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81年粟裕破格向中央提出请求,胡耀邦不同意:你现在有更重要的事

2024-02-02历史

前言

195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军历史上进行了首次授衔仪式,朱德等十位高级将领被授予元帅军衔,授予粟裕等十名高级将领为大将军衔,粟裕位列我国十大大将之首。

在我军历史上,一直有「粟裕将军三次拒绝元帅军衔」的说法,且流传甚广,不过,关于这一说法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但无论真相究竟如此,仅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便能深刻地感受到粟裕将军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为国家立下的汗马功劳。

粟裕将军虽没有上过军校,但在由他指挥的战役中,却多次击败那些出身于黄埔军校的国军将领们,翻看粟裕将军的军事文选,便能大致窥探到原因,粟裕的心思非常细腻,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行军、经过敌人防区时如何消除踪迹、从安营扎寨、部署警戒到动员、擦枪、洗澡做饭、被敌人发现后转移、做群众工作、怎么打、什么时候打、打到何种程度……事无巨细,都在他的考虑范围内,就连在部队休整期间要如何提升士兵的文化程度和思想教育来加固信仰,粟裕对此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论。

在一场战斗还没开始前,粟裕就已经在自己的脑海里将这场战争前后的每一个细节都推演了无数遍,所以,在部队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我军凭借先进和科学的组织方法与作战计划,打赢了许多重要战役。

这些作战策略,是在实战中经过实践锻炼出来的,是血和泪铸就的。如此细腻的心思、冷静理性的头脑、硬朗顽强的作风、还有坚不可摧的信仰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联系,这些东西在粟裕的身上达到了完美的和谐与统一,也成就了他。

毛主席曾给了粟裕极高的赞誉,说他「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陈毅评价他「愈出愈奇,越打越妙」。

多年的战争经历,让粟裕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也给他的身体带来了伤病,晚年时,这位铁骨铮铮的将军病倒在了病床上,饱受病痛的折磨。考虑到自己的身体情况,从没向中央提过什么要求的粟裕,首次破格提出了一个请求,但是,却遭到了胡耀邦的断然拒绝,他表示,你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做。

粟裕将军到底向中央提出了什么「过分」的请求,才刚一说出口,便被胡耀邦给拒绝了,胡耀邦口中的更重要的事情又是指什么?

用生命热爱国家,荣耀背后满身伤痛

粟裕将军的夫人楚青同志在提及丈夫的伤病时,眼神黯淡,悲伤地表示:「他打了一辈子的仗,受过六次伤,其中有两次都是头部负伤。」

第一次头部受伤是在福建武平战役中,当时,正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全国革命陷入一片低潮,在白色恐怖中,他毅然加入到了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中,从此投笔从戎,开始了自己的军旅人生。这段经历曾被粟裕写进了【战争回忆录】里:

「我欣喜自己扛起枪,当了革命战士。教导队军事训练十分严格,但只能算是养成教育。在我以后的战斗生涯中,也没有机会进学校专门学习革命战争理论,我的学习道路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此后,他还随军参加了南昌起义,但这时还是警卫队班长的他并不出众,因为他的军事启蒙才刚刚完成。

1927年10月17日,南昌起义失败后,在福建武平战役中,粟裕掩护大部队撤退途中,被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头部颞骨,当场昏死,部队安全撤离后,他却留在了尸横遍野的战场中,大难不死的他,醒来后想起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到大部队。

就这样,他一步一步,爬过白骨露野的战场,向着部队离开的方向爬去,后被路过的战友发现,得以保住一条命。他的身上,闪耀着革命者最耀眼的光芒和最坚定的革命信仰。

尽管没有机会上军校,但他几乎亲身经历整个井冈山的战斗时期,大名鼎鼎的毛泽东和朱德同志是他的老师,粟裕曾说:「聊以自慰的是,我在毛泽东、朱德同志领导下学会了带兵打仗。」

每跟随毛泽东和朱德打一场仗,粟裕总会在战后思考胜利或失败的原因,正是他善于学习和反思的做法,才会让他在日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备受党中央信赖和重用。

粟裕在不断的实战中总结战略战术,增长军事才干,他始终认为,跟随毛泽东、朱德学习打仗时所得到的经验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这些战斗让他坚信: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的内在规律可以寻找到克敌制胜的办法。这也是他在制定战斗计划时始终不曾放弃的一个标准。

第二次头部受伤是在1930年的水南作战中。1930年2月下旬,红四军进军赣南,23岁的粟裕作为支队政委,和支队长肖劲光一同参加了在水南消灭国民党军唐云山独立15旅的战斗。

粟裕在指挥部队进攻时,敌人射来的一发炮弹恰好在他身旁炸开,随着呼啸而至的炸弹声音落下,粟裕只感觉到自己的头部遭受了猛地一击,然后便应声倒下,一旁的战士们看到倒在血泊中的政委,急忙给他包扎伤口,把他抬下了战场,短暂醒来后,粟裕对着战士们交代道:「别管我,快追击敌人」,说完,便彻底昏了过去。

这次受伤导致粟裕在后方的医院躺了三个多月,伤情一有好转,他便立马归队。回到部队后,粟裕对自己更加要求严格,每次作战前,都要精心谋划最高效、伤亡最少的战术。

但在此后他的一生中,只要是在战斗紧张或工作劳累的时候,头部总会隐隐作痛,且在战事更加繁杂的日子里,他的头痛症就会更严重。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曾在中央的安排下,前往莫斯科治疗头痛症,但仍然未见好转。就这样,直到去世,粟裕才彻底摆脱了头疼的折磨,也正是在他逝世后,人们才找到了令他头疼的真正病因。

1984年2月15日,粟裕将军的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进行火化,家人在捡扫骨灰时发现了三枚弹片。2003年,军事科学院筹建院史馆,楚青同志将其中一块弹片赠送给该馆陈列,另外两枚都由大儿子粟戎生保管。这三块弹片正是造成粟裕长期头疼的罪魁祸首,折磨了他54年。

楚青在得知粟裕头疼的真相后,曾心疼地说:「疼得受不了,他就用凉水冲头,或者是在头上戴健脑器,缓解疼痛,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心里十分着急,但却无能为力。」

紧接着,楚青想起了当年打仗的时候,说道:「尤其在战争年代,一打起仗来,他经常是几天几夜都不睡,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回忆起战争年代,楚青沉默了好久,深深地叹了口气,悲伤地说道:「我曾听他提起在指挥淮海战役时,战场瞬息万变,他就日夜待在指挥所里,关注战争的变化,心里思考着临时作战方案。为此,曾七天七夜没合眼,头疼得实在受不了,就找警卫员摁头,或者用凉水反复冲头,要不就通过看地图想作战方案来分散疼痛。我想,如果弹片是镶在脑子里的话,这疼痛一定是难以忍受的,但他仍然带病作战指挥,他超强的意志特别令人敬佩。」

这三块弹片也见证了粟裕在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见证了身为一名军人用生命热爱国家的纯粹之情。

除了头部两次受伤外,粟裕的手臂曾两次负伤,分别是在硝石作战和浙西遂安向皖赣边转战途中,1929年宁都作战中,他的臀部曾受伤,1936年在云合进行游击战时,他的脚踝也曾负伤。

在他生前,人们总称赞他「百战百胜」,军事才能出众,粟裕总是开玩笑似地说:「我哪里是百战,好几百战了。」而在夫人楚青的印象中,粟裕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一点一点从最基层成长为了一名开国大将:「除了排长,军中从班长到总参谋长几乎所有军职粟裕都担任过,他是一个完全依靠战绩战功,从基层点滴成长起来的开国将领。」

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到一名共和国大将,粟裕身经百战,在打仗中学习打仗,毛泽东称他是「将中最会打仗的」。

解放战争是粟裕军旅人生中最耀眼的时刻,他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思想在这期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打出了解放军的气势,以3万多人的劣势兵力与国民党军12万人的兵力激战七次,歼灭了超5万兵力,缴获了大批新式美制武器装备,提高了我军的装备水平,为中央军委制定作战方针提供了借鉴经验,解决了「如何在整体劣势下,创造出局部优势,从而达到各个歼灭敌人」的重大课题。

战士们高兴地抱着缴获来的崭新的卡宾枪,激动地「感谢」蒋介石:「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真不错,知道我们的汉阳造不好用,就送来了卡宾枪,连收条都不要。」

当时,「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的民谣被改编成了歌曲和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此后,鲁南大捷、血战孟良崮、淮海战役……粟裕多次拿下了这些至关重要的战役,为自己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美誉。

与此同时,粟裕也获得了党中央的无限信任,每次大战前,毛主席都会告诉粟裕「独立处置,不要请示」「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在超乎寻常的信任下,粟裕多次出奇制胜,横扫千军。

毛主席有个规矩,党内同志无论地位高低、资历大小,他从不出门迎「客」,但是,在1948年西柏坡会见粟裕时,毛主席竟打破这一规矩,大步走到门外,和粟裕紧紧握手,长时间不肯松开。

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部队歼敌共55.5万人,一战封神,毛主席曾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他认为,在自己多年的战争生涯中,经历过的大战无数,但只有淮海战役能够和二战时期的那些国外大战相媲美。

粟裕的成长经历验证了毛主席曾经的预言:「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三次想回家均未能如愿,中央帮忙圆梦

曾有人问粟裕的家人,「粟裕大将为何在功成名就后还没回过家?」

粟裕的家人表示:「他曾有三次想要回家的念头,只是每次都阴差阳错没能实现。」

第一次是在1949年解放军渡江战役前,陈毅对粟裕说:「你离开家已经20多年了,想家吗?」

粟裕看着远方,深情地说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哥哥姐姐还有两个妹妹,怎么会不想呢,但现在,我只能通过打胜仗的消息,借助反动派的报纸,遥远地向家里人报平安,让他们知道我还活着,全国解放后,我就回家去看看他们。」

渡江战役后,粟裕的老家会同也解放了,当时,考虑到粟裕多年没回家,陈毅提出派一个排的兵力护送他回家看看,但粟裕觉得太过兴师动众,尤其是他得知,雪峰山还有残匪,需要一个加强连的兵力护送,他更觉在当下战事正进行到关键阶段,不宜回家,便以「台湾尚未解放」为由拒绝了陈毅的提议。

1958年,在新中国成立即将满十年之际,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建设正在走上正轨,这一年,粟裕在长沙视察,正好会同县长也来长沙开会,他便与县长进行了一番交流,向县长询问家乡情况,言语间透露出了想要回家看看的想法,但当他听到县长说家乡正在热火朝天搞生产后,又担心自己回家会影响当地生产,便又一次打消了回家的想法。

第三次是在1981年,粟裕因病住进了301医院,老家的亲人前去看望他,虽然整个谈话过程仅仅持续了十多分钟,但粟裕对家乡的思念却浓厚得叫人心酸,他问道:「老弟,叔叔、伯伯们都还好吗?」「老弟,乡亲们的生活怎么样了?」「老弟,后山上的那片枫树还在吗?山上的茶树还结籽吗?」

粟裕想家的心情让所有人心酸不已,从战争年代离家投身革命的洪流中,到新中国成立后,他始终没能再次回到家乡,见到父老乡亲们。

这时,思乡之情如火山般喷发的粟裕再也忍不住了,他第一次向中央提出了一个请求:我想要回家看看。

然而,他的身体情况已经不支持他回家了,他不但走路蹒跚,十分困难,还时常因为头疼而突然晕倒,考虑到他的身体,又向医生询问情况后,胡耀邦「狠心」拒绝了粟裕的请求。

他给在医院疗养的粟裕回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理解你的心情,但如今,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好好养病,养好身子,未来的日子还长,以后还有机会回家看看的。」

除了写信安慰他之外,中央还专门派了些人去会同,帮粟裕「打前站」。

1981年春节前,张震、李旭国将军同粟裕的秘书朱楹一道来到会同,把粟裕以前居住的房子、曾提到过的山后的枫树、茶树等一一拍了照片带了回去,连同带回来的还有家乡的特色美食,如冬笋、腊肉……

回到北京后,他们将这些照片亲手交到了粟裕的手里,便深情并茂地向他讲述了家乡如今的变化,听着他们的描述,看着家乡的照片,饱受病痛折磨的粟裕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但是,遗憾的是,会同终究没能等来粟裕将军,粟裕将军也终究没能再亲自踩一踩家乡的土地。

伤病的反复折磨,让粟裕的思维开始变得迟钝,就连讲一句话都变得很困难,生命进入倒计时后,在夫人楚青的鼓励下,粟裕决定留下自己的作战经验,写成回忆录供后人借鉴学习。

因此,晚年,躺在病床上的粟裕,回忆、口述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由楚青和秘书记录,再到后来,粟裕清醒的时间越来越短,楚青便尽力在他情况好转的时候抓紧时间提问,争取留下更多的信息。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没能在生前亲眼看到这本书的出版。

1984年2月5日,粟裕将军病逝,当时,胡耀邦正在主持一项会议,得知粟裕逝世的消息后,他在会议最后的讲话中说道:

「粟裕同志今日去世了,他参加过南昌起义,1929年来过这里……毛主席特别表扬过,大将中特别有功劳的。他1980年写下遗嘱,希望骨灰撒在江西、江苏、山东等省,这个事书记处要讨论一下。」

当时,现场有一位同志情绪激动,猛然站起来请求耀邦同志,「是否请大家肃立默哀表示悼念之情」。随后,胡耀邦带头起立,全场肃立默哀三分钟。

这位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辈子的大将,在死后,遵循他的遗愿,楚青将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在了会同,直到这时,离家近60年的粟裕才真正「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