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王建安与江青同桌就餐,席间对着红烧肉意有所指道:也不能总吃它

2024-01-14历史

一个历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将军就是一部精彩的历史,他身上浓缩了历史的精华。

1956年1月被授予上将军衔的王建安就是这样的一个将军,他剑眉星目,长身赭面,天生就容易让人过目不忘。

在战争年代,他驰骋战场,金戈天马,立下赫赫战功,和许世友并称为「山东双雄」;在和平年代,他进入纪检工作,将带兵打仗时的「狠劲」带到了监察工作中,不怕得罪人,在敢说真话方面没人比得过他,还因此得了「王青天」的名号。

在一众开国将军中,他是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

毛主席亲自点将

1948年7月,豫东战役胜利结束,河南首府开封被顺利解放。

与此同时,毛主席同朱老总盘算过后,决意尽快拿下山东首府——济南。

彼时,国民党在济南屯兵10万,济南由此成为国民党部队在齐鲁大地最后一个坚固设防的城市。

要想打赢这场仗,派谁去?这成为毛主席在西柏坡小平房内点灯熬油,重点考虑的问题。

很快,远在开封,刚刚收获豫东战役大胜仗的王建安就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央的电报:毛主席亲自召他面谈。

闻讯后,王建安当即动身,匆匆赶到了西柏坡。

在西柏坡小平房内,毛主席在王建安面前展开一张地图。

王建安只见那地图上,经过标注的,正是济南周围的国共双方战力部署。

毛主席指着那张地图,手里点了一根烟道:「千里请你来,就是要见给你一个重要任务,攻下济南!」

王建安当下内心狂喜,攻克济南,这一直是王建安在山东作战时积压心底多年的「梦想」,没有什么比梦想有一天能够变成现实更值得开心了。

只见他即刻站起身来,立正站定,如立下军令状般掷地有声地答道:「我没意见,坚决服从军委决定。」

毛主席见王建安如此,心中很是高兴,抬起手臂来,示意他坐下,接着说道:「攻克济南将是我军作战史上的一次大的城市攻坚战,这一仗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经过中央的考虑,决定要你到山东去,到山东兵团找许世友,他任兵团司令员,你任副司令员。」

说到这里,毛主席略微停顿,看了看王建安的反应,后又继续说道:「许世友在胶东部队很有威望,你王建安在鲁中南也颇有名气哩,你们俩在一起那就是‘山东两雄’,别人都说一山不容二虎,‘两雄难并立’,要我说是‘孤掌难鸣’,你们二人要同心协力,这掌声才能响,战士们也会跟着你们赴汤蹈火。」

王建安听到这里,心下已经明了,原来主席叫自己来这一遭,本意在此。事实上,当时军中谁人不知,王建安同许世友「不和」,把两人分到一起,仗还能打得赢吗?

而毛主席对此似乎很是放心,王建安和许世友,说到底都是主席亲眼看着成长起来的虎将。

对于二人「不和」的事情,毛主席一早就有耳闻,但是他没有想说把两人同时叫来教育一顿,而单单叫来了王建安,做了一番战前「思想动员」。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毛主席就是打算让他们自行和解的,这不可不谓是真正的「大智慧」。

而对于来自主席的信任,王建安的心中很是感激,他没多说什么,只道是:「请主席放心,我一定协助许世友同志打好这一仗。」

毛主席闻言大笑,他的目的总算是达成了。

随后,毛主席幽默地引经据典道:「那就这么定了,接下来咱们就上演一出【失空斩】,你就是那副将王平,失了街亭,拿不下济南,我就先斩许世友,然后打你40军棍,再官降三级,好吗?」

「是!我们定不负主席所托,攻下济南!」王建安一语立下军令状。

随后,王建安在中央指挥部听取了解放济南的重要战略部署,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就马不停蹄地奔赴山东。

与此同时,许世友也接到了中央军委的越级点将电报,要他即刻赶赴济南前线。

就这样,王建安和许世友这对曾闹「不和」的老搭档时隔多年终于在华野攻城指挥部相见了。

大敌当前,两人又各自在战场上一路腥风血雨才再次站到了彼此面前,当年在延安闹分手的过往已经被抛诸脑后。

许世友拿出了一早准备好的两瓶山东高粱酒道:「老王,自从延安分手,我俩这是第一次喝酒,过去的就都过去了,不提了,想说的都在酒里了。」

说罢,许世友仰头干了。

而一向耿直,不会说什么弯弯话的王建安见状,也拿起酒仰头干了,并同许世友约定道:「等拿下济南,我们再喝一顿。」

就这样,王建安和许世友两员虎将摒弃前嫌,再度联手,8天的时间就拿下了济南,俘获国民党济南守将王耀武。

济南战役大获全胜,而且打得非常迅速彻底堪称完美,这让远在西柏坡收到捷报的毛主席倍感惊喜。

经此一战,人民解放军攻克敌方坚固防守的大城市的信心倍增,势如破竹,而毛主席亲自点将的王建安和许世友也得以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从王建安同许世友交往的点点滴滴,不难看出,战争年代的王建安其实是有一个很有原则、很有个性的人,而这一点,到了和平年代,也无例外。

王建安躬身亲察

1954年以后,王建安历任沈阳军区、济南军区和福州军区副司令。

他经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一个领导者,如果高高在上,只满足于自己过往的指示和经验,既不作调查研究,也不听取下级反映的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脱离实际,所有的施令也都会变成瞎指挥。」

为此,王建安经常下到部队和地方,搞调研。

而他下地方或部队有个原则,那就是绝不事先打招呼,下通知,从来都是轻车简行,这对他来说也更利于工作,获得最真实的一手资料。

于王建安而言,最反感的,首先是弄虚作假,其次是前呼后拥、迎来送往,再有就是搞特殊。这三点,如果别人触雷,他也一向不留情面,快言快语。

有一次,王建安将军同江青就餐。

席间,恰巧服务员端上了一盘红烧肉,王建安于是拿起筷子,指着红烧肉道:「你搞得那个样板戏,就像这个红烧肉。」

江青听到这里,抬眼看王建安。

只听王建安意有所指地说道:「红烧肉再好,也不能叫我每天都吃它吧?」

听到这里,江青大笑,第二天,就为王建安送去了若干内部电影影片。

后来,王建安将军去到一出样板戏的原型地进行考察,经过认真核实,王建安发现,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宣传材料出入很大,宣传明显存在夸大。

鉴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周围有人劝王建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毕竟艺术作品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

但是一向痛恨弄虚作假的王建安还是如实上报,也因此受到影响。

1977年,王建安才重回北京,尔后进入纪检工作。

他依然秉持一贯的调研为先的工作作风,遇到弄虚作假就直言抨击。

1978年4月,王建安又下到一个部队调研。

一大清早天刚蒙蒙亮,王建安就坐着小汽车来到了营门外,他特意叮嘱司机:等到部队起床号吹响后,你的车才能开进营区。

而他自己,下了车,先一步,走路进了营区。

当天,王建安穿着一身军装,独自到了连队操场和猪圈。

在那里,王建安遇到了一个年轻战士,同时也是猪圈的饲养员。

小战士非常健谈,很快就打听到面前这位老军人并不是他们部队的直接领导,说话也少了顾忌。

王建安见猪圈里的几头猪的耳朵都咬破裂了,就问说:「这是什么情况?」

小伙子道:「别提了,有几头是刚进这个猪圈的,不合群啊。」

王建安又问:「小伙子,我看你养得猪够肥啊,每周都能宰一头吗?」

小伙子说:「不行,按照上级的规定,存栏猪数量要达到连队人数的三分之一,上个月已经宰了两头了,达不到规定的数了。那几头不合群的,就是从隔壁连队借过来的,这不应付参观检查嘛。」

紧接着,王建安亲自召集连队官兵开了一场座谈会,会前,王建安特意劝说各军、师、团、营领导离开,这让战士们更加愿意畅所欲言,提出问题。

就此回到北京后,王建安专门给中央军委写了一份调查报告,道明问题,并直言,这些问题日积夜累,「到打仗的时候付出的就是血的代价」。

这也就是王建安坚持凡事躬身亲察的重要原因,即戳穿最不喜的弄虚作假,而除此之外,王建安下部队,还不喜迎来送往。

有一次,王建安下到老部队视察工作,部队领导许久没见老首长,坚持要请他吃饭。

盛情难却,王建安最终答应下来,但是约定好就吃顿便饭,叙叙旧。

结果一进饭堂,看到桌上杯碗盘碟一应俱全,饭菜丰盛,酒肉俱佳,王建安的脸色当下就变了。

他指着桌上说道:「不是说好便饭吗?这能叫便饭吗?中央下达的命令不让请客送礼,高级干部不带头,中央的指示还如何落实,把酒菜都撤下去吧,不然这顿饭我就不吃了。」

部队领导们听到老首长这么说,自觉惭愧,但还是面露难色,心存「侥幸」道:「准备都准备了,要不就下不为例吧。」

「不行,不能搞下不为例,这有什么难办的,酒未开瓶,就收起来,菜就卖给隔壁干部灶。」听到大家说「下不为例」,王建安断然拒绝。

对于王建安来说,所谓「便饭」,不是精心安排的,无非是随便上街找个饭馆,每餐就是四菜一汤,超过标准,那就不能被叫做便饭。

如此,直到大家照做,撤掉了饭桌上多余的酒菜,王建安这才坐了下来,动了筷子,和老战友吃了顿真正的便饭。

「把我骨灰撒在老家肥田」

1977年,王建安回京工作时,已经69岁,马上步入古稀。

考虑到王建安的5个子女都在外地工作,组织上有意让其中一两个子女也调回到北京,以照顾王建安及其夫人牛玉清。

对此,王建安坚决拒绝,他平生最反感搞特殊,显然更不允许自己的家人搞特殊。

但是王建安的年纪摆在那里,身边没有一儿半女照顾,还是不妥,于是组织上又托人找到了夫人牛玉清,告诉了她,按规定可以调一名子女回身边工作。

为此,牛玉清再一次试探性地问了丈夫:「我们年纪大了,是否掉一个子女回京,也好有个照应。」

结果不出所料,王建安坚决拒绝:「子女不是私有财产……只要我没死,一个也别想调回来。」

这之后3年间,王建安就和夫人一同住在北京一处单元式的老房子内,房间里面没有地毯,也没有沙发,肉眼可见的只有一桌一椅,还有一床,床也不是什么流行的弹簧床,只是由条木拼成床板,下面再用两把长凳支撑组成。

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将军在北京不幸病逝。

而直到他离世后一个月,几位老战友和老部下才得知了王建安病逝的消息,老战友们倍感震惊:「建安同志去世,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

大家互相打电话,问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自己不知道?

电话打了一圈,每个人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道,甚至开始怀疑信息的真假。

直到从夫人牛玉清的口中才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建安同志一个月前已经去了。」

大家不免埋怨牛玉清,这么大的消息为什么没人通知?

而建安同志去世的消息,不光是老战友们不知道,就连建安同志的5个子女也是事后才得知的。

他们一直在外地工作,没有调回北京,甚至没来得及见父亲最后一面。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建安同志生前亲口要求的。

去世前不久,王建安一次同夫人们以及工作人员看电视,当看到电视里外国领导人的葬礼现场视频时,不禁感叹:「现如今,我们的有的追悼会越办越大,这在人力物力上不免浪费,生前廉洁,死后哀荣,也是浪费,我死以后,不要开追悼会,不要送花圈,也不进八宝山,骨灰撒在老家肥田。」

王建安病重时,再次重申了这番话,并托夫人向组织上反应。

他去世后,5个子女才从外地赶回北京,没能在父亲的病床前陪伴到最后一刻,最终成为了他们最大的遗憾。

后来,母亲向他们转述了父亲生前的遗嘱。

他们了解父亲的为人,也知道了父亲这样做的缘由,心中的悲伤难减。

但是看着一夜之间失去丈夫在强撑的母亲,他们还是很快振作精神,开了个家庭会议。

最后根据父亲的遗嘱确定: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不组织遗体告别,不通知生前好友,不请负责同志护送遗体火化。

在收拾父亲的遗物时,他们又看到那把白金左轮手枪,那是王建安在济南战役中从王耀武手中缴获的,王建安一直精心保存着,他曾说:「这支枪象征着济南战役的胜利」。

最后,王建安的夫人和子女一致决定,将手枪送到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为革命文物,同时也象征了王建安将军的戎马功劳。

回首往事,王建安将军的一生,不论是战争年代的赫赫战功,还是和平年代的大公无私,都值得我们始终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