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为什么和江青关系疏远

2024-01-01历史

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主席也让他们跟随自己,姓李。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尽管此时没有了威胁,但主席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因为他的缘故而受到特殊待遇,因此,他一直让自己的两个女儿沿用姓李。

李讷和李敏的名字均源于【论语】中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虽然两人同为毛泽东的女儿,但却是异父同母。在毛泽东生前,两姐妹的关系相当融洽,相处无间。

那么,难免会有人对她们在毛泽东去世后的生活状态产生好奇心。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两姐妹的初次会面李讷出生于1940年,她是毛泽东子女中唯一一个与毛泽东共同生活长大的孩子。

毛泽东总是抽出时间陪伴她,牵着她的手一起外出游玩。每次看到李讷,毛泽东都会笑成月牙,露出亲切和蔼的笑容。

由于在领袖身边成长的经历,李讷的良好行为和品性常常受到人们的赞赏。当然,李敏的品行与李讷不相上下,但她的童年经历却远不如李讷那般美好。

李敏出生于1936年,比李讷大四岁,是毛主席和贺子珍同志的孩子。遗憾的是,在李敏出生不久后,贺子珍同志旧病复发,身体日益虚弱。

之后的一年,无法忍受疾病折磨的贺子珍,决定独自前往苏联进行治疗。

于是,未满周岁的李敏被迫与母亲贺子珍分离。作为一位革命的领路人,毛主席常常忙于国事,奔波于战场,几乎没有时间陪伴他的女儿。

1940年,毛主席收到了正在苏联求学的儿子的来信。信中提到了贺子珍的生活困境,更令人痛心的是,贺子珍与毛主席的另一个孩子,不满一岁的幼子,不幸去世,这对于独在异乡的贺子珍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毛岸青在莫斯科的儿童院里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对年幼的妹妹李敏说:「看,那就是我们的父亲,毛泽东,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

」自此,毛主席便将李敏送到了苏联,希望她能给妈妈贺子珍带去亲情的陪伴,让她在异国他乡不会感到孤单。然而,那时李敏还很小,对父亲的印象只停留在他人的描述之中。

在哥哥的指引下,李敏的目光落在了毛主席威严的面容上。那时的她虽然不敢相信毛主席就是自己的父亲,但内心深处仍充满期待,希望早日能与父亲相见。

在苏联的7年里,李敏和母亲贺子珍虽然生活艰辛,但却充满了快乐。1947年,中央候补委员王稼祥到苏联治疗,了解到贺子珍和李敏的遭遇后,便帮助她们回到了中国。

然而,李敏并没有立即回到毛主席身边。她先用俄语写了一封信给父亲。毛主席专门找了一个翻译来阅读信件,当他收到信时,自豪地对周围的人说:「我们家来了一个会说洋文的可爱宝贝!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通过几封信件进行了交流。李敏对于能见到被他人所描述的父亲充满了期待。在国内生活了两年后,李敏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见到了那位传说中的父亲。

1949年的夏天,毛主席将手中的工作文件放在一旁,站在双清别墅的阳台上向远处凝望。他时不时低头看着手表,当指针缓缓移动,双清别墅门口却没有半点动静。

毛主席开始在屋内来回走动,口中不停地自言自语:「怎么还没人来?」

主席在翘首以盼谁呢?当然是在1940年以后未曾谋面的女儿李敏了。在主席焦虑地等待时,一辆汽车疾驰而至,车内坐着一位扎着双马尾的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一丝紧张,这位小女孩就是李敏。

当汽车平稳地停在双清别墅前时,李敏更加紧张,她的小手颤抖地放在身上,不知道该放在何处才好。

在李敏心中焦虑不安的时候,毛主席也注意到了门口的动静,于是迫不及待地下楼。李敏原本以为毛主席会对她进行严厉的批评,但事实却完全出乎她的意料。

毛主席见到李敏后,眼眶微微泛红,迅速走到她身边,紧紧地拥抱着他的大女儿。然而,此时李讷正在上学,没能第一时间见到姐姐。

傍晚时分,李讷像往常一样放学后来到父亲的住所,准备向他请教问题。问题还没有说出口,毛主席便握着李讷的小手,说道:「你的姐姐回来了,你想见见她吗?

李讷突然想起了父亲的话,说她将有一个在苏联的姐姐,最近会回来。她立刻跑出去,向李敏的住所飞奔,毛主席看着她瘦小的背影,感到十分欣慰。

李讷敲着李敏的门,兴奋地叫道:「姐姐,快开门,我们一起去玩!」她的友善让李敏有些不知所措。李敏比李讷大几岁,她一直担心自己会因为分走父亲的爱而与妹妹产生矛盾。

李敏即将返回毛主席身边时,主席便告知李讷要和姐姐和睦相处。当时李讷已经九岁,李敏则十三岁。年龄相近的姐妹常能玩耍在一起,李敏也很喜欢年纪小几岁的妹妹。

尽管关系亲密,姐妹间难免会有些小矛盾。主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李敏回到毛主席身边后,李讷就每天跟在姐姐身边。

早晨醒来,李讷的第一件事就是跑进姐姐房间,看她是否起床。如果姐姐已经起床,她们就一起刷牙洗脸,并共享早餐。

姐妹俩虽然年龄相仿,但是因为教育背景的差异,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并不相同。比如有一次,她们因为对蒋介石的态度产生了争执。

有趣的是,这个争执的起因也有些特别。姐姐李敏表示:「尽管蒋介石人在台湾,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他是中国人。

」然而,妹妹李讷并不认同姐姐的观点:「蒋介石不是中国人,他是个坏人,否则就不会和我们打仗了。」

听闻李讷年幼时说出了如此认真的言辞,李敏试图向她解释,党派之间的争斗并非像国家间的争斗那样简单。虽然两党观点相左,但都是中国的政党,不能因为蒋介石的行为就否定他是中国人。

然而,李讷年纪尚幼,思维比较简单,无法接受姐姐的观点。在她看来,中国人都是好人,坏人不能被称为中国人。

不久后,这对姐妹的争论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阅读一张报纸的毛主席,听到姐妹俩的争论后,对李讷说:「在这个问题上,你姐姐的观点是正确的。外国人如果想要带走蒋介石,我们是不会答应的。

」姐妹俩同时问道:「为什么呢?他不是坏人吗?」毛主席耐心地回答:「因为他是中国人,我们中国必须保护每一个中国人。

李讷眼神中闪过一丝黯然,但她很快恢复了冷静。李敏担忧妹妹会因此感到失落,马上转移了李讷的注意力。毕竟,小孩子的喜怒情绪变化迅速,一会儿就过去了。

姐妹俩很快就把之前的事情抛到了脑后。李敏是一位优秀的姐姐,她早已经展现了作为姐姐应有的宽容和包容。只要她察觉到妹妹情绪低落,就会立刻去安慰和开导她。

李讷也深深地热爱着姐姐,她明白姐姐在外面经历了很多艰辛。因此,无论有什么好吃的或者好玩的,她都会毫不犹豫地与姐姐分享。

在处理孩子矛盾时,大多数人都会让年龄大的孩子让着年龄小的,但是毛主席却有着独特的处理方式。他不会强迫妹妹盲目服从姐姐,也不会因为姐姐年长而偏袒不懂事的妹妹。

毛主席的处理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成熟、理性、公正的父亲形象,他的存在无疑具有极高的价值。他从不滥用自己作为父亲的身份来指挥孩子们,而是尊重他们各自的个性和意见,这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相反,他会努力保证公平和中立,引导两个女儿进行理性分析。得益于毛主席的公平,两姐妹的关系非常好,即使成年后也是如此。

虽然偶尔会发生争论,但最终总能和解。李讷:姐姐非常照顾我,总是偷偷地给我钱在毛主席的子女中,李敏的后半生可以说是过得相对幸福的。

1959年,她与孔令华举行了婚礼,婚后的生活非常美满。

孔继宁和孔冬梅是毛泽东的外孙和外孙女,他们由李敏抚养长大。这两个孩子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才华,他们的母亲李敏也有着幸福的婚姻。

相比之下,李讷的情况有所不同。她与第一任丈夫的性格不合,最终选择了离婚。虽然她已经有了孩子,但她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

离婚后,李讷和儿子回到了北京,他们在一个小胡同的四合院里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互相依靠和支持。

尽管父亲毛主席提供了援助,但生活仍然充满挑战。然而,这并不是她生活中最艰难的时期。接下来的两个重大打击使她的生活陷入了低谷。

1976年,伟大的毛主席离世,这对李敏和李讷造成了深深的创伤,因为父亲的离世对她们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之后,李讷的母亲也被捕,她遭受了一个接一个的打击,她本来就不好的身体状况变得更加严重。

在李讷陷入困境时,她的异母姐姐李敏总是伸出援手,甚至偷偷塞钱给她。因为担心李讷母子的生活和健康,李敏常常去探望她们。

当她看到家中破旧简陋的设施,以及孩子因营养不良而消瘦时,心中充满了悲痛。看到这一幕,李敏对李讷充满了同情,她决定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她们。

于是,李敏开始频繁地带去食物和生活用品,并尽力为她们母子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李讷是个顽强且有着极强自尊的人。李敏明白,直接给钱可能会被她婉拒,所以她常在妹妹不注意的时候,暗中将钱放进她的包里。

在姐姐的帮助下,李讷的生活渐渐得到了改善。她一直将姐姐慷慨的援助铭刻在心。她深深理解,如果沒有姐姐的无私援助,自己无法度过那段艰难的时期。

这份恩情,她永生难忘。

若非姐姐始终不离不弃的陪伴与激励,她或许无法在1984年开启人生新的篇章,与王景清共享美好的生活。姐姐的存在为她带来了破茧成蝶的力量与依托。

在80年代,她们共同回到了父亲成长的湖南韶山,追寻父亲的足迹。在那里,她们重走了父亲曾经的路,见到了许多老家的亲友,也了结了内心的一份思念。

孔东梅深情回忆,母亲与姨妈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只要有机会相见,母亲总会显得特别开心,并亲自下厨准备美味佳肴,表达对姨妈的思念与祝福。

在每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2003年3月,李敏和李讷重逢。许久未见的姐妹俩热情地相拥,看着妹妹身体状况日渐好转,精神状态也非常好,李敏高兴地对她说:「你还是和以前一样,身体棒棒的。

有人总爱对我们之间的关系心存猜疑,甚至有时候是毫无根据的揣测。李讷经常提到姐姐李敏,她对此表示无奈。"但这并不正确,我和姐姐的感情非常融洽,她经常会关心我。

"而在李敏创作的【我的父亲毛泽东】一书中,她也写到了与妹妹李讷之间深厚的姐妹情,这种自然的流露彻底击碎了一些关于她们关系不和的无稽之谈。

她们不仅是姐妹,与两位嫂子也感情深厚。夏天的一天,李讷身体欠佳,大嫂刘思齐和二嫂邵华一同前来看望。见面后,姑嫂们热情交谈,气氛十分温馨。

尽管毛主席已不在人世,但这个家庭的亲情未变。她们以实际行动传承了毛主席家的家风,这定会让毛主席感到非常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