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36年蒋介石下令剿共,红军陷入绝境,国军中将暗中相助,逆风翻盘

2023-12-20历史
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合后,蒋介石彻底按捺不住了,他认为这是剿灭红军的绝佳机会,暗中开始对红军进行追击。后来,蒋介石惘然不顾日军对我国的大肆侵略,集结大量军队对红军部队发起了猛烈攻势,势必要将红军一网打尽。

当时敌我力量悬殊,红军军队人数仅有几万,而国民党方面却有着数十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士兵,又加上红军刚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元气还没有恢复过来。此时,若想要与敌军正面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但也只能全力对抗。

为了顺利完成这次追击,蒋介石不惜调动了五个军的力量,并让他的得力干将胡宗南带领4个师作为左路军、王以哲的5个师为右路军,兵分两路对红军实行夹击。待到一切安排完毕后,蒋介石自以为胜券在握,志得意满地说道:「这下红军可算是插翅难飞了!」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方面疯狂的进攻,军事力量相对薄弱的红军这边有些力不从心,一退再退,很快就陷入了绝境……

国民党将红军主力封锁在陕甘宁根据地,此地过于狭小,已经没有可周旋的余地。再加上缺少粮食和水源,被围困在这里的红军已经精疲力竭,情况十分危急,如若再不突出重围,红军部队可就危险了。

图|彭德怀

就在这时,一名国军中将给正在指挥作战的彭德怀发来一封电报,电报里提到要给红军一个歼敌机会。起初,彭德怀对这封电报半信半疑,通过仔细研究,发现这份电报确实可行。

于是,根据这封电报中提到蒋介石的作战计划,及时改变我方战略方针,成功使红军逆风翻盘。那么,这名神秘的中将到底是谁?他又为何要帮助红军脱离险境?原来,此人是成功潜伏在敌内的中共地下党员,也是统领右路军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王以哲。

王以哲,字鼎芳,于1896年出生,黑龙江人。他自小就许下上阵杀敌、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爱国主义思想十分浓厚,在学习上十分刻苦。1911年,王以哲到宾州府中学堂学习,从此更加发奋图强,后考入河北军官学校第8期步兵科。

东北军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军队,囊括海陆空三军。在河北军官学校,王以哲得到了飞速进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军官。毕业后,历任东北军军士教导队排、连、营长等职。王以哲在校成绩优秀,曾帮助士兵进行专业军事训练,大家都对他很服气。

1926年,在一次普通的作战会议上,张学良注意到了王以哲优秀的军事才能,打心底欣赏这个出色的年轻人。也正是因为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王以哲在军中的官职升得很快,不久便成为了张学良卫队的少将旅长。

王以哲也十分感激张学良的知遇之恩,在部队里王以哲比以往更加努力,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心为军队发光发热。其实在1936年以前,王以哲只是一名普通的国军将领,谁能想到后来的王以哲,会成为一名如此优秀的地下党员呢?

图|王以哲

准确地讲,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促使王以哲加入共产党的契机。当时,面对日军的屡次进犯,蒋介石不仅不对日军的野蛮行为进行反击,反而提出了「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的两个消极政策。王以哲得知蒋介石不集中兵力,去对抗肆意践踏中国国土、侮辱中国人民的日军,却一心想去围剿同为抗日伙伴的共产党时,深感不满。

王以哲曾说:「日本人都打到我们家门口了,我们却不采取任何反抗措施,那还当这个兵做什么呢?」王以哲不死心,经常向张学良进言,表明「不抵抗」的荒谬,希望能够尽快废除,认为对日军发动反击才是最要紧的事,要将重心转移到收复被日本人侵占的东北失地上。

没想到张学良却不为所动。此时的张学良被国民政府洗脑了,根本不把王以哲的话放在心上,一如既往继续实施「不抵抗」政策。正因这样,在之后的几年里,日军见东北军不抵抗,更加肆无忌惮地侵略东北土地,连夺东北好几处城池要地。日军妄图鲸吞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张学良终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心里逐渐有了抗日的想法。

1933年承德失守,王以哲被任命为东北六十七军军长,被派往长城古北口一带负责防卫日军进犯事宜,王以哲知道机会来了,欣然前往。也许是因为东北军长期采取不抵抗政策,任由日军蚕食东北领土,这些日军一路进攻到此地并没有任何戒备。

不曾想,王以哲早已带领军队埋伏在这里,只待日军的身影一出现,王以哲便带着军队一拥而上,将成百上千的日军一网打尽。王以哲在此战中沉着冷静、英勇不凡,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还被东北人民称为「抗日英雄」。

蒋介石得知此消息后,迫不及待接见了王以哲,他认为王以哲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来帮助自己一同剿共,那剿共事业将势如破竹,当即就想要拉拢王以哲为自己卖力。

王以哲本就对「不抵抗」政策嗤之以鼻,十分不满,当然不愿为蒋介石卖力,但又碍于他的地位,只好推脱道:「我是张司令的部下,一切听从张司令的指挥,如若没有得到张司令的命令,就贸然参与‘剿共’计划,恐怕不妥,到时候上面怪罪下来,我也没办法交代。」

图|张学良

当时张学良已经出国,自然是不会管这些东西。且自从日军涌入东北,无数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中,王以哲不能拿百姓的命开玩笑,抗日刻不容缓,哪里还会参加所谓的「剿共」呢?

但王以哲身为国民党军官,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尽管他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但还是于1934年在蒋介石的安排下,带领第六十七军前往大别山参与「剿共」。

王以哲认为中国人不应该打中国人,特别是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临行前他不解地对张学良说道:「蒋委座此番举动到底意欲何为?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要做的难道不是和共产党合作,共同将日军部队赶出中国吗?为何还要剿共?」

张学良一时说不出话来,他心里其实也明白,「剿共」的确不是明智之举,但对于蒋介石的决定,他也没有办法拒绝。其实,对于国民党对共产党多次「围剿」,共产党方面并没有过分计较,他们明确表示如若能达成一致对外,共同抗日的话,共产党十分乐意合作。

1935年11月,毛泽东、彭德怀等中共领导人联名发表了【告围攻陕甘苏区的各部队官长与士兵书】,大致内容如下:「共产党愿意不计前嫌,始终坚持联合抗日的主张,不管是哪一支军队想要与我们合作,共同抗日救国,我们都欢迎。」

此外,共产党方面一直怀揣着联合抗日的诚意,优待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比如在榆林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团长高福源。后来,他还带回了一封给王以哲的信,内容大意为:希望不再进行无谓的内战,两党一同组建抗日联军。

王以哲拿到这封信后,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将此信交给张学良。张学良在与蒋介石长期共事中,早已发现蒋介石不顾百姓安危,一心想要独裁的真面目,再加上东北军日渐低迷,在多次交战中伤亡惨重。所以,张学良早就对蒋介石心生芥蒂,从此愈发坚定抗日的决心。

在张学良知晓的情况下,王以哲与高福源两人共同写了一封,代表他们立场的信寄给彭德怀,在信中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抗日决心,并表达出希望和共产党合作的意愿,我党深受鼓舞,并决定和他们合作。

此后,王以哲便常常为我军递送情报,后来更是将蒋介石的围剿计划,一股脑都告诉给了红军,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6年,当东北军收到蒋介石的「剿共」计划时,心中直呼不妙,马上派遣可靠的部下去联络红军根据地,他们一致认为王以哲是最佳人选。

红军因提前得知蒋介石的计划,早已做好充足的防御措施。另一方面,王以哲率部听从红军的命令,故意按兵不动,为我军提供了宝贵的作战时间,让我军最后突破重围,转危为安。

在红军顺利到达川口后,王以哲派人给周恩来寄去一封信,邀请他与张学良进行密谈,共谋有关国家生死存亡之事,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在会谈中,王以哲无意中了解到红军经济方面困难,他便冒着生命危险设法让军械处处长,暗中给红军根据地送去两千多支步枪和一些必备武器。此外,还偷偷送了些军用物资,帮助红军改善行军条件,解决了红军部队的燃眉之急。

在这之后,张学良和王以哲为了抗日救国,对蒋介石还抱有一定期望,希望蒋介石能放弃「不抵抗」政策,与共产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但蒋介石依旧做着独裁统治的春秋大梦,根本不可能答应抗日,张学良和王以哲见他冥顽不化,只好作罢。

偷偷在暗中帮助红军,未能与红军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王以哲也因此,对国民党彻底失望,并向周恩来提出想加入共产党的意愿,于1936年7月秘密加入共产党。

同年8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地区,眼看就要与红一方面军顺利会师了。蒋介石得知后坐不住了,认为如果再不动手消灭红军,以后定会成为心头大患。他马上将胡宗南、王以哲的部下进行整合,打算赌一把,全力展开对红军的围剿计划。

王以哲在收到命令后大吃一惊,对红军的生存状况担忧不已。因为在长征途中,红军革命力量一再折损,伤残严重。现如今全体士兵加起来总共才几万人,面对国民党数十万装备精良的大军,要赢几乎不可能,对红军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

为了将最新的情报传递给红军,减少人员、物资的损失,王以哲做了一番不小的努力。在正式开战前,他多次与彭德怀进行秘密来往,彭德怀掌握情报后,就开始了人员部署和战略安排,不敢有一丝耽搁。

不久后,蒋介石亲临西安进行作战指挥,一封又一封电报发往前线,催促前线的将士作战,却克扣军饷。天寒地冻,将士们连一件像样的袄子都没有,士兵们怨声载道。再说这边,因为在蒋介石眼皮子底下办事,王以哲不敢轻举妄动,与红军的联系就此搁浅。

图|蒋介石

国民党大军来势汹汹,我军兵力不足,接连后退,但也决不放弃,一直坚持作战。几个月后,蒋介石不见红军投降,自己却损失惨重,马上调整作战计划,但也无济于事。

同年11月,红军在何家堡地区消灭了国民党两个团后,继续向东边进发。一看情况不妙,蒋介石连忙分析战况,将最得力的胡宗南和王以哲的精英部队集结起来,分为左右两拨人马,兵分两路前去夹击红军,将红军彻底围困并歼灭。

收到命令的王以哲,直呼不妙,如今红军后头本就有国民党军队,如果再加上胡宗南与他这边的军队合围,恐怕红军这次难以突围,传递情报之事刻不容缓。因此,王以哲冒着身份暴露的危险,给红军发送了一封救命的电报,暗中相助红军。

红军司令部收到电报后也很吃惊,立即召开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会议,对原先的作战计划进行调整,并分析现如今的敌我态势。发现胡宗南带领的部下数量不多,而胡宗南本人又立功心切,决定好好利用他急功近利的缺点,先让部队做出撤退的假象,诱敌深入,随后再集中力量火力全开,给胡宗南一个出其不意。

为保证这个作战计划万无一失,红军方面主动给王以哲发送了一封电报,让他行军速度不要太快,尽量带领军队走走停停,万不可和胡宗南的大军集结,不然到时候就麻烦了。

虽然,王以哲以军中伤残过多为由尽力延缓行军速度,但蒋介石对行军时间进行了严格控制,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不然就会被怪罪。所以,情况不允许行军速度过慢,王以哲不得不卡着规定时间点到达,不然反而会引起蒋介石的怀疑。

王以哲将情况报告给我党,我党不但表示理解,还发电报宽慰王以哲,示意王以哲不要乱了阵脚,慌了心神,一切按原计划来即可,但是如果情况允许,还是希望能尽量拖延时间。

在这之后,胡宗南见我军一路朝东转移,还真以为我党溃不成军。于是,立功心切的胡宗南,既不向蒋介石请示,又不与后续部队会合,独自一人率领部下深入红军腹地,却不想红军此时人数占据优势。

胡宗南毫无疑问已经步入我军的圈套之中,我军早在必经之路埋伏了起来,打算一举歼灭胡宗南及其部下。11月20日,胡宗南部队到达山城堡。次日,我军悄悄将胡宗南大军包围起来,对其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后,惊恐不已,立马给王以哲发去一封电报,让他前去山城堡支援。但巧合的是,王以哲所在的军队电台出现了故障不能使用,蒋介石等人根本联系不上他,王以哲自然也没去支援胡宗南。

图|胡宗南

事实上,王以哲早就预判蒋介石会求援,为以防万一,他早就掐断了电台的信号。红军得以转危为安,王以哲功不可没。在这次战斗中,少部分国民党士兵见机逃窜,其余全被我军歼灭,可谓损失惨重,实在是大快人心!

与此同时,蒋介石对张学良产生了怀疑,但又苦于没有确凿证据,只能以办事不利为由拿王以哲开刀,这事也总算告一段落。不久后,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带着王以哲瞄准时机,冒着生命危险将蒋介石软禁起来,迫使蒋介石同意国共合作抗日救国的方针。

西安事变过后,蒋介石将张学良扣押,王以哲十分担忧。周恩来、杨虎城等人共谋解救张学良之法,决定采用和平撤退的政治手段进行营救,但东北军一些人不清楚王以哲共产党的身份,对王以哲等人的营救计划产生质疑,而后派人刺杀王以哲。

1937年8月,国共终于达成合作,两党「共同抵抗日军,保卫中国领土」。王以哲为把日本人赶出中国,达成国内和平局面,不顾自身安危对红军进行毫无保留的帮助,全力支持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组织参与西安事变,为国共合作寻找适当的契机,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