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亮剑】中屡立战功声威赫赫的李云龙为何只授少将?他到底冤不冤

2024-01-07历史

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参加过黄麻起义,到抗日战争中已经是八路军的团级干部,作战勇猛,而且很会带兵,能将一支新师弱旅在短期内训练成虎狼之师。

他在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先是击毙坂田联队长,相当于日军团级指挥官,又从日军包围圈正面突出重围,后来又在李家坡战斗中全歼山崎大队,一个大队1000号人,战绩非常亮眼,不仅受到上级领导的青睐,也受到敌人的重点关注,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还特意派出日军中最精锐的特种部队围剿他,要知道这可是将军才有的待遇。

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李云龙也是表现不俗,受到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的直接指挥,面授机宜,只是没想到,战功赫赫,威名卓著,革命资历也不浅的李云龙在1955年仅被授予少将军衔,这是为何呢?

他为此还抱怨不断,觉得自己军衔授低了,不愿意穿将军服,聚众闹事,最后还是刘伯承元帅亲自出马才说服了他,那么李云龙的军衔真的授低了吗?

1955 年授衔主要看两个因素,一个是革命资历,一个是当时的职务。

就革命资历而言,李云龙是不低的,但是在1955年他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时职务仅仅是代军长,属于准军级,这个级别授少将很正常。

但问题也来了,在抗战初期就已经是八路军团长的李云龙为何到1955年连个正式军长或者更高级别的职务都没混到?在屡立战功、声名远播、领导青睐之下为何还仅仅是个代军长?

要知道1937年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初期的团长、副团长、甚至营长位列上将、中将军衔的不少,如上将韩先楚、中将王近山1937年也仅仅是个副团长。

按照电视剧中的描述,李云龙本是大别山的农民,参加过黄麻起义,也就是1927年就参加了革命,加入了红四方面军,后来参加过长征,在红军时期就已经当上了团长,在改编成八路军前他的职务应该不低,至少是红军中的师级干部,因为1937年忻口会战时他已经是八路军的团长。

可是问题来了,到抗战末期,过了八年时间,他仍然是个团长,只不过这个团的兵力已经由一千多人上升到一万左右,相当于一个师的兵力,而到了1948年年底淮海战役李云龙负伤离开战场前,他还是只担任师长,而且又因伤离开了战场,后面抗美援朝又没有参加,因此到1955年他的职务才是个代军长,职务发展算是很慢的了,这也导致他仅被授予少将军衔。

这非常不正常,因为李云龙这个人物的原型是王近山,看看王近山的职务发展就知道李云龙的发展有多不正常了。

王近山1915年出生,到1930年才加入红军,没参加过黄麻起义,因为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时,13岁的王近山还在给地主当长工。红军时期王近山从小兵干起,一直干到师长。

到抗战初期他担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1943年担任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相当于旅长。

1945 年11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副司令员,相当于副军长,1946年8月担任六纵司令,相当于军长,1949年任 第二野战军 第3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2军军长、政治委员,已经是副兵团级。后来又参加了抗美援朝,1955年也才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云龙说是以王近山为原型,其实在军中的发展根本没法和王相比,也仅仅是取了他作战勇猛,和在抗战中表现亮眼、打了几场漂亮的伏击战这两点,其他各方面根本没什么可比性。

但是李云龙这个发展过程也正常,原因就在于他经常战场抗命,在红军时期就因为纵兵抢粮被一撸到底成为伙夫,在抗战时期也多次违抗命令,多次被降职成为被服厂厂长,营长等,职务多次出现反复,影响了他的升迁。

假如李云龙能够改掉违抗命令这个毛病,他也不至于到淮海战役时还是个师长,起码也能成为纵队司令,也正是因为这个毛病,上级也认为李云龙仅能指挥一个团、一个师,指挥一个军几万人还不听命令就太危险了。

还有一点就是在抗战中我军主要采用的是游击战,每次战斗兵力并不多,你违抗命令,影响并不是很大,何况你还能打胜仗,但是到了解放战争我军又回到了大兵团运动战,动辄是十几万人一起上阵,非常讲究各支部队之间的配合,一旦配合不好,将影响到整个战场形势,像李云龙这种经常违抗命令的指挥员,打仗虽然勇猛,上级也不放心让他担任更高级别的职务。

如果抛开电视剧回到历史现实,李云龙的起点其实并不高,李云龙隶属于129师386旅,而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时,129师只有385旅和386旅两个旅,每个旅下辖2个团,另外还有个师直属教导团,合计五个团,按照番号分别是:

385 旅769团:团长陈锡联、副团长汪乃贵

385 旅770团:团长张才千、副团长胡奇才

386 旅771团:团长徐深吉、副团长韩东山

386 旅772团:团长叶成焕、副团长王近山

师直属教导团:团长张贤约

其中385旅回到后方负责保卫延安,前线只有386旅和教导团共三个主力团。

1937 年并没有什么新一团、独立团、在这9位团长副团长中,除了叶成焕在抗战中牺牲之外,1955年授衔上将的有陈锡联、中将有张才千、胡奇才、徐深吉、王近山、张贤约,少将有汪乃贵、韩东山。
而一直到1938年初,129师才新增了补充团、独立团和骑兵团,使得在抗战前线的主力团达到了6个。

也就是说李云龙并不是八路军第一批16个团的团长之一,是后来补充的,其战斗力、重要性肯定不如最开始组建的16个红军团,主要由地方武装升级而成,在电视剧【新亮剑】中在红军刚改编成八路军时李云龙只是个营长,这倒是比较符合史实。

再说李云龙在淮海战役中负伤,淮海战役的时间是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李云龙早早离开了部队在医院养伤,缺席了接下来一年的解放战争,负伤前打的也主要是阻击战,并没有什么很亮眼的表现,一直到1950年底才归队担任代理军长,也没能去成朝鲜,离开前线两年时间,这也大大影响到到他的战功和职级。

再说说李云龙的老战友孔捷和丁伟,孔捷应该是在解放战争末期才升任军长,后来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手下两个师长也都是少将,和他军衔一样,他为此也抱怨不已。但是这也很正常,在抗美援朝中像九兵团第27军军长彭德清是三野王牌军长,在长津湖战役中立下大功,也仅被授予少将,手下三个师长也都是少将,在铁原阻击战中力挽狂澜的63军军长傅崇碧立下那么大的功劳,也只是少将,手下三个师长两个少将,一个是大校,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而丁伟则要强一点,担任军长的时间比较早,他很有可能授中将,保底是少将,但是他没有参加抗美援朝,再加上他是以四野猛将钟伟为原型,历史上的钟伟后来遇到青树坪战斗失利对他的授衔影响很大,最终被授予少将。

所以说这三个人中,虽然在抗战时期,李云龙名气最大,也最受领导青睐,敌人重视,但是后来发展李云龙比不上孔捷和丁伟,他授少将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