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大明才子李贽:年少讽刺孔子,年老辞去公职,他的人生有多任性?

2024-01-02历史

1580年,53岁的云南姚安府知府李贽因为工作干得不错,得到了升迁的机会。可他一听说要升官,马上向上司递交了辞职信。年近退休却要辞职,李贽这是要干什么?

1.

李贽(Zhi)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从小就个性倔强,喜欢自主思考,不受儒家传统观念束缚,有着强烈的反传统理念。

11岁这一年,李贽写出了【老农老圃论】,狠狠地挖苦了一把读书人的楷模孔子,说孔子思想有问题,瞧不起老百姓。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论语】)

文章一出,李贽顿时「一举成名」,这让他的父亲担忧不已,就怕李贽会继续闹出什么大乱子来。

好在李贽还算听话,25岁时,他在父亲的一再催促下参加了乡试,考中了举人。

中举对于科考学子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但李贽却不屑一顾,他对前来道贺的人说:「中举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背几百篇范文,到考场上看到题目后默写一篇的事情么?」

此言一出,前来道贺的朋友都目瞪口呆,李贽的父亲更是尴尬无比,匆忙将李贽拉进家门。

虽然闹出了一点小风波,但没人敢质疑李贽的未来,毕竟,他这么年轻就中了举,以后的前途将不可限量。

可是李贽却坚决不肯继续参加科考了,整整三年多的时间,他都待在家里读书,父亲使尽浑身解数也没能让他改变主意。

但李贽的家底也不丰厚,如此坐吃山空也不是个事儿,几年之后,李贽终于决定承担起自己的养家责任。

他到河南共城去当了3年儒学教谕,在南京和北京国子监任了几个月教官,又做了刑部员外郎等职,这些都属于闲职,收入微薄,甚至不足以糊口。

不过李贽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这一切,相反,他始终和上司针锋相对,与现实格格不入。

一直到50岁这一年,李贽当上了云南姚安府知府,才算正式走上了仕途的快车道。

2.

知府别称太守,负责管理地方行政事务,不仅权力不小,薪水也颇高。

在知府任上老老实实地干满三年后,李贽的工作能力得到了上司的认可。上司告诉李贽,准备向朝廷举荐,给他继续升迁的机会。

谁知李贽一听,马上递交了辞职信,朋友劝他:「冷静点儿,你还有家庭责任。」

李贽却斩钉截铁地说:「我大半辈子都为了家庭而活,现在该为自己活一次了。」

为了得到真正的清净,李贽没有回老家福建,而是去了朋友耿氏兄弟的家里,一边撰书立说,一边讲学、授课。

十几年的时间里,李贽桃李满天下,还完成了【初潭集】【焚书】等著作。

思想方面,李贽否定孔子、孟子的圣人地位,他批判三纲五常,男尊女卑,他崇尚个性,主张人人平等,他认为男女的见识无长短,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还说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圣人。

不仅如此说,李贽也是这样做的。

李贽的儿子去世之后,李贽把儿媳妇叫到身边说:「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现在你的丈夫离去了,但你还年轻,可以再找一个忠厚的人重新组建家庭,去追求你的幸福。」

儿媳妇非常感动,但是思想上一时拗不过来,还是决定待在李家,为丈夫守寡。

李贽便开始从自己的学生中物色可靠的人,最终,他选中了渔民出身的一位读书人,撮合他和自己的儿媳结为夫妇。

这样的做法,在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明朝,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3.

也因此,李贽的诸多言论虽然和儒家思想格格不入,但却受到了民间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一些达官显贵,有识之士纷纷赶来听李贽的课。李贽每次讲学时,台下都座无虚席。他的讲课邀约,从年前排到了年后,完全抽不出档期。

但在明朝那样的封建王朝,李贽这样的叛逆言行,注定会被视作异类。

1602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告发李贽邪说惑众,罪大恶极。明神宗最终下旨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李贽,并公开焚毁了他的著作。

被捕前,李贽正在病床上躺着,听着外面嘈杂的声音,他便问自己的学生马经纶:「他们是什么人?」

学生回答:「是锦衣卫的卫士到了。」

李贽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不想连累学生,强撑着爬起来,躺在门片上,对学生说:「你快走,不要让他们抓到。我是罪人,我一个人留下来就好了。」

入狱后,李贽倒是没有受到肉体的折磨。可能是怜惜他已经75岁,可能是并没有找到他犯罪的实锤,李贽接下来的命运,或许是无罪释放,或许是换个地方看押。

但李贽却趁狱卒安排侍者给自己剃头的机会,拿起剃刀朝自己脖子上割了下去。

侍者大惊,问道:「您为什么要这么做?」

李贽回答:「七十老翁何所求!」

两天后,李贽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4.

从小到大,李贽一直在做自己。虽然他曾经为了承担家庭与家族责任,而扛着重担,蜿蜒前行,但他始终保留着年少时的那份纯真。

读李贽的故事时,有那么几个瞬间,我恍然看到了男版若曦。

【步步惊心】里的若曦,曾带着现代思维和独 立人格去体验古代的人生。她感觉到压抑,感觉到痛苦,感觉到寸步难行。很多人都说若曦「作」,其实,她只不过是不愿意向现实妥协罢了。

李贽虽然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古人,但他的人格是现代化的,他是那个时代的孤胆英雄。

为了活出自我,他可以弃官、弃家、弃发,到最后又弃命,就像他自己说的:「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尽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

也许,向时代妥协,自身可以省去很多的矛盾和烦恼。

但李贽最终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活。

这让李贽成为明朝的斗士,即便在今天这个时代,他的思想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你怎么看待李贽?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