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杜聿明王耀武谁更厉害?济南战役时就比出了结果,连粟裕都失算了

2024-06-01历史

杜聿明和王耀武谁更厉害?这是一个难说清的问题。论资历,杜聿明压了王耀武一头。

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生,考黄埔军校时由于错过了报考时间,于是求助国民党大佬于右任,因为于右任跟杜聿明的老爸是铁哥们。果然于右任二话没说就帮了这个忙,还特意赠杜聿明一副对联。

王耀武没有杜聿明这么强悍资源。他是山东穷苦子弟,报考黄埔军校前当过学徒等,经历过社会毒打。故而王耀武考黄埔军校,也没有杜聿明那种理想化动机,仅是单纯的想改变命运。最终王耀武考入了黄埔三期,成为了杜聿明的学弟。

所谓:生活的每一步,都不是用于浪费的,而是用于改变命运的。

杜聿明虽起步时一帆风顺,毕业后却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性格方面导致,却越混越出溜。以至于有一段时期,郁闷得杜聿明回到家乡,以黄埔子弟的身份干了一段乡团保安大队长。

反观王耀武,由于遭受过社会毒打,练就了一身人情世故的本领,在毕业后直接咸鱼翻身越混越出色。最终导致了王耀武,虽仅是黄埔三期毕业,却成了黄埔生中几乎最发达的那位。

比如统兵时,王耀武不仅带出了整编74师,手下还有黄埔一期的余程万、韩浚等名将,还在抗战胜利后,直接衣锦还乡——从出乡时的穷苦小子,摇身一变成了山东瓢把子。

所以杜聿明和王耀武,虽人生各有精彩,但王耀武这种自草根层拼杀出来的人,更容易被民间接受和喜爱——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须知王耀武几乎是一路靠自己的。

反观杜聿明,则有一种开挂感,年轻时有贵人于右任,经历过必要磨砺后,及时出现了徐庭瑶,使得杜聿明带出了王牌第五军,哪怕进了功德林后,却又出现了女婿杨振宁……

那么为啥开篇先对比两人的人生经历呢?盖因不同的人生经历,必然导致能力上的差别,须知天才是极少数,真正的牛人都是自艰苦或惨淡的人生经历中,脱颖而出的。

就说蒋介石吧,为啥总有一股子上不来台面的「江湖味」,什么结拜,称兄道弟,拉帮结派等等贯穿一生,为此都导致了国军内部也是如此,恐怕都明白了,年轻时的蒋介石,可是混过大上海帮派江湖的!

所以不搞清这些,就无法客观判别,谁更厉害这个有点虚化的问题。说完杜聿明和王耀武的经历后,咱举一个实例.所谓有经历,有例子,才能更客观。是啥例子?就是著名的济南战役!

在济南战役开打前,王耀武是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当年谭家桥战役的亲历者,我们的粟裕粟大将。因此在王耀武的相关回忆文章中,最初时表示,他最敬佩的是寻淮洲 。

(红军)第十兵团……辖三个师,计十九师、二十师、二十一师……军团长和各师长的革命意志都很坚强,作战经验丰富,尤以寻淮洲 的作战指挥能力为最强。

这段显然是说谭家桥之战后,王耀武对红军的分析总结,由于不知道粟裕也参加了这次战役,最终突围而出了,只记住了方志敏、王如痴、胡天桃、寻淮洲 英勇就义,因此没说粟裕,也算是很实诚的态度。

但粟裕却提到了王耀武,如下: (王耀武)是蒋军中指挥较有才干的,则其在部队中较有信仰,可能适当增加其抵抗力。

所以粟裕对济南战役的判断是,这必是一场苦战。以济南的兵力,加上王耀武才能,想短期打下济南难度太大,打援才是重点——这恐怕就是粟裕为啥一直坚持打援的原因所在。不得不说,咱粟大将也失算了,没想到许世友八天就锤爆了济南。

再看王耀武,通过其相关回忆文章,却让人有种开挂感,因为他认为:想守住济南,就必须要让整编74师(被重建后的)或整编83师过来,否则这仗打不了,必会很快失败。

杜聿明当时还在徐州,也参加了济南战役前的相关会议,那么他的意见呢?竟然跟粟裕差不多,认为:济南城非常难打,故而不必向济南调兵,只需王耀武在济南守半个月,我就能带着援兵杀到。

这下王耀武可炸了,表示:增援部队必会遭到阻击,还半个月能到?开玩笑,「 我看十五天绝对到不了济南 」。所以王耀武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先要增加济南守城的力量,最少来一个师,如此最多也就只能坚守二十天左右。

王耀武的意见,得到了其手下人的支持,比如罗幸理给出的结论更悲观:若不增加部队,也许三五天济南就丢了。他是王耀武的参谋长,显然这个「三五天」的结论,是替王耀武说出来的。

毕竟王耀武身份所限,有些话是不能说的,必须要有手下代言。这一下杜聿明又气炸了,开完会议后向蒋介石汇报时表示:王耀武的参谋长罗幸理,根本没有守济南的决心,不但不能鼓舞士气,反而尽说丧气话,动摇军心,一看就思想有问题……

好在当时碍于马上到来的大战,蒋介石没有处罚罗幸理,却更倾向杜聿明的意见,在王耀武一再坚持下,仅给济南派去了整编74师中七个连的兵力——正是这七个连的兵力,却给咱造成了大麻烦。若当时真把整编74师或整编83师拉过去,济南战役还真难打。

所以,最终的事实是,王耀武是对的!杜聿明的想法之所以错了,就错在有些不接地气。杜聿明之所以得出:不增加防守力量,也能坚持十五天的结论,主要是考虑到济南城防、工事等客观因素,而忽略了守城士兵的斗志。

即,过多强调客观,忽视了主观。王耀武相反,看出了国军兵士的斗志问题,比如王耀武一直不信任吴化文的部队,所以才强调必须要增兵,且最好还是我的老部队,如此才能守住。

杜聿明的这个毛病,同样也暴露在后面的大战中,如陈官庄突围时,强调国军没有夜战能力,改为了清晨突围。第五军军长熊笑三就认为杜聿明过于迂腐,坚决夜间突围,结果熊笑三真就突围出去了。

因此这大概就是王耀武比杜聿明,更厉害一些的深层原因吧,毕竟王耀武是自底层拼杀出来的,懂底层士兵的需求,如开设饼干厂啥的,就是搞钱给兵士发军饷,并安排兵士家属或伤残兵士,去那上班等等,由此导致了王耀武的嫡系部队都很能打。

而杜聿明恰是缺少这种底层关怀,因此才显得略逊一筹,说来说去,还是人生经历造就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