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第一个入党的黄埔一期生,邓颖超伤心接见他:恩来找了你好几年

2024-01-29历史

第一个入党的黄埔一期生,邓颖超伤心接见他:恩来找了你好几年

「恩来找你找得好苦,这几年,你去哪里了?」

1981年,庆祝辛亥革命70周年的纪念大会上,邓颖超,77岁,握着一位老者的手,声音哽咽着说:「75年那一年,恩来在病床上还提到过你。」邓颖超说完,已经潸然泪下。

老者也特别激动,他紧紧握着邓颖超的手,面带愧疚地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

这位连声道歉的老者,正是前国民党将领,同时也是本文的主人公——李默庵。

李默庵,国共两党并非同一阵营。周恩来为何对一位国民党将领念念不忘?这一切要从黄埔军校的创立说起。

黄埔军校的校长是怀揣帝王雄图的蒋介石,野心勃勃的他深知「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他有着建立自己政权的雄心壮志,明白只有通过打造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他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军队的实力需要出色的将领来指挥,于是,蒋介石将黄埔军校视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然而,我党也早已认识到枪杆子的重要性,并与蒋介石展开人才争夺战

「黄埔一期人才济济,涌现了不少国共名将,如蒋先云、徐向前、陈赓、左权、胡宗南、杜聿明、关麟征、郑洞国、陈明仁、宋希濂。黄埔一期生中,还有三位备受瞩目的人物,他们是:贺衷寒、胡宗南和李默庵。

当时流传着一种说法,黄埔军校有「三杰」:「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的李默庵」。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黄埔军校的「三杰」分别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时人有言:「黄埔军校有三杰,得了两杰就可得江山。」

这所军校的「三杰」中,共产党获得了两个,即蒋先云和陈赓。而另外的「三杰」,贺衷寒、胡宗南、李默庵,则成为了蒋介石的得力助手。

实际上,在这「三杰」中,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是李默庵。然而,遗憾的是,他也是最早退出共产党的那一位。

李默庵为何在中途选择退出,以及他与周恩来有着怎样的交集呢?

1924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天。在这一天,军校举行了庄重的开学典礼,教学工作正式展开。

然而,开学才仅三天,学校就发生了一桩轰动一时的大事——政治部主任戴季陶突然宣布辞职,并前往上海。

关于戴季陶辞职的原因,有各种传言纷纭。一种说法是他被视为国民党左派,受到右派的攻击。还有人表示,戴季陶的表达能力一般,每次给学生作报告时都遭到起哄,因此他一气之下递交了辞呈,辞去职务离开了黄埔军校。

随后的6月25日,孙中山的得力干将邵元冲迅速接任,担任了政治部主任一职。然而,邵元冲在这个职位上也没有待多久,原因是他当上了政治部主任后却没有心思继续上课。由于他是孙中山的智囊,与孙形影不离,因此邵元冲只任职了两个月,随即随孙中山北上,成为了他的随行机要秘书。

在这一系列变动中,周恩来得以崭露头角。

我党早已认识到枪杆子的重要性,因此在得知邵元冲离职的消息后,通过多方面的渠道积极游说国民党左派人士、黄埔军校的党代表廖仲恺,希望在他的协助下争取到这个重要职位。

当时,除了廖仲恺外,还有一位更渴望共产党人担任政治部主任的人,那就是张申府。

张申府,1893年生于河北献县,北大高材生,与陈独秀、李大钊为校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他不仅是张国焘的同窗,还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

张申府是在法国结识了周恩来,并亲自介绍了他加入党。

张申府回国后担任了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并且拥有一个特殊身份,即蒋介石的英文和德文翻译。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周恩来如理所当然地接任了政治部主任一职。随着周恩来的到来,黄埔军校人才争夺战正式拉开帷幕,而李默庵成为了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人物。

李默庵于1904年在湖南长沙出生,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早年艰苦,但他早当家,对当时社会不公有深刻认识。

在舅舅的资助下,李默庵完成了小学学业,并成功进入中学。随着知识的增加,他对改变旧有社会秩序产生了浓厚兴趣。

1923年底,广州革命政府在长沙公开招考军校学生,19岁的李默庵以优异成绩被录取。然而,当时国民政府财政有限,学生需自付路费。得知消息后,李默庵的父母决心资助他上学,卖猪卖羊、变卖首饰,终于凑齐了30元路费。

李默庵与湖南的同乡陈赓、宋希濂等人一同前往广州,途中先进入陆军讲武堂学习,后来该校并入黄埔军校,他们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

由于李默庵在学校的努力学习和出色表现,引起了周恩来的注意。周恩来除了履行自己的本职工作外,也积极为党物色人才,为未来的革命斗争打下基础。李默庵的杰出表现很快引起了周恩来的关注。

尽管当时国共两党正处于亲密合作时期,但周恩来并不适合公开在学生中招党员。他首先找到早在1922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陈赓:「陈赓啊,你的小老乡李默庵积极向上,正义感强,才华横溢,你可以引导他,发展他入党。」

陈赓与李默庵是湖南的老乡,同属一个宿舍,两人之间关系亲密。一天早上,他们在操场上一同跑步,拉开了话匣子。

陈赓开口说:「默庵,如果想要为国家尽力,创造一番事业,就得选择正确的组织。」

「什么样的组织才算是正确的呢?」李默庵问道,「我们的同学们纷纷加入了国民党,这不也是个正确的选择吗?」

陈赓回答:「国民党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政党,但里面人浮于事、投机成分过多,很难取得大业;只有共产党团结一致,为劳苦大众奋斗,才能实现政治目标。」

「我之前也看过马克思的书,觉得共产党的主张不错,但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员。」李默庵表达疑虑。

「我就是共产党员,周恩来主任也是,还有我们的新田老乡蒋先云也是共产党员,他入党比我还早呢。」陈赓说道。

李默庵听后非常高兴:「大哥,实话告诉你,我早就有入党的打算,你可以做我的入党介绍人。」

在陈赓的介绍下,李默庵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黄埔军校一期学生中,第一个在学校时期加入党的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周恩来对李默庵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默庵在学业上积极进取,不畏困难,常常在下课后主动向周恩来请教。他不墨守成规,具备独立思考的品质,有着独到的见解,经常与周恩来讨论真理,畅谈人生。

这也是多年之后,周恩来依旧对李默庵念念不忘的原因。

然而,周恩来对他的铭记也伴随着一种深深的惋惜。确切地说,李默庵是黄埔一期学员中第一个加入共产党,也是第一个退出党的人。

那么,李默庵为何选择退出共产党呢?

首先,蒋介石极力争取,对李默庵同样赏识有加。

蒋介石曾经对自己紧随的「黄埔三杰」之一的贺衷寒说:「像李默庵这样文武双全的人才,我们不能让他落入共产党手中,你们要尽一切办法,将他争取过来!」

其次,李默庵退出党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对蒋介石产生了好感,被蒋介石假革命的形象所迷惑。

蒋介石曾对黄埔军校学生说:「如果我不革命,你们可以一枪打死我。」

他还表示,黄埔军校不应分国共之别,大家都应该团结一致。

蒋介石甚至假装主持公正,解散了共产党人组织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国民党人组织的「孙文主义学会」,并成立了一个名为「黄埔同学会」的组织,倡导「亲爱精诚」。

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外表文章,但李默庵却被虚伪所蒙蔽,对蒋介石的主张和表现充满了好感。

李默庵退出党的第三个原因是,他受到了组织的批评,被指责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他觉得周恩来领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与由国民党右派组成的「孙文主义学会」之间的对立情绪太过严重,不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利益。

两派学生曾在前线发生冲突,李之龙和贺衷寒甚至动手,甚至还闹到了蒋介石那里。

李默庵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帝国主义,废除之前的不平等条约。面对外敌的威胁,黄埔军校的学生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外部威胁,而不应在关键时刻陷入内部纷争。

对此,李默庵感到十分痛心,不愿卷入双方的争执。李默庵本意是好的,但他过于单纯,对蒋介石怀有幻想,这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李默庵受到了党小组长许继慎的批评,认为他在政治上不够坚定,经常表现犹豫不决。这让李默庵感到难以理解,引发了他的抵触情绪,为他后来退党埋下伏笔。

李默庵退出党的最后一个原因涉及个人私事,确切地说与他的恋爱关系有关。

东征归来后,一位广东籍的同学向李默庵介绍了一个女学生,姓曾。两人见面后感觉不错,自然而然地建立了恋爱关系。

然而,这段感情被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许继慎发现,在小组会上遭到了批评,认为他太过浪漫!

「革命尚未成功,你却在那里卿卿我我,太不像话了,你要做检讨,赶紧跟那个女孩断了关系。」

李默庵觉得难以理解,认为恋爱并不妨碍革命,这是两码事,于是反驳道:「谈恋爱怎么了?党章上也没有规定不能男婚女嫁!」

当时许继慎25岁,李默庵22岁,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说话也不讲究方式,就这样言辞激烈。

此后,李默庵不再参加党小组会,而小组会也不再通知他。然而,李默庵并没有当时退出党,实际上,他决定退党是在1926年3月的事情。

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一场令人震惊的「中山舰事件」。

当时,广州国民政府海军局代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接到命令,派遣中山舰前往黄埔听候指示。然而,当中山舰抵达黄埔后,蒋介石却坚决否认曾下过调舰的命令。国民党政府散布谣言,声称共产党企图谋反,试图劫持蒋介石。

实际上,这是蒋介石清除共产党的借口,由此揭开了反共的序幕。

「中山舰事件」后,中共党员在国民革命军中的活动受到了限制。李默庵信以为真,相信了蒋介石编织的谎言,对共产党产生了误解。

于是,在这一事件之后,李默庵正式选择退出党,彻底脱离了中共的组织关系。

关于李默庵的思想变化,当时的周恩来并不了解。因为当时,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职务上任时间并不长,仅为4个月。1925年初,他离开了黄埔军校,随着新成立的教导团参加了东征。

随后,黄埔军校实行校、军分离,由于周恩来在国民革命第一军中任职,无法再继续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一职。

因此,当得知李默庵退出共产党的消息时,周恩来深感惋惜和痛心。他感慨地说:「好啊,李默庵!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加入共产党的是你,第一个退出共产党的也是你!你太糊涂了。」

此后,周恩来不得不与自己的得意门生分道扬镳。直到十年后,在双十二事变后的西安,两位师生才得以再次相遇。事变之后,周恩来得知李默庵率部进驻西安城,便亲自带着一个警卫员前去拜访。

周恩来见到李默庵,让后者感到十分吃惊,脱口而出:「周主任,你怎么如此冒险?」周恩来哈哈大笑,并吟诵了两句诗:「登仙桥畔登仙去,多少红颜泪始干。」

这两句诗竟然是李默庵在1933年奉命进攻苏区时写的,表达了对蒋介石内战政策的不满。李默庵对周恩来能够记得这些细节感到大惊失色,深感共产党人的过人记忆力令人刮目相看。

师生二人在相见的瞬间就如同当年在黄埔一样,畅所欲言。不同的是,如今他们的话题已从打倒军阀转变为如何共同建立抗战统一战线。

在不知不觉中,三个小时过去了,两人依依惜别。临别时,李默庵郑重地说:「我虽然做不到心在曹营身在汉,但是绝对不会兄弟相残。」

1937年,李默庵和卫立煌等人在太原八路军办事处再次与周恩来不期而遇。

除了叙旧和商谈抗战战术、战略外,李默庵再次强调了那句话,即自己人不打自己人。

然而,李默庵不仅仅是说了这句话,也是付诸实际行动的。1946年6月,他担任第三方面军司令官、徐州绥署第一绥靖区司令官,率领10万兵力进攻苏中解放区,与粟裕展开激烈对抗。

然而,他并未亲临前线,而是选择坐在飞机上指挥,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因此,在极短的时间内,他的部队就被歼灭了5个旅。以此为借口,原本不愿参与内战的李默庵干脆退出了指挥第一线。

1949年夏,李默庵急流勇退,主动结束了军政生涯,移居香港。尽管蒋介石四次打电话邀请他到台湾,还派专人去接他,但李默庵都以婉拒为由。

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在湖南发动起义并通电,李默庵致电程潜表示愿意将自己的名字列入起义名单中。

1950年,李默庵全家移居阿根廷,这让蒋介石气得吹胡子瞪眼,公开对李默庵进行通缉。然而,周总理听闻此事却欣慰地说:「李默庵心明眼亮,弃暗投明,不愧是我的黄埔学生。」

李默庵为表示彻底与蒋介石恩断义绝,全家选择了阿根廷作为新的居住地。尽管如此,考虑到与蒋介石的师生关系,李默庵并未选择前往中国大陆,给予了蒋介石一些面子。

在阿根廷生活了十多年后,为了方便子女在美国的学业以及家庭团聚,李默庵举家移居美国,在华盛顿度过了长达26年的生活。

1981年10月,辛亥革命70周年的庆祝活动在北京举行,作为孙中山的忠实信徒,李默庵回国参加。在北京,他与同龄的师母邓颖超重逢,呈现了文章开头所述的感人一幕。

原来,周恩来总理一直牵挂着他的得意门生李默庵,多次通过他人打听李默庵的下落,甚至曾托人捎信。直到1975年,周总理病重时还数次提起李默庵,希望他能够回国看看,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一份力量。

在邓颖超的转述中,周总理的嘱托成为李默庵心头的牵挂。1989年,李默庵的妻子去世后,次年他毅然回国定居。

回国后,尽管年事已高,他依旧为祖国的统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曾担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同时是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常委。他通过给健在的黄埔同学写信等方式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2001年10月27日,黄埔骄子李默庵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临终时,他依旧表达了对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