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周总理唯一的「儿子」,隐藏真实身份50年,父子俩终身只见过一面

2024-01-20历史

周总理唯一的「儿子」,隐藏真实身份50年,父子俩终身只见过一面

周总理一生未育儿嗣,然而,他的唯一「儿子」实际上是他在回绍兴祭祖时认识的义子。

这位义子名叫王戍,原本是周总理的姑表侄儿。但他在初次见到周总理时深受感动,渴望跟随周总理投身抗日斗争。

尽管王戍年仅16岁,周总理婉言谢绝了他的请求。然而,面对这位热血少年的失落,周总理的话锋转向,提出:「你成为我的干儿子吧。」

这突如其来的提议让王戍及其家人欣喜若狂,全都欣然同意。周总理郑重地接受了这位「儿子」,却在终生未再见到他。

认了个「儿子」发生在1939年春天,周总理以回乡祭祖之名回到祖籍浙江绍兴。这里既是周总理的祖籍,也是鲁迅先生的故乡。周总理与鲁迅先生有着同宗同源的亲戚关系,周总理甚至得称呼鲁迅为「叔叔」。

然而,这次回到绍兴不仅是为了追根溯源,更重要的是秘密会见浙东地下党组织领导人,并进行其他革命工作。然而,六名士兵也跟随周总理来到,名义上是为了保护他的安全,实际上却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因此,周总理还得在明面上进行一些活动。祭祖是其中一项,自然少不了和亲戚们寒暄,还要请他们帮忙。在这其中,总有一个年轻人围绕着周总理不停地转悠,眼中闪烁着崇敬之光,那就是王戍。

从家族关系上来看,王戍与周总理并非近亲。两人的关系需要往上追溯到王戍的祖母周桂珍。周桂珍是周总理的嫡堂姑母,但由于周总理的声望,王戍对这位表伯格外亲近。

一行人计划好了3月29日的行程,乘着乌篷船,缓缓驶离绍兴城,先后参拜了先祖的墓地,之后又游览了大禹陵。整个过程中,王戍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而周总理微笑着一一解答,使得王戍对周总理的崇拜更加深厚。

王戍的聪明好学深深打动了周总理,他对这位年轻人充满了喜爱。第二天活动结束后,周总理应邀到姑父家共进晚餐。在众多亲友的请求下,周总理为大家题写留念,而为王戍题写的题词是「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

王戍双手捧着表伯递来的宣纸,上面的字迹深深触动着他的心。王戍充满激情地拉着父亲的手,请求他替自己向表伯求情,希望能与他一同投身抗日前线,「打鬼子」。

虽然周总理也为王戍的热血所感动,但他更看重这位年轻人未来的发展。考虑到王戍年纪尚小,更需要在学校里多学习一些知识,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因此,周总理委婉地拒绝了,并建议王戍先好好学习。王戍听后神情一下子低落,周总理心生柔软,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愿意做我的干儿子吗?」

这一提议立刻让王戍心中的失落得到了抚慰。父子俩当即点头表示同意。王戍向周总理鞠了三个躬,高声称呼了一声「干爹」,周总理笑容满面,这段亲子关系就此确立。

尽管周总理回老家祭祖、认下干儿子等传统活动看似随意,却在幕后完成了革命工作的布置。他不让「儿子」沾光,担忧可能会影响到王戍的发展,因此在公开场合并未公开这段亲子关系。尽管两人义父义子的关系牢固,却未再见面。

周总理在告别时鼓励王戍好好读书,而王戍也未辜负期望。尽管未再见义父,他牢记周总理的教导,勤奋读书。1945年抗战胜利后,王戍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坚持求学。

1949年毕业后,王戍加入人民解放军南下服务团,后被派到福州市工作,之后调到福建高级工业学校。他始终未曾利用与周总理的关系谋取任何特殊待遇。虽然未去北京找过周总理,但他频繁给义父写信,汇报近况和工作心得,只是未曾得到回信,周总理的顾虑自是不言而喻。

当时,周总理已是国家总理,繁忙至极。他认为回信可能会对王戍产生不利影响,避免引起特殊对待。虽然两人未再相见,但王戍一直坚持学业。50年间,他一直在福建工作,未曾炫耀过与周总理的关系,默默奉献在岗位上。周总理曾写过家规,强调不要在任何场合炫耀与他的关系。王戍深知平等对待的重要性,从未沾染周总理的「光」。

周总理重新提笔为王戍写下了新的词:「乘长风破万里浪!慕向表侄义儿周恩来。」尽管两人未再见面,但王戍一直将周总理的教诲铭记心间。

王戍深谙义父的用心良苦,明白他一直为自己着想。因此,50年来,他一直隐瞒自己的身份,从未向任何人透露与周总理的关系。周总理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直到1978年,他的身份才被曝光。

当时,周总理已经离世两年有余。整理周总理生前档案时,工作人员在日记中发现了与王戍相关的信息,从而联系到了他,揭示了他的身份。

周总理的亲戚朋友一直谨记着他的告诫,将与周总理的关系当作一个秘密珍藏在心底。他们以普通人的身份认真生活,周总理与王戍的这段关系一直是不为人知的秘密,直到晚年才「曝光」了他的身份。

曝光的契机是绍兴的一位堂叔利用这段关系找到周总理,谎称商议祖坟之事,希望得到一份工作。周总理亲自召集在京的亲戚,自己没有坐主位,耐心解释了平坟的原因,并语重心长地强调:「我是国家的总理,不是周家的总理,希望家乡人民理解,也告诫自己不要搞特殊化。」

周总理的为人处事令人感慨,他的清廉作风,一生为国为民,甚至连子嗣都未留下,令人感到惋惜。他离世时,十里长街挤满了百万群众,纷纷含泪为他送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声音仍在耳畔回荡,许多学子将他视为榜样,艰苦求学。他寄给邓颖超一张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上面写着「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想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这份坚持不懈的执着令人敬佩。

从战争时代走到新中国的建立,周总理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文化等各领域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即便在确诊患有膀胱癌后,他仍然超负荷地坚持工作。当身体不再支撑时,他歉意地告诉工作人员:「以后不要叫我总理了,叫恩来就好,我现在没有为人民、为国家做贡献的能力了……」这番言辞令人动容,他永远是我们的总理,是人民永远深爱的总理。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毛主席悲痛不已,致使身体状况更加不适。78岁的周总理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留下遗嘱,让骨灰洒向祖国的山川大海。他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永生,看到了新中国蒸蒸日上,看到了这盛世如他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