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唐朝诗人王勃:时运不济、天妒英才的传奇人生

2024-08-09历史

王勃,中国唐代文学家、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可惜天妒英才,王勃在 27 岁时便英年早逝。

王勃,约生于650年,字子安,祖籍祁县,后迁绛州龙门通化(今山西万荣县)。祖父为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父亲是唐朝官吏王福畤。

王勃出身太原王氏望族,其祖父王通乃隋朝大儒,声名远扬。王、杜两家世代交好,其所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传说,这诗是专门写给杜甫的爷爷杜审言的。而【滕王阁序】中「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也是引用了杜审言堂兄杜易简对他的夸赞。

王勃自幼成长于书香门第,聪慧过人,是当之无愧的神童,别人还在嗷嗷待哺,他就会识字了。

王勃6 岁就能出口成诗,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9 岁时,他撰写【指瑕】十卷,并指出了【汉书】中的诸多错误,其才华令人惊叹。

12 至 14 岁期间,王勃潜心研学【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典籍,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都有深刻领悟。

16 岁时,王勃进士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李唐最年轻的朝廷命官。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也正是这个16岁啊,竟成为了王勃这一生命运的分水岭。

然而,天才往往狂傲,王勃亦不例外。年少成名使他自视甚高,这也为他后来埋下祸端。

唐高宗时期,高宗对王勃颇为赏识,令他与皇子们往来,还让他担任沛王府修撰,与沛王李贤成为好友。一日,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王勃写了【檄英王鸡文】为沛王助兴。结果,此文章还传到了唐高宗的手中,唐高宗却认为此文问题。

首先,唐高宗觉得两位王爷斗鸡本身是不务正业的行为,王勃不但不进行劝诫,反而创作檄文助兴,行事荒唐。

另外,【檄英王鸡文】有挑拨英王与沛王关系之嫌,不利于皇族兄弟之间的团结。因为从唐朝皇室传统背景来说,从李世民到李治,皇位继承都不是正统的太子继承,而是通过非常手段(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等),唐高宗经历过父辈兄弟相残,对王勃文中诸如「败者必杀、必诛」等字眼和这种竞争鼓动性的内容特别敏感和反感,担心自己的儿子们之间也会因此而产生不良竞争甚至争斗。

再加之王勃性格较为狂放孤傲、不通人情世故。这种性格促使他在一些事情上率性而为,也容易使朝庭上下对他不满,而受到政敌暗算。

初唐时期,宫廷和官场对于皇子、官员等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较为严格,尤其在涉及皇室内部关系和稳定方面,唐高宗李治希望维持稳定的局面,王勃的行为与这种期望和大环境氛围相冲突。

此文被高宗看到后,高宗大怒,认为他挑拨皇子关系,于是,罢了他的官职,并将他驱逐出长安。

离开长安后,王勃满怀惆怅踏上了前往蜀中的漫漫征程。

在蜀中,那是一片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土地。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仿佛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王勃沉醉于这大自然的瑰丽景色之中,心灵也在这片宁静的天地间得到了些许的慰藉。

在这里,王勃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真诚,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好友。其中,薛华与他尤为投缘。他们常常一同漫步于山林之间,探讨诗文,抒发胸臆。

薛华是薛元超之子,薛收之孙,而薛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所以薛王两家是几代世交,薛华与王勃关系亲密且薛华本人也以诗文知名当世。

王勃深知这份情谊的珍贵,给薛华写了两首诗,分别是【别薛华】和【重别薛华】。

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重别薛华】

明月沉珠浦,秋风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蜀中流落两年后,王勃本打算再回长安参加科举,可王勃有个朋友叫凌季友,时任虢州司法,他劝王勃不如韬光养晦,先在自己身边谋个职位罢了。王勃想了一想也有道理,同时也害怕唐高宗不会再重用自己,于是就到凌季友身边任了一个参军之职。

如果说王勃的【檄英王鸡文】是他的仕途转折点,那么这一次听从朋友凌季友的参军之职的选择,则直接断送了他的一生。

这期间,有位叫曹达的官奴逃了出来,藏到了王勃的住处,王勃害怕走漏风声,自己当罪,就私下将曹达处死,因此他被下了狱。幸好遇到了大赦才免一死。

王勃虽遇大赦未死,但此事却牵连他的父亲王福畤,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偏远荒凉的交趾县令。

当时王福畤已经年迈体弱,因此王勃的内心十分愧疚,于是决定渡海去看望父亲。

上元三年(676年),王勃在探望父亲返回的途中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7岁。

王勃的一生虽短暂,却充满传奇色彩。尤其创作【滕王阁序】时的情景,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当时阎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本欲让其婿展示事先备好的序文。王勃却不请自来,接过纸笔即兴挥毫。

只见王勃略作沉思,便提笔蘸墨,目光专注而坚定。他的笔触刚劲有力,一个个龙飞凤舞的字跃然纸上。起初,他眉头微蹙,似在斟酌词句,不一会儿,便神色舒展,笔势愈发流畅。

写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他微微停顿,抬头望向远处,仿佛在脑海中勾勒出那古老而壮丽的景象。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他整个人沉浸在创作的激情中,全然不顾周围人的惊叹。

阎都督起初见王勃如此冒失,心中略有不满,脸色阴沉。但随着王勃笔下精彩词句不断涌现,都督的表情逐渐变得惊讶,继而转为欣赏和赞叹。

当王勃终于搁笔,轻轻吹去纸上未干的墨渍,在场众人无不瞠目结舌,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阎都督更是激动得站起身来,连连称赞王勃才华绝世。

【滕王阁序】全文仅773字,却引用典故多达40余处,自创成语约20个,像我们现今常用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腾蛟起凤、钟鸣鼎食、云销雨霁、萍水相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老当益壮、穷且益坚、涸辙之鲋、桑榆非晚、投笔从戎等。堪称是「妙语连珠」。尤其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更是成为写景的千古绝唱!

只是可惜天妒英才,王勃在 27 岁时便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命运往往就是这样无情,王勃虽然出身名门,却未得善终。他的命运令人惋惜,也令人深思 !」

初唐时期,科举竞争激烈,社会注重门第和关系,文化崇尚中庸。王勃虽才华出众,但个性张扬,未能妥善处理宫廷和官场关系,触怒高宗,其狂傲也不符当时文化氛围。

若他能懂得收敛锋芒,顺应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或许能在仕途上走得更稳更远,成就或许也不止于此。

的确,王勃的一生极为短暂。倘若他未曾落水身亡,或许历史将会增添数篇传世佳作。

然而,即便生命有限,王勃依旧绽放出绚烂光芒,留下众多不朽之作。也正是因其传奇且波折的经历,才成就了后人对他的传颂。

王勃的代表诗作众多,除了上述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还有【山中】【咏风】【羁春】等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羁春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下面是王勃的千古名篇

【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