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黄河上的「栗大王」

2024-06-08历史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栗毓美(1778年—1840年),字含辉,号箕山,又号朴园。他是清代道光年间著名河臣,【清史稿】赞其为河臣之首。在他作为河道总督的五年内,黄河没有出现较大决口。因其治河功绩,被封为「栗大王」并立庙祭拜。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位精于河务、体恤爱民、廉洁奉公的治水能臣——栗毓美。

推行「抛砖筑坝」

道光十五年(1835年),栗毓美上任河东河道总督。通过实地查勘,他了解到,黄河下游河宽滩广,每遇伏秋大汛,洪水漫滩,将滩面冲成许多串沟,这些串沟积水成河,进而溃毁堤坝。

为了解决水患,栗毓美提出要修筑河坝。但黄河泛滥之地多在河南,修筑河坝所用石材的产地却在太行山,开采运输所费甚大。

栗毓美 通过走访发现, 当地百姓多用砖筑房屋,砖窑较多。 为了节约治河开销,他就地取材,用砖代替石料修筑堤坝。 实践证明, 一块石料所费可购砖两块, 节省了成本 而且砖较石料更耐洪水冲击 推行「抛砖筑坝」后「三年未生一新工」,为清代国库节省官银130余万两。

风雨危险必躬亲

身为治河总督,栗毓美经常实地考察。 每逢风雨将至,他便立即动身前往黄河岸边。一旦水患发生,他便第一时间指挥抢险。 因此,他很受当地人民爱戴。

有一年,黄河在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泛滥,导致两岸墙倒屋塌、人员伤亡, 栗毓美脱下官袍,身着便衣,冒着生命危险到决口处查看险情,并带领全县人民堵住了黄河决口。

此后,他一面上书朝廷免杂税皇粮,一面组织群众疏通河道、整修农田,使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清史稿记载:「毓美治河,风雨危险必躬亲,河道曲折高下乡背,皆所隐度。」

廉洁奉公 心系百姓

清朝时期,本地治河所需费用须由当地百姓摊派。栗毓美深知河患频发,民生多艰,不忍心百姓再添负担,自己便多次捐资为当地百姓减负,甚至将自己的俸银大部分捐于义学和贫民。

他曾捐银购买石块五百方,用于加筑堤坝、加固堤身,还曾捐出一千八百两用于补贴河工。 当他的父去世时,栗毓美由于廉银俸禄大多花费在当地河工上,只能举债料理父亲的身后事。这在当时「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贪腐成风的背景下,可谓是清流。道光皇帝称赞道:「栗毓美办事实心,连年节省帑金数十万,一旦病故,诚为可惜。」

栗毓美一生心系百姓,廉洁奉公。后人为了纪念他,为他修建了祠庙,拜他为「河神」,称为「栗大王」。至今,河南、山东、安徽等地还建有栗大王庙。「栗大王」是清代乃至中国历史上敕封的最后一位河神,也是对栗毓美生前治河功绩的最高褒奖。

栗毓美一生勤奋,事必躬亲

严于律己,廉洁奉公

时至今日

仍具有表率作用

时值端午假期

也提醒各位水利人

风清气正

廉洁过节

文案 | 邓婉颖

参考资料 | 【栗毓美:清代治河名臣】【治河名臣栗毓美】【栗毓美:清代治河名臣】【治河廉贤栗毓美】

审核 | 陈锐

监制 | 樊弋滋

责编 | 王子月

校对 | 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