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计划担任9纵政委,却被连降派往东北担任副旅长,憾失中将军衔

2024-04-13历史

在1945年11月,新四军的第4师的第11旅与第12旅,结合师属骑兵团和部分地方武装,重组为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张震被任命为纵队司令。在选择参谋长时,粟裕计划提名谭友林。谭友林,出生于1916年的湖北江陵,自13岁起加入革命活动,并在一年后成为红军的一员,随贺龙在洪湖苏区对抗敌军。

最初由于年轻,谭友林在警卫营担任通讯员。他工作效率高,任务完成得出色,并显示出强烈的进取心。贺龙十分赏识他,便调他至军部担任自己的警卫员。谭友林善于学习,在贺龙的影响下,掌握了许多军事战术。贺龙为了进一步培养他,派他至前线部队。

谭友林迅速提升,不久便担任了一个独立营的政委。到了1935年春,他升为红6师第17团的政委。两个月后,该师在塔卧与敌军发生激烈交战,17团是主攻部队。敌军依靠火力优势顽强抵抗。由于弹药供应有限,红军无法长时间消耗战。为了尽快突破僵局,谭友林与团长李吉宁冒着敌火率先冲锋。

在战斗中,谭友林的右臂被敌人的子弹击中,流血不止。团长急忙命令将他抬离战场。但谭友林仅让医护人员进行简单处理后,重新加入战斗,并带领部队赢得了塔卧战斗的胜利。战后,贺龙亲自来探望并表扬了谭友林。伤愈后,他被提升为师政委。

1935年冬,蒋介石集结重兵对红二六军团发起多路围攻。由于双方兵力悬殊,为保存力量,红二六军团被迫撤离苏区开始长征。过程中,谭友林不幸患上伤寒。在草地上,由于昼夜温差巨大,连基本的遮风挡雨的住所都无,病情加剧。尽管困难重重,他还是忍着高烧,坚持前行。得知他的情况后,贺龙特意指示军医杨云阶务必治好他的病。经过多副中药治疗,谭友林的病情最终得到控制。

抗日战争爆发后,谭友林随彭雪枫前往豫东开辟抗日根据地。当时豫东地区充斥着日伪及顽固派势力。彭雪枫率部运用伏击战与奔袭战战术,连获胜利。谭友林作为政治部副主任,不仅履行职责,还着力于整编当地的抗日武装。

在杞县,有一支由旧军队出身的李寿山领导的民间抗日武装,拥有200多人。谭友林决定争取这支队伍。尽管日伪军也试图拉拢李寿山,谭友林还是亲自前往,通过耐心说服,成功将其纳入己方。后来,他协助彭雪枫整编了更多民间抗日力量,迅速扩大了豫东八路军的实力。

彭雪枫的游击队后来改编为第6支队,并与八路军第344旅和新二旅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彭雪枫担任司令,谭友林任第6旅旅长。到1941年1月,第4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彭雪枫为师长,谭友林为第12旅旅长。在彭雪枫的指挥下,谭友林多次率部与日伪军交战,屡建战功。

后来,谭友林被派往延安学习,进一步加强了军事理论基础。抗战胜利后,新四军第4师的第11旅、第12旅及骑兵团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张震任司令。在政委人选上,粟裕本意指定谭友林。由于四师是彭雪枫一手培养的部队,而谭友林自抗战爆发以来一直跟随彭雪枫作战,成为该师的重要成员。

毫无疑问,谭友林对四师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早在红军时期就担任过师政委,具有丰富的军政经验。随着四师发展成9纵,谭友林担任政委显得尤为适合。华中分局也赞同粟裕的决定,只等谭友林从延安返回就任。然而,就在他准备返职之际,接到了新的任务。

当时,东北成为国共争夺的焦点地区。延安从各地抽调精兵强将前往东北,谭友林也被选中前往。因此,他未能及时回到9纵就职,9纵的政委职务由纵队司令张震兼任。到达东北后,谭友林并未加入野战部队,而是参与了地方剿匪,后来担任了359旅的副旅长。

本应返回华 中担任9纵政委的他,在东北的职务相比之下有所下降。尽管有人对此表示不满,但谭友林本人对职务高低看得很开。1947年秋,他进入野战部队,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2师政委,后又担任12纵34师政委和39军副军长,并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谭友林历任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和沈阳军区公安部队司令,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尽管在红军时期曾担任师政委,这一资历足以授予上将;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担任过新四军第4师的旅长,足以授予中将。

抗战胜利后,如果他能如期担任9纵政委,1955年的大授衔至少能以中将起步。但遗憾的是他被改派到东北,长时间未得到重用,直至解放战争末期仍是副军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军衔。考虑到这些情况,谭友林被授予少将显然偏低。

得知授衔结果后,他在红二方面军时期的老战友联名向总政申诉,要求为他授予中将军衔。评衔工作负责人罗荣桓对此表示,谭友林的军衔确实授低了,承认了评审工作的疏忽。

然而谭友林对此看法非常豁达,他认为与牺牲生命的战友相比,自己已经非常幸运。尽管与中将军衔失之交臂,他在受勋仪式上获得了三枚极为珍贵的一级勋章,足见其革命功绩得到了充分的肯定。2006年,谭友林将军逝世,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