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东野第43军由哪些部队组建而来,首任军长是谁,后来建制如何

2024-07-25历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是 一支 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英雄部队,其前身可追溯到北伐战争时期的"叶挺独立团";是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第一方面军第1军团第2师、抗日战争时期的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新四军第3师第7旅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鲁边抗日武装、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发展演变而来的。

中国共产党人独立地组建军队、拥有武装,始于红军时期。但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后期,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主的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实际上已经是由中国共产党人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

1924年,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联合起来,打倒了北洋军阀,建立了广东革命政府。孙中山任大元帅,领导着国民革命军。

周恩来在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后,针对黄埔军校开始组建教导第1团、第2团的情况,也着手筹划组建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的一支军事力量。

中共广东区委征得孙中山的同意,以加强大元帅府的机动警卫力量为由,组建 大元帅府铁甲车队。

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建设和掌握军事力量的尝试,这支队伍因而可称为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武装力量。

1924年11月,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开始组建。

铁甲车队下属成员的配备与调动,都由中共广东区委和周恩来决定。周恩来亲自选调黄埔军校特别官佐徐成章和第一期毕业生周士第、赵自选分别担任铁甲车队队长、副队长、军事教官。铁甲车队的党代表和政治教官分别由中共广东区委选派的廖乾五、曹汝谦担任。 中共广东区委还从各地调来130名队员。

名义上,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的任务是加强大元帅府的机动警卫力量,保卫孙中山的住地。实际上,这个番号纯属对外掩护,虽挂在大元帅府旗下,却完全由中共广东区委掌握和指挥。

铁甲车队成立时仅有5名党员,成立了一个党小组,党代表廖乾五任组长,定期召开党小组会议。

1925年2月1日,国民革命军东征军开始向东江进军,讨伐陈炯明。

驻守广州的滇军、桂军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发现市内革命力量薄弱,欲乘机发动叛乱。总人数仅有一个连的铁甲车队,先是掩护大元帅府、广东省政府、苏联顾问团等机构的重要人物过江,后又转移到大元帅府附近驻防,直接保护大元帅府的安全,有效配合了主力军正面作战。

同年6月,东征军回师广州,大举讨伐杨、刘叛军。中共广东区委指示铁甲车队配合主力军作战。铁甲车队发挥自身防护性好、炮火威力大、机动性强的优势,不断向叛军阵地发起猛烈的攻击,成功地掩护了主力部队冲锋,配合东征军平定了刘、杨的叛乱,使广东革命政府形势转危为安。

此役,铁甲车队打出了铁甲车队的威名,受到中共两广区委表扬。

1925年6月,中共广东区委根据工作需要,决定调铁甲车队队长徐成章任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委员会委员长兼纠察队总教练, 周士第任铁甲车队队长

1925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决定,以铁甲车队为基础、黄埔军校部分学员为骨干,在广东肇庆组建国民革命军第4军12师34团,后改为 第4军独立团(即叶挺独立团)。

至此,铁甲车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叶挺独立团,正式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

1925年11月,在周恩来的亲自谋划下,一支以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为基础、黄埔军校部分学员为骨干的部队在广东肇庆阅江楼成立,番号暂定为 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2师第34团,叶挺为团长, 团设党支部。

1926年1月,该团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直属独立团, 又称为叶挺独立团,全团有2100余人,设有3个营及2个直辖队。以共产党员叶挺、周士第为团长和参谋长;辖:

第1营,营长曹渊继;辖第1,2,3连,连长分别为莫奇标、吴兆生、高超;

第2营,营长贺声洋;辖第4,5,6连,连长分别为卢德铭、刘光烈、袁也烈;

第3营,营长杨林;辖第7,8,9连,连长分别为张伯黄、李海涛、胡焕文。

叶挺独立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部队。

1926年5月1日,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队,第一个从广东肇庆出发,途经广州时,周恩来接见了部队,并主持召开了连以上党员干部会议,告诫部队要加强党的领导,作战要勇敢,打出共产党队伍的威风。

6月5日,叶挺独立团攻克攸县,以一团之众战胜四倍之敌,树立北伐胜利先声,稳定了湖南战局。

在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士气和民心。打破了吴佩孚占领湘南,威胁广东的计划,挽救和稳定了湖南的战局,使北伐军声威大震,为北伐各军进入湖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攻克攸县后,叶挺又率领独立团参加了醴陵战役、平江战役、贺胜桥战役等,取得节节胜利,战果辉煌; 而攻入武昌则使叶挺独立团成为赫赫有名的铁军。

在北伐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的吴佩孚逃回武汉,调集全部有生力量,固守武汉三镇,企图依赖长江天险和武昌的高墙深沟,孤注一掷,作最后挣扎。

1926年9月1日,北伐军进抵武昌城下,并包围了该城;3日和5日发起两次攻城战斗,均未奏效。叶挺独立团参加了第二次攻城战斗,第一营官兵轮番强攻,前仆后继,死伤惨重。

6日北伐军占领汉阳,7日占领汉口,武昌则成为一座孤城,处于北伐军四面包围之中。

10月10日,北伐军第四军在城内投诚部队作内应配合下,再度攻城。经过40天的激烈战斗,叶挺独立团终于登上了武昌城,创造了北伐战争史上最为辉煌的战绩。

自1926年5月出师北伐至同年11月,在半年期间,叶挺独立团为北伐先锋队,在各个战役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其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称号。

1926年11月至1927年6月,中国共产党抓住第4军扩编的机会,以独立团人员为骨干,进一步扩编成7个团,分别为:

第4军第25师第73团、第75团;

第11军第24师第70、71、72团;

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 卢德铭为团长的这支部队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参加了秋收起义 );

其中第73团为原叶挺独立团,周士第任团长;

叶挺先升任第4军第25师副师长,后任第24师师长兼第11军副军长。

至此,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更加壮大。

1927年7月15日,继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也公开走向反动,在大肆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加紧清除军队中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

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彻底破裂之际,改组后的党中央开始着手组织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镇压的军事行动,决定发起南昌起义。

此时,由共产党员领导或党组织所能影响的国民革命军正参加「东征讨蒋」,主要集结于九江一带。

在接到中央关于南昌起义的决定后,贺龙领导的第20军和叶挺领导的第11军第24师等部队,先后于7月25日和26日由九江开赴南昌。

此时,第4军第25师第73团和第75团尚在南浔铁路线上德安县以北的马回岭和黄老门。

由于第25师师长李汉魂是个顽固反动派,该师驻地又与张发奎嫡系第12师相邻,第73团等部队行动十分不便,因此,被作为南昌起义的预备队,暂留于驻地。

待南昌城内战斗开始后,起义军从南昌向马回岭方向开出一趟空列车作为信号,第73团等起义部队再出发。

8月1日下午,从南昌发来的一列火车停靠在马回岭车站。受中共中央派遣在第25师做起义策动工作的聂荣臻与25师第73团团长周士第,立即通知一同起义的第75团3个营和第74团一个重机枪连,不带背包、行李和粮食辎重,仅携带武器弹药,迅速离开营地,向德安车站集中。

第73团将全团辎重装火车运走后,负责殿后。当队伍快到达德安车站时,第73团将带队乘火车追来阻挠行动的张发奎、李汉魂等击退,车上张发奎的卫队营被全部缴械,一部分下级军官和士兵加入起义军。

此时,与第73团一道参加起义的部队人数达到3500余人。

傍晚时分,起义队伍到达德安车站,但德安以南火车已经不通,只能步行。为了尽快赶到南昌,聂荣臻和周士第将队伍分成两部分,分别带领第75团和第73团连夜疾行,于8月2日清早开进南昌城 与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汇合,成为南昌起义的主力。

南昌起义胜利后,前敌委员会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 在聂荣臻、周士第带领下起义的原第4军第25师被整编为叶挺第11军第25师,周士第任师长,下辖第73、74、75团,是南昌起义军的主力之一。

第73团作为原第4军25师唯一一个全建制参加起义的团,仍然是新第25师战斗力最为强劲的一个团,陈毅任团党代表。

起义军南下广东途中,第73团所在的第25师是后卫部队,他们走在队伍的最后面,在会昌战役中,正是第73团在关键时刻攻下敌军主阵地,从而推动了起义军取得最后的胜利;在三河坝战役中,第73团与第25师的另外两个团以及其他后卫部队一起,顽强阻击近2万敌人的进攻,与敌激战3天3夜。

起义军主力在潮汕地区失利后,这支有着叶挺独立团基因、仅剩八九百人的南昌起义后卫部队,在朱德、陈毅的领导下 转战闽粤赣湘边,又参加了湘南起义,并于1928年4月最终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合, 组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红4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南昌起义部队 随后被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28团, 28团是红4军的主力团,也是后来红1军团的主力。

随后又经过几次改编,于1933年6月,编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第1军团第2师 ,下辖第4、第5、第6团; 红2师4团继承了叶挺独立团的主体 ,抗战爆发后改编为 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1营 ,皖南事变后改为 新四军3师7旅19团; 全面内战爆发,19团挺进东北,编为 第四野战军43军127师379团 ,建国后改隶第54集团军。

红2师成立后,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作战。 红一方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时,红2师作为长征部队的前卫师之一,强渡乌江,智取遵义,飞夺沪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出色地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开路任务。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2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团长杨得志,政训处主任邓华),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

【军史】八路军14个主力团之685团

1938 年底,685团挺进苏鲁豫边区,改称 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司令员彭明治,政委吴法宪)。

1940年8月,苏鲁豫支队改编为 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 ,挺进苏北,增援新四军,实现了八路军与新四军的战略大会师;同年10 月,改编为 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编为 新四军第3师第7旅 ,担任华中机动作战任务,转战于苏北两淮地区。 在著名的刘老庄阻击战中, 该旅19团4连 顽强抗击3000余日军的进攻,最后82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被延安【新华日报】誉为「 刘老庄八十二壮士」。

日本投降后,新四军第3师奉命挺进东北,3师到达东北后,该师第7旅和来自山东的八路军第1师,就被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林彪作为主力部队留在身边。 这两支部队都是八路军115师的老底子,曾任115师师长的林彪自然很了解它们的实力。 尤其是七旅,更是林彪的「娘家」,红军初始,他当连长时就是在这支部队。

不久,林彪指挥7旅和1师部队,发起我军进入东北后的第一个歼灭战——秀水河子战斗。通

后来7旅和1师分别成为了东北野战军的主力军6纵和1纵的主力师。

43军另一部的前身为七七事变后我党领导的鲁东、冀鲁边的抗日武装,后分别发展为清河军区,冀鲁边军区部队; 1944年这两个军区部队合并编为渤海军区。 抗战胜利后,以渤海军区直属团和第2军分区独立团、第4军分区两个营以及第5军分区一个营,编为 山东解放军第7师。

1945年10月,山东解放军第7师在师长杨国夫、政委徐斌洲的率领下,向东北挺进; 如果说冀热辽军区的李运昌、曾克林部是「入关第一军」,那么山东7师就是「守关第一军」。

杨国夫师长按照中央命令,带着部队奔赴东北。1945年11月5日,经上千里路跋涉,7师从北面的喜峰口、冷口几处关隘突入山海关。7师将士拖着疲倦的身体,拿着简陋的武器,与国民党中央军13军、52军5个师在关口进行了正面的拉锯战。

在山东解放军第7师进军东北后,渤海军区又以军区第1、第3、第4军分区各一部组成三个团,由渤海军区副政委刘其人率领先进至热河滦平,编为热河纵队第1旅,后进入北满。

1946 年3 月,山东解放军第7师、热河纵队第1旅和冀热辽军区第19旅三支部队,在哈尔滨以西地区会合后,合编为 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 原冀热辽第19旅、山东解放军第7师、热河纵队第1旅,依次编为该师所辖之第19、第20、第21旅。

上述两部( 新四军3师7旅和东北民主联军7师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到达东北后,分别参加了 山海关保卫战 秀水河子歼灭战 和解放长春之战。

1946年4月参加 四平保卫战 ,给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 新1军 以重大打击。

1946 年10 月,新四军第3师第7旅与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合编为 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 陈光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委,杨国夫任副司令员,刘其人任副政委,阎捷三任参谋长,徐斌洲任政治部主任;下辖: 原第3师第7旅改为 第16师 ,王东保代师长,郭成柱任政委; 原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第19旅与第20旅合并为 第17师 ,龙书金任师长,当时缺政委,1947 年7 月徐斌洲调任; 原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第21旅改为 第18师, 王兆相任师长,陈德任政委;

全纵队共2.3 万余人。

1947年1月至3月中旬,北满部队1纵、2纵和6纵,为粉碎国民党东北「剿总」杜隶明的「先南满,后北满」战略企图,主动发起了三下江南(松花江以南)作战,寻歼当面分散独立之敌,以配合南满3纵、4纵等部队的四保临江作战。

在二下江南作战中,6纵在东北民主联军炮兵1团、2团的配属下,发起了围歼德惠城敌军的攻坚作战。 此次作战,不仅是6纵的第一次攻坚作战,也是东北民主联军向国民党军据守的城市进行的第一次攻城作 战。

1947年5月至翌年春,6纵先后参加了东北我军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势作战,其中在第一次四平攻坚战中, 6 纵17师初显神威

当时,主攻四平城是由第1、第3、第7纵队担任,6纵本是担负南面打援任务的。但东总鉴于6纵17师打过德惠攻坚战,便将其单独调来,作为攻城预备队,并归攻城总指挥1纵司令李天佑直接指挥。

6月14日,四平攻坚战正式打响。两天后,由于1纵1师、2师伤亡较大,李天佑遂命令17师投入战斗,接替1师和2师的进攻阵地。

师长龙书金 接领任务后,以一个营打一条街,并且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发扬大胆穿插和孤胆作战精神,展开火力与敌在巷战中拼搏争夺,逐房逐街地前进。各战斗分队都组建了 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和支援组 。四个小组密切配合,将敌守军的钢筋水泥工事一个个拿下,后续部队则依次跟进。19日便打到了敌核心阵地跟前,将敌第71军军部包围起来。

总攻发起前,李天佑总指挥来到17师指挥所。12时正,龙书金下达了攻击命令,北面的第51团从东北角向西南打,第49团从西北角向东南打。不到二个小时,敌核心阵地即被17师1营3连攻破,生俘敌71军特务团团长陈明信以下近2000 人。

6纵17师通过德惠攻坚战和四平攻坚战的锻炼,成为了东北民主联军诸师中攻坚能力最强的部队,并且 荣获了「攻坚老虎」的美称

至今四野的老人们还常谈起 林彪三调17师 的故事:一是四平,二是锦州,三是天津。都是作为攻坚预备队,即在最关键的时刻和最关键的部位,才把这只「攻坚老虎」放出去。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6纵队。

5月,6纵与12纵和六个独立师,担负进攻和围困长春的任务;9月12 日,辽沈战役发起后, 6 纵17师师长龙书金 、政委徐斌洲,突然接到东野总部直接发来的电报,令17师迅速前进到锦州以北葛王碑地区, 具体宿营位置由3纵指定,并归3纵指挥,参加攻锦。

于是,17师全师乘坐八列火车,浩浩荡荡地向辽西平原开进。 10月上旬,17师部队到达阜新。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首长一起接见了他们。罗荣桓政委详细讲解了攻打锦州的重要意义,刘亚楼参谋长则代表野战军总部命令17师为攻锦总预备队,立即开往锦州,接受3纵司令员韩先楚指挥,准备投入东野有史以来最大的攻坚作战。

此时,3纵、7纵、8纵和9纵经过十余天的激战,已经彻底肃清了锦州外围据点。最后的总攻,已近在眼前。

1948年10月14日清晨,总攻锦州的炮击开始了。 这是东北野战军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炮击,轰击了足足1个半小时。炮声刚停,嘹亮的冲锋号聚然而起,突击队的战士们 从交通壕里一跃而出,向突破口冲去。

17师先头部队49团在团长赵浩然的指挥下,飞速向锦州城里冲去。该团的先头突击队3营,乘敌混乱之机,猛打猛冲。为了迅速插向敌人纵深,49团把下一步的尖刀任务交给了3营8连。在9连的协助下,8连相继攻占了大楼十余座,开辟出一条 500 余米宽的走廊,为团主力的继续攻击打开了 通道。战后 ,8连以其突出的表现,荣获了「猛虎尖刀连」的光荣称号。

49团通过铁路后,战至下午6时40 分,已将铁路警察署的守敌全部解决。随即又向 锦州敌守备的心脏——铁路局 发起进攻。夺取了它,就将直接威胁到敌东北 「剿总」锦州指挥所和第6兵团部。担任主攻的2营部队,仅用30分钟,就将600名守敌全部歼灭,并且缴获了大量的坦克、榴弹炮、汽车等军用物资。

此时,17师第51团也在团长赵月光、政委王奇的率领下,以风卷残云之势连续攻占了锦州车站,竞技场等地。

随后,龙书金又命令50团1营向东南发展,直插敌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附近的纺纱厂和被服厂。经二小时激战,歼敌千余名,迫使敌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等,龟缩到锦州老城躲了起来。

49团在拔掉了神社和铁路局两颗钉子后,又乘胜扩大战果,与第51团一部继续向西南攻击,先后占领邮政管理局、锦州银行等重要敌据点,俘敌 1500余人;在兄弟部队的配下,将国民党暂编第50师和第88师全歼。

第51团也于早晨6 时30分,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占了国民党军第6兵团司令部。

在整个锦州攻坚战中,17师共毙伤俘敌 1万余人,缴获轻重机枪300 多挺,各种火炮50多门,坦克3辆以及大批军用物资;胜利地完成了总部首长交给的攻坚任务。

锦州攻坚战,6纵17师再显神威。

就在17师浴血锦州大打攻坚战之时, 6纵的主力(16师和18师) 则在不停地进行着运动战。

10月15日锦州攻克后,东野总部鉴于长春守敌有向沈阳突围的迹象,又令6纵即刻东返通江口协同北面我军歼灭突围之敌。

当6纵正兼程向东江口急进途中,长春因守敌之第60军起义而获解放,东野总部又令6纵停止前进原地待命。

接电后, 6 纵党委的五名常委( 司令员黄永胜、政委赖传珠、副司令员杨国夫、参谋长黄一平、政治部主任邓飞 讨论了战局的发展,一致认为6纵的任务,很可能由原来的拖住敌人变为阻击敌人。

攻锦战役即将结束时,林彪再次将目光转向了廖耀湘兵团。 廖耀湘兵团几乎汇聚了东北国民党军的全部精锐。歼灭了廖兵团,等于解决了东北作战问题的大半。

就地聚歼廖耀湘兵团于野战之中, 堵住廖耀湘兵团东逃沈阳任务,就落到了正位于该兵团侧后的6纵身上。 林彪最担心的就是6纵队能否截断廖耀湘的逃路了。

以手头仅有的两个师,前后左右又没有友邻部队,却要堵住包括两个 王牌军 在内的十几万敌军的拼死突围,又谈何容易。加之又是平原作战,有利于敌军充分发挥炮兵、装甲兵的优势,这一场阻击仗必将是空前地险恶。

10月24日凌晨,总部收到了黄永胜的电报,报告6纵先头部队第16师已先期占领了新民以西的 厉家窝铺车站 。就在防御工事尚未构筑完毕之时,廖耀湘兵团的先头部 队已蜂拥而至,拼命向沈阳方向逃窜。战斗打得异常残酷,16师伤亡颇大。但此刻,后续部队第18师也已赶到,并进入了防御阵地。6纵为聚歼东北国民党军主力廖耀湘兵团立了大功。

10月27日凌晨 4 时许,6纵首长果断决定:两个师除留一部分兵力坚守阵地外,各师、团主力皆可视当面情况,不失时机地全线出击, 以获取更大的战果。

各部接令后,立时全线出击,此时,参加锦州攻坚作战的6纵17师也火速赶到,在朱家窝棚一带,又歼灭了一部分敌军。

辽西会战胜利结束,包括新1军、新6军两支王牌军在内的国民党东北主力廖耀湘兵团被全歼。

6纵在辽西围歼战中共俘敌2万余人,加上毙伤敌数,共计歼敌2.6万余人,为东野各纵队之冠,无愧于一等主力的称号。

6纵坚守的厉家窝棚一带,成为了辽西会战取胜的关键之地。

老电影【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中展现了惨烈的 塔山阻击战 。在这场阻击战里,东北野战军4纵、11纵和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4、6师共8个师的兵力,在塔山阻击国军东进兵团11个师约10万人的进攻,激战6天,使得国军无功而返。

在辽沈战役里,东北野战军另外一场 黑山阻击战 的知名度也很高。在这场阻击战里,东北野战军10纵、1纵第3师、内蒙古骑兵第1师共5个师的兵力,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阻击廖耀湘第9兵团约5个军的进攻,延缓了国军向营口撤退的步伐,为攻打锦州主力部队回头围歼第9兵团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辽沈战役里的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与淮海战役里的徐东阻击战,并称为三大战役里的三大阻击战。

其实,在辽沈战役里,还有一场鲜为人知的阻击战,其惨烈程度甚至超过了塔山阻击战和黑山阻击战。 这就是 1948年10月26日凌晨到次日下午,发生在辽宁省黑山县励家窝棚地域的阻击战。

在辽沈战役第二阶段,廖耀湘第9兵团成为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围歼的目标。廖耀湘 如果要逃跑,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撤退到营口;另一条路是撤回沈阳。

辽沈战役爆发后,6纵没有参加围攻锦州之役, 6纵17师被林总点名参加锦州攻坚,而6纵另2个师,则被赋予和兄弟纵队协同阻击沈阳出来的敌援军的任务。

6纵指战员先是在沈阳以西迟滞廖耀湘兵团出援,继而在彰武以东地区隐蔽集结,监视在彰武、新立屯地区徘徊的廖耀湘兵团,后又奉野司命令准备北上通江口,围歼可能由长春突围南下之敌。因长春曾泽生率60军起义,新7军投诚,长春和平解放而停止前进。

兄弟部队打得热火朝天,主力6纵却往来奔波,跑了不少冤枉路,却还没捞着像样的仗打,该纵指战员求战求胜意愿可想而知。

10月24日晚,6纵接到野司紧急命令,要其从彰武以南急速赶到黑山与新民之间的半拉门、二道镜子地区,阻击廖耀湘兵团沿黑山、大虎山向西南撤退。

接到命令,6纵经一夜强行军75公里,于10月25日中午抵达二道镜子地区。指战员们顾不上喘口气,便立即着手构筑防御工事。可就在此时,6纵又接到了野司电令,称廖耀湘兵团有向台安撤退的迹象,令6纵立即南下向台安以东疾进,务必堵住敌人。

6纵立即收拢队伍,准备启程。可就在这时,他们再次接到野司电令,说廖耀湘主力仍在黑山、大虎山以东地区,8纵已插向台安,改令6纵速向大虎山以东地区攻击前进,切敌退路。

东野总部对6纵的指示一日三变,这是前所未有之事,足见形势变化之急剧。 收到这道电令的6纵为争取时间揪住敌军,连电报也来不及回,便撤收电台,兵分两路立即朝大虎山方向疾进。

6纵为了抢夺时间,将衣物、粮袋全部扔掉,只带着枪支弹药轻装上阵,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急行军,终于在厉家窝棚堵住了廖耀湘第9兵团。

从10月24日黄昏到10月26日凌晨,6纵以一昼两夜的时间强行军250里,创造了东北野战军成军以来的最快行军记录。

10月26日凌晨4时,随同6纵第16师前卫团一起行动的司令员黄永胜,副司令李作鹏越过大虎山北侧的北宁铁路与廖耀湘兵团所属新3军第14师先头部队遭遇。黄永胜,李作鹏二话没说,立即跳下吉普车。从警卫员手里抢过冲锋枪先敌开火。指挥前卫团打垮了这股敌人,占领了姚家窝棚; 6纵18师也进至厉家窝棚一带,向西侧胡家窝棚地区的新3军主力发起攻击。

通过审俘获悉廖耀湘兵团主力正聚集在黑山东北侧的胡家窝棚、张家窝棚一带,准备经大虎山东南退向台安,也可能会朝东北走半拉门撤往沈阳时, 黄永胜和赖传珠,李作鹏等人判断: 如果仍按东野总部25日下午电令,继续向大虎山以东前进,虽说可与8纵联手封住廖耀湘兵团南逃之路,但 就会放开北宁线向东北经厉家窝棚,半拉门,新民去沈阳的道路。廖耀湘一旦狗急跳墙向南去的路打不开, 这个东北蒋军最精锐兵团有可能向东逃回沈阳。

按照电台关机前所获信息,参与堵截廖耀湘兵团南逃的兄弟部队有好几支,缺了6纵影响不大,但防该兵团逃回沈阳的兵力却过于薄弱,恐怕难完成任务。于是, 6纵开了个简短的碰头会,决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6纵主力转向东北方向,坚守厉家窝棚、姚家窝棚、姜家屯一线,坚决不让廖耀湘兵团回沈阳。

26日傍晚,东野总部通过电台获悉6纵在2天1夜时间里强行军250里,目前在厉家窝棚、姚家窝棚、姜家屯一线堵住了准备逃回沈阳的廖耀湘兵团主力,正与敌军打得难解难分时, 林彪直夸6纵能在充分领会上级总体作战意图的基础上,根据战场敌情变化主动作为,不愧是一流主力。

他一面令6纵就地坚守,一面令5纵急行军至半拉门一带,协同6纵堵截敌军,其他各纵奋勇突击,誓将廖耀湘兵团干净、彻底、全部消灭在辽西大地上。

廖耀湘兵团被东野8纵和独立第2师挡住了南退台安的道路,又被东野3纵一部突袭了兵团指挥部胡家窝铺,指挥中枢系统被打烂,已经是惊慌失措。

在沈阳卫立煌的命令和部下的苦劝下,廖耀湘改变了南退营口的决心,命令步兵部队分两路向东经新民,老达房渡辽河向沈阳撤退。

这下6纵就正好堵在了廖耀湘兵团东退的必经之路上,而东野5纵也正好经过急行军占领了半拉门一带,与6纵共同配合,协同防御锁住了北宁铁路南北地区,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到来了。

在兵力对比上,廖耀湘第9兵团5个军(包括两个王牌军)12个美械师精锐尽出,总数在10万人左右;而6纵只有2个师,约3万人。6纵明显处于劣势状态。

在战前准备上,廖耀湘第9兵团属于夺路而逃的疯狂进攻,可是6纵经过长时间的急行军抵达厉家窝棚后,敌人的先遣部队新3军就蜂拥而至,根本来不及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就被迫投入了战斗。

厉家窝棚地势平坦,视野开阔,非常适合机械化部队作战,不利于防御作战。

在战斗中,6纵的战士们面对猛烈的炮火和汹涌而来的敌人,毫不退缩,寸步不让。他们残存的房屋墙体和匆忙修筑的临时工事,像钉子一样钉在阵地上,顽强地进行阻击,击退敌人一次次进攻。

6纵3万多人都投入了战斗,就连6纵司令员、政委都拿起了武器,时刻准备冲上战场。

这是一场异常惨烈的战斗。6纵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经过一昼夜的阻击,到10月27日凌晨,东北野战军主力部队赶来了,对廖耀湘第9兵团发起最后的总攻。6纵见此,全线出击,加入围歼廖耀湘第9兵团的队伍。

到10月27日下午,廖耀湘第9兵团5个军绝大部分被全歼。

战后盘点,6纵虽然取得了厉家窝棚阻击战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一天一夜的战斗中。6纵伤亡了3183人,其中牺牲2100多人。有多个连队在战斗中全部阵亡,有多名团级干部牺牲。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仍隶属东北野战军;洪学智任军长 ,赖传珠任政委 ,杨国夫、李作鹏任副军长,刘其人任副政委,黄一平任参谋长,邓飞任政治部主任;所辖第16、第17、第18师及新调入的 东北军区 独立第6师依次改称第127、第128、第129、第156师,全军共6.3万余人。

第127师, 师长李作鹏兼,政委张池明,副师长王东保,副师长兼参谋长冯精华,政治部主任刘锦屏,原辖第46、第47、第48团依次改称第379、第380、第381团。

第128师, 师长龙书金,政委徐斌洲,副师长李培功,参谋长陈乙斋,政治部主任相炜,原辖第49、第50、第51团依次改称第382、第383、第384团。

第129师,阎捷三任师长,袁克服任政委; 师长阎捷三,政委袁克服,副师长黄荣海,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孙正,参谋长周明国,原辖第52、第53、第54团依次改称第385、第386、第387团。

第156师, 师长邓克明,政委钟人仿,副师长马逸飞、参谋长刘甦,政治部主任江学彬,下辖第466、第467、第468团。

1948年11月下旬,第43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当时,四野决心集中5个军22个师共34万人强攻天津。第43军的任务是位于香河、通县以西地区构筑工事,严防北平之敌南逃。

1949年1月1日,四野首长再次电令「攻坚老虎」第128师赶赴天津, 参加攻坚作战;8日,又电令该师为天津攻坚战总预备队。

1月14日10时,天津总攻打响。当各突击集团从东、西、南三路突进 天津市区后,128师即奉命从西南,紧随担任主攻的第38军进入市区 作战,该师以第382团及师属炮兵为前锋,第383、384团紧随其后, 勇猛攻击。至当日下午 时,第128师共歼敌 8400 余人。

「攻坚老虎」再显神威。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结束淮海战役后,奉中央军委之命, 即开始准备横渡长江天堑。但当时白崇禧集团在大别山地区尚有五六个军, 位于计划从九江以东渡江的二野和 三野 部队侧后,构成重大威胁。

2月4日, 二野政委邓小平、三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建议第四野战军在休整期间,抽派一部兵力先行南下,进至武汉附近,钳制白崇禧兵团, 以配合大军渡江作战。

1949年2月25日,第43军分两路南下,经历时40余天、行程1200余公里的急行军,于4月8日进至汉口以北的黄安(第127师)、河口镇(第128师)、桃花镇(第129师)、黄家湾(第156师)、黄财畈(军直)一带停止待命。

4月21日,43军向武汉外围之敌展开进击,先后占领宋埠、广济、 浠水 、黄陂等地,直接威逼武汉,钳制了白崇禧集团,使之无暇东顾,从而有力地策应了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

5 月14日,43军从 团风 至田家镇段渡过长江,解放了鄂南,赣北广大地区,歼敌 4000 余人,并为 第四野战军 主力南下开辟了前进道路。

渡江战役结束后,第156师奉命调归江西军区建制,进驻南昌。

7 月,43军又参加了 湘赣战役 ,随后在江西 宜春 地区进行两个月的休整。

1949年9月中旬,43军继续南进,翻越梅岭关,进军广东;10月14日, 43军会同兄弟部队44军解放华南最大的城市广州。

11 月中旬,43军奉命由广州隐蔽西进,参加广西追击战。第43军在历时36天、行程2000余公里的连续作战中,先在北流将敌第11兵团 部歼灭,毙敌兵团副司令官胡若愚,继又以迅速果敢的动作急袭博白,歼敌第3兵团指挥所,俘敌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第3兵团司令官张淦,打乱了敌军的指挥系统,截断了敌军的退路,为全歼白崇禧集团造成了有利的态势。

在整个战役中,43军共歼敌 3.4 万余人,受到了第四野战军首长的嘉奖。 华中、华南大陆解放后,在湘粤桂战役中漏网的部分残敌逃往海南岛, 加上岛上原有的陈济棠部共有五个军,海军舰艇50余艘,空军飞机55架, 特种兵及地方团各一部,共约10万人,统由 琼崖保安司令兼防卫总司令 薛岳 指挥。

此时,43军和 40军 已调归四野第15兵团建制。兵团司令员邓华正式接受了指挥解放海南岛的任务。 43军军长洪学智 已升任第15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政委赖传珠升任兵团政委, 李作鹏升任43军军长,政委张池明,副军长龙书金。

1950年2月1日至2日,由 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叶剑英 主持,召开了由第15兵团、43军、40军及琼崖纵队首长参加的广州会议。会议决定 采取「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强行登陆相结合」的战役指导方针。

3月5日和10日,40军和43军各一个加强营,先后向海南岛发起首批偷渡,并均取得成功,与琼崖纵队胜利会合。

3月底,40军一个加强团2937名勇士;43军一个加强团3733名勇士,分别乘坐木帆船偷渡成功。

两军先后渡过的 9 个加强营,再加上琼崖纵队,已有一个师的兵力,使得岛上接应力量已大大加强。据此,兵团决定于4 月中旬集中两个军主力,举行大规模的渡海登陆作战。

4 月16 日19 时30分,第40军六个团在15兵团副司令员兼 40军军长韩先楚 的率领下,第43军二个团在副军长龙书金的率领下,分乘500多艘木帆船和少量机帆船,从雷州半岛向海南岛驶去。

经过彻夜海战和奋进,我渡海大军终于在17日凌晨3时至7时,突破敌人所谓的「立体防线」分别在海南岛正面临高角、博铺港、雷公岛、玉抱港、才芳岭一线强行登陆。

强渡大军登陆并与接应部队会师后,开始向海南岛纵深发展。 海南岛战役共歼敌 3.3 万余人,其余大部从海上逃走。其中43军歼敌 1.3万余人。 海南岛战役,我军首创以木帆船横渡海峡,打败了敌方的钢铁军舰及「立体防线」的战争奇迹。

第43军在全国解放战争中,从1945年11月保卫山海关打响东北解放战争第一枪起,到1951年7月结束剿匪任务止,从东北松花江转战至海南岛,历经主要战斗百余次,歼敌18万余人,其中俘敌近14万名,并涌现出「渡海先锋营」、「英雄连」、「钢铁连」等众多英雄单位和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在近六年的作战中,全军伤亡3.2万余人,其中有 7000 余名指战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50年7月,43军第128师留驻海南岛,军主力回雷州半岛剿匪。 1951年4月,第43军兼粤西军区,下辖127师、128师、129师、粤中军分区、高雷军分区、西江军分区。

、1952年7月5日,第43军与海南军区合并为海南军区兼第43军。辖127师、128师、129师、榆林指挥部、边防团、炮兵团、教导大队。

10 月,第129师撤销,组建海军湛江基地;第44军第132师调归第43军建制。

1960年,第127师改为广州军区直辖的广州军区独立师。

1961年8月,海南军区免兼第43军,并撤销了43军番号,第128师转隶第42军。此为第43军第一次被撤。

1968年9月, 中央军委鉴于美国侵略越南威胁我边境地区, 广州军区重建陆军第43军,辖第127师、第128师、第220师( 第220师1965年6月由广州军区边防师改称,归广西军区;1967年2月改归第55军;1968年9月归第43军,1969年改称第129师 ),并调防广西桂林。

由此,第43军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爆发武装冲突,苏军开始在我边境地区陈兵百万。中央军委为了应对可能爆发的战争,对各大军区野战军做出了调整。 同年10月,重建后的第43军由广西桂林移防河南洛阳,第54奉命北上移防河南新乡,此二军俱转隶武汉军区战斗序列。

彼时,第127师尚属第43军; 第129师留在贵阳「支左」,1973年1月归建。

1978年末,张万年出任中国「铁军师」127师师长兼43军副军长。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第43军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 开战之初, 43军主力所面临的敌阵为越南谅山省禄平县一带。这里属于广西 十万大山余脉,丘陵遍布,不适合大部队展开作战,张万年要想让麾下2个师将近30000人顺利攻入越南禄平县,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任务,只能将主要的军事力量集中在公母山下的支马口岸。

越南黎笋集团在支马要塞中只投入了越南谅山省独立第123团的1个营的兵力,大约400人。

中央军委给张万年的时间不足一天,要求43军主力在战斗打响后,迅速突破支马要塞,与中路的55军主力、右路的54师主力同步向越南谅山市合围。

张万年没有按常理出牌,为了保证战斗的突然性,在大总攻开始前,43军主力出动6个步兵营的兵力去合围支马要塞。

1979年2月17日凌晨,整个边境线上的越军还没察觉中国军队已经开始总攻时,43军派出去的6个步兵营已经各就各位。

这支先锋部队以班组为单位,每个班每个组都是按照战前的部署,一旦发现大总攻的炮火声,就立即按计划行动,有的班组负责端掉越军的机枪火力点,有的负责阻击企图增援支马要塞的越军,有的一路隐蔽排雷清障。

大总攻命令刚下达到第一线,支马要塞的越军突然间发现四面八方都有中国军队,而且双方近在咫尺。支马要塞的越军为了保命,只能溜之大吉。2月17日上午10点左右,支马越军付出了200余人的伤亡后,残部化整为零,有的逃入友邻阵地,有的钻入深山洞穴中。

突破了支马要塞后,127师和128师迅速在越南禄平县龙头地区会师,沿越北4号公路向谅山市迷迈山方向西进。

43军对越自卫反击战共历时28天,毙、伤、俘敌5269名;其中毙敌4991名,伤敌177名,俘敌101名。

拍摄于1989年的【蛇谷奇兵】,是一部以对越还击作战为主题的影片。

影片故事并非凭空虚构,而是有真实战例作为创作蓝本, 那就是43军坦克团东溪穿插作战。 这也是我军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坦克集群作战。

高平是东线的主战场,广州军区前指决心在这一带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为此,特意将43军坦克团的两个营配属给 42军 126师,再加上军区直属的一个工兵团、一个舟桥连,名副其实的多兵种协同作战。

根据前指的意图,43军坦克团协同步兵376团向东溪方向穿插,目的是切断4号公路,保障42军直捣高平。在电影里面,则表现为英俊帅气的营长肖军提出穿越蛇谷,粉碎越军代号为「飞拳」的反坦克别动队。

东溪是个不起眼的小县城,是高平通往谅山的必经之路,也是越军防御体系中的要害所在。集中坦克部队直取东溪,无疑是石破天惊的大胆之举。

许世友司令员给南集团总指挥吴忠的命令是:战役发起之后3个小时内,必须把坦克开进东溪。

通往东溪的道路是一条3米宽的羊肠小路,路上还要过几条河,途经的6座桥有5座坦克没法过。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组织坦克部队实施穿插,无疑要冒很大的风险。越军一旦做好准备,在这一地带部署重兵,配备足够的反坦克武器,我军坦克部队必然会蒙受重大损失。

前指之所以敢于这样用兵,也是料定了越军疏于防范,能够攻其不备。我军参加对越作战的坦克多为适合于南方水网地带的62式轻型坦克,存在装甲过于薄弱、战场生存能力差的致命缺点。不过,43军坦克团则装备59式中型坦克,虽然机动性稍逊,但其正面装甲厚220毫米,防御能力比62式强不少,而且还装备100毫米线膛炮,在当时算得上十分凶悍的火力。

根据战斗部署,43军坦克团配属给126师376团,搭载步兵前进;378团则徒步走小路。左右两路军直取东溪。

等坦克1营冲进东溪县城时,比许世友规定的时间提前了15分钟。

战斗的胜利是以沉重的代价而换来的,全营坦克被击毁十几辆,人员伤亡十余人,其中牺牲6人。

本次穿插作战没有随军记者跟随,因此那些开山辟路的惊险画面没有留下来。

1981年3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和武汉军区指示,第43军进行编组合成集团军试点。武汉军区炮兵第2师,坦克第11师,高炮第63师改隶第43军建制。第43军编组合成集团军(试点)后,下辖第127、128、129三个陆军师和炮兵第2师、坦克第11师、高炮第63师3个兵种师以及军属高炮团、地炮团、坦克团和150中心医院等,全军共约7万人。

1985年7月,全军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正式实施,中央军委决定解放军裁军一百万,并将全军的11个大军区调整合并为7个军区,武汉军区分别与济南军区、广州军区合并。

1985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撤消陆军第43军番号,所属129师番号同时撤消。

127师划归54集团军建制,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 原43军高炮团坦克团加入127师建制。

第128师划归20集团军建制,改称步兵第128师。

第129师部分部队与坦克11师44团合编成坦克旅,划归54集团军建制。

至此,陆军老大哥第43军退出历史舞台,而第54集团军随着 第127师 的调入,才正式被世人称之为 「铁军」

第127师作为第43军唯一的血脉 在第54集团军中是当之无愧的王牌主力,续写了「铁军」的辉煌。

第127师驻军河南洛阳。辖:379团(叶挺独立团)、380团(红二团)、装甲团、炮兵团、高炮团。

90年代初期,第127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

1996年,步兵第128师改隶武警部队,改称武警第128师;辖武警第382团、第383团、第384团、第708团。

1997年,第127师改建为全军第一个轻型机械化步兵师。

2008年, 武警第128师先后赴西藏.新疆参与维稳行动.

2010年,武警第128师先后赴上海和广州参与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安保任务。

2016年2月,济南军区撤编后,第127师随军转隶中部战区陆军。

2017年,陆军18个集团军调整为13个集团军,第127师调入第82集团军(原第38集团军),编为合成某旅。

在各种有关于美国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类似于「 五星上将 」类的人物。在美国的军衔体系中,「五星上将」既是地位的象征,也代表着至高无上的荣誉。

与美国不同的是,我国的军衔体系中并没有所谓「五星上将」的存在,但却有着一位「六星上将」。

这位「六星上将」的名字叫洪学智。

1988年9月,国家恢复 军衔制 ,中央为17名军官颁授上将军衔,其中包括洪学智,这是他第二次获得上将军衔,上一次是1955年。

能够两次被授予上将衔,洪学智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位,也正因如此,洪学智才被人们称为「六星上将」。

1913年2月2日,洪学智出生于安徽 金寨县双河区黄鹄寺乡小河口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27年「 八七会议 」后,9月下旬在湖北省黄安、麻城地区爆发了「黄麻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1928年7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 第11军第31师 军长吴光浩兼任师长,党代表戴克敏 ),之后逐步发展壮大创建了鄂豫边革命根据地。

1928年冬,洪学智参加我地下党领导的农民武装联庄队。 1929年3月,洪学智参加赤城游击队; 同年5月 6日参加了在河南省商城南部地区爆发的 商南起义 5月9日起义武装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 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其虚,副师长漆德伟;后 逐步创建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 )并 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2月随赤城县游击队编入红11军32师。

1929年11月,安徽 六霍起义 队伍整编为红军第11军第33师,师长徐百川,政治部主任姜镜堂。

1930年4月,红11军改编为红1军;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兼参谋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暄,参谋主任朱亚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洪学智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1军、红4军任班长、排长、连长、政治指导员、支部书记,参加了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以及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等。

1932年,洪学智参加了红四方面军西征,任营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在川陕革命根据地,任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1935年3月,洪学智随红四方面军长征。

1935年7月,洪学智奉命接应中央红军,组织筹措了大批军需物资,受到刘少奇同志的赞扬。

在长征途中,洪学智邂逅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1936年5月30日,红四方面军在草地上开了全军运动会,在体育运动后又进行了文艺表演的活动。 当时的张文是供给部女兵班的班长 ,在大家的鼓励下,她带领女兵班列队来到舞台,献唱了一曲【打骑兵】。

此时的洪学智坐在主席台,听到她铿锵有力的歌声,洪学智心动了。

在长征即将胜利结束的时候,经红4军军长王宏坤及其夫人冯明英的介绍,张文与洪学智喜结连理。 他们在战友们的簇拥之下,在红4军政治部办公室举行了十分简朴而又热闹的婚礼。

他们才刚刚结婚一个月, 1936年10月,洪学智进入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洪学智同志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第3大队1支队支队长、第4大队副大队长。

1939年7月,洪学智率第3大队学员随抗大总校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粉碎日伪军大规模「扫荡」的战役战斗。

1940年11月,洪学智奉命率抗大总校华中干部大队270余人奔赴苏北抗日前线,兴办抗大第5分校,一路突破敌人重重封锁, 跨越晋、冀、鲁、豫、皖、苏6省, 于1941年4月到达江苏盐城新四军军部,全队竟无一人减员,受到政治委员刘少奇、代军长陈毅的高度赞扬,称之为「奇迹」。

随后洪学智任抗大第5分校副校长。在陈毅校长领导下,坚持抗大办学方针,为新四军培养了大批干部。

1941年夏季反「扫荡」斗争中,临危受命,掩护新四军军直机关和抗大5分校安全转移;同年10月,任新四军盐阜军区司令员,领导盐阜军民开展斗争,发展壮大地方武装,受到华中局特令表彰。

1942年12月,洪学智调任新四军第3师参谋长, 协助黄克诚师长兼政委指挥了夏季攻势作战和苏北反顽斗争,胜利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巩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

1945年8月,苏北我军转入反攻,洪学智参与指挥了解放阜宁、车桥、淮阴、淮安的战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洪学智于1945年9月任新四军第3师副师长,与黄克诚同志率部进军东北,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疏通了承德到辽西的铁路,确保及时输送大批干部和部队进入东北。

1946年2月,洪学智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率部参加了攻打通辽、中长路阻击战、四平保卫战等战役战斗。

1946年7月后,洪学智任黑龙江军区司令员,领导剿匪斗争并取得胜利,巩固了北满根据地。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三下江南的作战。

围攻城子街,全歼敌新1军89团;强攻德惠坚固设防之敌,在东北战场上第一次指挥步兵、炮兵、坦克诸兵种协同作战,为我军向国民党主力军进行正规攻城作战取得了经验。

后洪学智又率部参加东北夏、秋、冬季三次攻势作战。 在夏季攻势中,他率6纵在友邻部队配合下,全歼国民党新1军38师112团,又追歼敌暂编第21师;率部与兄弟部队配合进行四平攻坚战,与敌血战15昼夜,给国民党守军以沉重打击。

在秋季攻势中,6纵连拔敌吉林外围据点,击毙敌2师少将师长,为攻取吉林创造了条件。

在冬季攻势中,6纵与兄弟纵队配合,取得了新立屯战役胜利,围歼国民党精锐部队新5军,给蒋介石和国民党军以极大震撼; 他率部运动歼敌,接连攻克辽阳、鞍山、营口等重镇,全歼敌54师和24师等3万余人,受到毛泽东主席和东总领导来电嘉奖。

1948年11月,洪学智同志率领部队参加平津战役,先截断平津之敌联系,封堵了北平敌人海上逃跑之路;同时遣所部主力17师参加天津攻坚战,为平津战役胜利作出了贡献。

此后,他任 43军 军长,率部作为四野先遣兵团南下,途中被任命为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第一副司令员。

1949年5月,洪学智指挥43军发起渡江作战,从黄冈、黄石、蕲春三地渡过长江,迫使武汉守敌弃城南逃;后指挥所部参加湘赣战役,攻占鄂城、大冶、九江、南昌等城市;继而参与指挥广东战役,解放了广州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洪学智同志任中南军区第15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参与指挥第15兵团进军广西的作战行动,参与指挥渡海作战,取得解放海南岛战役的重大胜利。

直接指挥广东剿匪斗争,巩固了广东治安和社会秩序。 1950年5月,洪学智指挥发起万山群岛战役,击沉敌舰4艘,重伤敌舰队司令,创造了木帆船打军舰、以劣胜优的奇迹,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嘉奖。

彭德怀(前排左二)与洪学智(前排右一)、李志民、周纯全等合影。

1950年7月,洪学智同志调任东北边防军第13兵团副司令员; 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志愿军入朝作战。 他分工负责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工作, 参与领导指挥了第一至五次战役和其他历次重大战役,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和谋略,并在保证志愿军首脑机关的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高度赞许。

1951年6月,洪学智兼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领导志愿军后勤指战员浴血奋战,在没有制空权和频繁遭受洪水袭击的情况下, 建立起了「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军策划的「绞杀战」, 保障了前线作战的物资供应,为夺取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在战争中积累了一系列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经验,已成为我军后勤工作的宝贵财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1954年2月,洪学智同志被任命为总后勤部副部长。

1955年9月,洪学智被授予上将军衔。

左起:洪学智、肖华、粟裕、陈赓

1956年12月,洪学智任总后勤部部长、党委书记。面对后勤工作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形势,他从国家和军队的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我军后勤建设在正规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他组织领导全军后勤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队后勤保障体系,是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959年春,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叛乱,洪学智同志代表中央军委进藏了解平叛作战和后勤物资供应情况。他深入前沿部队和后方兵站医院,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为平叛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1959年7月庐山会议后,洪学智同志受彭德怀冤案株连,翌年调离部队到吉林省工作,先后任省农机厅厅长、重工业厅厅长。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洪学智遭受关押批斗,1970年被下放农场劳动改造。

1972年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洪学智解除了劳改。

1974年,洪学智任吉林省石油化工局局长。

1977年8月18日,长春市正在举行庆祝活动,洪学智和石化局的同事一起在游行队伍中,庆祝十一大的胜利闭幕。北京突然来了一通电话,让洪学智立马赶到北京。 在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上洪学智同志当选为中央军委委员。

9月, 在邓小平和叶剑英的特意安排下,洪学智任职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 他带领军工战线广大干部职工,恢复生产秩序,严抓武器生产质量关,保证了部队自卫反击作战的武器装备供应。

他在狠抓常规武器和尖端武器研制的同时,大力推进民用产品开发生产,使军工企业走上了 「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 的正确发展道路,为国防工业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0年1月,洪学智接受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任命,再次担任总后勤部部长的职务, 后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

他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后勤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后勤工作必须「 适应现代战争要求,适应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要求 」的指导思想。他要求全军后勤人员必须树立 「全局观念、战备观念、群众观念、政策纪律观念和勤俭节约观念」 ,成为全军后勤指战员做好新时期后勤工作的行动准则。

他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不断开创后勤工作新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军后勤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1987年,洪学智再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恢复军衔制之后的1988年9月14日,时任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上将军衔授衔仪式, 洪学智( 时任军委副秘书长 刘华清 时任军委副秘书长 )、 秦基伟 时任国防部部长 )、 迟浩田 时任总参谋长 )、 杨白冰 时任总政治部主任 )、 赵南起 时任总后勤部部长 )、 徐信 时任副总参谋长 )、 郭林祥 时任总政治部主副主任 )、 尤太忠 时任中央军委纪委第二书记 )、 王诚汉 时任军事科学院政委 )、 张震 时任国防大学校长 )、 李德生 时任国防大学政委 )、 刘振华 时任北京军区政委 )、 向守志 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 )、 万海峰 时任成都军区政委 )、 李耀文 时任海军政委 )、 王海 时任空军司令 )等17位军队高级军官被授予上将军衔。

洪学智再次 被授予上将军衔, 此时洪学智已达75岁高龄,同一个人被授予两次上将军衔, 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仅此一例,在国外也没有先例。

在退出军队领导职务后,洪学智同志出任「四野战史」编写领导小组组长。 他团结带领编写人员,尊重历史,实事求是,高质量地完成了编写任务,受到了军委和「四野」老同志的一致好评。

洪学智与张文在一起70年,育有3男5女。

1990年,洪学智被增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1993年,洪学智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

2006年的11月20日,洪学智因病于北京去世,终年94岁。

洪学智在病重期间曾留下遗言:我去世后,第一不开追悼会,第二不搞遗体告别,第三把骨灰送回安徽金寨老家,我想魂归故里。

他特别嘱咐:我这一生没有什么遗产,我唯一看中的是我那三枚勋章,就把它作为遗产留给我的孙子洪恺吧。

按照洪学智的遗愿,2008年10月2日把洪学智的骨灰送回了他的家乡安徽省金寨县。

福将洪学智传奇辉煌的一生终于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2022年3月27日,洪学智的夫人、同样也是革命老前辈的张文女士,也在一众亲人的陪伴下,告别了人世,享年103岁。

(作者:孔猛 选自公众号:息陬孔猛,如侵权请私信本人删除)#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