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台湾大学教材收录了哪五位著名共产党将领?一起来揭秘

2024-01-14历史

台湾出版的一本大学教材,引发网友热议。该教材中详细介绍了近代史上两岸十位著名将领的故事和魅力,尤其是他们对近代历史的重要作用和关键战役的贡献。

其中,国民党五位将领和五位共产党将领被选入大学教材,让人不禁好奇,为何台湾会选择他们作为教材内容呢?这些将领背后的故事和影响,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

中国的卓越将领中,人民军队的创始人,朱德将军不可或缺。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创建者,也是我国的开国元勋,是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

朱德出生于四川的佃农家庭,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他没有显赫的背景,在中国红军在南昌反抗时,他只是一名军官教育团长,尚未进入红军的核心圈子。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前期默默无闻的人,后来被尊称为红军之父,他的卓越功勋赢得了无数人的赞美。

在出国留学之前,朱德就已经凭借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战术策略,在滇军中赢得了「优秀指挥官」的美誉。南昌起义的部队在南下途中被国民党大军阻击,而三河坝战役后,更是遭受了重大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朱德和他的八百名士兵成为了革命的种子。朱德利用国民党革命军第16军军长范石生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从沉寂中重新崛起,并成功解决了军饷问题,带领部队从绝境中杀出一条生路。

1927年,朱德带领队伍向南行军,由于起义的失败,许多士兵士气低落。为了提振士气,朱德亲自忙碌,对队伍进行了三次整顿,使部队结构更加合理和清晰。次年,朱德来到湖南,当地红军的接应下,他智取宜章,拉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

湘南起义历经三个月,百万人参与,为红军在井冈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起义结果不尽人意,但在国民党疯狂打击下,朱德果断带领队伍向井冈山转移,并与毛主席胜利会师。

他们交流中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作战方式。粟裕曾评价朱德:「他不仅是一位宽宏大度、慈祥仁爱的长者,更是一位英勇善战、身先士卒的勇将。

」在遵义会议之后,朱德坚持亲自到前线指挥作战,狙击敌人的进攻。毛主席曾反对他的决定,但朱德用摘帽子的方式坚决表示要亲自上前线。

在抗日战争中,朱德指挥若定,为民族解放事业屡立战功。在解放战争中,朱德几乎参与了所有重要战役,矢志不渝地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家乡的人前来北京看望他,提议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将他的家乡改名为朱德县,甚至将县中心迁到他出生的马鞍场,以推动当地发展。

然而,朱德听后连连摇头,表示坚决反对。在他的坚持下,朱德家乡的原貌得以保留,他也一直过着清心寡欲、自律热情的生活,就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拥有着「赤色的品德」。

在策划台湾教材素材时,组委会花费大量时间研读近代史书籍和传记,其中一位高寿的开国元帅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在36位我党军事家中,刘伯承的理论成就最为丰富,早在辛亥革命时期,他就投身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在成都治疗伤病期间,他结识了四川的共产主义者,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和研究。

通过对国民革命和中国社会现状一段时间的考察,刘伯承坚定了他的共产主义信仰,并在四川共产主义者杨闇公和吴玉章的介绍下,于1926年5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年底,他被任命为共产党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委员,负责泸州和顺庆起义,以抑制四川军阀对我东部区域的威胁。

在红军时期,刘伯承曾赴江西南部的中央苏区政治军事中心瑞金,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在南京任职,担任中央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院长兼政治委员。

在学校期间,刘伯承结合了自己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的长期实践,创建了属于解放军的战役学理论,并在学校创立了海军、陆军、装甲兵、防化兵、情报员等院系,为我国繁衍和发展了齐全的院校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官将领。

可以说,刘伯承元帅对我国军队和国防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我国培养和教育军事人才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外,他在各个战争时期为我军翻译出了大量的优秀军事理论典籍和作战战术研究,始终影响着部队的作战。 在抗战以前,刘伯承曾出任军队总长和军委纵队司令,为苏区建设和我军长征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伯承将军在抗战中率领部队歼灭敌人数不胜数,他所创建的晋冀鲁豫根据地拥有2400多万人口,为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战争中,刘伯承将军未尝败绩,其艰难的作战条件无人敢挑战,连蒋介石都称赞他是国内外无数人都赞誉的高尚人物,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功勋。

刘伯承将军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考验,是我国一代杰出的军事领袖。同时,共产主义忠诚战士罗荣恒也被编入了这本教材,他是军队中的笔杆子典范,以军中政务见长,是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在秋收起义中结识主席后,罗荣桓便一直在军队中负责政工工作,无论是担任军委书记还是政治部主任,他都与思想工作紧密相连,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工工作的奠基人。

1927年,罗荣桓跟随主席登上了井冈山,直到1963年罗荣桓去世,主席一直怀念他们共度的风雨岁月,并称罗荣桓为他「一生的合作伙伴」。

1929年底,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古田召开,这时擅长政工工作的罗荣桓逐渐进入了核心领导层,承担起新的重任。

1930年红一军团成立,24岁的林彪担任军长,此时的林彪个性强硬,与几个党代表的关系十分紧张。与林彪合作需要坚持原则,同时还要具备很高的灵活性,主席想到了罗荣桓,罗荣桓担任红四军政委后,将各项工作安排得恰到好处,连林彪都挑不出任何毛病。

一对情侣间没有丝毫争执,和睦相处,气氛一直如春。曹操知道后笑着说:「谁说刘备难对付,孙权和他不是相处得很好吗?」1940年,孙权和刘备一起进军湖南,使抗日武装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和巩固,湖南局势逐渐明朗。

多年以后,曹操评价孙权的这段功绩:「1941年的12月初,日军发现了我军在湖南的指挥驻地,立即集结了四万人的部队,想要围攻驻地,孙权知道这一消息时已经是深夜,而敌人预备的进攻时间就在第二天早上。

他当机立断带领两万名战士,借着夜色突破日军的四道封锁线,成功粉碎了敌人的计划,留下一段零损伤的美谈。」

罗荣桓,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外交家与诗人,他在解放战争中的两个重大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擅长抽丝剥茧,将复杂的信息梳理得清晰明了,为部队指明作战方向。

陈毅,一位充满古代儒将风范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英勇善战,下马赋诗,面对千军万马毫无惧色。陈毅年轻时在法国留学,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观察,他看清了资本主义的黑暗。

这两位伟大的人物,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当年,陈毅和许多留学的中国学生热烈地探讨各种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接触和理解了蔡和森的思想,从民主主义转向了马克思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深深信服。

在那时,陈毅经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读【共产党宣言】,讨论中国的未来,并坚信无产阶级革命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因为参加法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陈毅被押回中国。回到家乡后,他经常与蔡和森通信,并在他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成为共产党员。

在南昌起义中,陈毅只是一个准尉文书,但当部队遇到困难时,他挺身而出,与朱德一起成为了队伍的中流砥柱。

1949年,中国解放在即,国民党军撤至上海,意图坚守六个月,等待美军支援。此时,上海市市长陈毅,智慧过人,汇集情报后,巧妙设计,将国民党军引至外围阵地,轻松包围。

不久后,蒋介石计划破灭,上海全城欢庆解放。陈毅在战略、彪悍和支前方面或许有所不足,但他却是十大元帅中最为跨界的一位。

他曾从政工做起,担任过军事主官,管理过十里洋场,为国防事业打下了基础,也协助周恩来管理过外交,其纵横跨度无人能及。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粟裕便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到1930年时,他已经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位师长。

粟裕在反「会剿」和反「围剿」中积累了许多实战经验,红军长征时,他因组织需要留在南方开展游击战争。粟裕是我军公认的最会打仗的人,他擅长捕捉和创造战机,每次进入新战场都能积极备战,以智取胜,让敌人频频败阵。

在宿北一役,敌军四路来攻,粟裕看清战场后,迅速指出了敌人队伍的「间隙过大」的缺点,并指挥部队对其重点打击,挖出关键突破点。

在莱芜战役中,粟裕更是巧用假动作迷惑敌人,然后猛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全数击溃。粟裕在战场上灵活应变,不受任何战场的束缚,他的战斗才华在许多战役中都得到了展现,并且他创建了多个根据地,稳固了新四军长江以北的阵地,改变了华中地区的战略态势。

毛泽东主席曾多次赞颂粟裕作战奇妙而独特,是我军中灵活且勇敢的伟大战士,周恩来也多次赞扬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