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李白遭妻子嫌弃,写下一首酸爽的诗,最后14字被后世当成座右铭

2024-04-14历史

一代诗仙李太白,世人只知他的千古名句,字中盛世繁华,可知历史上,除了写诗,他几乎啥也不会?

李白可谓是古代的背包客,逍遥自在四处漂泊, 所有的天赋点似乎都点在了文学上。

可仕途不顺的他,只凭那点才情是无法维持生活的,李白大部分的时间都穷愁潦倒,靠人情为生,以致遭到妻子嫌弃,愤怒的他却在离家出走之后写下14字流芳百世,被无数人当做自己的座右铭。

矛盾的理想与人生

有诗仙之称的李白,不论是在唐代还是在中国整个古代文学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他从小就天赋异禀,在文学造诣上凛然众人。

神龙元年705年11月,武则天去世。

当时的李白还是一个五岁的稚子,却早已能够背诵唐代小学的课本,从小就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李白出生于富商之家, 在唐代是没有资格科举考试的,所以他压根儿就不用读书。

但即便如此,他依旧热爱写诗,热爱文学,且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李白是个游侠,一生之中有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游历中国的大江南北。

他喜欢旅游,用自己的文字描绘祖国的大好山河,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他为人豪放不羁,生性豁达。使得一手好剑术。放在现代就是活脱脱的武侠小说中的主角。

李白天生会写诗,如此绝妙的文采,不应该不被世人所见。

在封建时代下的古人看来,最能够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的路径就是当官,受到皇帝的重视。

因此即便生性放荡不羁,豪迈的李白。也有一颗当宰相的心。

可在古代只会写诗是无法当宰相的。李白的仕途之路终究坎坷。

无法融入朝堂是因为李白放荡不羁的个性在阶级森严的封建朝堂之中格格不入。

李白嗜酒如命,醉酒之时就算是神仙来了都叫不醒。 因此留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句「天子呼来不上船」。

一生之中游历大江南北的李白,生性就爱自由,性格独具自我。

醉酒之时甚至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

这样任性妄为的个性,如何能被阶级等级森严的朝堂容下?

李白的后半辈子,都在为了当宰相的理想而努力。

恃才傲物的他看不惯那些谄媚靠斗鸡升官儿发财的小人。

但他却始终不明白, 能够在朝堂斗争中如鱼得水的人,并非靠的是凛然众人的才情,而是独具见解和长远目光的政治立场。

李白在朝堂之上站错了队,不幸卷入永王叛乱之中。

最后遭到流放,也正是因为他没有较好的政治头脑。

诗仙擅长的是用他那放荡不羁的个性展露出的才情。追求的却是繁荣之中的庙堂。

这样的矛盾,才导致了李白仕途之路中的坎坷。

吃软饭终遭嫌弃

开元14年,朝廷发布文令,民间有文武优秀者可到朝廷自荐。于是李白离乡达京。

先后结识 孟浩然、宰相之子张垍 ,又先后拜见玉真公主和其他大臣,都没有结果。

结交权贵,遭遇拒之门外的李白,最终想到了一招曲线救国的办法。

李白的第一次婚姻是一场政治联姻,第一任妻子是前宰相的孙女徐氏。

凭借着一股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和凛然众人的诗情天赋。

李白成功取得了姑娘的芳心,入赘到了许家,从此生活不为柴米油盐发愁。

成为了宰相的女婿,依仗宰相的政治背景和经济能力,可以为李白的宰相梦做出极大的支持。

但李白这一招曲线救国,属实是太想当然了。

成功入赘之后的李白没有想到,老丈人家早已没落,根本给不了他任何官场上的资源。

即便如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李白依旧能够维持嗜酒如命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徐氏在李白40多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

没了许氏的李白,不好意思再待在老丈人家白吃白喝, 于是很快就带着一儿一女搬出去了。

没了妻子家的资助,只会写诗的李白又开始了穷秋潦倒的生活。

开元24年夏,李白在与一位姓刘的女子同居生活。

没有史料记载他们是如何在一起的,这位姓刘的女子的背景也并无记载。

这位姓刘的女子对于李白只知道喝酒吟诗,不事生产,穷愁潦倒的生活十分不满。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刘氏女子本只想和李白好好过日子,建立一个平凡的家庭。可惜李白整日烂醉如泥,不挣钱就算了,还不做家务。

刘氏无法理解李白对于醉酒吟诗,逍遥之感的痴狂。

只觉得那是一些无法挣钱的、没用的东西,二人的分歧越来越大、争吵越来越多。

李白从小因为才情受到众人追捧,哪里受过此等大辱?

一日与刘氏争吵完,李白愤怒的破门而出。

扔下了流传后世的千古名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便至此不再回家。

想高居庙堂却不得志。作为普通人,除了写诗,又没办法养活自己。

被后世称之为诗仙景仰的李白。在当下却是处于一个十分矛盾又迷茫的状态。

但即便如此,面对刘氏的质疑和不认同。

他依旧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这样的诗句体现出李白不同常人的豁达和豪放胸襟。

流传后世的座右铭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此句是李白穷困潦倒之时写下的自勉之句,却被现代无数青年人当做自己的座右铭。

短短两句,就可以体现出一个人在困境中豁达乐观的胸襟,以及积极向上的态度。

从更深层次的另一面讲,李白是在受到刘氏的质疑和不认可后,写下的这句诗。

把这句诗当做座右铭,也可以体现出当代年轻人和李白一样。

即便自身个性和理念不被世俗所容纳,却依然坚守自我,未雨绸缪,等待伯乐和成功机会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