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授衔仪式,王建安榜上无名,一年后王建安补授上将,这位周总理口中的「战场悍将」,为何授衔迟到一年?
王建安,湖北黄安人,家庭贫寒。黄麻起义时期,他就带领自己集结的60几人小队参与革命。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时期,王建安已经担任政委以及司令员,是少有的军政双全指挥员,文能开展思想政治和宣传鼓动工作,武能指挥军队前线作战,毛主席称他是「军中虎将」。
王建安如此履历,新中国成立,理所应当被授上将军衔。实际上,他是1956年才补授上将军衔,比其他上将晚了一年,归根结底,很可能与他早年的三次经历有关。
第一件事,当年延安展开批张国焘运动,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战士,被进行捆绑批评,许世友性格火爆,难以忍受被冤枉,本想自己跑出延安,回老家打游击去,一说出这个想法,很多干部和将领都说和他一起行动,最后一数,有30多个人,包括王建安在内。
王建安毕竟长年从事政治工作,政治敏锐性强,意识到这样是犯错误,劝许世友,不能让大家就这样不明不白的离开,被许世友拒绝,你不走可以,不能拦着我们。
王建安思来想去,还是把这件事报告给负责人。当天晚上,准备一起逃跑的同志,被一个一个从被窝里拉出来,接受批评与调解,后来又送到「抗大」学习,这件事才算结束。
许世友从那以后,一直骂王建安是「叛徒」,不待见他,两人后来在济南会战再合作,毛主席从中调解,两个人才放下心结,重新和好。
第二件事,解放战争时期,王建安担任山东军区副司令,陈毅担任正司令员,王建安在山东待的时间长,更熟悉本地。
陈毅指挥的战役五败一胜,王建安多次建议没有被采用,这样的战绩,实在也让人着急。
一次军事会议上,两人对战争后是否扫尾,以及如何扫尾的问题,意见不一。王建安脾气一上来,跟陈老总都拍桌子,据说当时王建安的嗓门很大,整个华野司令部鸦雀无声。
这件事传到延安,给上级领导留下王建安不尊重领导、不听指挥、过于骄傲自大的印象。
第三件事,就是当时高、饶的反党事件,当年王建安和饶漱石关系非常紧密,公事上两人紧密合作,私交也很不错。
高、饶事件暴露后,党中央要求每个人必须对此事做出批评,只有王建安,固执己见,坚持不肯公开批评饶,这种执拗态度,难免给大家留下冥顽不化的印象。
新中国授勋仪式前夕,授衔小组把拟定的上将名单上交,毛主席看到王建安的名字,思索一小会儿,在后面批注:此人骄傲自大,授中将为宜。
这份名单返回到授衔小组领导罗荣桓手里时,他思虑再三,考虑到王建安的贡献和战绩,决定先不急,于是直接划掉王建安的名字。
就这样,在第一批上将的名单里,没有王建安。
后来,王建安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诚恳承认错误,毛主席在第二年再度看到王建安的名字,纠正自己之前的偏见,王建安得以在1956年补授上将。
王建安补授上将,在他后来的工作履历里,再未担任正职,一直在副职上兢兢业业,历经沈阳军区、济南军区、福州军区,均为副司令员。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75年,他转任中央,任职军委顾问,看着级别升高,实际上已退居二线,后续发展甚至不如之前的中将,少将。
王建安不论在哪个职位,从来都是任劳任怨,没有任何抱怨和不满。叶剑英元帅都对他钦佩不已,直言王建安不论职位高低,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是每个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