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建设毛主席纪念堂,经历了一个曲折历程。
毛泽东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20世纪50年代,他亲自在党内倡导身后火化,只留骨灰,不留遗体,不建坟墓,并且于1956年4月27日,第一个在倡议书上签了名。
但此时恰逢粉碎了「四人帮」之时,如何处理毛泽东的遗体,成了新上任的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稳定时局的头等大事。
1976年10月8日,
即粉碎「四人帮」的第三天,经华国锋提议,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建立毛主席纪念堂的决定
,决定在纪念堂建成后,将毛主席的遗体安放其中,长期保存,供全国人民瞻仰。
随后,华国锋就建设纪念堂的地址问题,广泛征求了意见。当时,各方面人士提出了不少意见,有的提议建在西山,有的提议建在北京某处。
华国锋认真考虑后,都不满意。之后,华国锋亲自到天安门去看了几次,觉得天安门广场南面一块地方很好。
他征求多数中央领导人的意见后,最后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建毛主席纪念堂。他的这个意见,得到了全体中央委员的赞同。
选定地址后,华国锋亲自为毛主席纪念堂题了字。
1976年初冬,尽管北京的天气已经很冷,不宜开工建设,但考虑到建毛主席纪念堂的工期不能再拖,于是,华国锋决定,天冷也要动工。
而宜兴大理石资源丰富,材质优良,主要分布在张渚镇老虎山、田螺山、白云山等地。其中,咖啡色和红奶油色大理石曾在1975年被国家建材部评定为国内珍稀品种。
1976年12月,宜兴接到任务:须在1977年3月21日前,为毛主席纪念堂建设工程开采140立方米大理石,其中咖啡色80立方米、红奶油色60立方米。宜兴完成开采荒料后,材料随即送往上海大理石厂加工成板材,最后运到毛主席纪念堂建设现场。
开采期间正好赶上春节,采石师傅们放弃休息坚持生产。
据当地人介绍:「当时我们提了一个口号,‘任务不完成不回家过年’,表示我们的决心。工人们坚持采石不休息,直到年初五全面完成任务才回家过年。」
从宜兴开采的石料,经过加工后,
咖啡色大理石最终用于纪念堂瞻仰厅的地面,红奶油大理石则装贴在北大厅的四根方柱上
,成为这段历史的永久见证。
纪念堂从1976年11月24日奠基到1977年5月24日竣工,只用了半年时间。它的占地面积为57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3867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为33718平方米。
纪念堂共分三层 ,第一层有安放毛泽东遗体的瞻仰厅,以及北大厅、南大厅。瞻仰厅的两侧各有两个对称的陈列室,陈列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第二层为展览室、电影厅。地下室为机电设备用房、库房和办公用房。
而今的毛主席纪念堂已成为北京天安门游览地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性建筑,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然而在1979年,通过拨乱反正和纠正个人崇拜的错误,对纪念堂的建设也自然引发了一些新的思考。
国内陆续有人提出,要拆掉毛主席纪念堂,理由是:
毛泽东早就倡导火化,并在1956年亲笔签了字,建毛主席纪念堂,有违毛泽东本人的初衷。
有的人还说,这是个人崇拜的遗风。
1980年8月21日,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时,直接向邓小平提出了中央是否要拆掉毛主席纪念堂的问题。
邓小平则从容谈到:
「粉碎‘四人帮’,建毛主席纪念堂, 应当说,那是违反毛主席自己的意见的。 50年代,毛主席提议所有的人死后都火化,只留骨灰,不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
毛主席是第一个签名的。我们都签了名。中央的高级干部、全国的高级干部差不多都签了名。现在签名册还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做的这些事,都是从求得比较稳定这么一个思想考虑的。」
法拉奇却紧追不舍,又继续问道:
「那么毛主席纪念堂不久是否将要拆掉?」
邓小平将手一摆,说:
「
我不赞成把它改掉。
已经有了的把它改变,就不见得妥当。建是不妥当的,如果改变,人们就要议论纷纷。
现在世界上都在猜测我们要毁掉纪念堂。我们没有这个想法。
」
在中国共产党看来,对毛泽东的评价,其意义不仅在于分辨毛泽东个人在历史上的功与过,而且关系到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如何分清建国30多年的历史上的大是大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