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6月9日下午两点左右,一个大礼堂里人影攒动,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肃穆庄严的表情在忙活着手里的工作。
礼堂的小舞台正上方,悬挂着黑色的横幅,上书:「沉痛悼念贺龙同志」。今天,是共和国开国元勋贺龙元帅逝世六周年的纪念日,也是贺帅骨灰移放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一室(此地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存放骨灰的地方)的日子。
贺帅生前的战友亲朋听说此事以后,纷纷赶来参加仪式。由于反响过于强烈,原计划800人的仪式也不得不增加到了1500人。
临近仪式开始的时间,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纷纷来到了礼堂里面。大约两点四十五分钟左右,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人也来到了礼堂门口。
服务员一边为他佩戴上黑纱,一边递给了他一支笔,那是用来签到的。只见来人拿着笔,却是不停地颤抖着,用尽了很大的力气,最终落下了三个字:周恩来。
在场之人看到总理身体如此虚弱,无不心如刀绞。诚然,此时的总理早已备受病魔折磨,因而这场骨灰安放仪式本来是没有请总理来的。是以,总理的突然出现,才会引起在场之人的震惊。
只不过,此时他们还不知道的是,在马上要举行的仪式上,周总理还会做出一个让他们百思不解其意的反常动作。而这也留给了后世,一个难猜的谜团。
重病之中的周总理为何要坚持参加贺帅的骨灰安放仪式?周总理在仪式上又做了什么样的举动,至今成谜呢?
一、一见如故,周恩来与贺龙开启了近半个世纪的友情
1916年,周恩来在天津的【敬业】杂志上,刊登了这么一首小诗:「茫茫大陆起风云,举国昏沉岂足云;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唧唧不堪闻」。
也是在这一年的2月份,远在湘西的一个叫做贺龙的青年,带着自己的12个兄弟,拿着两把柴刀,夺了官府的12条枪,从此走上了革命之路。
从后面的历史来看,这大概就是周恩来与贺龙命运相交的起点。
在湘西闹革命的贺龙,很快闯出了一番天地。他南征北讨、屡建奇功。可是在这个过程中,贺龙也感受到了深深的苦恼。
因为在那个军阀林立的年代,贺龙所见之人皆是争权夺利、腐化堕落之辈。而举目四望,外敌内患,山河破碎。
贺龙出身贫苦,他不愿百姓再受战乱之苦。可是,又有什么办法能够拯救黎民呢?
很快,随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到来,贺龙的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大革命期间,贺龙亲眼见到国民党内部的种种弊政,深深地发出了:「国民党一盘散沙,革的什么命呢?」的感慨。
而在另一方面,贺龙通过接触共产党人,慢慢地看到了革命的未来所在。他心中的天平,逐渐发生了偏移。
时间来到1927年,国民党右派开始明目张胆地叛变革命。特别是在蒋介石「四一二政变」之后,一片大好的北伐形势更是急转直下。
面对如此情景,共产党必须要积极果断地采取措施。
7月初的一天晚上,周恩来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党代表周逸群的陪同下,来到了贺龙的驻地。就在不久前,贺龙刚刚被任命为二十军军长。
而周逸群在此之前,就跟贺龙有所接触。对于贺龙的思想转变,周逸群有较为深刻的了解。
贺龙对周恩来早有耳闻。对于这个共产党里面的重要人物、这个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贺龙是钦佩已久。
见到周恩来竟然亲自来找自己,贺龙欣喜不已。他紧紧地拉着周恩来的手,十分热情地说:「你的大名,我早就晓得。逸群对你钦佩得很呢。如今见面胜似闻名喽」。
周恩来见到贺龙也非常高兴,回答他说:「疾风知劲草,我们对你是很钦佩的」。是啊,在当时的环境下,依旧倾心于共产党,贺龙的意志可谓是相当坚定的。
这是周恩来与贺龙的第一次见面。两人一见如故,聊了很多。周恩来为贺龙分析了目前国内的革命形势,对他阐述了共产党的理念和主张。
周恩来的一席话,一扫贺龙对于中国革命前途的悲观。正是与周恩来的这一面,让贺龙彻底坚定了跟随共产党的信心。他严肃地向周恩来表态:「我很清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我听共产党的话,决心和蒋介石、汪精卫这帮王八蛋拼到底」。
也是这一面,正式开启了周恩来与贺龙之间,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革命友情。
与周恩来见面之后,武汉的革命形势越来越危急了。贺龙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份,尽可能地保护了许多共产党人。
他在许多共产党机关的大门上插上二十军的旗帜,又设法护送朱德离开武汉。贺龙的所作所为,都被党组织和周恩来看在了眼里。
7月28日,周恩来又一次找到了贺龙。此时,中共已经准备好了武装起义的计划,周恩来此次前来,就是跟贺龙商谈起义之事的。
在周恩来与贺龙聊完了基本的起义计划之后,正了正脸色,宣布了党组织对贺龙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党的前委任命你为起义军总指挥」。
对于这个任命,贺龙吓了一跳。因为当时的贺龙,连共产党员都不是,党组织竟然要将总指挥这个重要的职位交给自己?这是贺龙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
但是,身为前委书记的周恩来,对他显然是很放心。
在周恩来的劝说下,贺龙最终接受了这个任命。
几天以后,在周恩来、贺龙等人的指挥下,我党历史上、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场大起义——南昌起义爆发了!
二、革命淬炼真战友
南昌起义以后,前委根据革命形势决定退出南昌、向南发展,以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8月5日,周恩来与贺龙一起率部南下。
南昌起义之后,贺龙的部队损失很严重。周恩来怕贺龙因此对革命失去信心,因而在南下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关注贺龙的心理状况。
为了开导贺龙,周恩来就将本文前面提到的、他写于1916年的那首诗,念给了贺龙听。听了周恩来那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诗、看到了周恩来为中国革命描绘的蓝图,贺龙逐渐明白了,革命中的挫折都是一时的。只要坚定信念,所有阻碍人民解放的敌人不过就是几只唧唧叫的秋虫而已。
意志不灭的贺龙在万分艰难的条件下仍对中国革命、对共产党的路线充满了信心。他多次请求周恩来,让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经过一系列考察以后,8月下旬,贺龙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贺龙的入党仪式上,周恩来如此说道:「贺龙今年31岁,当上了国民革命军的军长,他抛开高官厚禄不要,却在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候要求入党,说明他对革命是坚定的,是赤胆忠心的。」
后来无数的历史证明,周恩来这样的评价,正是贺龙的真实写照。
周恩来与贺龙等人,率部转战到广东以后,由于敌强我弱的斗争形势,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决定将贺龙等有名望的同志转移到上海去。
在贺龙转移到上海之前,周恩来还特地派人去把贺龙的家眷都接了过去。某次,两人在上海谈完工作以后,周恩来突然对贺龙说:「你去看看你家里的人吧,他们住在霞飞路。」
周恩来的话,让贺龙又惊又喜。喜的自然是能与家人团聚,而惊的则是周恩来对自己竟然如此细心。在战火连天之中,仍不忘排除万难,把家属接到了自己身边。
经此一事,贺龙对周恩来的感激与敬重益甚。
本来,为了革命的未来,中央准备派贺龙与林伯渠、刘伯承等人前往苏联学习军事。然而还没等贺龙出发,他藏在上海的消息就随着党组织秘密机关被敌人查获而暴露了。
在敌人严密的搜捕之下,再想到苏联去,恐怕就是难如登天了。于是,贺龙就向周恩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转战湘西!
这是贺龙在转移到上海之前就产生的想法了。从武汉到湘西沿线,有很多驻军都是贺龙曾经的部属。他顺江而去,可以收编很多部队。
而且,湘西是贺龙的老家,在那里发展党的革命事业,对贺龙来说,无异于鱼归大海——得心应手。
周恩来对于贺龙的建议,非常纠结。一方面,他明白贺龙所说的,都是实情,转战湘西是很好的一条革命道路。但另一方面,他却为贺龙的安全问题而感到了深深的担忧。
周恩来的一席肺腑之言,让贺龙非常感动。但他还是坚持要去湘西,仔细考虑之下,周恩来最终还是同意了贺龙的建议。
当时,组织上其他同志还有些疑虑,是周恩来不厌其烦地说服了他们,最终使得贺龙的计划得以展开。
分别的那天,周恩来紧紧地握着贺龙的手,叮嘱他一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到了湘西,要及时跟中央联系。
虽然他们相处的时间不长,可是从周恩来的言行举止中,贺龙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周恩来对他的战友之情。
事实证明,让贺龙转战湘西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不久以后,贺龙就在当地组建起了红二军团,并建立了以洪湖为中心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促进了全国的革命运动。
然而,周恩来与贺龙两人,在上海一别之后,却因为工作原因,而很久都没有见过面。直到八年以后的红军长征过程中,这一对老战友才算重新见面。
一见面,贺龙就激动地拉着周恩来的手说:「现在好了,总算能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不会迷失方向了。」
革命事业中,虽然周、贺两人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是对彼此之间的关怀却一点儿都没有少过。那还是在1947年,周恩来亲自跑到贺龙的驻地,向他传达一个中央的重要决策。
看到周恩来亲自过来,贺龙非常开心。但是外面战火纷飞的,贺龙不由得为周恩来的安全感到担忧。他跑去找周恩来随身警卫了解保卫情况,当得知警卫员只带了两支短枪的时候,贺龙顿时就急了。
他连忙给每个人重新配备了枪支、子弹。临行之际,贺龙又对着警卫员们千叮咛万嘱咐:「路上千万小心,提高警惕,一定要保护好周副主席!」
他们二人的革命友谊随着这烽火而起。在烽火渐熄之后,亦久而弥坚。
三、为国家鞠躬尽瘁,于老友肝胆相照
在无数如同周恩来、贺龙这样的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的努力下,中国人民终于获得了彻底的解放。
1949年10月的天安门城楼上,到处都是新生的喜悦。贺龙看着眼前这一切,仿佛想到了什么,他走到周恩来身边:「恩来,你还记得1927年潮汕失败时,你给我念过的那首诗吗?」
周恩来自然记得当年的情形,自己写过的诗更是不会忘记的。贺龙与周恩来缅怀曾经的革命岁月,不由感叹道:「如今的反动派,真实‘虫声唧唧不堪闻’了。」
周恩来也报以哈哈一笑,回复他说:「贺胡子,如今是‘一唱雄鸡天下白’了!」
一对好友,在历尽艰险之后,内心满怀的,是对彼此的深情厚谊,是对祖国未来的无限期许。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与贺龙作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在许多工作的场合都能够非常默契地配合到一起。
1957年,周恩来与贺龙访问锡兰。时值锡兰独立四周年,周恩来一行在科伦坡独立广场上参加纪念大会。
可是正在周恩来讲话之时,天空却突然下起了大雨,而且越下越大。群众都四处跑开去避雨了,只有周恩来一个人还在冒雨讲话。
有人去给周恩来打伞,他却拒绝了。这个时候,主席台上也有一个人没有打伞,而是笔挺地坐在那里,丝毫不被瓢泼的大雨影响。这个人,就是贺龙!
见到中国代表的这种态度,锡兰人民非常感动,又纷纷跑回到广场中心,冒雨听着周恩来的讲话。
讲话完毕之后,锡兰群众热情地对中国客人高呼着「贾威伐」(百事顺利)。正是由于两人的默契配合,才让此次出访之旅,收获了非常重要的成果。
在工作中如此,而在生活中,他们两人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每次见到周总理的汽车来到自己家门前的时候,贺龙都一边高兴地喊着:「总理来了!总理来了!」一边跑过长长的走廊,亲自将总理迎进家中。
他知道总理喜欢喝茶,于是就在家里特意准备上好几种茶叶,每次总理到了,贺龙就对妻子大喊:「薛明,薛明,来给总理倒茶」。
贺龙的亲切之中,不失朋友的情谊,更不失对总理的敬重。每次跟总理坐在一起的时候,贺龙总是偏着坐,侧着半个身子,以表示自己对总理的敬重。这种敬重,是发自内心的。
贺龙敬重总理,是因革命年代的种种,也是因亲眼看到了总理为新中国的鞠躬尽瘁。国务繁忙,总理经常是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那天,贺龙找总理谈完工作以后,就拉着他的手说:「总理!星期六晚上你一定来看体育表演,主要看看体操也好。」
贺龙这么说,完全是想借让总理看表演的机会,好好地休息一下。
其实,这两人一直如此,彼此关心着身体状况。有一次,缅甸总理吴努应邀到昆明访问。周总理、贺龙在昆明与吴努签署了重要的协议之后,中方举行了盛大的宴会来招待缅甸的贵宾们。
宴会上,对方不断向周总理敬酒以示友好。总理连连喝了几杯,即使贺龙知道总理酒量一直很好,但仍然担心他喝多了酒而影响健康。
于是,贺龙赶忙上前接过别人的敬酒:「这杯酒我替总理喝,很感谢你们。」
但是,贺龙本身有糖尿病,更不适宜喝酒,周总理就拦着他说:「你别喝,这杯我喝」。
怎料,贺龙「手快」,端起酒就送进了自己的嘴里。总理无奈,只能等宴会结束以后,对薛明说:「贺总是不应该喝酒的,今天喝多了,你可要好好照顾他呀!」
接着又说道:「我对贺总的了解可能比你还多些,他是一位功臣,你可要记住啊!要照顾好他的身体……」
对于贺龙的身体,周总理向来比较关心。晚年的贺龙,身患严重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为了让贺龙安心养病,周总理甚至把他们一家安排进了自己所住的西花厅。
贺龙住在前厅里,每天都能看到总理什么时候出去,何时回来。当看到总理几乎每天都是天快亮的时候,才能结束工作回到家里时,贺龙也非常担心他的身体。
可是即使总理的工作如此繁忙,每天吃饭的时候,还是会抽出功夫到贺龙住的地方看一眼,看他身体好不好,还叮嘱他说:「你就安心住着吧」。
后来,为了贺龙能够更加安静地休养身体,周恩来给贺龙在北京西郊的象鼻子沟安排了一间房子。那里的房子是国务院管理的,一般人并不知道,非常适合贺总静养。
临行的那天,总理拉着贺龙的手难舍难分地说:「你先走吧,到秋天时我去接你」。
谁知,这个约定最后竟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而这两位相处四十年的老友,此一别,竟是永别!
四、不寻常举动,诉说半生友谊
1969年,贺龙重病去世。而这个消息,周总理是在两年之后才知道的。对于贺龙的去世,总理深感悲痛。
他派人找到了薛明,让她和孩子们团聚了。可是,对于贺老总的离去,总理的心中,始终充满了悲伤与内疚。
贺龙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他去世之后,按照规定,骨灰本来应该存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一室,因为那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存放骨灰的地方。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贺龙的骨灰迟迟没能放在他应放的位置。1975年,薛明上书叶剑英,要求把贺龙骨灰移放到骨灰堂一室。
相关部门领导研究之后,决定把贺龙同志的骨灰安放仪式定在6月9日举行。这天,刚好是贺龙逝世六周年的日子。
这个消息一经军委办公厅放出以后,立即在贺龙的老战友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大家都纷纷表示要来参加这个仪式。
最开始的时候,本来只安排了800人参加仪式,最终不得不扩大到1500人。但是,由于当时主席和总理的身体都很不好,谁都不愿他们奔波劳累,所以在预定的参加人员名单里面,并没有他们。
但是,周总理听说这件事情以后,表示自己一定要去参加这个仪式。根据总理身边的人说,前一天晚上,总理的心情非常复杂,整整一夜都没有睡觉。
怀着这种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心情,周总理等到了仪式即将开始的时间。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说到的那一幕。
在场的人将虚弱的周总理迎进了休息室,然后向他汇报了仪式的安排。叶剑英元帅说今天的仪式要请总理讲话,总理仔细地看了一遍讲话稿,还亲自对里面的部分内容做了改动。
看完讲话稿以后,周总理就要去看薛明和贺帅的子女。其实,在总理到来之前,邓颖超就曾专门赶到休息室,对薛明说:「呆会儿总理可能来,也可能不来。如果来,双方克制点,总理有病」。
然而,在真正见到总理的那一刻,薛明和子女们却都难以掩饰自己复杂的心情。连总理自己,也难以自制,他握着薛明的手,悲痛地说:「我没有保护好老总!你们要节哀保重。」
这一句话,让薛明更加伤心了。贺帅的子女们也围在总理的身边,失声痛哭。这泪水,既是为他们的父亲而流,也是为总理而流。
因为此时的总理,早已不复当年他们看到的那样康健,贺帅女儿流着泪、抱着总理的脖子说:「总理,你自己要保重身体啊」。
可总理却说:「我的日子也不多了......」
一句话,把休息室悲伤的气氛推到了顶点,一个小小的房间里,响起了一片又一片的哭声。
就在这震耳的哭声中,骨灰安放仪式开始了。周总理拿着悼词,站在了贺龙的遗像前面。
薄薄的一张纸,此时拿在总理的手中,仿佛有千斤之重。也不知是身体难以支撑,还是心情之悲痛,难以掩饰。总之,总理拿着悼词的手,不停地颤抖。
总理终于强行抑制住自己悲痛的心情,用庄严的声音,将手中的悼词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了出来。
对老友的怀念、对四十年友谊的顾恋、对战友亡故的悲痛,在那一刻,借助着那短短的悼念词,全部宣泄了出来。
唯至情能动人!在周总理满含悲痛的声音下,仪式现场的人又哭成了一片。以哭声为祭,愿贺总安眠!
向贺龙遗像鞠躬致哀,是安放仪式的另一个重要程序。按照丧礼的惯例,一般是三鞠躬,当天大多数人也都行了三鞠躬礼,只有一个人例外。
这个人就是周总理!
因为总理前后,给贺龙的遗像一共鞠了七个躬(也有人说是八个),薛明后来回忆这段往事,对总理的这个举动也是记忆犹新,她动情地说:「周总理八宝山哭贺龙,他为贺龙鞠了七个躬!」
但至于为什么要鞠七个躬,薛明不知道,在场的其他人也不知道。而别人,就更不知道了。
斯人已逝,而总理鞠七个躬的原因,也就成为了永远的历史谜团。
结语:
周恩来与贺龙,在那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中,一个是前委书记,一个是总指挥。他们共同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程,他们之间的命运也因之产生了交集。
在十几年的枪林弹雨中,在艰难困苦地抵御外敌、平定内乱中,周恩来与贺龙始终战斗在一起,为着同一个理想而奋斗。
正是因为有无数个他们的存在,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迎来了新生。在新中国的建设之中,他们又鞠躬尽瘁,抛洒了无数心血。
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忘互相关心、互相帮扶,走过了许许多多的艰难与坎坷。
可以相见,总理在听说贺龙病逝之后,是何等地哀伤。
贺龙的骨灰安放仪式上,周总理所念的悼词里,有这样的话:「贺龙同志是个好同志......几十年来为党为人民的革命事业曾作出重大贡献」。贺龙能够参与到中共革命之中,与周恩来有着莫大的关系。
如今,从周恩来的嘴里说出这样盖棺定论的话来,想必贺帅若能听到,也一定会含笑九泉了。
至于仪式之上,周总理那让人疑惑的举动,反常却也正常。
而其间真意,恐怕只有这两位老友能够彼此相知了!
参考资料:
高振普著. 陪伴病中周恩来的日日夜夜.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01.
高振普著. 周恩来卫士回忆录.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01.
戴楚洲.贺龙与南昌起义[J].党史文苑,2021,(第6期).
石维行.周恩来与贺龙的情谊[J].福建党史月刊,1997,(第6期).
石维行.贺龙与周恩来的莫逆之交[J].湖南党史,1997,(第4期).
程世刚.贺龙骨灰安放的曲折经过[J].党史博采(纪实版),2007,(第11期).
刘振杰,傅学正.贺龙元帅骨灰安放仪式[J].百年潮,2004,(第7期).
本刊编辑部.周恩来向贺龙遗像七鞠躬[J].中外书摘,2016,(第5期).
周总理对贺龙八鞠躬[J].党史博采(理论版),2002,(第3期).
贺龙与周恩来相交的一首诗[J].天津政协,2011,(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