毛红军」。自此,「朱毛红军」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篇章。

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平江暴动队伍800人加入红四军,革命力量再次增强。

这就是红四军的基本班底。

红四军成立了前敌委员会,也就是「前委」,前委书记当然是毛主席了,这是掌握军权的职务。战争年代,掌握军权,才有发言权。

但是,毛主席的前委书记却在红四军七大上,被选掉了!

你没看错,是选举选掉了!

这说明在那次大会期间,毛主席的权威,受到了来自红军基层的严重挑战。

这是非常严重的事情,这说明当时毛主席立足未稳啊!

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多次离开权力核心,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上级不明情况,使用强制命令夺取毛主席的军事指挥权。只有这一次,是通过选举的形式,「民主罢免」了毛主席的职务。

挑起这件事的人,叫刘安恭,是中央派来的「钦差大臣」。

1929年4月3日,红四军前委收到中央「二月来信」,这封信过度悲观,要求红军分小分散,甚至提出朱德、毛泽东应该暂时离开红四军,以免引起敌人注意。毫无疑问,「二月来信」起了个不好的头。

很快,刘安恭带着中央指示驾临井冈山。一到井冈山,刘安恭就开始对红军指手画脚,宣扬朱毛应该听中央安排离开部队,还捏造出一个「拥护中央派」和「反对中央派」,挑拨朱毛关系。

这还不算啥,最要命的是,刘安恭成立了临时军委,凌驾于前委之上,甚至要取消前委。这明摆着是要夺权了,要让军队摆脱党的领导。

毛主席当然要坚决斗争,保留了前委,还通过斗争,投票撤销了临时军委。

刘安恭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听到了杂音,发现红四军内部并不是全都服从毛主席的领导,特别是朱德带过去的士兵,还不能完全接受毛主席霸气的领导风格。

刘安恭了解到,毛主席在三湾改编时,制定了官兵平等制度,把民主意识种到了红军将士脑中。他觉得,利用士兵民主,是一个不错的夺权路子。

于是,刘安恭就煞费苦心地在井冈山大力宣传苏联的那一套理论,质疑前委包揽一切,造成红军将士思想大混乱,包括朱德和陈毅,也一时脑子懵懵的。

6月22日,由陈毅主持召开了红四军七大,他号召「大家努力来争论」,出发点是好的,是想借此统一认识,纠正党内错误思想。但这种看似民主,却没有集中的会议形式,造成的恶果就是,讨论来讨论去,真理没有辩论出来,矛盾却越发激化。刘安恭抓住机会,在会上抢先发难,还是拿中央「二月来信」说事,逼朱毛离开。

整个红四军七大,乱成一锅粥。

最后重新选举前委书记时,毛主席落选,朱德也没当选,当选的是「从中调和」的陈毅。

这说明,毛主席在军队里的权威,也不是一下子就建立起来的,中间有高低反复。

失去前委书记职务的毛主席,心情沉郁。当然,毛主席不是计较个人的得失,而是担心红军的前途。

不干前委书记干啥呢?

毛主席看看情势一时难以扭转,在七大前就说:我个人身体太弱,知识太贫,所以我希望经过中央,到莫斯科留学兼休息一个时期。七大结束后,又提出去苏联学习的问题。但新的前委让他去闽西特委做指导工作。

1929年7月8日,无奈之下,毛主席只得放下红四军,去往闽西。同行的有谭震林、蔡协民、江华、曾志和贺子珍。江华后来回忆说:我们离开部队由龙岩出发时,把我的马也扣下了,那时我们一行人真有些灰溜溜的样子。

毛主席回到闽西后不久就病倒了。毛主席曾在延安对斯诺说,他有一个毛病,只要有仗打,就精神百倍;只要一闲着,保准生病。

这不,毛主席离开红四军没几天,就真的病了。疟疾,俗称打摆子。现在听起来,这个病不算啥,但是在当时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弄不好可是要命的。

得了病的毛主席,身体虚弱,行动不便,又远离红军保护,危险系数增大,需要赶紧隐藏起来,好好养病。毛主席从上杭蛟洋转到苏家坡,再转到大洋坝。最后,闽西特委决定让毛主席装扮成「教书先生」,转移到永定的偏远深山隐蔽起来,继续治病休养。

几经辗转,毛主席终于在8月21日,来到永定县城东南30公里的金丰大山牛牯扑。

二、毛主席被土豪、民团猜破身份

进了牛牯扑,毛主席看到四面青山,绿竹茂盛,是个很幽静的地方,很喜欢。

刚到那里的时候,金丰区委书记陈兆祥安排毛主席住在名叫「华兴楼」的一座土楼里。但是,不久广东军阀陈维远部进占永定湖雷一带,为了安全起见,陈兆祥带着几名赤卫队员,在离牛牯扑3公里外的山脚下,给毛主席修了一座竹寮。啥是竹寮?就是全部用竹子搭建起来的一座小竹楼。

毛主席很喜欢这个10平方米左右的小竹楼。他交代特委的卢肇西,要设法把国民党每天出版的报纸送一份给他。他在这里一边养病,一边看报、看信、看地图,收集前方战报,分析形势。

不久,有人看见小竹楼门前的竹子上,多了一块刮去青皮的竹板,上面是毛主席亲笔书写的「饶丰书屋」四个大字。艰难的生活、反复的病情,都抵挡不住毛主席豪迈乐观的革命激情。

谁负责毛主席的安全保卫工作呢?就是日后名震沙场的粟裕。当时,粟裕还是林彪手下的一个连长。林彪派粟裕领着一连人马,临时担任毛主席的警卫连。闽西特委和永定县委也派了两个中队过来,协助粟裕。

粟裕回忆起这段岁月,说:我们连担任保卫毛泽东同志的任务,警卫——游击——警卫。当时粤敌陈维远就在永定附近,在我们的监视下,未敢进山。毛泽东同志由于过度疲劳身体不好,他在这里养病、写东西,就地坚持斗争。我们常常看到他屋内的灯光彻夜不灭。

要隐蔽行踪,毛主席就需要隐姓埋名,于是给自己起了个「杨子任」的名字,对群众介绍,都是这个名字,除了少数几个人,没人知道这个高大英俊的外乡人,就是红军领袖毛泽东。

陈兆祥给毛主席介绍情况,说:这里群众基础好,周围十几个村子都有赤卫队,请杨先生安心养病。

人们传来传去,「杨子任」就传成了「杨主任」,都以为他是哪个地方的主任,毛主席听着「杨先生」「杨主任」的称呼,都微笑应答。

但是毛主席在乡亲们中间是闲不住的,别看他患病在身,只要疟疾没发病,身体允许,他还是要到处走一走,和地方干部群众座谈,也请一些群众到山里来,还经常秘密到附近村子,夜访群众,通过陈兆祥做「翻译」,向群众征询土地改革的意见。

就是在毛主席走访宣传的过程中,出现了危机。

岐岭乡有一个土豪叫张克识,偶然的机会,听到了「杨先生」给群众讲革命道理。这个土豪倒是个识货的,一听下来,觉得不是一般水平。他猜想这个「杨先生」,应该是个红军的大干部。

这个土豪留了个心眼,悄悄跑到乡里民团,找到民团头头林蔚民和胡道南。三个人越琢磨越觉得这个「杨先生」不简单,尤其是胡道南,更是贼精,从张克识的描述中,居然大胆猜测到,这个身材高大的「杨先生」,极有可能就是「共匪」毛泽东!

当他们确定自己的猜测时,不禁喜出望外,这可是天上掉馅饼了,要是把毛泽东抓住了,那蒋委员长的赏金可是大大的啊!

可是,民团就百十号人,要和红军打,肯定打不赢啊!于是两人就跑到临近的大埔县里去搬兵。

大埔县县长梁若谷,听说这么一条大鱼在金丰大山,立刻兴奋起来,马上纠集附近13个乡的民团,六七百人,兵分两路,向金丰大山一带「围剿」。

三、敌人的诡计——烧房探路

9月17日,敌人开始行动,但是,金丰大山这么大范围,那个杨先生会在哪儿呢?

通过张克识,胡道南得知保卫「杨先生」的赤卫队里,有一个叫卢其中的。狡猾的胡道南想出一条毒计。

他派一小股民团,找到卢其中的家,一顿打砸抢,最后还放火烧了卢其中家的房屋。受到惊吓的卢其中妻子,只好去找自己的丈夫。她不知道,身后已经跟上了民团的尾巴。

牛牯扑的卢其中,看到妻子突然到来,很惊诧。妻子对他诉说了,有民团上门劫掠,又烧了房子的事。卢其中安顿好妻子,心里觉得事发突然,就去向粟裕汇报。

担任警卫的粟裕,在这段时间,神经高度紧张,他手头没多少人,保护毛主席的任务实在是太艰巨了。

偏偏毛主席生性豪迈,对敌人一律蔑视,对乡亲又无比热情,哪怕疟疾缠身,也挡不住毛主席往老百姓家里跑。

粟裕是干着急,又不能把主席硬圈在竹寮里,只好全神贯注做好保卫工作。

卢其中汇报的事,也让粟裕心里一沉,正准备加强防备,村头的枪声就响起来了。

粟裕立即率队出击,他虽然心有疑虑,但不确定,这帮人真是冲毛主席来的,希望还是像往常一样,民团只是过来骚扰,烧杀抢掠。

粟裕还不知道,此时的毛主席又犯病了,忽冷忽热,腿脚瘫软无力。

村口一交火,粟裕感觉今天这伙民团战斗力较强,人数又众多,听枪声大概几倍于警卫连。

击退民团第一次冲击后,第二次进攻马上就开始了。看着那些民团叫嚷着,拼命冲击的样子,粟裕感觉不同寻常。这不是一般民团的样子,往常一般民团虽然顽固,但是对付游击队还行,碰上正规军,稍一接触就撤了。

为啥今天这伙人这么拼?想起卢其中汇报的情况,粟裕心想,难道毛主席真的暴露了?事不宜迟,粟裕立刻叫来陈兆祥,命令他:敌情严重,找几个人立刻把杨先生转移到雨顶坪,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杨先生的安全,明白吗?

陈兆祥点了点头,即刻带了几个人,其中就有陈添裕,抬了担架,跑到竹寮。看「杨先生」病歪歪的样子,大家也顾不上礼数,一拥而上,把「杨先生」架起来,抬到了担架上,向没有枪声的村边飞奔。

谁知刚到村口,一伙民团打着枪冲了过来,互相之间,鼻子眼睛都看得清清楚楚。

陈兆祥心想糟了,一边隐蔽还击,一边吩咐陈添裕抬「杨先生」往后山跑,从后山绕出去。

后山地势险要,山路崎岖狭窄,担架很难通行,行进缓慢艰难。

毛主席说:让我下来走走试试。

但是,走不了多远,就气喘吁吁,东倒西歪。

听着那边越来越近的枪声,看着「杨先生」摇摇晃晃的步子,陈添裕心急如焚,上去一把拉住毛主席说:这样不行啊,杨先生,不如让我背着你跑!

哦?毛主席惊讶地看了一眼陈添裕,身材并不高大,比自己还矮一截,摇了摇头说:你背不了我的。

陈添裕已经背对着毛主席,哈着腰,说:没问题的,杨先生,来吧!

陈添裕小心地让毛主席伏在背上,两手勾起毛主席的双腿,整个重量就压在陈添裕身上了。

狭窄的山路,旁边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陈添裕打起一万分小心,背着毛主席在山路上奔跑。

粟裕的八十几个人的防线,最终没有完全拦住疯狂的民团。一部分民团已经冲到后山,发现了陈添裕等人的身影,一路狂叫着「抓共产党大官!抓活的!」紧追过来。

为了迷惑敌人,几个赤卫队员也分成两路,一路护着贺子珍,一路护着毛主席。在浓密的竹林掩护下,和追兵周旋。追兵有时离得远些,有时又离得很近。最危险的时候,民团距离陈添裕只有十几米的距离。幸亏陈添裕熟悉地形,知道附近有个山洞,悄悄摸了过去。

到了洞口,陈添裕正要背「杨先生」进洞,忽然注意到洞口悬挂着的大蜘蛛网。陈添裕心里一动,小心翼翼避开蜘蛛网,背着毛主席钻进洞里,隐入黑暗,屏住呼吸。

正是陈添裕的这个举动,让他们逃过追捕。

耳听着追兵就赶到了,叫嚷着:这有个洞,进去看看!

有个团丁端着枪往里钻,结果洞口的蜘蛛网粘了满头满脸。这个团丁一脸嫌弃,拼命拍打。林蔚民看着挂满蜘蛛网的洞口,自作聪明地说:蜘蛛网都没破,洞里肯定没人。我们别耽误时间,赶紧往下追!

这伙惦记赏金的民团,生怕共产党大官跑了,急慌慌往下追去。

陈添裕松了口气,背毛主席出洞,避开民团,专挑荆棘丛生的隐秘山路前行。

就这样,在几十名民团团丁的围追堵截下,陈添裕背着毛主席在山里转来转去,终于摆脱追杀,安全来到雨顶坪。这时候,贺子珍已经到了。

到了安全地带,陈添裕轻轻把毛主席顺下后背,自己一口气松懈下来,顿时就昏倒在地。

贺子珍等人赶紧扶他半躺着,灌了些水,才慢慢缓过来。再看陈添裕的双脚,早被树枝、荆棘、石子割得满是伤口。

毛主席和贺子珍十分感动,贺子珍拿出3块大洋给陈添裕,说:这点薄礼聊表谢意!陈添裕连连摆手说:杨先生你们出门闹革命,是为了我们穷人,我只是出了点力,是应该的!

没多久,心急火燎的粟裕也赶到了雨顶坪,看到毛主席安然无恙,这才放下心来。

毛主席让贺子珍在笔记本里逐一记下这几个老乡的名字,感慨地说:我忘不了金丰大山的人民!

过了好长时候,陈添裕才知道,那天自己拼死背出去的「杨先生」,原来是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更觉得自己做了一次重大贡献,自豪了一百倍。但是,淳朴的陈添裕并没有四处炫耀自己的功劳,而是把这件事深深埋藏在自己的心里。

四、冒名顶替救命恩人,被主席一眼看穿

1953年9月,牛牯扑村的平静,被一封电报打破了。这是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是发给陈添裕的,而且是毛主席发来的电报。

整个牛牯扑沸腾了,村长陪着乡邮递员,举着一封电报,一群人簇拥着,吵吵嚷嚷来到陈添裕家里。陈添裕一头雾水,只听邮递员兴奋地把电报念给他听:请陈添裕同志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北京中南海,毛泽东!

周围群众又是一片欢腾。

陈添裕捧着电报,思绪一下子又飞回到二十几年前,心里一阵激动,这么多年了,毛主席居然还记得他啊!

让他去北京参加国庆大典,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可是,捧着电报的陈添裕却面露难色,对村长说:哎呀,我可能去不了北京啊!

大家问他:怎么了,毛主席请你都请不动吗?

陈添裕往屋里瞧一眼,皱着眉头说:家里的就要生了!

人到中年的陈添裕,一直想要个儿子,这次应该实现愿望了,因此陈添裕对妻子这次生产格外上心,寸步不离。

一边是毛主席的电报邀请,一边是妻子即将临盆,陈添裕思来想去,实在纠结。

那时候,医疗条件有限,女人生孩子也是过鬼门关。陈添裕一家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让陈添裕的弟弟陈奎裕替他去北京,参加观礼。

大家以为,全国去北京观礼的人,一定少不了,毛主席肯定顾不过来,不会和来参加观礼的人逐个见面。让陈奎裕去,也说得过去,有人问起来再解释吧。于是,陈奎裕就顶替陈添裕去了北京。

陈奎裕这次是开了眼界,欣赏了首都北京的盛况,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还远远见到了毛主席。

但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毛主席居然会点名要见陈添裕。当工作人员告诉他,毛主席要来接见时,脑瓜子嗡嗡的,心想这可坏事了!这个时候给工作人员解释已经来不及了,眼看着毛主席在随员的陪同下,大步走来。

当工作人员把毛主席领到陈奎裕面前时,毛主席看着他一愣,脱口而出:你不是背我的陈添裕啊!

陈奎裕紧张得说不出话,毛主席忽然哈哈一笑说:你是那个看茶桶的!说罢,就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陈奎裕不禁对毛主席的记忆力,佩服得五体投地。二十多年过去了,毛主席不但一眼辨认出他不是陈添裕,而且还记得他是当年看茶桶的。

毛主席温和地打听家里人的情况,陈奎裕放松下来,一边激动地和毛主席握手,一边向毛主席解释哥哥没有来北京的原因。毛主席听了并不生气,而是动情地说:在牛牯扑的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我一直惦念你们,没有忘记你们,共和国也不会忘记你们!

毛主席对人民大众的感情最深,一进入到人民大众的海洋里,毛主席就如鱼得水,要多畅快有多畅快。也正是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毛主席才能一次次摆脱敌人的追击,一次次转危为安。

不过,当年陈添裕没能到北京参加观礼,错过了和毛主席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不知道会不会遗憾终身呢?

. END .

文:江华

编辑、排版: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