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朱熹担任赈灾大臣,他会如何查贪?心系灾民,不畏权贵,弹劾官员

2024-01-24历史

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浙东地区接连遭遇自然灾害,仅仅绍兴府的受灾人口就多达一百四十余万。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南宋朝廷当然要进行赈济灾民。

可是, 究竟应该派谁前往浙东地区 ,全面主持赈灾的大局呢?

经过一番商议,右丞相王淮向宋孝宗推举了正在担任 南康军 如今的江西一带 )知军兼管内劝农事的 朱熹

此时的朱熹已经五十二岁,在学术界已经拥有很高的声望。

在南康军任职期间,朱熹督促星子县令王中杰重新修建 白鹿洞书院 ,并逐渐发展壮大,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和应天书院并称为「 中国四大书院 」。

王淮之所以推荐朱熹担任前往浙东赈灾的钦差大臣,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 1.朱熹在南康军经历过一次旱灾,他带领百姓兴修水利,从而控制住了灾情,具有赈灾经验;
  • 2.朱熹身为一介读书人,为人清高,个性刚直,精明能干,敢得罪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事实上,王淮在推举朱熹担任钦差大臣的同时,还有一种出于 个人私心 的考虑。

    虽然当时的皇帝是宋孝宗,但是在大是大非上面,依然是由宋高宗说了算。宋高宗自从建立南宋政权,一直采用「 对内稳定秩序,对外妥协投降 」的策略。

    在这种背景下,王淮担心,若是派去一个没有威望的钦差大臣,万一浙东的灾民发动起义,自己可就摊上大事了。

    宋孝宗

    因此,王淮认为,朱熹身为一代理学大家,到处建立书院,培养学生,深受百姓的爱戴,在知识阶层和百姓阶层当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只有他才能镇住灾民

    更有甚者,朝堂之中就有许多朱熹的学生,把朱熹调往浙东赈灾,还可以让他远离朝堂。

    除此以外,一旦朱熹赈灾不力, 王淮就有足够的理由打垮朱熹,使其无法翻身 。到了那个时候,朝堂上的那些与朱熹走得较近的理学家们也就群龙无首了。

    一般来说,能当上钦差大臣绝对是一件好事,不但手中掌握大权,而且还有晋升的机会,但这一次正好相反。

    每逢自然灾害之年,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负责赈灾的钦差大臣一旦处理不好,就连 自己头上的乌纱帽都难保住

    因此, 这次选拔的钦差大臣就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然而,朱熹「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他还是毫不犹豫的接下了这项重任。

    朱熹敢于接下钦差大臣这块烫手的山芋, 主要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

  • 1.出于理学家的责任使命,兼济天下;
  • 2.出于对自己赈灾经验的自信;
  • 3.出于许多朋友的鼓励与支持。
  • 当时,许多知识阶层都对朱熹寄予了厚望,一致认为朱熹是这次赈灾的最佳人选,其中包括陆游、辛弃疾和陈亮。

    居住在 越州山阴 (如今的浙江绍兴)老家的 陆游,得知朱熹要前往浙东赈灾,他连忙写了一首题为【朱元晦提举】的诗寄给朱熹:

    「市聚萧条极,村墟冻馁稠。劝分无樍粟,告籴未通流。民望甚饥渴,公行胡滞留?徵科得宽否,尚及麦禾秋。」

    陆游画像

    身在南康军的朱熹刚一接到任命,似乎有些满怀憧憬,抱着坚定的信心,决定要在浙东灾区大干一场。

    可是,朱熹从南康军启程,并没有直接前往浙东灾区,而是转道去了 南宋的都城临安 如今的浙江杭州 )。

    根据清代学者毕沅编纂的【续资治通鉴】一书中的记载,朱熹深知这次赈灾责任重大,就先去临安面见宋孝宗, 并在延和殿与宋孝宗展开了一次对话

    正是这次对话,改变了朱熹日后的人生命运。

    宋孝宗也对这位天下闻名的理学家十分好奇,于是问道:「朱爱卿,朕即位二十年,不是这里闹水灾,就是那里闹旱灾,你是研究【周易】象数的大家,你跟我讲一讲,这是怎么回事呢? 」

    朱熹回答说:「皇上即位以来,自然灾害频繁,流民遍野,这叫天遗,根本原因是朝廷没有顺应天理,贪欲过甚。 」

    朱熹的言外之意,则是暗指自然灾害是由于宋孝宗的贪欲造成的。

    听了这番话,尽管宋孝宗的心里有些不高兴,但他还是要装作大度的样子,继续问道:「那你说一说,应该怎么办啊? 」

    朱熹回答说:「皇上贪欲过甚,下面的人就会上行下效,从今往后,皇上务必要亲近贤臣,远离小人。 」

    放眼满朝的文武大臣,敢跟宋孝宗这么说话的,估计也找不出来几个。

    朱熹

    宋孝宗知道自己自讨没趣,马上转移话题问道:「你们这些理学家,整天空谈道理,那你有没有切实可行的赈灾方案呢? 」

    朱熹回答说:「目前的权宜之计就是拨款拨粮,救济灾民,而且还要减免税租,改变国富民穷的局面,使得老百姓享受实惠,并趁天灾之机,全面清理紊乱的赋税制度。 」

    面对宋孝宗的问话,朱熹都能对答如流,可见他是有备而来。

    其实,朱熹虽然拥有钦差大臣的名分,但实际 职务就是一个浙东提举,并不是直接负责分发赈灾物资 。他的主要职责是掌管两浙东路粮食和茶盐价格,负责平抑物价,打击不法商人,以及监察州县的地方官员。

    当朱熹在浙东监察出来问题之后,就要向朝廷汇报, 朝廷能不能及时回复 ,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所以,朱熹与宋孝宗之间的对话,目的就是想要宋孝宗一定要多多重视和及时回复自己的奏折。

    凭借朱熹的三寸不烂之舌,终于说动了宋孝宗, 宋孝宗同意了他的全部请求

    这样一来,朱熹就可以安心前往浙东赈济灾民了。

    宋孝宗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的正月,朱熹来到浙东地区进行第一次巡视,巡视的范围很广,主要集中在越州( 如今的浙江绍兴 )、婺州 (如今的浙江金华 )、衢州等地。

    在将近两个月的巡视时间里,朱熹果然发现了一批地方官员在救灾过程当中存在腐败和渎职。

    剧中的朱熹

    对于腐败和渎职的地方官员,朱熹毫不手软,接连向朝廷呈上奏折进行弹劾。

    但是,却迟迟得不到朝廷的回复......

    直到六月八日,朱熹实在等不及了, 于是就给当初举荐自己来浙东地区赈灾的右丞相王淮写了一封书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上宰相书】:

    「六月八日,具位谨奉书再拜献于某官:

    (朱)熹尝谓天下之事,有缓急之势;朝廷之政,有缓急之宜。当缓而急,则繁细苛察,无以存大体;当急而缓,则怠慢废弛,无以赴事几。均之二者,皆失也。然愚以为当缓而急者,其害固不为小,若当急而反缓,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不可以不察也。

    .......

    惟明公深察其言,以前日迟顿宽缓之咎,自列于明主之前,务以尽变前规,共趋时务之急,而于(朱)熹所陈荒政一二事者,少加意焉。情迫意切,矢口尽言,伏惟明公之留意焉。」

    信中的大致意思是说,朱熹在巡视当中发现了许多贪官污吏,多次向朝廷呈上弹劾奏章。而王淮却一味地迎合宋孝宗,导致朱熹弹劾的官员没有一个被处理,甚至连回复都没有。

    由此可见,朱熹在写这封【上宰相书】的时候,非常生气,他还这样写道:「使人愤懑,自悔其来,而求去不得 」。

    朱熹一直坚信理学家程颐说的那句「 天下安系于宰相 」,他写【上宰相书】的目的, 就是为了刺激一下王淮 ,或许能够唤起王淮的忧国忧民之心。

    然而,再次让朱熹感到失望的是,这封信同样也是石沉大海。

    朱熹当然也不知道,这封信竟然成为了他和王淮交恶的开始。

    没过多久,朝廷就颁布一道诏令,由于王淮举荐朱熹前往浙东赈灾有功, 将他升职为左丞相

    南宋朝廷的官职讲究「 左尊右卑 」,左丞相的权力和地位远远高于右丞相。

    王淮画像

    得知这个消息,朱熹的心里难免有些不安,因为他在那封【上宰相书】中,使用了大量言辞激烈的词汇,必然会得罪王淮。

    经过一番考量,耿直的朱熹顾不上那么多了, 他还是决定勇往直前 ,继续仔细地调查浙东地区徇私舞弊的问题。

    面对浙东地区迫在眉睫的赈灾工作,朱熹来不及等到朝廷的回复,再次整装出发。

    七月十六日,朱熹开始了来到浙东地区之后的第二次巡视, 这次巡视的主要目的地是台州

    在前往台州进行巡视的途中,朱熹乘坐的马车被一群逃荒的灾民拦住,其中一位老者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对朱熹说道:「我们来自台州,那里从今年五月份就一直干旱,地里蝗灾遍野,几乎颗粒无收,但是台州知州唐仲友非常迫切催收各种赋税,我们只好被迫背井离乡。 」

    灾民

    除此之外,灾民还揭发了一些台州知州 唐仲友徇私枉法 的事情。

    对于唐仲友这个人,朱熹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了解的。

    唐仲友于公元1180年年底调到台州担任知州,他的大哥的唐仲温的妻子,是当朝左丞相王淮的亲妹妹。而且,唐家也是婺州当地的名门望族,又和王家是儿女亲家关系,王淮也就成为了唐仲友背后的靠山。

    朱熹内心深知, 这次是碰上硬茬儿了 ,想要上疏弹劾唐仲友简直是难上加难。

    面对这种情况,朱熹的心里百感交集, 究竟是否查出唐仲友徇私枉法的证据,然后进行弹劾?还是顾及王淮的情面,知而不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唐仲友画像

    若是对唐仲友网开一面,朱熹既不用摊什么责任,又可以保住头上的乌纱帽,但对于赈济灾民来说,可是一个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

    然而,朱熹又担心, 若是对唐仲友进行弹劾,上疏的弹劾奏折恐怕依然不会得到回复

    总而言之,朱熹想要弹劾浙东地区的普通官员,都已经十分困难,这次又要弹劾拥有靠山的台州知州,面临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唐仲友毕竟是手握台州行政大权的最高官员,再加上他背后的靠山王淮,一想到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朱熹开始变得犹豫了起来

    朱熹认为,自己手里并没有掌握真凭实据,只是根据灾民的道听途说,若是在此时上疏弹劾唐仲友,恐怕会得到左丞相王淮的不满。

    唐仲友身为台州的父母官,为了完成业绩,不顾处于灾难之中的老百姓的死活,强行催缴税收。

    尽管朱熹的内心十分纠结,但 出于一位理学家的责任和良知 ,他极其看不惯唐仲友的这种行为。

    经过内心多次的思想斗争,几天之后,朱熹 还是向宋孝宗呈上了一道弹劾唐仲友的奏折

    由于只是从灾民口中听来的消息,没有具体的证据,朱熹上奏的写道弹劾奏折只是写道:「台州知州唐仲友在灾荒中催缴税收,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致使灾民的数量急剧增加,希望朝廷追究唐仲友的责任。 」

    在朱熹来浙东地区之前, 宋孝宗曾经亲口答应 ,会及时回复自己呈上的弹劾奏折。

    朱熹

    朱熹猜想,自己第一次巡视上疏的弹劾奏折,可能还没有转交到宋孝宗的手里。

    所以,朱熹一边满怀期待地等待朝廷的回复,一边继续对唐仲友进行深入调查。

    但是,毕竟朱熹还没有抵达台州,无疑给唐仲友的调查工作增加了难度。于是, 朱熹命人加快行进步伐, 只有亲自到了台州,或许才能有所突破。

    当时的台州州府设置在台州的临海,朱熹来到临海以后,并没有直接前往台州州府,而是走在街道上暗访。

    朱熹发现,街道上呈现一派萧条的景象,满街的衙役五步一岗,三步一哨, 有的衙役正在强迫老百姓缴纳税收

    见此情景,朱熹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唐仲友如此着急催缴税收呢?

    南宋时期的台州

    七月二十三日,朱熹来到台州州府的时候,已经是黄昏时分了。

    按照南宋时期接待皇帝委派的钦差大臣的惯例,台州州府的所有大小官员全部都要齐聚在门口,迎接朱熹的到来。

    根据【朱文公文集】一书中的记载,刚一进入台州州府,朱熹就向官员询问了台州的灾情,以及落实赈灾的具体措施,并向台州州府交割了赈灾粮款。

    与此同时,朱熹还讲述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对逃荒的灾民感到十分痛心。

    随后,朱熹把目光投向了台州知州唐仲友,对他说道:「唐知州,我已经下令减免老百姓的税收,你们为什么还私自把税收日期提前,而且催缴的如此之急。你马上把台州的收支账簿送过来,台州本就是富庶之地,财政收入不会太差,难道是台州的财政空虚了? 」

    灾民

    说完这番话,还 没有等到唐仲友进行解释 ,朱熹就转身离开了台州州府,返回自己的住处。

    当天晚上,朱熹连夜写下了弹劾唐仲友的第二道奏折。

    这次,朱熹所写的弹劾内容,主要还是以「 鉴于台州的灾情严重,台州州府依然强行催收赋税,导致灾民外出逃荒 」为由,要求宋孝宗 直接罢免唐仲友的台州知州 的职务。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朱熹真正想要调查清楚的事情,是灾民口中所说的「 唐仲友徇私枉法 」。

    凭借在台州亲眼看到的景象,朱熹断定,灾民所说的话应该是真的。

    朱熹

    身为台州知州,唐仲友当然也不是傻子,他肯定不敢把收支账簿交给朱熹。一旦交出收支账簿,自己的所作所为都将暴露出来,甚至还会危及自己的性命。

    但是,面对朱熹下达的「 察看收支账簿 」的命令,唐仲友也没有办法拒绝。

    老奸巨猾的唐仲友深夜来到朱熹的住处,他 并没有送来台州的收支账簿,而是送来了一套价值不菲的「四子」书籍 ,分别是【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和【韩昌黎集】。

    朱熹随手翻看几页,就知道这套书籍是出自「公使库」,非常珍贵,在当时有着「一页 宋版,一两黄金 」的说法。

    唐仲友深知,读书人的共同特点就是「 嗜书如命 」,而朱熹就是这么一位文学大家,于是他就拿出这套既精美又珍贵的书籍,企图行贿朱熹。

    看到唐仲友的这种行为, 朱熹更加坚信他身上一定存在问题。

    按照南宋朝廷的规定,公使库印刷的书籍主要是提供给国子监的,也可以少量赠送给当地的书院或在职官员。

    因此,即使朱熹收下了这套书籍,也是 合情合法 的。

    唐仲友想当然的认为,若是朱熹收下了自己赠送的书籍,他就不会再提察看收支账簿的事情。

    然而,唐仲友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 朱熹收下了这套书籍以后,依然催促他赶快把收支账簿拿出来。

    面对朱熹的咄咄逼人,唐仲友只好寻找各种借口推辞......

    唐仲友越是支支吾吾地进行辩解, 朱熹越是感觉疑点重重 ,更加坚定要从收支账簿开始着手调查的决心。

    朱熹若是狠起来,绝对不会给任何人留情面

    七月二十四日,天刚刚亮,朱熹就下达命令查封台州州府,并且派人严密监视台州知州唐仲友的府邸。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台州的收支账簿,朱熹把这个任务交给了 台州通判赵善伋,让他负责向唐仲友索要收支账簿

    可是,尽管赵善伋好说歹说,唐仲友还是不肯交出收支账簿。

    无奈之下,朱熹只好派人寻找唐仲友徇私枉法的其它证据。

    在对州府府库进行搜查的时候, 朱熹却意外发现了一本收支账薄的草本

    唐仲友之所以要弄一本收支账簿的草本,或许是为了掩盖他的犯罪事实, 由于事发紧急,他还没有来得及将这个草本销毁

    与台州收支账簿的原本相比,草本上面记载的时间不连贯,金额不详细,并不能反映出台州最近两年的财政收支。

    但是,通过对唐仲友身边亲密官员的询问,朱熹得知,仅仅从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二月到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四月, 期间的一年多时间里,唐仲友就支走了两万八千多贯钱

    关于这些钱的去处,唐仲友有的送给了上级,有的送给了亲戚,还有的送给了女人......

    除此之外,朱熹还从收支账簿的草本上发现,台州的公使库一共刊印了六百零六套「四子」书籍, 但是却有三百七十五套去向不明 ,占据了刊印总数的一半还多。

    对于朱熹这个「 嗜书如命 」的读书人来说,一下子少了那么多的珍贵书籍,让他感到非常敏感。

    通过一番调查,朱熹终于查清楚了这批「 四子 」书籍的去处。

    原来,唐仲友已经将这些「四子」书籍掺夹在普通的书籍当中, 先后分成三批运到婺州老家的书店售卖

    也就是说,唐仲友拿着朝廷印刷的书籍私自售卖,卖出的钱却装进了自己腰包,朱熹肯定不能容忍这种行为。

    直到这个时候,关于调查 唐仲友徇私枉法的事情,终于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朱熹

    此时的朱熹决定一鼓作气,继续加大力度对唐仲友展开调查。

    七月二十七日,负责监视唐仲友府邸的士兵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们抓到了一名企图翻墙逃跑的人犯。

    朱熹马上展开审讯工作,得知这个人犯名叫 蒋辉

    看到蒋辉的脸上还刺有金印,他竟然还是一个被判发配充军的罪犯,朱熹审问说:「你为什么不在牢城军营里面待着?怎么会跑到台州知州家里去了?为什么不从大门走出来,反而选择翻墙外出呢? 」

    根据蒋辉的交待,他和唐仲友同为婺州老乡,几年前因为私自制造四千五百钱 会子 (南宋时期流行的钱币) ,事情败露而被抓捕,脸上被刺金印,被判发配到了台州牢城军营,在军营的酒坊里面做着酿酒的杂活。

    南宋时期的会子

    当时的台州知州还是沈揆,他发现蒋辉竟然能够制造出来假币,必定擅长雕刻工艺。恰巧台州的公使库印刷书籍需要人才,他 就把蒋辉从台州牢城军营中提了出来

    后来,沈揆被朝廷调任为江东转运副使,并任命唐仲友担任台州知州, 唐仲友更加重用蒋辉这个「人才」

    有一次,唐仲友派出自己的侄子「三六宣教」出面,让蒋辉带着刻印工具来到自己家里,还专门为蒋辉腾出了一个房间,一天的工作和睡觉都在这个房间里面,由一位名叫金婆婆的老妇人负责送饭。

    唐仲友对蒋辉说道:「你本来是一个死罪之人,我把你安置在这里,你要帮我制造一些会子。 」

    蒋辉连忙回答说:「此事万万不可,若是日后败露,就连大人您也脱离不了干系啊! 」

    会子模板

    唐仲友接着说:「你不用管这些,你若是不答应我,就只有死路一条! 」

    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蒋辉只好被迫答应唐仲友的要求。

    就这样,蒋辉花了整整十天的时间,雕刻出了制造会子的模板。

    单从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的正月到六月,唐仲友就命令蒋辉印刷了二十次会子,一共有二千六百多钱。

    到了七月,听说宋孝宗任命的钦差大臣朱熹要前来台州进行巡视,唐仲友就暂时停止了印刷会子。

    面对朱熹的进一步审讯,蒋辉继续交待说:「直到今天,金婆婆急匆匆地跑进来对我说:‘你快跑吧,钦差大臣已经查封了知州大人的府邸’,所以我才想要翻墙逃跑,不料被你们抓住。 」

    结束对蒋辉的审讯之后,朱熹马上派人火速前往临安,请求宋孝宗秘密派出正直的大臣,重点检查从台州送往国库里的会子,查验是否真伪,防止流入市场。

    从朱熹下令查封台州州府的那一天起,唐仲友就没有露过面,而负责向唐仲友索要收支账簿的台州通判赵善伋也是无果而返。

    在这种情况下,朱熹只好暂时将收支账簿草本的相关涉案人员关押起来,以便对他们进行深入审问。

    根据初步掌握的证据, 朱熹再次写了弹劾唐仲友的第三道奏折

    在这次的弹劾奏折中,朱熹一连列出了唐仲友的二十四条罪行,强烈要求宋孝宗立即罢免唐仲友台州知州的职务,并且要求严厉追查唐仲友的案件。

    朱熹

    朱熹自信满满地认为, 这次一定能够将唐仲友定罪。

    然而,事情远远不像朱熹想象的那么简单,他呈给宋孝宗的第三道弹劾奏折,依然和之前一样, 得不到任何回复

    没有皇帝的旨意,朱熹虽然名义上是浙东地区的赈灾钦差大臣,但他实际上只有监察和弹劾的权力, 并没有权力将唐仲友革职查办

    在这种情况之下,真是让朱熹有些骑虎难下,他自己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

    想来想去,朱熹觉得,自己身为宋孝宗任命的钦差大臣,也不能一直把时间浪费在等待朝廷的回复上面,自己必须继续进行调查。

    由于找不到台州收支账簿的原本,朱熹只好按照草本上的记述, 继续提审相关的涉案人员

    通过这次的提审,还真审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这个人在台州知州唐仲友徇私枉法的道路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 南宋历史上著名的女性词人严蕊 ,当时的她只是台州 天台县军营当中的一个官妓 ,俗称营妓。

    按照南宋朝廷的规定,在军队取得胜利或者其它事情需要庆祝的时候, 营妓可以提供歌舞表演,但是不能陪睡侍寝

    朱熹马上派人将严蕊缉拿归案,通过初步审讯得知,严蕊可是台州天台县营妓当中的头牌,她除了长相美貌之外,还多才多艺,精通琴棋书画,歌舞丝竹。

    营妓

    早在公元1181年春天,在一次州府举办的宴会上, 唐仲友第一次见到了严蕊 ,当即就被她的容貌所吸引。

    唐仲友问道:「听说你是一位满腹才华的女子,你真的会作词吗?你就写一首外面的红白桃花吧? 」

    略加思索之后,严蕊马上作出了一首词,惊艳了唐仲友和在场的所有官员。

    从此以后,每逢州府庆功摆宴的时候,唐仲友必然会邀请的一位营妓就是严蕊, 时间一长,两人之间便产生了感情。

    虽然说是感情,但注定就是一段不应该发生的感情。

    此时的唐仲友已经被严蕊迷得神魂颠倒,心里只想着如何取悦这位佳人。

    然而,作为台州知州,唐仲友想要得到这位营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唐仲友的为难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 1.严蕊身为台州天台县营妓之中的头牌,日常的衣食住行都不像常人的开销那样,靠自己的俸禄是远远不够的。
  • 2.想要得到严蕊,就要帮助严蕊脱离营妓的身份,因为当时朝廷有明确规定,严令禁止官员包养营妓。
  • 为此,唐仲友首先要做的 就是想办法捞钱 ,正式开启了他徇私枉法的第一步。

    面对朱熹的审问,严蕊继续供述说,公元1181年深秋,唐仲友的儿子唐士特举办婚礼,所需的一切花销全部都是公款,事后还给四十多个营妓每人分得一副真红大袖帔子、背子、红裙、衫缎和帏子,价值不菲。

    在调查唐仲友贪腐一案的过程当中,朱熹把严蕊抓捕入狱的同时, 还下令把她扒光衣服,实施严刑拷打,逼迫她招供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朱熹将严蕊关押期间,「 两月之间,一再杖,几死 」。

    尽管如此,严蕊依然宁死不屈,此事甚至惊动了身在临安的宋孝宗。

    宋孝宗认为朱熹是「 秀才争闲气 」,岳飞的儿子岳霖负责这件事情之后,将严蕊释放出狱。

    严蕊从此 脱离营妓,改过从良

    正是由于对严蕊「 动用大刑,屈打成招 」的事情上,也让朱熹背上了一个「 心胸狭隘,假道学,伪君子 」的历史骂名。

    参考文献

    1.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

    2.南宋·朱熹【上宰相书】【朱文公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