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1898年3月5日出生,但很遗憾,他在1976年1月8日永远离开了我们。
朱老总比周总理大12岁,但他和周总理却在同一年去世,时间差距非常短。
在这张令人感动至深的照片中,90岁的朱老总正在向周总理的遗体致以崇高的敬意。他的举动充满了庄严和肃穆,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朱敏说:「在我的记忆中,我爸从来没有这么伤心过。」
朱敏表示,「周伯伯和我爸爸几十年来一直风雨同舟,他们既是革命战友,更像是一对彼此尊重、互相鼓励、相互扶持、互相关心的亲兄弟。」
朱敏还说:「我爸这一辈子都在军队里度过,这是他最后一次以军人的身份向大家敬礼了。」
【结缘于莱茵河畔】
1922年11月的一天,两个中国人轻轻地敲响了莱茵河旁的一栋公寓的门,这里正是周恩来在德国柏林暂住的地方。
看到这两位风尘仆仆、意外出现的客人,周恩来微笑着、客气地问:「你们好,我就是周恩来。请问你们来找我,是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其中有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很激动地介绍自己:「嗨,我叫朱德,也可以叫我玉阶,我来自四川仪陇。」
他接着指向身边的一位朋友,介绍道:「这位是孙炳文,我的好朋友。我们特地来到柏林,就是想亲自来拜访你。」
之前周恩来和朱德并不认识,但朱德的大名他早就如雷贯耳了。他知道朱德曾经做过护国军的旅长,还跟着蔡锷将军一起讨伐过袁世凯。虽然两人从未谋面,但周恩来对朱德的成就和事迹早已了如指掌。
在周恩来的临时住所,周恩来与朱德、孙炳文进行了彻夜长谈。
朱德和孙炳文跟周恩来分享了他们关于救国救民的想法,同时也说了陈独秀不让他们进门的事情,感觉非常失望。
朱德直接向周恩来提出了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没有拐弯抹角。他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周恩来能帮他实现这个愿望。
周恩来没有马上回应朱德的问题,但他听得非常认真,偶尔还会问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你觉得咱们国内现在的情况怎么样?」或者「你对国际上那个共产主义运动有啥看法?」他通过这种方式,更深入地了解朱德的想法。
那时候,24岁的周恩来就已经是「中共旅欧支部」的大头目了,而36岁的朱德还在组织的大门口徘徊呢。
初次见面,朱德就对这位充满才华、热情洋溢的青年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举止间流露出一种非凡的气质,让人不禁对他另眼相看。
周恩来对朱德这位年长自己12岁的军人印象深刻。他觉得朱德为人朴实、忠厚,对于革命理想的追求既执着又充满热情。这些品质让周恩来非常欣赏和敬重朱德。
当时周恩来就有了一个想法:咱们组织里的人大多都是知识分子,但革命不只是靠写写文章那么简单,以后的革命还得靠拿枪的。
什么样的掌控者适合拿起「枪杆子」,这是我们的党必须尽早面对的问题。
周恩来抱着这样的念头,赶紧去找「旅欧支部」的张申府,跟他说了说朱德和孙炳文的情况。
在仔细考虑后,周恩来和张申府决定一起担任朱德和孙炳文的入党介绍人,代表党组织欢迎他们加入党的大家庭。
自此刻起,周恩来和朱德结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厚革命友谊。这份友谊历经风雨,却从未动摇,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佳话。两人不仅在政治上有共同信仰,而且在生活中也互相关怀,彼此扶持。他们的友谊不仅体现在工作上,更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政治上的鼓励,还是生活上的照顾,都彰显了这份深厚的情谊。这份友谊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宝贵财富,更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的人间真情。
【共事于南昌起义】
朱德作为「特殊党员」入了党后,他先是去苏联莫斯科进修了一段时间,后来按照组织的安排,在1926年5月回到祖国参加了北伐战争。他这一路走来,真的是不容易,但他始终坚守初心,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息。
在短短半年里,朱德先是成功鼓励了川军杨森部队改变旗帜,支持北伐。之后,他又和杨闇公、刘伯承一起成立了中共重庆地委军委会,一起策划了四川泸州和顺庆的武装起义。
1927年1月,按照党的指示,朱德在江西南昌建立了一个叫「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的地方,并且他还成了这个教育团的团长,同时他还兼任了南昌市的公安局长。
由于朱培德在江西执行「清共」政策,朱德被迫离开南昌前往武汉。几个月后,这一事件导致朱德不得不离开南昌,前往武汉。虽然这两个表述方式略有不同,但它们的含义是相同的。都表达了因为朱培德的行动,朱德被迫离开南昌去武汉的事实。
在「南昌起义」快要开始的时候,朱德接到了任务,要他回到南昌参加这次武装起义。后来,在起义的总指挥周恩来的建议下,朱德就成了第9军的军长。
在三河坝那一仗里,朱德带着3000名勇士,他们的任务是守住三河坝,给主力部队南下创造机会。这些勇士们可真是了不起,他们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还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战绩。
在那之后,朱德带着起义军的剩余部队,在赣粤湘的边界地区四处征战,一直进行游击战。到了1928年1月,他领导并发动了著名的「湘南起义」。然后,就有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井冈山会师」。
在第四次反「围剿」的战斗中,王明和博古决定让毛主席暂时离开核心领导团队,于是周恩来就接手了红一方面军的总政委工作。
在毛主席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周恩来和朱德紧密合作,互相支持。他们之间的默契配合使得党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这种团结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在主席遭遇逆境时,周恩来与朱德并肩作战,相互扶持。他们的密切合作确保了党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执行。这种团结一致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他们聪明机智,在关键时刻识时务者为俊杰,果断地改变了上级的错误决策。他们仍然坚持毛主席的战略战术,巧妙地与敌人斗智斗勇。
最终,红军成功击败了来袭的敌人,抓获了超过一万名俘虏,还缴获了一万多支枪。这是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伟大胜利,真是太了不起了!
这也算是他们在军事上的一次完美配合。
【一条打满补丁的毛毯,一种毕生难忘的情意。】
国家博物馆里有一件很特别的毛毯,上面缝了好多补丁。这毯子看起来挺旧的,但每个补丁都承载着一段故事,让人不禁好奇它背后的历史。虽然它不如那些华丽繁复的展品显眼,但它独特的魅力也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毕竟,一件物品的价值并不只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条毛毯看起来挺普通的,但它的经历可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1931年春天,董振堂将军和赵博生、季振同带领17000名第26路军的官兵,发起了「宁都起义」。他们决定不再跟着国民党军队混了,而是选择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这个决定让他们的队伍更加强大,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董振堂第一次见到红军总司令朱德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董振堂真的没想到,红军的总司令竟然穿着普通的衣服和草鞋,和士兵们一起吃饭,住在一起。他原以为总司令会是个高高在上的人物,但眼前的景象完全颠覆了他的想象。
董振堂在深受感动之际,决定将个人的一条淡粉红色的毛毯赠送给朱德总司令。这一举动体现了董振堂对朱德的深厚情谊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这样的慷慨行为让人心生敬佩,也展现了革命战士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团结精神。
朱老总带着这条毛毯经历了五次反「围剿」,后来又陪着他一起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可以说,这条毛毯见证了朱老总和他的队伍一路上的艰辛和奋斗。
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在西安搞出了个大动静,就是那个著名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将军邀请周恩来过来帮忙处理后续的事情。周恩来接到邀请后,立马就要动身去西安了,他得帮忙处理完事变后的一大堆麻烦事儿。
那时是深冬,陕西的天气冷得不得了,平均温度都降到零度以下了。
在周副主席启程前往西安之前,朱老总从身边拿出那条陪伴自己多年的毛毯,二话没说就直接塞给了周恩来。他希望能用这份小礼物为周副主席的旅程带去温暖和关心。
朱老总对我说:「你这次去西安,任务很重,路也很远,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千万别让自己冻着。」
周副主席感慨地说:「这不行,这不行,我年纪比你轻12岁,你其实比我更需要这个。」
「咱们心里都明白,这个是你冬天里唯一的保暖宝贝,你把它给了我,那你自己岂不是要挨冻了?」
朱老总笑着说:「你放心吧,我会有办法的。你在外面跑,其实比我更需要它。」
周副主席一直拒绝,但朱老总就是坚持要给他。来回推让了好几次后,朱老总终于说了一句非常感人的话:
你总是强调我比你大12岁,那我就给你讲讲我们老家的传统吧。在我们那里,如果兄弟要出门远行,无论家里多穷,都会尽力让他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我们不会让他在外面挨饿受冻,这是我们的规矩,也是我们的心意。
警卫员回忆说,听了朱老总的那番话后,周副主席没有再推迟或拒绝,而是悄悄地从朱老总手里接过了那条毛毯。
警卫员说,朱老总的那番话让周副主席深受触动,虽然他没说什么,但我们都感受到了他们之间那份深厚的兄弟情谊。
1937年4月25日上午,周副主席乘车前往西安进行谈判,当他们开到离延安大约30多公里远的劳山时,突然遇到了一群武装匪徒的袭击,这些匪徒总共有209人之多。
在那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中,有11名同志不幸当场牺牲。而为了保护周副主席能够安全脱险,周副主席的副官陈友才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牺牲是壮烈的,他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后来赶来的同志们动作很快,一下子就把匪徒打倒了。大家看到陈友才的身体下面,有一条毯子,上面布满了子弹孔,还被血给浸透了。看着就让人心痛啊……
1937年9月4日,朱老总带着八路军过了黄河,急急忙忙地赶到华北前线,去和日本鬼子打仗。
周副主席在要出发的时候,把那条毛毯送给了朱老总,当作一个小礼物。
周副主席说:「现在前线的战事很紧张,生活肯定会过得很艰苦,所以老总你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啊!」
朱老总摆摆手说:「这条毛毯你留着用吧,哪有送出去的东西再往回要的道理?」
周副主席笑着说:「老总啊,这次你就听我一回吧,咱们这就叫‘物归原主’,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那天晚上,警卫员把毛毯拿出来给朱老总盖上。朱老总一看,惊讶地发现那天的毛毯竟然像新的一样,完好无损。
朱老总当时并不知情,周副主席在劳山遭遇危险后,邓颖超当天就迅速地把那条毛毯给拿回来了。
她把那件毛毯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针线仔仔细细地缝补好,再把它小心翼翼地放进了箱子的最底下。
直到朱老总出征那天,周副主席才把那件毛毯找出来,亲自把它还给了朱老总。
这条毛毯从那时候开始,就成了朱老总身边不可或缺的好伙伴。不管是从太行山到延安,还是从延安到西柏坡,甚至是后来从西柏坡到北京,这条毛毯始终伴随着朱老总。可以说,朱老总走到哪里,这条毛毯就跟到哪里,真的可以说是形影不离了。
朱老总去世后,他的家人决定把这条毛毯捐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个决定让这条毛毯有了新的归宿,也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朱老总的事迹和精神。现在,这条毛毯已经成为了博物馆的珍贵展品,向世人展示着朱老总的光辉历程和卓越贡献。
【朱老总的遗憾:「这怎么对得起恩来?」】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周恩来总理却得了癌症,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然而,面对这样的困境,周总理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他与病魔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尽管他的病情日益严重,但他仍然坚持工作,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最后的贡献。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才不得不告别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的西花厅,来到医院接受治疗。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赢得了广大医护人员和家人的深深敬意和爱戴。虽然他最终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看到周总理的身体日渐消瘦,朱老总感到既忧虑又心痛。他的心情沉重而复杂,充满了对周总理健康状况的担忧和对这位伟大领袖的深深敬意。
周总理住院了,朱老总心里挺着急的,几次三番地想去探望他。但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顺利去医院。朱老总心里挺不是滋味儿的,一直没能去成。
1975年7月11日下午,周总理对他的警卫秘书说:「你给朱老总打个电话,帮我关心下他的身体怎么样了?」
周总理接着说:「之前他本来想来探望我,但那时我身体不太好,他就没能来。现在我感觉好多了,你去问问朱老总,看他能不能抽空来看望我一次。」
朱老总接到周总理警卫秘书的电话后,二话没说,拿起拐杖就直奔医院。
在等待朱老总的时候,周总理在病房里走来走去,他一边走一边对警卫秘书说:「你去把我的中山装拿过来吧,我要穿那件去见朱老总。别让他看到我还穿着病号服,那样不太好。」
五点五十分,朱老总由女儿朱敏陪着赶到了医院。他们刚走进客厅,周总理就站起来走向朱老总,迎接他的到来。
两位老人家相互看了看,接着都同时伸出了手。
周总理笑盈盈地说:「都还好,老总,您快请坐,我们一起坐下来慢慢聊。」
两位老人坐下沙发后,工作人员赶紧为他们送上了热茶,然后礼貌地离开了会客厅。
在客厅里,两个非常厉害的大人物坐在一起聊天。他们在聊什么呢?外面工作的人员都不知道。
虽然我们不在场,但可以想象得出,这两位老人在25分钟的谈话里,肯定聊起了过去和现在的点点滴滴,也一定为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和不安。
6点15分,周总理送朱老总出了客厅,两位老人家又一次紧紧地握了手,互相叮嘱着「保重身体」。
朱老总坐车离开后,周总理就转身回了病房。
真的没想到,这次见面竟然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聚,两位老人的告别竟然变成了永别。真是让人痛心,希望他们在天堂能够再次相遇。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的离世让我们深感痛惜,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怀念他为国家、为人民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新中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周恩来总理在长达26年的时间里担任政府总理职务,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样困难的时期,他也始终坚持顾全大局,任劳任怨地工作着,为保护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以及大批党内外干部的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周恩来总理的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他的高尚品德和革命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他的逝世让我们感到深深的悲痛和惋惜,但他的精神和事业却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朱老总听到那个不幸的消息,心里难过得不行,眼泪不自觉地就流了下来。
朱老总带兵打仗这么多年,指挥过成千上万的战士,经历过很多生死离别的场面,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心痛。
朱老总收到通知,得知要去向周恩来总理的遗体告别,他特地挑了一身干净的军装穿上,还披了件棉大衣,和他的女儿朱敏一起去了医院。
朱老总看到周总理躺在鲜花丛中,心里充满了敬意和怀念。他几次想摘下头上的棉军帽,向这位曾经并肩作战的老战友表示敬意。但每次他都忍住了,毕竟在这种庄重的场合,保持尊重是很重要的。尽管如此,他的内心却充满了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朱敏在一旁看着父亲,担心他的身体,几次轻轻地帮他调整军帽,确保它端正地戴在头上。
朱老总靠近周总理的遗体时,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灵床上的周总理,眼泪不停地流下来。可以看出朱老总对周总理的深情厚谊和不舍之情。
朱老总轻声叫着:「恩来!恩来!」然后他鞠了一躬,挺直身体站在周总理的遗体前,严肃地举起右手,给周恩来敬了一个端正的军礼。
这个老军人敬的军礼,真的让人动容。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敬礼,更是朱老总对周总理深深的感情和敬意的体现。你看,那坚定的眼神,那笔直的身姿,都仿佛在诉说着朱老总对周总理的敬重和怀念。这份情谊,真的让人感慨万分。
朱老总回到家后,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心里非常难过,整个人都被悲伤笼罩了。
朱老总的身体状况变得更差了,虚弱到双腿都发软,根本没办法再站起来了。
1月15号是给周恩来总理开追悼会的那天,朱老总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拐杖,轻轻地敲着地板,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叹着气说:「唉,我这身体去不了啦,这可让我怎么办才好啊?」
朱敏轻轻地对父亲说:「爸爸,你的身体也需要休息,就让我们代替你去送别周总理吧。」
朱老总心里很不是滋味,他难过地说:「咱们这么做,怎么对得起恩来呢?」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朱老总一直都很不开心。朱敏说:「周总理的去世对父亲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从那以后,他的身体状况就直线下滑。」
在当年的7月6日,我们伟大的人民解放军永远的领袖朱德元帅离世了,他追随着老朋友周恩来去了另一个世界。
【结语】
周总理和朱老总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一起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他们从互相认识、互相支持,到深入了解、互相帮助,共同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他们的感情就像亲兄弟一样深厚,让人感动。
如今,西花厅周总理的卧室里,一张小圆桌上还放着朱老总的一张照片,就像过去一样。这张照片见证了他们的深厚友谊和共事的岁月,也是后人缅怀他们的一个重要纪念。虽然时光荏苒,但这份情感却历久弥新,一直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这张照片里,朱老总戴着老花镜,正全神贯注地审阅一份文件。照片前面还铺着一块带有红色花纹的小毯子,就像那种迎接贵宾时会铺的红地毯,给人一种庄重和尊重的感觉。
这张照片,是周总理还在世的时候,他自己亲手摆放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张照片一直都被保留了下来,直到现在。
周总理和朱老总的关系一看便知,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从这张照片中就能看出来。这张照片可是两位老人家友情的最好见证啊!
他们的革命友谊,就像是永恒的明珠,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份情谊,不仅仅是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更是他们为了共同理想、共同信仰而并肩作战的见证。这份革命精神,将会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被后人传颂不已,永远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