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淮海战役,杜聿明说先打刘伯承可获胜,为何蒋介石就要跟他反着来

2023-12-20历史

1948年11月6日,国民党东北葫芦岛正在撤退的部队,遭到了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的猛烈的攻击,自此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

这场持续了几十天的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最终以解放军的胜利结束,有不少的国名党将领最后成为解放军的俘虏。

其中有一人,多年之后的一番话,让不少曾参加了这场战役的老解放军将领们倒吸一口凉气!

他表示:「如果当时蒋委员长按照我提出的作战计划来!或许这场战争就不会惨败了!历史也许会发生变化......」

大放厥词的国民党将领是杜聿明。

作为国名党当时高级将领之一,蒋介石的得意干将;他曾为蒋介石拿下不少战役的胜利,更是曾经被封为远征军司令!却在淮海战役的最后成为解放军的俘虏。

他的战术是什么?如果真的被采用的话,战局是否会有变化呢?历史真的像他所言会发生变化么?

一、完全相反的作战计划

要回答这些问题,要从淮海战役说起。

1948年10月23日,国民党第九兵团的指挥官廖耀湘向黑山发动猛攻,被人民解放军全面围歼!东北地区大局已定!

蒋介石派专机立刻赶到葫芦岛,接杜聿明赶往北平商议对策。11月8日上午,杜聿明在锦西机场乘坐飞机逃亡北平。

当时蒋介石制定了徐蚌会战的计划。他意欲将位于徐州一线的国军撤到淮河南岸,然后以蚌埠作为核心,进而把60万的军力集合于华野决战。

蒋介石提出的计划整体策略是被动防守。

而杜聿明的计划是主动进攻!

……

他根据当时的战局多方分析之后,提出了作战计划,分为三个点:

第一点,他认为要把攻击的方向调整,最好是对准山东以南或者是西南的济宁以及大汶口等地。

因为这些地方和徐州本部距离不远,同时又是华野兵团东西分兵之处,好抓弱点。然后将兵力集中,用出其不意的战术将这些地区的解放军包围之后全数歼灭。

第二点,要想办法拖住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大军,最好是从华中的剿总派出精锐兵力,然后向豫南部和西南一带出击;如此,一旦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兵力想要向华东地区聚集,便出动徐州和华东的剿总兵力阻拦,可使华北和华中两大野战军汇合困难。

在这一点上,白崇禧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对着豫西南进行了疯狂的攻击,想要一次来制衡刘伯承,只是没想到的是,刘伯承和邓小平根本不吃这一套,他们选择继续前进,攻击东北。

第三点,诱导华野主力军来攻击。

此时采用固定守卫单一要点的作战方法,等到引诱成功之后,在其发动进攻受挫的时候,立刻进行全面反击,然后便可将泰安和济南一线收复。

实话实说,这个战略是没什么问题的。更甚的是,杜聿明的战略和当时淮海战役的发起人粟裕将军的策略是几乎一致的。

既然如此,为何当时蒋介石却提出了和杜聿明的计划完全相反的策略?又是什么原因让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一败涂地?

二、「我们当中有内鬼」

蒋介石当时为什么会做出那样一个决定,就要说到一个叫做郭汝瑰的人。

郭汝瑰当时是国军国防部作战厅的厅长,他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国民党军队的作战计划。他一直在陈诚手下做事,因为作战和指挥能力出色被陈诚看重,也被蒋介石十分信任。

其实郭汝瑰是在1928年加入了共产党,但是后来他与党失去了联系,一直到了解放战争的时候重新恢复了联系,他又开始不断地向我党传递机密消息。

杜聿明一直怀疑郭汝瑰,坚信郭汝瑰是内鬼,但是一直都没有找到决定性的证据。

他只得想办法防着郭汝瑰,曾不断地向当时的参谋总长顾祝同表示这个郭汝瑰有问题。有的时候他去向蒋介石汇报信息,甚至会告诉顾祝同,千万不要让郭汝瑰知道。

但是郭汝瑰深得蒋介石的喜爱和信任,顾祝同虽然嘴上答应了杜聿明,实际上从来没有在蒋介石面前提过。

在听完蒋介石徐蚌会战的作战计划之后,杜聿明再也忍不住了,当即就向蒋介石表示了他的怀疑,说郭汝瑰一定是内鬼!

蒋介石则表示他有什么证据能证明,杜聿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但是还是说了一些。杜聿明当时说:「这个郭汝瑰的家里家徒四壁,甚至连家里唯一的沙发都是破破烂烂,我已经是国军将领里面够清贫的了,可他比我还要清贫,我怎么看都觉得他不像是我们的人。」

当时,蒋介石在听完之后气得不行,不仅没有相信杜聿明,还严厉斥责他,认为党国有这么廉洁的将领是难得的事情,他怎么能污蔑郭汝瑰是内鬼呢!

杜聿明告状没成功,还落了小心眼儿的斥责,最后只得作罢,但是这并没有打消他觉得郭汝瑰是内鬼的疑虑。

而郭汝瑰利用蒋介石疑神疑鬼的性格,向蒋介石建议最好还是将战场放在徐州。

蒋介石采纳了他的建议,没有按照杜聿明的作战计划,最后将国名党军队各部的距离大大拉大了,也为华野我军歼灭国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而关于郭汝瑰是否是内鬼的疑虑,一直伴随杜聿明到临终,临终的时候他拉着郭汝瑰的手问道:「当时,你到底是不是内鬼?」

而郭汝瑰只是淡淡说道:「我们只是政治立场不同罢了。」

那么,国民党在淮海战役当中的失败,难道仅仅是因为蒋介石的一个错误决策么?

三、蒋介石的错误决策

并非如此。

在哲学里面,讲述过必然和偶然的关系,有这么一段话,此处引用。

「必然和偶然二者相互包含。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受必然性支配,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淮海战役便恰好辩证的讲述了这一层关系,任何失败都绝不是偶然,看似偶然的背后,隐藏着必然。

当时解放军经历了豫东战役,虽然取得胜利,但是长期的疲战使得解放军战斗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将士疲惫,伤亡众多,需要休整。根本无法撑起全面战场上的主力战斗。

所以粟裕将军当时的策略是:选择徐州剿总中兵力最为强劲的两个兵团之一(黄百韬和邱清泉兵团)攻克,从而打开一个缺口。这比部署全部兵力于徐州的国军全面开战要好一些。

粟裕将军很清楚,如果中野和华野两边兵力不能合二为一、不能将兵力全部集中与徐州剿总决战,根本不可能使淮海战役变为大决战。

当时的杜聿明是徐州剿总副司令、第二兵团司令。如果当时他坚持在徐州执行他的战略部署,即继续朝着山东南部和西南进行攻击,那么必将迫使解放军改变主战场,由原来的华野转回山东。

但是,山东解放区经过几年激烈的解放战争,百姓负担沉重,如果主战场转回山东,是否能支撑下去很是难说。

就在这个时候,本来在徐州战场的杜聿明竟然被蒋介石调到了东北的战场!原因是原本由卫立煌主战的东北战场,此时发生变数。

战场一大忌讳便是临阵换将!然而蒋介石不顾此大忌,把杜聿明调到东北,由刘峙留在徐州战场指挥。

这么一换,原本杜聿明的主动反击成为了空谈。刘峙被国名党的同僚嘲讽为「猪将军」,没有什么指挥才能。杜聿明的「被迫离开」,也使得徐州的军事指挥陷入了停滞状态。

得此空档,解放军的华野军力得到休整,进行了补充。

四、「垂死挣扎」

尽管蒋介石的决策有误,但是杜聿明并没有完全放弃。

他又将目光盯在了中野的刘伯承身上。杜聿明当时坚信,只要计划得当,能够按照他的策略,还是有机会战胜中野的刘伯承。

当时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围困,在淮海的战场上战线分为三条,即:东、西、中。

但是当时的国民党军队指挥层已经陷入了极大的混乱,根本拿不定主意究竟要如何是好。

在分析完战局之后,杜聿明则一眼就看透问题的关键所在。就算是华野军队战斗力休整之后增强不少,但是也不可能到处都是战争的主力军。

这其中必定有「烟雾弹」,粟裕带领的军队主攻方向最后只有一个,这场战争的重点一定是放在了黄百韬的方向,其他的所谓「主力军」不过是来迷惑视线的罢了。

他决定依然按照他最开始的思路,也就是作战计划的第二点,想办法不让中野和华野军队汇合,然后分开歼灭,先攻击中野的刘伯承!以此剩下的一方便不足为虑了。

为此,他想了两个办法,一是先不去解黄百韬的围困,让黄百韬先顶住华野的攻击,暂且抛弃徐州。用大多数的主力军队,形成兵力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去攻击刘伯承的中野;等到刘伯承的中野被击溃之后,再将军队的主力转回东向,击溃华野,此时便可将黄百韬救出围困。

这个方案可以说极大的彰显了杜聿明是个将帅之才。

如果进行得当,那么最好的结果就是既能解救黄百韬,又能将中野的刘伯承军力歼灭。

只可惜,当时蒋介石有严令,必须要先解救黄百韬,加上杜聿明只是个副司令,正司令刘峙是个没有担当,不敢承担责任的人......

这样多方的原因聚集在一起,到底杜聿明没敢上演一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无奈之下,杜聿明采用了第二个办法;他让一个团的兵来镇守徐州,其他的兵力则全部出动去解救黄百韬。与此同时,他又让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向东边进攻华野。

这是一个从各个方面都挑不出错误来的方案,既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去救了黄百韬,也算是在攻击中野的方向投入了兵力。上报南京之后,也得到了获批。

而郭汝瑰在得知了这个方案之后,冒着生命危险,又将杜聿明的这个计划迅速传达给我军。

而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淮海战役,国民党军队失去了唯一一个可以扭转战局的机会。

当然话又说回来,即使是第一种方案,杜聿明也不一定能够百分百胜利,刘伯承将军又是何等的骁勇善战,岂能是他杜聿明说歼灭就歼灭的?

五、沦为战俘

淮海战役持续了两个月多,到1949年1月10日终于停息,数十万的国名党军官和士兵放下手中的武器投降。

也是在这一天,曾经被蒋介石任命为远征军总司令、鼎鼎有名的战将、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杜聿明,成为了战争罪犯杜聿明。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战俘生活。

杜聿明在被俘之后没有被粗暴对待,相反,他受到的是解放军的优待。在狱中,医务人员对他进行了精心护理。

他常年患有的顽疾包括胃溃疡、肺结核和肾结核都得到了好转,政府为了治疗他的脊椎炎,更是投入了不少的人力和财力,为他特意量身定制了一副石膏板。

杜聿明于1959年12月4日,接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特赦书,他不再是一名俘虏。

从1960年到他去世的1981年,在这21年里,他努力的为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他走过曲折的道路,但是也有光荣的后半生。

在他去世之前,不忘统一大业,在自己的遗嘱中嘱咐自己的子女要为祖国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六、历史的方向不会被改写!

抛开人物曾经的政治色彩不谈,杜聿明是一个优秀的将领之才。淮海战役当中,如果蒋介石听信了他的计划,这场战役最后成败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解放军的胜利不由一场战役的成败决定,淮海战役的成败也不能改变历史的方向,胜利终将是属于人民解放军的。

解放战争,是一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的战争,更是一场事关全中国人民命运的战争!

当时,国名党统治的国统区军阀割据、社会混乱、百姓的日子雪上加霜,人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人民不相信国民党能够给中国人民带来幸福和独立,更不相信它能引领中国走向富强。

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我党的红色政权能够在极端复杂困难的境遇里迅速发展的原因,是我党获取最后胜利的最大支柱。

今天谈到的淮海战役,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战役。在这三年的战争中,解放军才得以歼灭了国军600多万人,粉碎了将国民党的反动政权。

杜聿明在被俘虏之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记得当时抗美援朝的胜利之后,杜聿明曾经深情地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和中国人民确实站起来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解放军的胜利是民心所向,我党取得最后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