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张灵甫第74师是块「硬骨头」,解放军为什么偏偏就打它?

2024-04-23历史
俗话说,「柿子要拣软的捏」,道理很简单,柿子软了,也就是熟透了,味美,也容易下口。
在建军以后的几十年间,我人民军队长期处于弱势,兵力少、装备差、物资匮乏。
所以,我军在与强敌交战时,较多采取的是「捏软柿子」式战法,并把它视为一项作战原则。
至于作战对象,但凡有条件选择,我军都会选择对「软柿子」下手。
归于「软柿子」这一类的敌人通常有这样的特征:他们在兵力、地形、时间上不占优势,或者是指挥官能力不济,或在军事指挥上有明显的纰漏。
我军往往选择这样的对手突然出手,屡试不爽!
久而久之,在许多国民党高级军官眼中,这种战法俨然成为我军一成不变的战术「套路」。
解放战争之初,国民党全面进攻我苏北、苏中、山东等解放区时,就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对保守、稳健的战略战术。
令国军始料未及的是,解放军华中野战军却突然改了「套路」,粟裕好像改了「口味」。
粟裕大将不再一味「拣软柿子捏」,他会出人意料地对「硬核」出手,快、准、狠。
其实,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变幻莫测,这才是粟裕大将指挥作战恒久不变的「套路」。
长期以来,民间流传了许多粟裕大将的精彩故事,却很少有人在意这些故事背后的「大智慧」。
这就是:在全局的高度谋划局部战役,以局部战役的胜利支持整体战略的达成。
这个局「大」到华东、华中战场乃至全国战场,「小」到是一场局部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虽然只是一个战略区的指挥员,但是,粟裕大将还是个惯于独立思考的军事家。
每酝酿一次战役,或者谋划一次军事行动,粟裕都会在整个华东战局乃至全国这个高度着眼,结合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对行动的效果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判。
其目的就是:不打孤立的仗,让每一战都有利于战争全局,有利于实现总体战略意图。
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中,选择哪一个作战对象,作战地区选在何处,这些都是一个指挥官必须考虑的问题。
打强敌还是打弱敌,指挥员要充分考虑敌我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情况,还要兼顾地理、气候等客观条件。
按照我军的「惯例」,在通常情况下,「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或者说「拣软柿子捏」,这是「惯例」,也是一条重要的作战原则。
可是,在粟裕这里,「惯例」、「原则」必须尊重,但这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粟裕大将曾经这样说:「有的时候,为了迅速扭转战局,我们也要‘啃一啃’硬骨头,有的仗,即使要冒一定的风险,该打还得打,犹豫不得!」
在粟裕大将的军旅生涯中,「啃硬核」这样的战例并不少见,比如黄桥战役、鲁南战役,以及后来名扬天下的孟良崮战役,这些都是在敌重兵集团中「啃硬核」的经典战例。
先说一下鲁南战役。
此战,我军盯上了国民党整编第26师和一个快速纵队。
马励武整编第26师拥有全套美械装备,快速纵队更了不得,它是美国人一手训练、装备的机械化战车部队,曾经在印缅战场大挫日军,威风八面。
华东野战军怎么会首先选择打这样的强敌?
首先,中央军委和主席有指示,要求在鲁南打一个大歼灭战,以巩固鲁南,也为我军南下、北上或西进开辟通途,事实上,也为开展运动战,大踏步的前进、撤退创造条件。
其次,目前的战争正向解放区纵深发展,歼灭了这股敌人,就可以打破敌人的包围,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就可以会师。
如此,华中、山东两个战区的解放军部队就实现了兵力集中、统一作战,山东战场就具备了大规模运动战、歼灭战的良好条件。
以上就是为了应对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我军在战略层面的考虑。
那么,从战术角度来说,这个仗能不能打?
粟裕认为,敌强我弱,我军在装备上虽有不利因素,但有利条件也不少,尤其是我军在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
战役一开始,我军就能够集中27个主力团,以多打少,这是打赢这一仗的重要因素。
另外,马励武第26师和快速纵队孤军突出,这种态势对他很不利,我军只要出手迅速、打得坚决、打得干脆,完全有可能消灭第26师及其快速纵队。
通过侦察,粟裕大将还了解到一个情况,马励武一向骄横跋扈,左右国民党军大都与之「面和心不和」,一旦遭到我军攻击,这些「友军」前来援救的可能性很小。
战役的结果正如粟裕的预判一样,马励武第26师和快速纵队被全歼,解放军还同时击溃了敌第51师师部及其下辖的4个旅。
这一仗给了薛岳当头一棒,这也成为他日后被贬的一个重要「罪证」。
而我军不仅缴获了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组成了我野战军第一个快速纵队,还在华东首创了一次歼敌2个整编师的纪录。
相比之下,张灵甫的名气要比马励武大得多,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更是大名鼎鼎。
这支部队在抗战期间纵横天下,杀敌无数,也好几次差一点被打光,但是很快又「满血复活」,且越打越强。
总而言之,张灵甫第74军的指挥、战术、装备及其兵员素质等水平都极其高,不愧是蒋介石嫡系中的精锐之师、「五大王牌军之一」。
那么,粟裕大将怎么会「相中」张灵甫这样强硬、难「啃」的硬骨头的呢?
其实,在粟裕歼灭张灵甫整编第74师的计划中,首先考虑的就是此战的战略意义。
当时,国民党在「全面进攻」未果的情况下,同时在山东和陕北发起了所谓的「重点进攻」,矛头直指延安和我山东解放区。
张灵甫和他的整编74师正是国民党军在山东战场的主力军、急先锋。
粟裕认为,如果歼灭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就可迅速改变战场态势,遏制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势头,进而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
正因为第74师实力雄厚、战斗意志强,我军一旦打垮这支号称「打不垮的王牌军」,将在军事实力上、精神上给国民党以沉重的打击。
另外,张灵甫骄横、自大,轻敌冒进,且目中无人,与友邻国民党军的关系一向不睦。
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切断他与其他国民党部队的联系,张灵甫必然成为「孤军」。
最后一点,我军与张灵甫所部此前有过交战,两军各有胜负,解放军官兵对74师恨之入骨,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狠狠打压张灵甫的嚣张气焰。
但是,也有部分官兵对这支国民党部队的「彪悍」印象深刻,甚至暴露出「恐74师」的不良情绪。
这个势头必须遏制!
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战斗、胜利!
综合各种因素,粟裕大将终于下定决心:直接挑战最强硬的敌人-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
经过三昼夜激战,我人民解放军全歼国民党整编第74师,张灵甫在他的指挥所一命呜呼。
孟良崮之战绝不是一般战役意义上的胜利,它以一场战役的胜利,实现了全国战场的战略目标:
第一,张灵甫整编第74师被歼,国民党「重点进攻」随即宣告失败,被迫转入「全面防御」阶段,「「全面防御」也就意味着国民党已经全面被动。
第二,我军在山东战场的胜利,有力地配合了陕北及其他战场上的胜利攻势。
第三,我军消灭了国民党最精锐的王牌部队,指战员们信心大增,军心大振,从此再无对手!
第四,由此开始,我军转入全面反攻。
我们所能看到的是,粟裕大将指挥了一场规模宏大、难度系数极高的山地运动战,实现了「歼灭74师」的战役目标。
但是,在这场胜利的背后,还有更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此战不但有力支持了全国战略,更加快了战争进程。
粟裕大将不「拣软柿子捏」,偏偏要打张灵甫整编74师,这就是一个军事家无与伦比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