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人殉和人牲在商代意味着什么?

2023-12-15历史

男子在成年之后,必须猎杀一个敌人,并砍下头颅血祭祖灵,这样才有资格在脸上纹上图腾,获得祖先的认可,死后才能通过彩虹桥,进入祖灵之家,没杀过人的男人,没有这个资格。

电影【赛德·克巴莱】中,非常详细的描述了上个世纪30年代,我国台湾高山族杀人祭祖的习俗。

其实不止高山族,亚马逊流域的科鲁博人,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卡拉法伊部落,全部有过杀人祭祀的习俗。直到现在,孟加拉湾北哨兵岛的森蒂纳尔人,还会将接近该岛的一切外人杀死,以祭祀祖先。

这些部落相距甚远,不可能互通交流,为何都保有杀人祭祖的习俗?

因为优胜劣汰是所有生命的铁律。将这一铁律放到人类社会,那就是「杀人祭祖是每一个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经阶段」。

试想一下,假如你生活在一个原始部落,你会崇拜什么样的男人?是那个肌肉发达、智力超群、杀敌如切菜砍瓜的猛男,还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

但凡活下来的人,都是选择了前者。如此,他的家族才能生存,他的部落才能发展。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们自然而然地会给「杀人」赋予非凡的意义——它是一个男人能力的表现、成熟的标志、祖宗庇佑的显灵等等。

人们的杀人之术,也在不断演进,从最初个体的互殴,到最后群体的屠杀,谁能组织起更大的杀人机器,能以最多的敌人祭祀祖先,谁就能成为至高无上的王者。

作为我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自然而然地继承了这种杀人祭祖的习俗。

(以下文字之前发过,是参考翦商写的血腥残酷的商朝灭亡史,最近,我在写一套关于「中国历史大事记」的书籍,准备从商朝写到清朝,所以,以前写过的一些文章,会稍作修改拿来再用一下,望大家见谅)

很多人知道,商朝有人殉制度,也就是活人陪葬。例如著名的妇好墓,就有16个殉人。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商朝还有人牲制度,也就是把人当牲口,祭祀的时候和马、牛、羊、猪、狗、鸡一起宰杀。

例如河南安阳殷墟王陵区,至今已经发现了2000多座历代商王奉献的祭祀坑,平均每座坑内大概有10名人牲。

据甲骨文记载,在一次祭祀中,商王还一次性宰杀过三千名人牲,以及一千头牛。

更加恐怖的是,这些人牲还不是全部被埋入地下,商王还会把一部分人血和人肉做成肉羹或者腊肉,分给献祭者食用。

人牲的骨头,商人也不会放过,1930年代,考古人员就在殷墟发掘到了专门加工人腿骨头的作坊,有些被加工成了华美的发簪,有些则被捆扎在一起,尚未加工。

另外,这些人牲还不只是奴隶和战俘,其中还包括了不少贵族。

例如一个叫戍嗣子的贵族,一家73口,包括13名儿童,也是被商王当作人牲给杀了,以祭祀祖先。

1959年,考古专家在安阳殷墟,发现了一座编号为p0的祭祀圆坑。

该坑中有一个「戍shou嗣子鼎」,上面有30个铭文,记载的是某年九月的丙午这天,商王在一座大宫殿里赏赐戍嗣子,货贝二十朋,戍嗣子因受荣宠,做了这个鼎。

除了鼎之外,该坑中还出土了不少铜器、玉饰、货贝、丝麻织物、粮食等等。

因为奴隶和平民,根本不可能有这些贵重物品,所以,戍嗣子大概率就是当时的贵族。

另外还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商王杀人的手法极其残忍,这73个人里,有人被砍头,有人被腰斩,有人被脚斩,有人被斜斩,甚至还有不少人被肢解和烹食了。

那么,商王为什么搞人牲制度,甚至要杀贵族祭祀呢?

因为在商人看来,神灵和祖先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用人的血肉祭祀,就能得到神灵和祖宗的庇佑。而人牲的数量和地位,则代表着自己的诚意,数量越多,地位越高,便越能赢得神灵和老祖宗的欢心。

根据商人爱杀人牲祭祀的习俗推断,周文王他爹季历,大概率也是被商王文丁当作人牲给杀了,而周文王姬昌也差点成为商纣王的人牲。

话说,周人的老祖宗叫做「姜嫄」,有一天,她在今天的山西稷山县溜达,突然看到了一个巨人的脚印,顿时有一股暖流在体内乱窜,竟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

于是,她就踩了上去,十个月后就生了后稷。后稷后来因为有功,被唐尧(太原)封到了今天的陕西彬州附近。

后稷的12世孙姬亶dǎn,因为戎狄入侵,又率领族人由豳(bīn)迁到岐山下的周原,定部落号为周,于是,姬姓从此称周人。

姜嫄踩大脚印生娃这事,百分之一百是假的,但大概率有姜嫄这个人。因为姜在商朝的时候和羌是一个字,而商人把西边的少数民族,统称为羌人,嫄也就是女人的意思,姜嫄翻译一下就是羌族的女人。

所以,周人的祖先大概率就是羌人,只是后来改成了姬姓,但是仍然和羌人通婚,比如姬亶的老婆就叫太姜,周武王的第一功臣叫姜尚,也就是姜子牙。

姬亶迁到周原之后(建都岐周),为了对付强大的戎狄,制定了一个「东联殷商,西抗诸戎,以农为本,抚恤百姓」的基本国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主动派人,对商王表示,要做商的藩属,希望得到商的支持,对付诸戎。

史书记载,商王答应了姬亶的请求,他的儿子季历、孙子姬昌都迎娶了商王朝的女人,商朝的纺织技术、冶炼技术、军事技术,如战车、青铜武器全部随之而来。

但史书没有记载,商王为什么会答应姬亶的请求,为什么会给周人提供那些多先进的技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里面肯定有不为人知的交易,而这个交易,很有可能就是周人为商王捕获大量的羌人当作人牲。

其证据如下:

1、甲骨文的人祭记载中,羌人是主要被杀的对象。羌人来自何方?西方!也就是周人生活的附近。

2、「周」这个字是商人创造的,甲骨文里「周」的写法是,「用」下面一个「口」。

而「用」在甲骨文里特指杀人献祭,大家看这个「用」字是不是特别像一口鼎。

所以,「周」这个字刚开始的意思,应该是指:给商王提供人牲的人。

【说文解字】对「周」字的解释也是「从用、从口」。现在还有很多地方,还把杀鸡说成用鸡,杀猪说成用猪。

另外,「周」字在甲骨文中还有一种写法:「用」字的四个小方格中点了四个点。

而甲骨文里的这种点,代表着鲜血。所以,周字绝对和祭祀的人牲有关。

正因为姬亶给商王提供了大量羌人作为人牲,商王才答应与周人通婚,并且提供技术和武器。

周人得到东方传来的技术之后,GDP和武力值开始一路飙升。

姬亶死后,其儿子季历接班。他继承了父亲的遗道,对内重视农业,体恤百姓,对外联合商朝,讨伐诸戎。

在不断的征战中,周部落捕获了大量俘虏,缴获了大量物资,吞并了大量领土,实力激剧膨胀,一跃成为西方最强的部落。

商王文丁大喜,封其为商的「牧师」,也就是地方伯长的意思,专征伐权。

但随着周部落的壮大,商王文丁终于起了疑心,便以封赏为名,把季历骗到朝歌,名义上封为「方伯」,号称「周西伯」,实则将其软禁了起来。

【史记】说季历本来没有叛商的想法,一气之下就绝食而死了。

但这个死法比较可疑,按照商王祭祀的传统,异族的「方伯」,那可是最好的人牲,多少个奴隶和平民,都不敌一个方伯。所以,商王文丁大概率不会放弃这么好的祭祀机会,让季历白白饿死。

季历死后,其子西伯姬昌即位。

面对国仇家恨,以及随时可能被商朝灭掉了的恐惧,姬昌不得不励精图治,暗中积攒力量,重用了一大批能臣武将;轻徭薄赋,只收九分之一的地税;重视商业,商人往来不收关税;宽刑省法,罪犯的妻子不再连坐;首都也从偏僻的岐周,迁到了更为平坦的丰京(今西安长安区)。

但是为父报仇,仅靠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什么是商朝的历史和文化呢?毫无疑问,占卜!

你必须掌握占卜这种核心科技,才能掌握话语权,才能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一呼百应,召集四方诸侯,一起讨伐殷商。

所以,工作之余,姬昌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占卜上面。

他对商朝的占卜技术,进行了大量的修改、论证,当然,在改编的过程中,他还加入了大量对他有利的卦辞,例如「宜建侯」、「履帝位」、「建侯行师」等等,都彰显了他的不臣之心。

为了鼓舞士气,他又加入了很多「东北丧朋、西南得朋」,「利涉大川」的卦象。

什么叫「东北丧朋、西南得朋」呢?

商在周的东北,周在商的西南,也就是对西南有利,对东北不利的意思。

什么叫「利涉大川」呢?

因为讨伐商朝,需要渡过黄河。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就在姬昌苦心孤诣,琢磨着报复商朝的时候,他的种种不臣行为,还是被商王纣给发现了。

于是,纣王一怒之下,就派军队把姬昌抓到了朝歌。姬昌害怕时日无多,便在狱中夜以继日的完善了占卜技术,初步编写了【周易】。

【史记】记载,周人让商朝叛逃到周的臣子闳夭hóng yāo、散宜生等人,带着美女和骏马献给了纣王,纣王这才放了姬昌。

但这种说法,不太可信。因为周人绝对不会派两个叛徒去朝歌,纣王暴虐,但不是傻子,看到两个叛徒带着礼物过来替不臣之人说话,不宰了他们才怪。

【帝王世纪】记载,当时姬昌的长子伯邑考在朝歌做人质,为纣王驾车。纣王一怒之下,烹杀了伯邑考,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姬昌,并说:「圣人应当不会吃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

姬昌忍辱负重,最后还是强忍着愤怒吃下了肉羹,纣王见其臣服,这才放了姬昌。

我觉得【帝王世纪】的记载,虽然恐怖但应该比较接近历史。

按照纣王暴虐的脾性,他又怎么可能放过伯邑考这种质量上乘的「人牲」?

有人可能问了,纣王为什么不让姬昌做人牲,而杀了他的儿子伯邑考?

因为商王对人牲是有质量要求的,地位高只是一方面,年轻、强壮、漂亮也很重要。毕竟神仙和祖先,也不喜欢年老体弱者。

有人可能还会有疑问,纣王即便不杀了姬昌,也不可能放了他吧?

因为这时东方的少数民族已经反叛,商军很难两面作战。所以,纣王才不得不在姬昌表示臣服之后,将其放归关中。

食子的恐怖经历,以及父亲的惨死,让重获自由的姬昌充满了愤怒,一回到丰邑他便悄悄的自称为王(周文王),招兵买马,壮大实力,准备翦商。

极为幸运的是,他又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才——姜尚。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他把翦商的具体工作,全部交给了儿子姬发、姬旦以及军师姜尚等人。

姬发不负期望,先后出兵犬戎、密须(在西边)、黎(山西省长治市西南)、邘(今沁阳市)、崇等国,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为翦商解除了后顾之忧。

而姬昌自己则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编写【周易】之中,他对所有卜卦重新进行了更为合理的解释——少了杀人、吃人的暴虐,多了帮人、助人的善良。他还第一次提出了天命与德的联系——天命无常,惟德是辅。

这种顺应人心的变化,对于那些饱受商人祭祀文化摧残的众多部落而言,无疑有着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

所以,【周易】一经推出,便把占卜的最终解释权,从商王的手中夺到了周人的手里。

正因为如此,诸侯国虞国、芮国发生纠纷,才会让姬昌仲裁,而没有选择纣王。

这种对最高意识形态的占领,意味着周国已经迎来了崭新的一页,商朝的灭亡已是迟早之事。

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9年后,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高质量的继承了父亲的遗道,改都镐京,继续以姜尚为军师,以弟弟周公旦为太宰,联络八方诸侯,壮大自身实力。

公元前1048年,姬发为了检验自己的号召力,试探诸侯国的态度以及商纣王的反应,以阅兵为由亲率大军,千里行军赶到孟津,大有渡河攻打朝歌之意。

八百诸侯见状(夸张),纷纷起兵响应,并劝说武王伐纣,但姬发发现几个大的诸侯国没有前来,于是毅然收兵回国,继续等待时机。

而这时的商纣王,还沉迷于天朝上国之中。

600年煌煌殷商,31代天下之王,让纣王有足够的信心继续控制天下。他并不在意姬发的那几万破铜烂铁,征讨东南夷开疆拓土,才是他的帝王伟业。

所以,他不断的派兵东征,把帝国的兵力几乎全部压了过去。精良的战马、锋利的青铜武器,让商军百战百胜,所到之处望风而降,短短几年时间,商军便捕获了几十万夷人。

看着源源不断运往朝歌的奴隶,纣王愈发自大起来。但他不知道的是,在这辉煌的背后,早已暗流涌动。

连年的征战,早已让商朝百姓困苦不堪;血腥的祭祀,早已让异族人民戟指怒目。

纣王的叔父微子、箕子、比干劝其体恤百姓、改邪归正,但纣王执迷不悟,微子愤而出走,箕子被贬为奴,比干被挖心掏肺,商朝上下人心惶惶。

姬发听闻,自知时机已到。便于公元前1046年1月,亲率战车三百,虎贲三千人,步兵数万,出兵东征。

2月,周军抵达孟津,与各路诸侯合兵一处,约5万人,北渡黄河,进逼朝歌。

因为商军主力仍在东南征战,所以,纣王只好仓促武装了大批奴隶、战俘,随同京城守军,大约17万人,开赴牧野迎战。

两军很快相遇,尽管周军气势如虹,但看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时,仍然感到了一丝巨大的恐惧,踌躇不敢向前。

眼看商军杀来,再不反击,危在旦夕。70多岁的姜尚终于老夫聊发少年狂了一次,他一马当先,带领数百精兵,冲向了那个如黑暗森林般的人墙。周武王姬发备受感染,也亲率主力跟进冲杀。

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本就不愿为纣王效命,见此情景,纷纷倒戈。

当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牧野之原已经躺满了十几万具横七竖八的尸体,世界像死了一般沉寂,只有流淌的血水,以及觅食的豺狼,才能发出一些声响。

纣王帝辛,在生命的最后,保持了一个帝王应有的风度,不做俘虏,自焚于鹿台。

那个信服「天命无常,惟德是辅」的周武王,在得到天下之后,却表现出少有的残忍。

攻入朝歌的第二天,他就举办了盛大的「受命」大典,按照商人祭祀的传统,他把几百名纣王的亲信和大臣当作人牲,押到祭台之上。要么砍掉手脚,任由其呐喊;要么投入沸腾的鼎中,任由其翻滚。

在一声声惨叫之中,台下的众人竟然一时分不清,这个冉冉升起的新朝究竟是周,还是商。

直到两年之后,姬发去世,周公旦辅政改制,这种血腥残忍而又延续千年的人牲制度,才逐渐告别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